十七帖 怎么学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学小草,是先学《书谱》还是先学《十七帖》?~

先学《书谱》

楷书,行书没练好时最好不要学草书!!!!!!!!!!!!!!!!!!!!!!!!!!!!!!!!!!!!!否则会写的不伦不类!!!!!!!!!!!!!!!!!!!我是深有体会!!!!!!!!!!!!!!!!!!
临摹怀素的比较好!!!!!!!!!!!!!!!!!!!!!!!!!!!!!!!!!!!!!!!!!!!!!!!!!!!!

网上有很多教学资料和视频,首先是临摹,其次多实践。十七帖是最好的草书范本,还可以参照二王其他作品,还有唐人如孙过庭怀素的草书,隋人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互相印证。更要多创作,这样才有进步。
1.中堂的创作

中堂是比较宽的立轴,一般是悬挂在厅堂正中的位置上,以四尺整张的宣纸为多。创作时首先要选好文字内容,考虑整篇的行数以及每行的字数,这样在书写时心里有所准备。—般以四行比较合适,或者三行正文,励口上一行落款也可以,太窄则没有中堂所应有的气势。此处所附右图中选择的是李白的五言诗,安排成四行,最后一行留有余地,作落款、钤印之用。正文字形大小、笔画轻重要相互搭配,形成和谐的整体感。落款之地如果空间大,则可以写上所录诗词的标题、书写年月以及受书人名号等。

2.条幅的创作

条幅是立轴的一种形式。与中堂相比,条幅要显得狭窄一些。至于要多窄,这也是根据悬挂的位置而定的。条幅适用的场所很多,一般斋、堂、馆、店及居室墙壁的空白处皆可以悬挂。附图左者是一件条幅,内容选择的是唐代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安排成三行,这是常见的一种格式。这样的格式在书写时要注意中间一行与左右两行的照应关系。图例中字与字之间基本上以独立为主,其中偶有连带,如“欲行”两字连在一起,“桃花”两字似连还断,这是按照《十七帖》的方式来处理的。小草作品应尽量少用上下连带的方式。另外,三行的条幅中,最后一行要留有余地,作落款以及钤印之用。

3.对联的创作

对联是书法作品常见的一种款式。这种款式的基本要求是对称,每个字有固定的位置。利用《十七帖》笔意创作对联如同用其他书体—样,只不过是用草书写成。上下联中每个字的分布要均匀,左右之间也要对称,如附图右者所示。这样的方式要求上下字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落款内容可多可少。如果要书写姓氏、年月以外的内容,可以写在上联的右侧;如果内容很多,则可以从上联的右上侦听始,将上下两联正文左右空间写满,年月、名款署在下联的左侧。

4.扇面的创作

扇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团扇,一种是折扇。这里我们介绍一下折扇的书写方式。折扇因为上宽下窄,所以书写时不能照常规的方法,每行都写成—样的长度。通常的书写方法是,一行长、一行短,相间而行。如左图上者所示,第一行写两个字,第二行写五个字。这样安排,下边不至于拥塞。至于短行、长行是否要字数一致,则需根据字形大小而定,但位置应保持大体上的—致。另外,第一行写成短的或是长的都可以,落款的方式与正文也要基本保持一致。

5.匾额的创作

匾额内容一般是书写斋、馆、堂号,或者是个人喜好的短语。草书匾额不适宜作公共场所的标志,因为这样的作品难以辨认。草书横匾,通常是悬挂在自己的书房,内容多书写警语等,既可以表明主人的志趣,又可以作装饰或欣赏之用。用《十七帖》这样的小草写匾额,不能完全照抄原帖,因为原帖字迹相对较轻灵,所以写匾额时要适当加重,这样才醒目,如左图下者。落款可作长跋,或者仅仅写上年月、姓名,款文与正文应适当保持距离。

6,斗方的创作
斗方这种款式,要求作品的宽度与高度一样,或基本一样。从款式上看,它介于横卷与条幅之间,既综合了两者的某些特征,又不完全具备两者的特性。所以,在这样的款式上创作草书作品,要兼顾横向展开的节奏与纵向运动的行气。其文字内容可多可少,书写时既要考虑每行的纵向气势,又要关注到行与行之间的联系(则咐图左者)。
六、历代临习《十七帖》名作欣赏
自唐朝以后,人们学习草书铆巴王羲之《十七帖》当成范本来临摹。所以,历史上很多书法家都留下了临习之作。这些临习之作有些属于意临,也就是在临摹的同时带有自己的风格特征,有些临摹之作则比较忠实于原作的风格。下面我们对其中的一些临作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现在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临习《十七帖》的作品是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见附图右者)。《讲堂帖》是《十七帖》中的—件作品。我们若把苏轼的临习作品与《十七帖》中的这—段进行对照,则会发现苏轼的临作并不是完全按照原帖的样子来临的,尤其是笔画的形态,有苏轼自己的行书特征。苏轼在这件临作的结尾说:“此右军书,东坡临之,点画未必皆似,然颇有逸少风气。”他自己认为点画不相似,但感觉到抓住了原帖的精神气质。《临王羲之讲堂帖》行笔流畅,字形大小相兼,线条厚重而不乏飘逸之气,可以看出在书写时速度并不快,有优游不迫、闲散自适的境界,这一点正好与王羲之原作的精神相契合。另外,字形上也基本依照原帖,所以这仲临作应在似与不似之间。

图是元朝书法家康里子山的临作。康里子山是元朝继赵孟頫、鲜于枢之后的一位成功书法家,草书是他最擅长的书体。他的临作与前面所介绍苏轼的临作在风格上有些不同。从形式来看,此临作更接近王羲之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的形成,是与当时人们的指导思想相一致的。元朝书法家不像北宋时期苏轼等人那样强调自出新意,而是重视真心诚意地去学习古人,保持传统,甚至在自己创作时也是这样。我们这里选择的是康里子山《临十七帖》中的一段,叫做《诸从帖》,从点画到字形,都很接近王羲之原作,笔画简洁有力,笔锋峻爽,使转自然,一些连绵的线条也都非常遒劲,看得出作者对原帖非常熟悉,所以书写起来如行云流水。当然,这件作品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如字形比原作窄,章法安排上更加紧凑,不像原作那样宽松闲散。
明朝有许多书家都留下了《十七帖》的临作,较有特色的有胡正、项元汴、董其昌等。
胡正是明朝初期的书法家,在历史上名气不大。明朝初期陶宗仪的《书史会要》评价他“草书用笔如篆”,这是针对他的创作来说的。他没有留 下自己创作的作品,我们很难对他的艺术成就作总体的评判。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他临写的《十七帖》—诵(见图)。从这件I临作来看,他曾对《十七帖》作过深入的研究。他的临作含蓄灵动,中规入矩,整体风格靠近赵孟頫。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明朝初期的书法家大都受到赵孟頫书风的影响。与胡正的临作风格相似的是项元汴。他是一位大收藏家,平生收藏的法书名画很多。他本人电擅长书画,不过在历史上更以鉴藏闻名。故宫博物院收有他临写的二王法帖一卷,其中有《十七帖》中的内容(见图)。他临写的思路和胡正基本一致,都是尽量与原帖靠近,用笔灵动,有秀润之气。我们开始学习《十七帖》,首先是要做到形似,从临摹人手,因而上述这两位书法家的临习之作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董其昌是明朝后期很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擅长行草书。对于艺术,他主张要得到古人之神。他的理想是一种书卷气的萧散淡远,落实到技巧上则是无须过分用力,只要很随意地书写。他的书法作品都有一个统一的风格——用笔很轻灵,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开,给人的感觉很飘逸。他临写的《逸民帖》(《十七帖》中的一种,见附图左者)与他的指导思想是合拍的。该件临作不太关注是否与原帖一致,很多字都有重新改造的痕迹,章法安排也是顺其自然,行与行之间很松。该临作虽然不追求与原作的相似,但作品的趣味还是非常传统。
明清之交王铎临写的《诸从帖》(《十七帖》中的一种,见附图右者)也很有名。他是这个时期的一位书法大家,平生花了很大精力去临摹魏晋时期名家的作品。据说,他一天临帖,一天 写作品,这样坚持下来达几十年之久。他把王羲之草书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留下来大量的临习之作。有些是按照原帖的样子来临习,有些是自己发挥,水平都非常高。这仲临作属于前一种类型,即按照原作的格局临习,每行的字数少有差异。当然,像他这样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不可能一点一画照着原帖依样画葫芦。他的这件临作整体风范圆转舒和,显得得心应手。此外,该作还增加了一些牵连,笔画也没有原帖 那样多的方折,可以说既遵从了原帖的精神,又有了自己的变通。
以上这些临作都是我们可资借鉴的范本,其中的一些墨迹本更能为我们提供笔毫运转的方法。




十七帖 怎么学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