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做好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 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的素质和良好的医德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结果 心理护理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痊愈。结论 在疾病的转归过程中,心理护理极为重要,能够缩短病程,早日康复。【关键词】护士 患者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又称精神护理,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以预防、减轻疾病或促进疾病痊愈的护理方法。一、心理护理的意义除生物致病因素(如各种病原微生物)和理化致病因素(如高温、放射线、各种毒物)可使人致病外,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的改变也会通过心理活动导致心身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明确了导致疾病因素中有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从医院临床范围来说,要求护士能通过护理措施,使病员处于一个接受治疗所需要的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使病员在心理、生理两方面都和治疗手段相适应。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促进康复。护士良好的语言、举止、态度能解除病员的各种不利于治疗的心理反应(例如忧虑、焦急、怀疑、消极、睡眠状态等)。使之转变为积极的、乐意合作的有利于接受治疗的心理状态。当病人住进医院里,护理人员日夜守候在他们身边,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最多,关系最密却,对患者的影响也最大。良好的心理护理工作常常可以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护士有责任为患者解除陌生、恐惧、疑虑等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创造良好条件。使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二、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慢性病如脑血栓、心脏病高血压、溃疡病、肾脏病、糖尿病等多数病性顽固、容易复发,药物疗效较差,故患者多有焦虑不安,治疗丧失信心,甚至产生厌世思想。做好心理护理应注意以下两点:⑴关心体贴患者:通过谈心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解决他们对自己病情缺乏了解,造成的紧张、不安、失眠、食欲不佳的状况。通过交谈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了解更多,能适应医院的生活,是他们能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性格、家庭状况及社会背景的患者实行不同的心理护理,收到一定效果。例1.患者,女、58岁,患有脑血栓。症状是左上肢和左下肢活动不便入院,患者因在家中承担家务,因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导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经常哭泣,食欲极差。我们考虑到患者这样下去将出现营养不良。加强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劝慰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早入康复,及早能自理,以免拖累家人。帮助病人做功能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逐渐好转,上肢和下肢都能活动了,患者能自理了。患者很开心。心理疏导对度治疗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例2.患者,男,38岁,患肺结核多年,本次以咳嗽、反复咯血入院。患者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觉得自己濒临死亡。我们一方面给予积极的止血治疗;一方面进行精神上的安慰,消除紧张情绪,使患者对疾病的好转产生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一天后咳血解除,患者的恐惧解除,病情一天天的好转了。良好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转归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三、护士的素质要求要做好心理护理,要求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乐于为患者服务的精神,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另外,护士还应具有高尚的文化修养,良好的医德,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善于敏锐地观察和分析病员的心身两方面的动态变化。不断地掌握和解除病员的心理压力。衣帽整洁、态度和蔼、彬彬有礼的谈吐,文雅的风度,这样的护士在患者中必得到信任与尊重。他们对患者进行的心理护理工作也必将获得良好的效果。患者入院的主要目的是治疗疾病,而大量的治疗手段是通过护士来完成的。所以要想得到患者对治疗的主动配合,消除恐惧心理,除去做好思想工作,加强解释和劝慰外,护士掌握各项技术操作的熟练度,也对患者接受治疗的态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护士必须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各种治疗顺利进行。同时也是对患者最有效的精神慰藉。四、心理护理与医院管理⑴积极创建安静舒适的疗养环境环境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而病房是住院患者治疗休养的场所。病房中的各种噪音不仅影响患者的休息,而且给患者带来烦躁和不安,是极其有害的。尤其是医护人员间的谈笑声音,更易引起患者的反感和消极情绪,对疾病的转归十分不利。因此护理人员应特别注意减少噪音。做到说话轻、放物轻、走路轻、关门轻。⑵为患者提供可口的饮食患者一般食欲较差,对饮食要求更差,护士要了解每个患者的饮食爱好和个人习惯,为了保证供应患者组织细胞修复所需的能量及疾病消耗的热量,患者饮食应从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为宜。对不同疾病患者的特殊饮食需求及不同地区,患者的特殊饮食习惯,在可能条件下尽量给与照顾,可有助于增进食欲,使患者能安心愉快地接受治疗。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是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通过帮助患者克服病痛、恢复健康,关心、爱护、尊重患者,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从而争取到患者的信任,让患者把心理要求说出来,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要,以便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增强安全感、提高依从性。

主动答疑释惑,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做好解释工作。对初次接受透析的患者向其说明血液透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详细介绍血液透析的知识,如血液透析的原理、目的与方法,透析前的准备,透析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及怎样减轻不适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必须耐心解答,必要时节请其他做过血液透析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亲身体会,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消除恐惧心理。通过分析,发现经济困难、家庭及社会压力大是透析患者最大的心理问题[2],针对这种情况,对长期透析病人要帮助解答其关心的经济方面的问题,如医保政策、社会救助体系以增强其信心减少和消除恐惧、焦虑、悲观心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当然这就还要求我们护理人员经常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寻求一切办法降低治疗费用从而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

创造舒适放松的环境。血液透析室宜宽敞、明亮、整齐、阳光充足,并严格管理,定期消毒。在保证病人休息的同时给予看报纸、听音乐、看电视等活动,使其以良好的心境接受治疗。穿刺前可使用局部麻醉,减轻病人的痛苦,尽可能使治疗过程易于病人接受,少留下不良记忆,也可减轻长期透析病人的恐惧和焦虑心理。

1.爱岗敬业。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人员,首先必须要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工作,树立自尊自爱自重的心理,并且还要克服自卑感。 在现实工作中,少数临床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单调乏味、有苦又脏又累,并且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但是又责任重大,许多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都有着自卑的心理。所以,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树立热爱护理事业、能够为护理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这就会成为完善自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原动力。 2.良好的工作态度。作为临床护理人员,为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首先就必须要懂得怎样和患者接触。在和患者进行交谈时,需要用热情的态度与温和的语气,让患者感到医院工作人员的和蔼可亲与体贴,使他们减少或避免产生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与不适应,为他们说明病情,对他们进行安慰与鼓励,平和他们的心态。 3.健康的心理素质。护理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与感情,才能根据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精神上的自我调节,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能够正确认识,并且有能力及时进行改善。因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首先要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才能够带着愉快、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态度、正确的观点以及饱满的激情,去帮助病人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逐步恢复健康的目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合理的语言沟通。护理工作者与患者进行沟通需要采用合适的语言。语言是临床护理工作者与患者进行思想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手段。合适的语言能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反过来说,言语不当也有可能成为导致疾病发生或进一步加重的重要因素。 5.和谐的外部环境。护理人员和谐、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有利于培养她们良好素质与修养,不良的生活与工作环境都有可能会对对护理人员产生较大压力,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平和的心态与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适应护理工作的要求。


如何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