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哲学的经学指的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求两汉时期哲学发展的特点?~

西汉初期主要遵从老黄之道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而从汉武后取董之言、罢绌百家独尊儒术,以加强中央集权。东汉继续儒化,后期老庄之学复兴,魏晋时谓之玄学!但看不到老子的守元默更多的是庄子的逍遥游、甚至是放荡不及辑!竹林七贤是晋时玄学代表,但是可以看出除稽康和阮籍有较高的成就以外,其他皆为附庸风雅之辈,阮弦刘聆只会饮酒作乐!。纵观两汉哲学少了先秦的百家争鸣但也得到发展特别是儒道更是发展迅速!后期玄学的兴起又为以后分裂推波助澜。世界史中无论是哲学宗教都脱离不开政治的困扰!哲学思想是某个思想家的认知和境遇概括延伸出的!

国学能带领我们收获这些:
1、知礼。纵观中华几千年,“礼仪之邦”是沉淀的财富,历史上我们就是人多的国家,大国之礼是治理国家的必备之法,用文明教化进而来管理文明不乏是智慧的方法,儒家做了代表,顺延周礼文化,历代受用缔造文明之国。
2、知律。天地人合一是人类追求的上乘之法,自然有律、社会有律、人文有律,一切表象内含阴阳变化规律,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循环往复,奠定了中华民族守中持正的思想意识。
3、增智。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融入了古人的智慧,主线是如何改造自然为我们所用或如何改变自我去适应自然发展,这是莫大的智慧,既有我们所学、又有我们所用。
4、修身。这是解决我们静下来就困惑的问题,学习也是为修身打基础,忙碌为动、修身为静,动静结合,动能够得酬、经能够修慧。

扩展资料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
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黄帝内经

 今文经学:
  一、来源:今文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史记李斯列传中记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谐守慰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鲸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一个政策,被秦始皇执行了,於是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外,民间所藏的先秦百家之书尽皆焚毁,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职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阅读。
  博士官即官设的学问师、教导师,秦已有之,不限儒家之学,精通诸子百家者亦设为博士官,博士官所学,几如战国时各国食客之驳杂。秦始皇焚书坑儒,原只为禁绝民间之议论,是一个思想控制之政策,而非出於学派垅断之谋,因此民间固无藏书,但官方所藏仍多,可是在随後项羽火烧阿房宫之际,就连秦官方之先秦藏书亦为焚毁,於是儒家经典与儒学的传播同时消失。
  汉初承秦制亦立博士官数十人,不限儒经,又及汉初政策重休养生息,以刑名黄老之学为政治措施之指导原则,这是杂揉道家、法家之学的一套政治哲学,也是西汉初年最高统治者的意识型态,甚至有因儒学观念之坚持而遭致迫害的,如景帝时的辕固生及武帝时的赵绾、王臧,都是因文帝皇后窦氏的坚持,前者险因刺豕而死,後二者则因而自杀。因此在西汉初年的这种风气之下,过去被禁绝的儒家思想,便只能在一个缓慢的过程中复苏,而不能有具规模的学术重整运动。然而儒学中所包含的重礼仪法度的经世之学之面貌,本就有在任何王朝政权中得以发展的生存条件,高祖时有陆贾著新语十二篇、叔孙通率儒生为武帝制朝仪、文帝时有贾谊著新书等事,皆以儒学观念为基础。西汉儒学之兴盛,当首推武帝及董仲舒之功,然论及今文学派之形成,则应以五经博士官之设立为更重要的条件。即诗经,书经,春秋经,礼经,易经等。
  最初,少数耆老开始讲学,而儒家经书也在口耳传授之际以汉代通行的隶书体文字写成,若干儒学大家也开始在西汉政府中得立为学官,其中,与今文经学之兴起有关的经学博士官,在汉文帝时立有三位,是传诗经的博士:申培公、韩婴两位,及传授书经的伏胜的弟子欧阳生博士;景帝时,又设了三个博士官:诗博士辕固生、春秋博士董仲舒及胡母生。此时,诗有三家,春秋有两家,书有一家。到了汉武帝建元五年春,援公孙弘之建议,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于是增加礼经博士官及易经博士官,又依董仲舒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至此,儒家经学的研究遂成为西汉官方所重的唯一学术传统。至此以後的两汉之际,虽仍有道家,道教传统及自然科技思想的发展,但两汉学风的代表性风貌,便成为儒学的天下,当然两汉的儒学也是驳杂地吸收了各家的思想的。
  这些被设为博士官的诸学者,都是在师承传授下的经学研究,其所依之典籍为西汉文字新编之儒经,故可称为今文经学。武帝时,公孙弘又建议博士官可收弟子五十名,同享利禄,而两汉之际,五经博士官数及弟子人数皆不断增加,几乎就是一个拥有政治势力的学术团体。他们在对经学解释及对政府体制、政策之意见上,形成了特殊的观点,与後来发展出的另一批古文经学研究者的观点多有不同,两派较竞,造成了两汉学术史上重要的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历史局面,古文经学者为与其区分,遂自称为古文经学学派,并称其为今文经学学派,於是有今文学派之名。
  二、内容:
  1.今文学派之名义:今文学派指的是两汉学者以儒家经典之研究而成立的一个学术传统。它在学术研究上的基本特性有三:首先,这是汉代的儒学学统,是对儒家经书作研究而成立的学术传统。但严格地说来,它研究的典籍虽是儒经,而表达的观念却是汉代的思潮,是一个融合了先秦各家学说,而以儒家面貌表现的汉代儒学;其次,因秦火之後典籍荡然,今文学派所依据的儒学经典,是经儒生口授相传而以汉代通行的隶书体写作之书。这就预留了当以先秦古文字写作之儒经被发觉後,将出现新旧不同观点之争辩空间;第三,它在解经时的理论性格极富创造性,且充满了宗教神学的意味,这是基於两汉之际的学术风气而有的表现。例如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及孟喜京房等的易学,就是最能体现两汉自然科技知识、及宗教神学迷信发达的理论性格。
  此外,由於以先秦时期的各国文字体写成的儒家经典陆续被发现,经过学者研究之後,不仅在文句篇章上不同於现存今文经学派的经典,更在於对社会礼俗、政治制度及哲学命题上产生了不同於当时学术思潮的观点,且强调还归先秦义理的朴实学风,遂有所谓古文学派之兴起,成为与今文学派较劲的新的学术传统,此即两汉经学上的今古文之争。总之,今文学派就是汉儒中以当时流行文字所写成之典籍为依据,而在形上学上侧重宗教神学面、在社
  会政治哲学上侧重配合新时代提出新建制观点,以阐述儒学理论的学派。
  2.今文学派的具体表现:今文学派学者的学术活动,随著儒家经学研究风气的兴盛,逐渐与汉代政治活动结合为一,其具体的表现就是成为汉代官方明立的博士官,一方面成为官方政策的理论来源,另方面也作为批判及引领政策的知识传统。今文学派成为汉代的官学的发展过程,又随著博士官的纷纷设立而更加稳固下来。虽然在王莽时期及东汉以後曾因若干古文经学被立为博士,稍受挫折,但就官方层面而言,今文经学派可谓在两汉之际都获得政府的重视。在研究以今文写作的儒家经典的学者中,尤其以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为成就最大者,他的理论性作品中充满了汉代人的新知识观点,有浓厚的神学宇宙论及宗教政治学的色彩,可以称为今文经学者中最能代表两汉思潮的有创造力的思想家,基本上,今文经学者与古文经学者观点相异的论争焦点,相当大一部份也就在於对春秋学的诠释、理解观点之差异上。
  3.春秋学的学术传统与今文经学有重要的关系,这是因为董仲舒即以公羊春秋学之研究而建立了今文学派的理论基础,由於他的理论为武帝所需,武帝以後,许多政治体制的议题辩论,也都环绕在春秋学的诠释观点中,成为今文经博士官学中与政治问题最有关涉的学门。春秋为孔子据鲁史而作,战国齐人相传为子夏弟子的公羊高作春秋公羊传,侧重春秋微言大义的义理发挥,战国时鲁人谷梁赤作春秋谷梁传则立论较为平实,然两者皆为今文经学
  派所侧重的经典。最早於景帝时有董仲舒及胡母生因公羊春秋学被立为博士官,武帝时研究谷梁的经文家与公羊春秋派辩论,公羊仍胜,後至东汉宣帝时,谷梁春秋亦立学官,此为今文学派的内部之争,至西汉末之刘歆在官方蒐集而尚未整理的藏书处校阅古书时,发现了许多古文版本的经书,後建议立古文经博士时,始有古文学派的左氏春秋与今文家的春秋学之竞争。
  4.今文学派的其他特色:首先,他们十分尊崇孔子,把孔子抬到相当高的地位,认为他是受命的素王,而六经皆孔子所作,是孔子发挥自己托古改制思想的作品,亦因此认为刘歆所提的古文经书是其伪作;其次,由於今文家把六经当作一次创作的教材,故而将六经由浅到深依次排列为:诗、书、礼、乐、易、春秋,而不重视它们在历史上的客观产生次序;再者,今文学派师承传授皆历历可考,且在西汉皆立为学官,因此後学特重师法、家法,一方面谨守门风二方面愈形繁琐;第四,在对政治问题的观点上,今文经学家多体现现实,为大一统帝国及君王统治之需,提出符合汉王朝利益的政策观点等。
  三、影响
  1.自从经学研究成为官方肯定的专业学问之後,就已显示了政府与学者都将以之为政治措施的观念来源,而这也正是先秦以来的儒家学派的根本关怀,然而在今文经学家的学术风气上,尤其以董仲舒的春秋学理论建构肇其端,既重视春秋中微言大义的引申於时政之上,又强调天人感应之神学目的论世界观,在配合了西汉宗教迷信发达的时代风气之下,今文经学家的理论遂提供了谶纬迷信之术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对政治措施的影响方式上,逐渐与谶纬神学合汇,尤其是王莽与刘秀在夺取政权之际皆公开利用,甚至将若干谶语编为官书明白昭告,都是使谶纬之术发达的因素,这样的政治风气显然不是历史的常道。今文经学的这种研究风气,直至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等融合今古文经学的学风出现後而告中断,而谶语之术虽经两汉以後历朝的明令禁止,却仍保留在道教传统中,以各种不同形式的神学迷信方式,持续地影响著中国的政治历史。
  2.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思想意义及历史定位:就今古文之争的意义而言,政治上的意义是,因官学而有的政治利益集团间的斗争;文化上的意义是,开创帝国气象的政治与神学结合的知识活动,与回归先秦的义理与考据结合的知识活动之竞技;理论上的意义是,汉代新起之天人感应灾变的宇宙论,与朴实的先秦人伦进路之世界观的交战。就今古文学风在思想史上的定位而言,在作为政治意识型态学而建构的解经体系意义上,两者对於两汉时政皆有实际的影响力量,而其个别学术力量的起落则与官方的抑抬有互动的关系;在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环节的意义上,古文经学派对於保存先秦典籍的文字训诂工作有重要贡献,而今文经学派则侧重地发挥了儒学与政治活动结合的义理诠释工作;在作为哲学思想的创造面意义来看,两汉经学的今古文之学在哲学观念的创造上的成就都不大,相较於汉初黄老、道教哲学、淮南子、抱朴子等,整体地说皆有逊色,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结合天道神学与阴阳五行说,及易学官学结合了两汉的天文气象学知识才颇有理论上的创造力


两汉哲学的经学指的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7132081856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概述有哪些?
    胥倩黎两汉统治者都吸取秦王朝被农民起义所推翻的教训,采用“内政外道”或“内法外儒”之类的思想变术,使思想领域中呈现出汉初崇向“黄老之术”,其后转为“独尊儒术”的倾向。在儒学定于一尊之后,儒家的经学成为汉代的官方哲学。换言之,汉代罢黜(chù,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先秦诸子之学转人两汉...

  • 17132081856两汉经学
    胥倩黎两汉经学 儒家思想是西周以来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经孔子删订六经,聚徒讲学,不仅造成了整套的思想体系,而且培养了大批儒学传播者。孔子死后,儒家地位继续上升。战国时儒墨并称显学,但儒家比墨家更占优势。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帝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

  • 17132081856中国通史 | 23 两汉经学
    胥倩黎中国通史 | 23 两汉经学:从儒学到经学的转变与影响 在《中国通史》的第23集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两汉时期的经学发展,这是一段从社会矛盾中寻求治国新理念的历史。汉初,尽管儒学受到重视,但道家无为思想占据主导。然而,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儒家积极有为的思想开始崭露头角。汉武帝时期,国家面临危机,...

  • 17132081856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有哪些?
    胥倩黎2. 先秦诸子学: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如儒、墨、道、法等,围绕天人关系、礼治与法治等课题展开哲学讨论,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成熟。3. 两汉经学:汉代时,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要求对王权进行理论上的论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 17132081856魏晋玄学与汉代经学在思维方法上有何不同
    胥倩黎魏晋玄学是用想象描述非现实与现实。两汉经学包括今文与古文加谶纬,玄学就是在谶纬上的衍展,经学主流还是以证据描述文本,尽可能贴近现实。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是中国前期封建社会中先后两种形态不同的地主阶级官方哲学,在中世纪历史舞台上统治人民思想长达五、六个世纪之久,并且长期地影响了后来中国哲学思想...

  • 17132081856国学包括哪些方面?
    胥倩黎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 17132081856两汉经学影响中医学发展
    胥倩黎汉朝是经学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儒生通过对经学进行阐述发展的过程,使经学的思想深深渗透到普通民众之中。 经学的流变与经学大家 经学的流变是儒士对于儒家经典不断解释注疏的过程,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学也经历不断发展流变的过程。儒家经典起源于孔子编著的六经《诗》、《书》、《礼》、《易...

  • 17132081856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区别
    胥倩黎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籍。二者区别:1、对孔子态度 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最重...

  • 17132081856哲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哲学流派
    胥倩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 4 现代 马克思主义 非理性主义:叔本华、尼采 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萨特 (美国的)实用主义(马赫)、生命哲学、科学哲学(波普尔、库恩)中国 1 先秦 儒家:孔子、荀子 墨家:墨子 名家 法家:韩非 道家 阴阳家 2 两汉 经学--》魏晋玄学(新道家)何晏、王弼、阮籍、...

  • 17132081856皓日中天—独尊地位的确立·两汉经学·两汉经学的异同
    胥倩黎桓谭(约前24—56),沛国相(今安徽濉溪)人,西汉末东汉初哲学家、经学家。西汉经学经过四百年的发展,到东汉末郑学达到顶峰,经历了今文古文之争、齐鲁之争,受阴阳、五行、谶纬、政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许多派别,但就两汉经学研究的整个方向来看,大体上仍是一致的,即两汉经学都以章句训诂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