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安的读后感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国通史世界都会长安观后感~

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然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各类野史可谓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妈妈每晚都看《叶落长安》,我偶尔就跟着看几集,后来慢慢地就喜欢上了这个电视剧。感觉演员们的演技都非常棒,拍的也很感人。
白莲花,个人感觉挺可怜的,作为家里的大女儿,她吃的苦是最多的,也非常爱学习。我总想为她抱不平,很心疼她。因为剧里很多次的表现了这样一个情况:只要是关于她能不能上学的事情,她总是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生怕家里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不让她上了,还有一种感觉,她就算拼了命似的也要上学。后来舅妈西珍又生了孩子,就有意让莲花去给看孩子,便给莲花的妈妈玉兰介绍工作,当时家里苦,玉兰当然不会放弃这个得到钱养家的机会,因为真的很困难。当然,玉兰也是在为家算计。因此,尽管莲花一万个不愿意,玉兰还是逼着莲花去了舅妈家,莲花从此就过上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没人疼还老挨骂的苦日子。我特别记得一个情节是这样的:一天早上,莲花去上学,进了教室跟老师鞠躬:“老师好!”老师便惊讶的说:“哎,白莲花,你怎么又来了?”后来莲花才知道,玉兰已经给她退了学。
说真的,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心里也非常得恨玉兰,并且在想我的妈妈要是这样,我也会像莲花一样,恨妈妈,不认她。当然在我身上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我舅妈生孩子了绝对不会想到让我不上学了,去看孩子吧,这在现在大家看来很荒谬,当然我妈也更不会不让我上学,相反的,我自己倒是很想逃课的。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吧,莲花的时代,在那里看来是很正常的。重男轻女,当时伟大的传统恶习,女孩子读再多书也没用,也是那个时间的所谓真理,尽管现在这些让我们不能接受,在当时,可不是这样的。
后来老四去金良和西珍那里去看莲花,碰巧看见了舅妈西珍是怎么对待莲花的,心里很痛。不得不说,这个西珍变脸变得太快了,看老四来了就立马收起那副严肃可恶的嘴脸,一脸笑容,还亲切地叫着;“呦,姐夫来了啊!”后来老四回到家,劝说玉兰让莲花回来,并告诉玉兰他看到的一切,玉兰心软了,说那就叫回来吧,我明天就辞职。
眼看着,莲花要回来了,剧情的发展让我很高兴,可是忽然一件事情,又让莲花对玉兰的恨增加了,可以说是恨到极点了,就是玉兰听说自己转正了,正职员工。在那个年代,吃国家粮,得国家福利,多少人梦寐以求,就如现在,都喜欢事业单位,公务员,国企一样。
莲花只能继续看孩子了。看到这,心里真的很难过的。如果是我,真的,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的。也许还是时代不同吧,玉兰也有无奈,只是看着她高兴地对老四说:“告诉你个好消息,我转正啦!”这个情节,我的愤怒油然而生,当时的对比极其讽刺,白老四失望到极点,郝玉兰兴奋到极点,一个失望至极,一个喜悦至极。我的心一下就凉了。
还有牡丹,牡丹和不学无术的吕林结婚以后,吕林因为贩毒被抓了进去。就在吕林进监狱的时候,牡丹发现自己怀孕了,她自己的意思是想打掉,也不告诉公公婆婆,自己以后好再嫁人。因为牡丹知道,吕林贩了那么多毒,已经远远超过了50克了,一定会被枪毙的。可是玉兰不同意,非说人吕家老两口两个儿子都死了,你好不容易怀上一个他家的后代,怎么能打掉呢,就带着牡丹去医院看望吕家二老,并说要把孩子生下来。这段我看着也有些纠结,和现在还真是不同。首先,如果我是牡丹,玉兰是我妈,对于现在这个时代来说,我妈一定会首先支持我打掉孩子的,绝对不会让我留着这个孩子,因为以后我还要嫁人。
好在这两个人最后的结局是好的,她们已经离开了那个就社会,有了新的生活。

[以前写的--长安乱的读后感·最近在电脑里找出来~~]
第一次看韩寒《长安乱》的时候是高中,说来还是一个偶然,但是当随手翻了几页后便被吸引住了,一口气将其读完,心中却满是不知名的感觉,以前写的--长安乱的读后感·最近在电脑里找出来~~。后来,还陆续读了韩寒写的《三重门》《通稿2003》《光荣日》等,许多人都说《三重门》要比《长安乱》写的好的多,不过我却不是这样认为,或许是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吧,但我想更大的原因是在读完后,心中那仿若惆怅,些许对人生得明悟却又带来更多的懵懂,以及结局那部分平朴的笔墨下的点点悲伤。
长安,长安,长久治安,然而熟的故事却正是在这“长久治安”的地方“乱”了起来,说实话,当第一次将书翻完时,脑中还不能玩全讲述的中心道出个所以然,整个故事得主线无非就是男主角释然和带着女主角喜乐,背着把宝剑闯江湖,几经波折后,两人退隐山林,最后以喜乐的死作为故事得结局。《长安乱》就以文章的写作形式,可以说是形式上的武侠小说,但又某程度上算不上是武侠小说,一来它没有腥风血雨得打斗场面,更没有金庸武侠小说之类中所说为国为民的主旨,有些时候在一个没有伏笔和铺陈,甚至连些许暗示都没有的情况下,剧情跌入另一个不知名的情节中,带来的是读者得一阵错愕和迷糊,或许它读起来并不引人入胜达到废寝忘食得地步,但是韩寒写作上语言幽默和无厘头的功底,会让人在阅读中掀起一阵快感,而这也正是韩寒作品的特有风格。
依个人认为,《长安乱》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书,你可以在闲暇时将它当作是一本纯粹无厘头搞怪的故事书看,而当中得文段和各种情节确实让人捧腹不已,比如书中引子开头得一段,“时,空,皆无法改变,而时空却可以改变。”主角就知识看出是一个逗号得区别,而当他问师傅这当中的区别在哪时,得到的答案却是——“看,其实是两个逗号。”而这便让人嘴角上翘;以为藏有武林秘籍,可到最后才知道那是少林寺累积三百年的大粪池;少林武当两派高手对决在妓院楼顶,最后以武当高手的饿死在楼顶结束……一个个傻傻搞怪的情节,一件件无厘头的蠢事安插在全文各个角落,实在让人捧嬉笑不已。
当然,若以上述角度看待《长安乱》,那么它也只不过是一本用于消闲的读物,其实,在你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会发现,字里行间其实还充满了各种发人深省的话语,如“任何一种自由都是另一种安排的开始,读后感《以前写的--长安乱的读后感·最近在电脑里找出来~~》。”“毒别人的终毒自己,镖没有出手前,自己离危险是最近的。”“命中注定,运不可收,‘恰好’只不过是形容词。”“不统一是外乱,统一是内乱,人心乱有什么办法?”……诸如此类的话语夹杂文中,看似随意的话,让你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会突感心中一明悟,回味起来感觉确实如此。
其实我更愿意将《长安乱》当成是一本青春小说来看,主角释然和喜乐两人的身影在文中无处不在,而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甜言蜜语或可歌可泣的情节,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自然,说据实在的他们的对话有时还真的没什么营养,既无聊又对剧情没帮助,简直是闲聊,不过我却觉得正因为如此才显得真实,现实生活中谁会每句话都说得像名言警句那般让人深思?大多数还不是一些空口白话么?简简单单的对话,不做作,不夸张,却是最让人动心。书中两人的感情似乎已超出正常的男女的爱情,正如主角师傅所说:“寄托未必不好,它大多数时候比男女的感情还要重。”而主角也说到:“两个人拥抱着就能取暖,依偎着就能生存,两个人相互不离不弃已是人世间最高的情感。”
故事中主角释然很糊涂,自始自终都搞不懂自己是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要干什么,就连一路上被人追杀也还是迷迷糊糊,直至到最后,喜乐难产死后,留下主角依然茫然。或许这也表明了韩寒的一种处世观念,人有时候不必活得清清楚楚,糊涂未必不好。而书中的语言一直都很平淡,平淡到让人心酸,主角释然对喜乐的爱是那样的沉重,不敢回到和喜乐一同生活过的地方,也在没有到喜乐墓前,可以说是一种逃避亦或是一种迷茫,因为失去寄托,心中失去方向。即便在最后遇见一个叫“米豆”的女孩,在主角眼里,她和喜乐一样,都象征着一种愿望,故事也就以一个落寞的背影结束了。

2010年12月24日
  〔以前写的--长安乱的读后感·最近在电脑里找出来~~〕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关于长安的读后感视频

相关评论:
  • 13872344885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
    黎施贵答: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1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棒,有多厉害,如果被贴上人皆厌恶的标签,那他会十分难改变人们对自己厌恶的印象。《长安十二时辰(上)》中的主人公张小敬也是如此:自身身体十分健壮,武打不会输,性格顽强,擅长“无中生有”,关键时刻也是个机智的人。但因为杀害上司,被判死刑,于是...

  • 13872344885《长安十二时辰下》读后感
    黎施贵答:关于剧情 人物,时间,场景,甚至人物性格都很好的切合历史。剧情紧张,刺激,细节很到位,人物和场景的穿插让我仿佛置身于唐朝,很有带入感。对于官场人物“趋利避害”的人性描述,入木三分。关于人物 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书里的绝对主角,孤胆英雄,骨子里有市井的“痞”,有江湖的“义...

  • 13872344885长安乱读后感
    黎施贵答:“长安”和”乱",在我们看来可以作为一对反义的词语。但不是准去意义上的反义.然而我们再从名字上看的出这是一部发生在古代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一部武侠小说,而是一部普通小说.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寒,80后代表人物.在书中他用了很多非常现代的词语,可以说是搞笑.但是语言读起来又相当的犀利.不失...

  • 13872344885长安的荔枝给了我们什么感悟
    黎施贵答:长安的荔枝读后感:要达成一件事情,要和光同尘,好轿子大家一起抬,大家一起发财。一件事干成需要各方的力量,除了上面说了要学会借力,更要学会分享利益,也要学会给别人画饼。当你没有现实直接的利益,权利可以帮你周旋来很多利益,这也是为什么权利这么醉人心,能调动资源也就意味着拥有资源,即使...

  • 13872344885《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黎施贵答:献上新鲜的岭南荔枝,杨贵妃吃后开心一笑,玄宗赏赐李德善一提鲜李子,但是李善德深知民情,直言进谏,得罪宰相杨国忠,各级官吏便弹劾李德善,最终全家被流放岭南荔枝园,故事结束。《长安的荔枝》虽然是历史演绎小说,在巧妙演绎历史的同时,也如一面镜子,反照出了赤裸裸的社会现实。细细品味,书中用小...

  • 13872344885长安客读后感怎么写?
    黎施贵答:写作思路:《长安客》不同于一般小说的地方,这本书里,故事位居其次,它重点突出的是每一个人物处在历史的当下,他的矛盾他的抉择,他在波折的人生符号里所有的纠结与坦荡。每一个大诗人似乎都是想做官的,想为百姓做点事情的,为了做官他们抛弃了自己的理想和骄傲,各种阿谀奉承,各种找关系攀人脉,...

  • 13872344885长安的荔枝蕴含的道理
    黎施贵答:4. 书中最引人入胜之处,不仅在于故事的紧张激烈,更在于处处透露出的温情。有杜甫鼓励的诗句,也有李德善妻子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5. 在岭南,李德善遇到了林邑奴,因李善德给予他尊重,林邑奴不惜生命告知危险,使李善德逃过追杀。这些生死之间的温情,如同熟透的荔枝,让人感动。6. 长安的荔枝读后...

  • 13872344885长安汉月的读后感?
    黎施贵答:既有历史还原,亦有合理想象 最近对霍去病很有好感【和别的什么小说无关,只是刚好看到一些资料】,于是顺手翻到这本小说。情节张驰有度,爱情中甜的部分恰到好处也不显腻。战争场面描写非常精彩,酣畅淋漓,尽显豪情,亦将战争之残酷表现了出来。对人物的刻画也很细致,符合社会环境和人物经历。同时也...

  • 13872344885《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黎施贵答:1. 几天来,我陆陆续续地阅读完了《长安的荔枝》这本书。2. 作者通过小人物李善德的视角,展现了他的一系列心路历程:从最初的激动,误以为自己获得了一个美差;到意识到无功不受禄,天不会平白无故地赐予好处;再到面对重重困难时,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随后,他决定既然横竖都是死,不如放手...

  • 13872344885马伯庸——《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之一
    黎施贵答:马伯庸——《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之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描绘的杨贵妃对荔枝的喜爱。只要宫中的人一句"想吃荔枝",下面的官员就会想尽办法满足,过程如何不重要,结果才是关键。《长安的荔枝》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让人读起来津津...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