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控制油气作用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断裂与油气~

断裂是研究区主要构造现象,断裂活动不仅对区内沉积构造起控制作用,而且与本区油气关系密切。
(一)断裂控制沉积、构造
1.断裂控制沉积:在边界正断层控制下,裂谷期各组相对深水环境都位于半地堑深凹,向缓坡水体变浅,边界正断裂断坡带发育冲积扇群或扇三角洲,故主要的油气源岩——暗色泥页岩和煤系地层集中发育于深凹,而同时在缓坡发育砂砾岩储层或火成岩系列,在断坡带发育储集砂体。
在坳陷期,边界正断层活动减少,对沉积不起主导控制作用,故泉头组砂砾岩储层广泛分布,厚度稳定,青山口组泥页岩全区发育,形成区域性盖层。
2.断裂对局部构造的控制作用:断裂不仅控制前述半地堑发育,而且还在其发育过程中控制产生了各种类型的伴生局部构造。
在裂谷阶段,边界正断裂强烈活动,上盘逆牵引下掉而形成滚动背斜。但是,研究区与我国东部其它断陷盆地相比,滚动背斜不发育,何兴华等(1992)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研究区边界正断层下降盘断坡带以粗屑沉积为主,泥页岩不发育,成层性差,以断裂变形为主;二是后期反转使深部地层回返抬升,导致原滚动背斜消失。
裂谷阶段断裂作用还可能形成断鼻、断块及断背斜等。
较大规模断裂特别是基底主断裂在活动中,若沿走向断距发生剧烈变化,则引起上盘地层差异升降,从而形成褶皱或断裂。这些褶皱和断层往往与主断裂垂直或大角度相交,故叫横褶皱和横断层,团结西、韩家屯和焦家褶皱均可能是这类横褶皱,而焦家褶皱中断层亦可能是此类横断层(参见图5—13)。
在登娄库组沉积末和嫩江组沉积末的两次构造反转期,本区断裂(主要指基底断裂等规模较大者)除自身反转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反转褶皱的形成,实例可见本章第三节。
需指出的是,本区有些构造顶部和翼部发育大量正断层,这些正断层不是构造形成时伴生或派生的,而是早期正断层,在反转构造形成后,仍保持正断层性质(从断层走向与构造不一致即可作出判断),切割构造而使之复杂化,形成断背斜、断块,如后五家户构造(图5—22)。
(二)断裂是圈闭构成要素
有关资料显示,研究区构造圈闭中,断鼻、断块圈闭占多数。对于此类圈闭,断裂是其构成要素,主要是在鼻状构造或断块体上倾方向形成遮挡。当然,只有具封堵性断层才能遮挡形成圈闭。
关于断裂在圈闭中的有效遮挡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小五家子油气田、后五家户气田、农安含气构造和万金塔气田的勘探实践已对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通道作用与封堵性
研究证实,研究区主要油气源岩为营城组和沙河子组的暗色泥岩和煤系地层,这些深部油气源如何运移聚集于浅部泉头组和登娄库组砂砾岩储层中?显然,断层是其主要通道。已发现的(油)气田断层均十分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此论点。同时,正如(二)中所述,断裂又在圈闭中起遮挡作用。显然,通道作用和封堵作用,是研究区断裂对油气运移聚集表现出的二重性。
笔者认为,断层的通道作用和封堵作用是相对的,可依据一定条件而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当断层活动时,其对油气运移起通道作用;当断层不活动时,其对油气起封堵作用。

图5—22 后五家户N5气藏底面构造图(据赵庆吉等,1995)

Sibson在1975年研究热液矿与古代断层关系时,提出了热液沿断层运移的“地震泵”学说,认为热液沿断层的运移由地震所诱发,断层就像泵一样,将热液从深部抽出,提升注入上方浅部。Hooper(1991)将这一原理引入了油气运移,指出当断层不活动时,断面处于封闭状态;当断层活动时,油气沿断层以短促、急速的形式运移。作者认为这一学说能很好地解释研究区断层通道与封堵的转化。以某气田为例(见图5—23),在裂谷期,F1、F2、F3、F4均为同生正断层,但在营城组—登娄库组沉积期,活动微弱,活动速率不超过1m/Ma,通道作用不太强,同时该构造尚未形成,故没有油气富集成藏。登娄库组沉积末,该构造由反转形成,F1和F2也反转为逆断层,活动强度大,逆断距分别为140m和90m,相对较有利于油气运移,F3、F4及后来形成的F8仍为正断层但活动微弱,也不利于油气运移,断层以封堵作用为主;此时十屋断陷深凹区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生油岩已进入生油高峰期,该气田地区生油岩则尚未成熟,油气是侧向运移进入该构造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砂岩中。进入坳陷阶段,该气田地区生油岩逐渐成熟直到高成熟,十屋深凹区生油岩则达过成熟,油气源充足。嫩江组沉积末期构造反转使其浅层构造形成,同时产生了F5、F6、F7、F9等正断层,先存F2、F4断层不再活动,但F3继续活动,F2正反转,此时活动的断层是油气(主要为气)运移的通道,油气分别灌入登娄库组中上部(特别是顶面不整合)油气层中;分析此时F1活动的通道作用强,致使其下盘四家子油气层中油气全悉上跑逸散,仅部分进入农安气层和五家子油气层中。明水组沉积末和泰康组沉积末,构造运动使该构造上断层活动,造成先期油气藏再调整乃至破坏,从而形成现今之油气产出面貌。很显然,除上述几个断裂活动期外,断裂对油气是起封堵作用的,这从断裂两盘油气藏类型变化、油气层与断层面关系等即可看出。
断层的封堵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般而言,当断层结构面为压性(例如逆断层的断层结构面和正断层不活动时的结构面)时,断裂主要起封堵作用;当断层一侧储集层与另一侧上倾方向的盖层对置时,或两侧储集层呈屋脊或反向倾斜对置时,断裂封堵性好;当断层发育断层泥或有沥青等充填物时,断裂封堵性能极佳。从封堵类型来讲,可分为顶封式(即断层上部两侧为盖层对置,对下部起封盖作用)、侧封式(即储集层在上倾方向为另一侧对置的泥岩封堵)和断面充填封堵式(即发育断层泥或为沥青等充填的断层将两侧对置的储集层均封堵起来)等三类。

图5—23 某油气田剖面图(据赵庆吉等,1995,修改)

1—气层;2—气显示层;3—油层;4—水层

地表观察证实盆地内断裂十分发育,这些断裂可以分为4类:
1.构成盆地内二级构造单元边界的压性断裂,如戈木日—阿木岗隆起带和沱沱河—杂多隆起带南北两侧的区域断裂带。它们主要是沿区域构造线方向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南东东向延伸,并往往被其他断裂或地质体所干扰。在隆起带的北侧,断裂发育为高角度的压性断裂;而在其南侧的则为由北向南推掩的逆冲或推覆断裂。
2.发育在盆地内部的与区域构造线方向近一致的断裂,如确旦错—龙尾湖断裂、司务岗—玛尔果茶卡断裂和雁石坪南侧断裂,都属于这类断裂。这类断裂的走向多为EW或NWW向。在发育的早期多为高角度的张性断裂,在晚期则多演化为由北向南逆冲或推掩的压性断裂。他们的发育不仅控制着区内新生界盆地的形成、分布和保存,而且对羌塘盆地中—上构造层中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都有重要的影响。
3.盆地内北东向到北东东向延伸的压性剪切断裂,它们不仅错断了盆地中的盖层,也错断了盆地的基底,从而改变着盆地内二级构造之间的排列关系。它们不仅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而且也可能导致油气的逸散和重新组合,如玛章错钦—米提江占木错北端断裂、依布茶卡东南侧—日干配错断裂、阿木岗—亚西尔岗东及帕度错—鄂雅错—祖尔肯乌拉断裂等均属该类断裂。
4.局部小型断裂,它们是一些规模不大的浅层断裂,如错尼附近的断裂和安德尔湖附近的断裂。对局部的表层褶皱构造中的油气储集或逸散可能有重大影响,但对区域内的油气形成、运移和聚集及保存等情况无重大影响。考虑到羌塘盆地在侏罗纪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总体上长期处于受挤压的状况,但是局部地带浅层可能会出现一些张性断裂,不过深部可能仍将是以压性断裂为主,压性断裂对油气藏将会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此外,在盆地的中构造层和上构造层的中部地段广泛发育的有多层厚层状的石膏层,它在遭受挤压的环境中,会表现为强的塑性特征,可以成为良好的盖层和封闭层。

断裂对油气移聚起重要控制作用,而且越来越为石油地质工作者关注和研究。不论我国东部油田,还是西部油田多数都与断裂构造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断裂既可沟通油源起输导作用,又是油气停留聚集场所。通常断裂带就是油气聚集带,断裂某种部位就是油田(藏)所在处地。由断裂导生的局部构造或圈闭,近油源的往往充注程度高。原苏联的石油地质学者研究指出:原苏联大多数著名的石油和天然气田,或是直接在断层带内,或是在其附近。东欧地台的油、气田往往产在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活动的一些断裂内。在图兰地台靠近断裂带宽15~20km范围内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储量最大。在布哈拉等断裂带,所含的工业储量,分布在宽达30~35km的一个条带内,而且最大储量产在宽20km的靠近断裂带内。也有学者认为,较大型的油气田不产在主断面区内,而是远离主断面分布或者产在羽状断层带内。这些经勘探实践证实的断裂控油实例,足以表明断裂控油具有普遍性。准噶尔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与断裂分布规律有极好的相关性。断裂对油气运聚有重要贡献,断裂及断层或构造裂缝的垂向运移油气占主导地位,逆掩断层下盘油气聚集丰富,所获油流最大。断裂对于其范围内的石油及天然气田的分布以及油藏的形态和规模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

4.5.1准噶尔盆地断裂体系控制不同时期烃源岩油气分布

(1)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烃源岩油气分布

生油气区与油气分布范围,西部达西北缘,中部呈东西带状,北东缘呈北西向,东南部则呈近南北向。油气井及油气田西北缘有克拉玛依油田、拐148、风3井;中部有石西油田、滴西5、滴西8、滴西9、滴西2、滴西4、彩25、彩参1;北东有滴北1;东部隆起地区有北9、沙南油田及吉15井。油气分布范围受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及近南北向构造多体系构造成分联合控制。

(2)准噶尔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及油气分布(图4.15)

本区二叠系烃源岩及油气分布,总体呈NW-SE向斜贯于盆地中北部,从西起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群,中间到中部陆梁油田—盆参2井油田,东至大2井油田—二台油田,这三条油田带大体近等间距分布,由西北向南东错列展布,暗示着北西向西域构造体系主控作用,又显示出多体系联合、复合控油特点。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夏子街油田,呈弧形受准噶尔弧形构造西翼构造带限控;西缘红山嘴油田、车排子油田由南北向红车断裂控制;盆腹陆梁和莫北地区的陆梁油田、石南油田、石西油田、莫北2油田与北西向构造相关;庄1、盆5及盆参2油田位于北西向马桥凸起上;东部彩参2、火烧山油田、沙南油田及甘南油田带受北东向和南北向构造带所控。

(3)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及油气分布

侏罗系烃源岩油气呈半环状分布于盆地中部和南部,由南而北依次为干气区、生油区,油气分布范围皆呈半环状,西窄东宽。北起中部1区块庄1,向东经石西1与莫北2之间一线再东至滴西1,为其北部边界。东界由彩参2-沙南油田—北9油井圈定。南边为北天山山前带的独山子油田—安4-齐古8油田呈北西西向分布,从分布范围和单体油田及油田带、群排组特点分析,其主控构造体系为纬向系,同时又受西域系复合影响(以南界形态为显著)。与生油凹陷、构造展布方向相协相应而成统一体。

(4)准噶尔盆地古近系烃源岩及油气分布

古近系烃源岩油气分布范围远比二叠系、侏罗系烃源岩油气分布范围小,集中于北天山山前西部,亦呈半环状,北西向分布,北界卡6-石河子一线,南为天山山前构造带,其内有西湖油田、独山子油田及霍尔果斯油田,皆受控于EW-NWW向断裂、局部构造。

图4.15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及油气田分布图

4.5.2不同断裂构造体系方向性控制油气田(藏)空间分布方位性

盆地西缘南北向断裂发育,相应的油气分布呈南北向,如车排子油田,红山嘴油田。西北缘油田受北东向压、压扭性断裂制约,多为北东向分布。南北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联合构成弧形,进而形成了西北缘油气田(藏)为新月形展布。盆腹地区陆梁、莫北地区近东西向、北西向及北东向油气分布带则沿滴水泉东西向断裂、北西向与北东向断裂带分布。东部隆起区五彩湾油田、火烧山油田、沙南油田以及三台北油田等,皆分布于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带内及附近。准盆南缘油气田,单个油田和油田带呈东西向伸展,显然受纬向系断裂构造限制成藏。

4.5.3断裂型式控制油气田(藏)分布型式

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反S形受制于反S形断裂,剖面雁行状断裂形成了阶梯状油气田(藏)分布,风成城帚状构造成生了风成城帚状沥青矿等。

4.5.4断裂构造不同部位发育着不同类型油气藏

断块油藏、断鼻油气藏、断背斜油气藏等均与断裂构造及其组成形式的不同构造部位相关。有的分布在断裂尾部、弧形弯曲内部、背冲夹持、对冲夹持、同向夹持、侧向尖灭、再现尖灭等不同构造部位。

断裂控油作用的部位性:

(1)断裂尾端

准噶尔盆地西缘区块断裂系统图中车排子近南北向断裂南北两端分布油田,北端油田在断裂东侧尾部,南端油田位于断裂西侧尾端。

(2)断裂交会部位

准噶尔盆地西缘区块断裂系统图中,红山油田和小拐油田,位于红车断裂北段(走向SN,倾向西)与北西向断裂交会部位(倾向南西、逆冲性质)。油田总体近SN向分布,主控为红车断裂。

4.5.5断裂力学性质转化者突显断裂对油气输导与封堵双重作用

如独山子油田的独山子断裂系统,断裂具封闭性聚集油气,当油压增加到能冲破断面壁时,则断裂开放,油气泄漏,泥火山间歇发生了喷发,泄出油气,断裂破坏油气藏。

4.5.6凸起与凹陷边界断裂

利于输导富油气凹陷油气向古凸起边缘富集,如莫北油田和石西油田。深层断裂控制的古鼻凸、古隆起及斜坡有利油气聚集成藏。临近深坳陷的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断裂联合、复合,成生油气呈环状分布,如玛湖坳陷四周油气田(藏)。

4.5.7油气输导系统组合分析

李四光指出:“石油成生时,在分散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点滴石油混杂在泥砂之中,是没有工业价值的,必须经过一个天然的程序,把那些分散的点滴集中起来,才有工业价值。这个天然的程序就是含有石油的地层发生了褶皱和封闭性的断裂运动。所以,我们找石油的指导思想:第一,要找生油区的所在和它的范围以及某些含有油气苗的征象;第二,进一步查明适合于石油、天然气和水聚集的处所,即储油构造。”

我们知道区域应力场使含油地层发生褶皱后,其背向斜局部应力场恰相反,背斜应力值低或变为拉应力,利于油气向其运聚。封闭性的断裂活动,可封堵油气成藏和油气充注。因此背斜的控油作用和断裂运动是油气成藏重要动力因素,背斜和断裂带也是油气聚集场所。

(1)断裂起通道作用的机理分析

(a)断裂带通常为低应力部位。岩石变形过程中,在未破裂前是高应力部位,微裂隙发育,体积膨胀,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一旦破裂,应力释放,就是低应力区。断裂形成时或断裂过程中,岩内高压流体,自然向低压处流渗,断裂是自然通道。美国学者对圣安德列斯断裂进行了现今地应力测量,其应力数值是断裂带应力值低,断裂带与正常岩石过渡带应力渐增,而远场正常地区应力值高。实际测量结果证实了断裂带应力低。

断裂带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既源于断裂带岩石破碎,有空间,又在于断裂带与邻界岩块存在应力差,是应力差驱使油气沿断裂运移。

(b)断裂活动时一般是通道作用最强。断裂带本身不是单一裂面,同时发育相应平行的同方向的不同性质(有压有张)、不同方向、不同序次、不同级别的配套断裂、裂隙,组成主带和影响带。压性相对封闭,张性断裂开放。同一断裂带内与主断裂平行或垂直的张性断裂就是良好的运移通道。从断面形态分析,断面非平直。

(c)断裂活动时,由于剪切热作用,使带内或附近流体增温,易于运移。

(d)断裂活动为深层热释放创造了前提,热能沿断裂向上传导增温流体,流体膨胀撑扩了断裂,利于油气运移。

断裂对油气的破坏作用,这是与通道作用实质相同的问题,油气沿断裂运移,如有适当的圈闭盖层条件则聚集保存,无盖层圈闭条件或断裂通天则移散油气。

(2)不整合面起输导作用分析

不整合面是地壳运动的重要标志,是地层系统中最大的不连续面,上下地层产状不同,岩性、岩相不同,岩石力学性质不同,成岩作用不同及受力作用反应不同。

(a)深浅部地层产状不同,深部地层倾角大,油气易于垂直运移上窜。

(b)上下层岩石力学性质不同,其抗压、抗张强度不同,而在两种不同岩性界面处,其抗压、抗张强度皆低于上下两种岩质的抗压、抗张强度,在界面附近极易发生滑动(滑脱、滑覆)。

(c)不整合面在后期构造变动时,不整合面将像地层一样发生褶皱,会形成众多虚脱空间。这种层系间剥离,为流体垂向、水平运移提供了空间通道。

(d)不整合面,其实是个地质体,是构造运动造成破坏,风化、剥蚀、淋滤过原岩地层、岩体,其孔、渗发生很大变化,裂缝发育,岩质疏松是流体渗流、径流的良好通道。

(3)输导层

输导层是渗透层,其渗透能力有好、有差。渗透性能除取决于孔隙度、渗透率外,尚有其他因素影响输导层的输导功能。

(a)输导层岩质裂缝发育,岩石碎裂较岩石完整者疏导能力高。

(b)输导层厚度比较大,埋深适中,岩层倾角大的地层,输导能力大。

(c)输导层内水平缝合线不发育,构造缝合线发育者,输导能力会较强。

(d)输导层系内裂缝网络纵横密布,扭性裂缝占主导的,其输导能力强。

(e)输导层溶融现象明显,溶洞、溶孔发育者,利于流体运移。

(f)输导层岩石有效孔隙发育也是流体运移的重要有利因素。

(4)准噶尔盆地油气运聚输导组合分析(郝芳等,2002)

上述三个单因素对油气有疏导、运移的作用,然而油气运移常常与三者或三者联合作用相关,其配合、排比与匹配有多种类型和格架。

(a)准噶尔盆地西部静水压力系统砂体/不整合—断裂组合型油气输导格架(图4.16)。断裂沟通油源,三个因素匹配输导油气。

图4.16 准噶尔盆地西部静水压力系统砂体/不整合-断裂组合型油气输导格架

(b)准噶尔盆地东部静水压力系统断裂贯通型油气输导格架(图4.17),静水压力将流体举升至烃源层高部位,然后由断裂通向储层。

(c)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盆1井西凹陷断裂-砂体/不整合组合型油气输导格架(图4.18)。油气沿断裂作垂向运移,砂体和不整合促使油气侧向运移,水力破裂缝是油气上下移出的小通道。

图4.17 准噶尔盆地东部静水压力系统断裂贯通型油气输导格架

图4.18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盆1井西凹陷断裂—砂体/不整合组合型油气输导格架

莫北凸起,不论静水压力系统层系还是超压系统层系以垂向运移为主导,盆1井西凹陷在两个压力系统中垂直与侧向运移并重。

(d)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昌吉凹陷断裂—砂体/不整合组合型油气输导格架(图4.19)。

两个构造带静水压力系统(J1b、J1s)砂体水平侧向输导运移。超压系统:昌吉凹陷、马桥凸起垂向输导由断裂沟通,并汇聚两侧侧向运来之油气向砂体输入。

P2w上部层位、T及J1b下部分岩层以侧向输导为主。

(e)准噶尔盆地呼图壁背斜超压系统断裂贯通型油气输导格架与压力剖面(图4.20)。

背斜具双层结构,深部背斜平缓,被三条近直立断裂分割,其中南侧断裂与中间断裂早期逆断,后期负反转,三条断裂垂向运移油气(T+P、J油源岩油气)到K地层中,并直送到E21-2地层,被切割浅部背斜的冲断层侧向封堵成藏。

图4.19 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昌吉凹陷断裂—砂体/不整合组合型油气输导格架

图4.20 准噶尔盆地呼图壁背斜超压系统断裂贯通型油气输导格架与压力剖面

(f)准噶尔盆地独山子背斜超压系统断裂贯通型油气输导格架与压力剖面(图4.21)。

独山子油田是老油田,背斜构造控油。斜切背斜北翼的逆断层,输导古近系烃源岩油气到上部N1s层系成藏。该断层下部是油源断裂,上部是封堵油气成藏遮挡封闭性断层。背斜顶轴部有间歇性泥火山,顶部断层时开时闭,油气压力时大时小。反映南北挤压应力大于油气内压时,泥火山不外泄油气及泥砂,应力小于油气内压时油气向外喷发,气体点火可燃。

图4.21 准噶尔盆地独山子背斜超压系统断裂贯通型油气输导格架与压力剖面

4.5.8吐哈盆地断裂构造对局部构造、圈闭的控制作用

吐哈盆地发展演化中,经历多次断裂活动,形成了多种类型局部构造和圈闭,为油气储集提供了空间场所。据统计(吴涛等,1997),在发现的86个圈闭中,断背斜52个,占圈闭总数的34%;断鼻65个,占圈闭总数的20%;断块和地层圈闭共53个,占圈闭总数的21%;背斜48个,占圈闭总数的19%。不难看出,与断裂有关的圈闭占绝大多数。

(1)局部构造和圈闭分布特点

平面上,沿断裂带呈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及弧形带状分布;受压扭性断裂形成的局部构造呈雁行状排列;由压性断裂导控的局部构造多为串珠状分布;棋盘格式断裂限制的局部构造多为棱形或方形布列,压扭断裂旁侧局部构造显入字型展露;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变化地带,局部构造交叉状分布;旋扭断裂影响、切割的局部构造呈反S状,如红陵构造构造单元上。台北凹陷局部构造发育,托克逊凹陷、哈密坳陷相对不发育。局部断裂上盘居多,而下盘相对少;弧形断裂弧湾内侧利于形成局部构造;断裂交叉部位多形成断块圈闭。

(2)本区典型局部构造或圈闭特征

依照导控局部构造的断裂条数、断裂作用方式和局部构造形态,对典型的背斜、断背斜、断鼻及断块构造选择分析陈列其基本概貌。

油源断裂:

油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中无疑是一项关键因素,是不可缺少的作用。关于油源断裂其含意可从几个方面理解或说明。其一是指生油岩系(油源岩)在初始形成时,断裂构造环境在其沉积过程中对岩层厚度、有机类型、深度、分布范围的制约作用;其二是通常指沟通油气源与储集层系并促使成藏的断裂为油源断裂;其三是对原先油气藏起再分配形成了次生油气藏的通道断裂,为油源断裂。

油源断裂导油作用强度与断裂性质、规模、活动时期及构造型式相关。压性、挤压兼扭动性断裂构造带较大、较宽,波状分布,岩石破碎严重,挤压强烈、片理化发育,一般断层不同部位垂向运输能力有大、有小;平错(水平扭动)扭性断裂或以扭为主断裂,断裂陡倾,断面光滑,切割较深,其垂向疏导能力最强,尤其一对X(扭)断裂交叉处疏导流体如流柱;张或张扭断裂,因切割浅,裂缝不发育,垂向运移油气层位有限。断裂的开启时期与油气的排出时期配置,是影响断裂进行垂向运移的关键。断裂的活动期与油气的排出期同步时,非常有利于油气沿断裂进行垂向运移。另一方面,油气运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油气运移时期断裂活动强度,多次活动。断裂如果由强变弱再由弱变强的活动规律,在运移早期油气即可发生运移形成原先油气藏,而在运移晚期断裂活动既能在浅层形成原先油气藏,又能破坏深层的原生油气藏,从而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因此,使得油气在上下层位皆有分布,形成具有多套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马士忠,2007)。前已述及台北凹陷内二级构造带及大部分构造圈闭的形成均与断裂活动有关,与圈闭相伴生的断裂成油气纵向运移的良好通道,已发现的油气藏在其内部或侧翼总有断裂发育。

本区油源断裂发育,控油作用明显。如前隆斜坡(鼻凸)油气聚集带,其重要油源断裂是向前陆坳陷方向延伸的基底断裂。复合正向带油气聚集带,重要的运移通道是基底断裂余动成区域滑脱面及其背景上的小断层。前缘逆冲带油气源聚集带,除了储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外,还有滑脱断面错动坳陷主体,利于聚集油气,成为油气运移至处于铲式滑脱断面高部位逆冲带的重要通道。凹中滑脱背斜带,位于生烃区内或附近,油源条件优越,滑脱断面伸入烃源岩层系,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差异滑脱断裂带油气聚集带,油源断裂呈近南北向伸展,倾角很陡,切穿滑脱断面之上所有盖层,在纵向上形成多套含油层系,利于形成浅层或次生油气藏。山前冲断带油气聚集带,油源断裂为冲断层、基底断裂。梁世君1995年曾对台北凹陷燕山运动时和喜马拉雅运动时主要油源断裂进行了预测分析,认为近EW弧形断裂、NWW向断裂、NEE向断裂及NNE向断裂均为油源断裂。

(3)断裂及断裂型式控制油气田(藏)分布

(a)纬向系中大型边界东西向断裂控盆。

天山纬向系是吐哈盆地主导控制体系,西域系与其复合、联合作用导生盆地发生、发展及演化,使盆地经历了早期的周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中期的再生前陆阶段及晚期再生前陆阶段,是一个多阶段、多类型复合含油气盆地。体系发展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挤压构造体系、滑脱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及旋扭构造体系。这些局部性构造体系分别受控于局部的构造应力场,但又皆缘于区域性南北向挤压应力场。只是不同时期、不同地段由于边界条件和岩块岩石力学性质有别,局部主压应力作用方式、方向发生变化而成生了多类型局部构造形迹组合。总体上讲长期的南北向挤压,利于盆地稳定发展、继承性强,盆地内坳隆格局易于定格,沉积中心趋于一致,有利于生油坳陷发展,并对沉积层系利于保存,发育了多套煤系生油岩系,成为煤成油气的典型盆地。该盆地是长条状,是纬向系中一个负向构造,其南北边缘断裂为近东西向,其内发育有NW向与NE向扭断裂,后期演化成压扭性,并成为盆地内坳陷、凸凹边界断裂。这些断裂又控制凹陷的沉积相分布。

(b)东西向断裂、北西断裂、北东向断裂及弧形断裂控制油气聚集带。

盆地发育二级构造带30多条,其中油气聚集带分别与近EW向断裂、NWW向断裂、NEE向断裂及近SN—NNE向断裂相依相伴。各带中的局部构造形成圈闭受断裂控制其成生、发展。

(c)断裂带控制油气田(藏)带状分布。

北东向断裂控制油气田(藏)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如温吉桑油田;近SN向断裂控制胜北3号油田、红台2号油气田呈近SN向分布;巴喀油田等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呈EW向分布;弧形断裂控制油气田(藏)于弧湾内侧等(鄯善弧形油田群、带)。

(d)断裂型式不同油气田(藏)分布形貌有别。

棋盘格式断裂控制的油气田(藏)具棋盘格式状,格内油气田形态呈椭圆状,酷似哈密瓜,如勒2井(图4.22);扇形断裂控制多个扇形圈闭,其油田有3个,呈南北向展布的扇形(图4.23)。

图4.22 鄯勒油田七克台组三间房组油藏平面图(据袁明生等,2002)

图4.23 小草湖地区三间房(J2s)顶面构造图(据袁明生等,2002)

(e)雁行断裂多形成雁行状油气田(藏)。如未登油田、温西油田呈NE向左行雁行状;温吉桑构造带丘东3气田为剖面雁行(图4.24)。

(f)旋扭断裂影响油藏平面上显示旋扭形态。葡北油田受近EW向断裂旋扭,使油田形态呈新月状(图4.25)。丘1-丘2井为反S形油田(图4.26)。

图4.24 温吉桑构造带油气成藏模式图(据袁明生等,2002)

图4.25 葡北101井顶面构造及综合柱状图(据袁明生等,2002)

(g)断裂带横跨形成油气聚集带交叉叠置。如鄯善弧形油气聚集带与火焰山油气聚集带发生横跨,其横跨部位油气丰富。

(h)断裂多为逆断裂性质,油气多分布于上盘。

(i)断裂尾端利于油气储集,如葡4井。

(j)反转断裂更利于油气运聚成藏,如伊拉湖油田。

图4.26 丘1-丘2反S形油田分布图

(k)长条状火焰山油气聚集中众多油气田(藏)呈羊肉串状NWW向展布。




断裂控制油气作用视频

相关评论:
  • 13868973440断层的特征和作用
    常邹卓(一)断层特征在第一章中已经讨论了裂谷盆地的断裂类型及发育特征,本节将重点讨论断裂的作用及其与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关系。断裂是裂谷盆地主要的变形类型,随着断裂活动的开始,裂谷盆地开始形成;随着断裂活动的停止,裂谷盆地逐渐萎缩和消亡。尤其是盆缘断裂的走向和活动的强度,控制了裂谷盆地的展布和...

  • 13868973440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
    常邹卓包括一、二、三级断裂都有,这里着重讨论与油气控制有关的二、三级断裂。 金湖凹陷的龙岗断裂、高邮凹陷的王营断裂、陈堡断裂、小纪断裂和溱潼凹陷的泰州断裂、祝家庄断裂等都属于二级断裂。这组断裂有双重的作用。一是对阜宁组地层的保存,戴南组地层的沉积起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对凹陷内的区域油气活动起到阻拦作用,特别...

  • 13868973440断层为什么是油层的“催生婆”与“破坏者”?
    常邹卓断层是地壳构造变动的产物,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含油气盆地之中。谈起断层与油气藏的关系,不妨以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为例,分几个层次来说明。渤海湾盆地发育了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沉积盆地,它们多半是中、新生代以来地壳块断活动的产物。位于盆地东西两侧的北东走向的郯城—庐江深大断裂和太行山东侧深大断裂...

  • 13868973440断层在油气运移中的作用问题
    常邹卓另外,在断裂带附近,水型也发生变化,MgCl2和Na2SO4型水增多,与断层封闭性差有关。③ 本区古潜山和断块油气藏的存在本身就说明断层起过运移的通道作用。然而,断层起遮挡体作用的事实也是很清楚的:① 油气与同生断层的伴生关系表明断层本身起了封闭作用。② 在有的断裂带附近明显存在流体势梯度差异...

  • 13868973440断层输导作用
    常邹卓断面沿倾向和走向的凸凹变化对成藏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无论是上盘还是下盘,相对凹的一侧对成藏有利,因为其上部的变缓断面对油气的进一步向上运移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也就是说起到了变相的封堵作用。而走向凹侧在平面上则有利于形成圈闭。(二)断裂输导作用的实例分析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为一个古...

  • 13868973440断层封闭性探讨
    常邹卓该断层是晚喜马拉雅运动受强烈水平挤压而形成的具有走滑性质的大逆断层,断开第三系下干柴沟组至地表,是影响油气保存的主要断层,断距约 1000 m(表 5-11)。南八仙构造发育多条断层,但对成藏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是仙南断层和仙北断层(图 5-12B)。仙南断层断开层位为侏罗系和老第三系,断距 1190~3250 m,走向近东西...

  • 13868973440断层的活动期次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常邹卓此类断裂构成了长岭断陷断裂系统的基本框架,对沉积物厚度分布和沉积相、火山岩的形成和分布、油气运移和聚集,以及圈闭的形成和演化都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坳陷期活动型:是指在坳陷阶段形成和活动的断裂,断裂切割深度小,延伸长度短,主要是坳陷阶段应力场调整作用的产物,主要在坳陷底部层系发育,其石油...

  • 13868973440断裂-不整合面
    常邹卓这些断裂的性质、活动时期与活动方式不同,对油气的运移和封堵特征也不同。从已发现的油气田分布的规律可知,大多数油气田的分布受控于南北向和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其中南北向断裂对盆地内次级沉积凹陷的形成和油气的运移起显著的控制作用;北东向断裂对局部构造的形成和油气的运移起重要控制作用;北西...

  • 13868973440断裂活动特征分析
    常邹卓4.1.2.4 断裂活动的流体地球化学信息研究 在断裂活动过程中大都有流体的参与,伴随着断裂作用和流体的快速运移和溶解作用,使断裂带内部及断裂带附近的流体和岩石的化学组成产生一系列变化,断裂带脉的形成是流体活动的主要产物,断裂脉体及其流体包裹体中均存在多期流体作用和活动的痕迹。断裂带脉的充填现象是断裂成生活动...

  • 13868973440主控断裂与断裂系统
    常邹卓因此,主控断裂性质、分布特征、活动和演化对于裂陷盆地形成及演化、油气演化及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张枝焕、童亨茂等,2008)。 (一)主控断裂 根据对地震资料系统的构造解析,识别和确定了长岭断陷的主控边界断裂和断陷内的主控断裂,其中断陷的主控边界断裂有:红岗—龙沼镇断裂、苏公坨断裂、龙凤山断裂和孤店 伏龙泉...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