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北京字典是第一期版还是第二期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历史上,第一版新华字典,在那里印刷?~

  一、历史上,第一版新华字典,在——商务印书馆印刷。
  从1953年开始出版,经过反复修订,以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作为第一版。
  
  二、以下是修订历史:
  1953年12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新华字典》是依音序排列的,版权页上说是一次印了十万册,但叶圣陶日记上写的是300万册。
  《新华字典》走过了50年的历程,它的十个版本不仅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字的变化,也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
  《新华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最早的名字叫《伍记小字典》,但未能编纂完成。自1953年,开始重编,其凡例完全采用《伍记小字典》。从1953年开始出版,经过反复修订,但是以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作为第一版。原由新华辞书社编写,1956年并入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新华字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历经几代上百名专家学者10余次大规模的修订,重印200多次。成为迄今为止世界出版史上最高发行量的字典。
  1951年3月17日上午,“新华辞书社”开社务会议,议定《新华字典》本年9月底完稿。这个时间要求倒是达到了,该年8月29日下午3点“新华辞书社”举行社务会议时,《新华字典》初稿早已结稿,但修订进度甚缓。为了赶速度,社内同仁的工作有所调整。调整之后,仍处于紧张状态,1951年11月29日下午的社务会议,再次鼓劲,力争1952年6月修订完工,年底出版。   这一次的规划落空了。   1952年7月11日,金灿然、叶圣陶、魏建功等共谈重新改定后的《新华字典》印发的部分征求意见稿,结果都发现问题多多;读者对象不明确、体例有点乱等等。更要命的是虽说“新华辞书社”已“发展”至十多个人,但能动笔写稿的人极少,魏建功、萧家霖又都不写稿,只做“审订”工作,连叶圣陶也只好叹气:“欲求成稿之完善,实甚难。”   改、改,不停地改!到了1953年1月中旬,看终审的叶圣陶仍在摇头:“字典总觉拿不出去,尚须修改。”这年的2月21日,魏建功再一次求助叶圣陶,让他为“编辑同仁”讲今后如何修改,力争6月完稿、7月付排。   实际上,最后均由叶圣陶逐字改定,于1953年7月6日正式发到印刷厂排字。一周后,由叶圣陶改定了魏建功、萧家霖写的《新华字典》宣传稿。《新华字典》的排版格式是——
  新版《新华字典》内页
  1953年7月17日下午商量一次,10天后又商量一次才定下来的。之后便是读校样。但在叶圣陶这里却是“流水作业”,他于1953年7月29日才把《新华字典》全稿审改完毕。8月22日,叶圣陶审读魏建功和萧家霖起草的检字表,也觉不完善,28日与二位商量后才定。   魏建功写的《新华字典》的《凡例》,也被叶圣陶判为“琐琐”、“达意不甚明畅”,又得改。   1953年12月4日《新华字典》终于完工,即将出版。总结《新华字典》初稿乃至修订过程,叶圣陶觉得“计划未前定,随时变更,耗力甚多,而又未能作好”。1953年12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新华字典》是依音序排列的,版权页上说是一次印了十万册,但叶圣陶日记上写的是300万册。
  

根据《新华字典》前言——《新华字典》总共收字11200个左右
至于汉字总共有多少,迄今为止没有准确的数字,这一方面因为汉字太多,难于统计,另一方面因为汉字异体、俗体字太多,这些字能不能统计进汉字的总数,学术界意见不一。
《新华字典》第十一版已于2011年7月出版发行。在最新版本的《新华字典》中,新增了800多个正字头,另外,还增加了1500多个繁体字和500多个异体字。

扩展资料:
《新华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最早的名字叫《伍记小字典》,但未能编纂完成。自1953年,开始重编,其凡例完全采用《伍记小字典》。
从1953年开始出版,经过反复修订,但是以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作为第一版。原由新华辞书社编写,1956年并入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新华字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历经几代上百名专家学者10余次大规模的修订,重印200多次。成为迄今为止世界出版史上最高发行量的字典。
《新华字典》是中国第一本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的小型字典。
1953年新华辞书社编,主编者为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1901~1980)。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印行第一版,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以后续有修订,改用汉语拼音字母顺序,转由商务印书馆重排出版。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也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堪称小型汉语语文辞书的典范。
参考资料:新华字典-百度百科

第一本《新华字典》在1953年10月面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界需要一本适合新形势的字典。经叶圣陶先生建议,1950年8月1日,承担编辑《新华字典》任务的新华辞书社成立,社长正是著名语言学家魏建功。

  新华辞书社刚成立时,有魏建功、张克强、李九魁、李文生等几位成员,以后萧家霖、孔凡均、杜子劲、朱冲涛、张遒芝、李伯纯、刘庆隆、王蕴明等陆续到来,到1951年初有14个人。新华辞书社成立后,就开始着手编小字典。

  1951年夏他们编完初稿。参加编写的有魏建功、萧家霖、杜子劲、张克强、孔凡均、李九魁等几位。

  当时,每个参加编写的人都有一本《国音常用字汇》,按这个顺序,每人分几个字母,由编写者自己从《国音常用字汇》里选字,选编的字就画个圈。工作分头进行、互不了解,各人按各人的想法进行编写。结果,每个人的稿子,收字的宽严,注释的详略,举例的思想性,都不一致。

  他们从编写的初稿中选了一部分油印,送领导、专家、中小学教师和中等程度的干部审阅提意见,结合内外意见,得出此版问题是稿子分歧大难统一,其次是稿子政治思想性差。

  

  ·第二稿·

  蓝红绿三色墨水过三关

  

  1951年夏,新华辞书社决定重编小字典。1952年夏正式开始编写,参加编写的有魏建功、萧家霖、杜子劲、张克强、孔凡均、张遒芝、李伯纯、刘庆隆、李文生。

  此次编写,分三个层次:初稿、看稿、定稿,采取流水作业,平行进行。初编的人分成小组,每个人编的稿子,由小组互审提意见,个人进行修改。之后交看稿人,看稿人根据编写细则的要求,进行审阅修改,最后交室领导定稿。初编用蓝墨水,看稿人修改用红墨水,定稿改动用绿墨水。经手的人,都在稿子下边盖章,层次清楚,一目了然。这样做,责任分明,有编有审,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新华字典》编了三年,1953年10月正式出版。第一版封面“新华字典”四字由魏建功先生题写,新华辞书社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大64开本,全书70万言,收字6840个,正文700页,附录132页,检字表46页,书前后都有《注音字母音序表》。售价人民币旧币1.5万元(折合人民币1.5元)。


1951年的北京字典是第一期版还是第二期版?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