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和易经问题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易经和佛经的区别是什么?~

道德经 易经 佛经和顿悟

易经和心经对宇宙的认识对比 ——林清泉


一、选用阴阳学说去解读《心经》我在《宇宙沉思录(1)》中已经指出:易学是破译宇宙奥妙的天书,其中也包括探索神学、道学和佛学之谜。易学博大精深,本书将要应用到的易理(宇宙哲理),简介如下:
一物质有两种,它们是太极图中指出的阴仪和阳仪。他们有阴阳、虚实、隐显、波态、粒子态之分。这将是不明事物能够虚虚实实、隐形、神秘、变化无穷的理论根据。
二太极八卦图中暗示阴阳结合可以组成生命,而且生命质量有高低层次之分,不同时空对应这不同生命档次。生命形式有阴阳虚实之分,不同层次的生命形式迥然各异,高级生命可以从显形转入隐形,这些就是佛学和它的主人佛陀和众菩萨之所以能感应到宇宙顶级规律写成经文的理论根据。
三易理的阴阳学说,可以组成阴阳三定律,它是普遍适用于时空的基本规律。
第一定律是不易律。即事物刚刚进入一分为二的初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阶段,矛盾双方保持对立后却又相对稳定,相对平衡。一颗新星、一颗小苗、一个孩子……直到一般的新生事物都处在这“相对稳定”状态中。这时节可称为“色界”。第二定律是变易律。即事物内部对立双方总不能长期稳定平衡,它们在不断进行阴阳斗争中走向不稳定,进行量变。这时阴阳消长,此起彼伏,你强我弱,矛盾发展着。大量事物大都处在这一阶段。这时也处在色空的对立矛盾变化中。
第三定律是交易律。即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交变时刻。阴阳交替,“物极一变”旧的事物内部矛盾就此结束,从头出现新的开始,这样新事物又进入新的稳定期。这规律用《心经》的表达方式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出现阴阳交变的“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佛学和《心经》正好概括了“三定律”的法则,去处理众生的人天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也正待选用这些哲理去探索心学和心术。
阴阳学说号称“放之宇宙而皆准”的哲学原理。它的关键词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统一,阳旺阴虚,阳虚阴盛,阳生阴长,物极一变,太极开合,周而复始,阴阳转化,永无止境”。
如果我们把阴阳二字改成空色二字,读之也十分流畅到位:
“空中有色,色中有空,空色对峙,对立统一,色旺空虚,色虚空盛,色生空长,物极一变,天地开合,周而复始,色空转化,永无止境”。
在这里,易经和心经几乎是“异口同声”,皆表述宇宙顶级规律。
易经的阴阳学说已经在学术界科学界,尤其是中医界普遍承认和应用。为什么心经的色空学说就不那么明显公开地被接受和应用呢?
我想可能是由于它与宗教太亲近,佛教的神秘色彩太浓,加上它的语言“色”易被误解为颜色,“空”易被错解成“什么也没有”,何况“心经”本身强调“内修”,不好张扬,“真人不露相”、“真言不明传”,谁有缘分谁来修悟。故几千年来,没怎么登台亮相,而深藏于藏经阁中。
更重要的还可能由于文明人重视科学技术,可获得急功近利,极少数傻文人、憨和尚才去领悟它——当然也一时没能吃透它的高档品位。故长期处于自修自悟而不去宣扬传播。
最重要的是“时候未到花不开,时机未到雁不来”。大面积全球性弘扬佛理禅学的时机还未成熟!
不管怎么说,对《心经》的评价怎么高也不算太高——人类的理解能力仍然太低太低。
二、易经和心经对宇宙的认识对比当前人类所认识的所谓物质,指的是从光子开始,包括电子、介子、微中子……中子、质子一直到原子以及由它们组合而成的元素、分子物质。这些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它们运动的极速是光速,那么,它们之外有没有另外一种物质,其速度可以超过光速呢?
看看阴阳学说对宇宙物质是如何认识的吧。
《易经》中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个矛盾对立的方面存在,从自然物到生命体,没有一处不存在阴阳对立统一的现象。
据此哲理,如果把我们熟悉的物质叫做阳性物质,那么必然存在着与它对立的另一种阴性物质。这样,阴阳两类物质正好组成宇宙的物质总体。
佛陀讲学的年代没有易经哲理,不能选用易学的名词。只用它当时特有的只能心悟的佛学名词。
《心经》中讲的“色”,就是阳性物质。“空”就是阴性物质。它们是一对阴阳:阴性时间能量世界和阳性空间物质世界。
因此,可以理解,易经中讲的宇宙阴阳物质,正好对应《心经》中的“色空”两类宇宙事物。光子具有两重性,半阴半阳的中性灵界事物。“色”通过光浸透入“空”,“空”的虚子通过光临界聚合而成粒子物质,转化成“色”(粒子世界)。
这个“色空论”是佛学最早提出的,直到今天,人们还感到十分生疏难懂,包括科技界。
然而,对于易学来说,不但好懂,其中对关键规律的认识是异曲同工的。它们述语有别,内涵一致。我们可以把它们的宇宙哲理纲要列表对比,一目了然。

易经、心经在宇宙哲学中的文字表达对比 心










大千世界
瞬间
假象
凡俗
梦想
心生万物
色不异空;
色即是空


明净世界
永恒
真如
心如
真实
心外无物
空不异色;
空即是色












阳性世界
短暂
有序
太极
交变
实里皆空
有生于无;
无中生有


阴性世界
本源
混沌
无极
永动
虚中有实
有无交变;
阴阳合一

三、物质转化与色空交变随着物能宇宙概念的扩大,速度概念也必然要扩大。依阴阳学说的哲理,阴阳物质必然具有阴阳速度。阳性粒子速度的极限是光速,这一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作了肯定的结论。那阴性的物质呢?它的运动速度应该是超光速的,而且光速成为它的极小值,一旦阴性物质的速度降低到光速以下,那它的信息波将聚合成粒子,从而转化成为阳性物质。这里的物能转化与心经的色空交变是一致等效的。
现在我们来排一下速度的梯阶,以便探索转化的灵界点。
广



阳性速度
低于光速
可见宇宙、属于空间
粒子运动
实态、显形、“色”

中性速度
等于光速
光速不变
电磁波灵界
色空之间

阴性速度
超越光速
不可见宇宙、只占时间
信息波运动
虚状、隐形、“空”

阴阳两种物质的转化,由光临界上的光速决定。粒子的运动速度超越光速时,便虚化成虚子信息波物质(应叫做阴性能量)。
对应心经的色空转化是这样的:
“色”也是“空”。只要色(可见物质)运动超越光速,“色”就转化成“空”了。反之,只要“空”(波状能量)聚合减速,到达光速之下,将转化生成“色”(阳性物质世界的红尘可见物质现象)。

看来“三界”里的事物大都属于“色”物质。它是可能回归“空”界——明净世界的。如果能修心养性明心见性最后跳出三界外,那么就可以说是“虹化”,“虚化”,“光化”而进入空界(明净的阴性能量世界),从而获得彻底超脱出“苦海”了。当然,太不容易啦。
四、易经、心经的哲学语言对比易经、心经的哲学语言对比,有趣又有悟。
A.无极——皆空
易学认为宇宙本源是一个无穷大的混沌世界,叫做“无极”——它是空的,是空中有实的“能量海洋”。
我在《太极之光》的阴性物理学中,起名为阴性能量——虚子信息波“海洋”。
悟一悟《心经》中的“皆空”,其含义大体上也如“无极”意境。
由于“空不异色”的哲理,我们可以理解成“皆空”也不空。它可以也可能会生出“色”的物质世界。相当于有生于无——色生于空。
“无极”和“皆空”的概念如此相似,多么有趣。
B.太极——色空
太极是由两仪组成的。两仪即阴阳,因此,可以对应为:阴仪即“空”,阳仪是“色”。
列对应表如下: 阳仪

物质
低光速
可见
粒子
显形
假象
色可转空
阳可转阴

阴仪

能量
超光速
不可见
虚子
隐形
真如
空可变色
阴可生阳

五、四象生八卦,八卦描众生
易学讲太极生八卦。它可以通过八个方位去认识和操控生命(指地球人)的从生到死的一个太极周期中的生存旅程的活动曲线(运程)。

因此,人生是可以用八卦理念去认识和测定的。(这属于周易的预测学数理技术。)
佛教对地球人有一美称叫“众生”。因此,易经对人的描述应该与佛学对众生的描述有一致性。可惜《心经》对人生未作那么具体的描述。倒是周文王等圣贤从易理出发,探索出一套术数(卦术),专门面对地球众生的生命活动曲线,作专门的预测,描述生命太极周期的发展规律。
俗话说道修今生,佛修来世。佛学尤其《心经》好像对“大道理,大规律”感兴趣。在短短的260个字的《心经》中,没有提及与生命秘码对应方面的经文。
也许当年佛陀“照见五蕴皆空”之后,注意力集中启示众生去“大悟”明净世界,不必对苦海(“色”的世界)依依不舍,不必追求什么物质和生命预测,相反的是,用般若大智慧去开示众生,走出红尘(修来世)。
也许对众生的“人生预测”并不是心经的任务。它追求的也许是“度一切苦厄”的大目的罢了。须知“预测术”是度不了众生的一切苦厄的。
《心经》的心法,倒是更能治疗众生的“心病”,——一切苦厄之源,一旦您“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无挂碍”将可以“远离颠倒梦想”,达到“究竟涅盘”,而脱离苦海——那还要预测干什么呢?
当然,这话说来容易,历来有多少众生能修成这一境界而进入佛国呢!
真佛的层次越高,越不容易达到是正常的。
《心经》不能因为众生的愚昧而降低它的哲理层次。《易经》也如此,“真懂易者不测”。有多少人能读懂易经的哲理呢?连东方人大都错以为易经等于预测算卦。他们不知道易经首先是讲宇宙哲学,描述时空大规律的“天书”,类似《心经》是一部描述般若大智慧的顶级宇宙规律的经书那样。
不魔不成佛。众生读不懂不要紧。慢慢来。“不魔不成佛”。佛本来就在心中。《心经》中去找“佛国”吧,这就是我们要解读开悟《心经》的思路。
我们可否感悟一下,通过易经哲理去感悟《心经》总会更好的走近《心经》的禅定世界。
如果说“四象生八卦,八卦描众生”的话,可否加一句“心经引人开心窍,心门洞开度众生”呢。
六、8×8=64卦,观赏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一般可泛指地球人的生活群体社会。从佛学的角度看,似乎可以泛指“三界”,即色界,有色界和无色界。大概有如易学中讲的“五行世界”范围内的时空。皆属于大千世界吧。

故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说。

可能《心经》就具有这个“跳出三界外”的指导水平——我理解成“超级修心养性”的开悟天书。

仅有260个字的《心经》有如此高深又超凡的威力?

其实,越是高层次的真理,越简单简朴,一字一层信息,一句一篇宇宙密码。何况大量的顶级宇宙哲理根本就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如用原始的信息符合来讲述,众生又根本听不懂,读不来。

如果说易经是破译宇宙奥妙的天书,那么,《心经》可否说是开示宇宙规律的般若大智慧的佛书。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宇宙本始的永恒规律。

如果这样,我们今天读不懂它们也要试着读,起码争取来一个“初悟”,也了不得啊。

具体点说,用64卦观赏大千世界是很有趣的。

如果用《心经》的哲学观来观赏大千世界呢?那就更加有趣还有悟了。

这本书的中篇讲的大都是这类“观赏”,愿有缘人共同来解读《心经》打开心扉去观赏吧。我建议从“心外有物”出发去“照见”“心外无物”的“皆空”宇宙——明净佛国的真相。说不定那时我们就会处在地面上的“极乐”之中了。

七、灵性功能——《心经》的咒语从易学的阴阳中必然导出阴阳功能概念。
凡属于阳性粒子运动产生的功能,我们称为阳性功能。现代物理学研究中的功和能,包括核能,都属于阳性功能。现代阳性物理学未能认识阴性物质(总习惯地把它们当作抽象的、不存在的心理概念)。因此也必然不知道有阴性功能的存在。东方神秘文化中的道术佛法(如符咒)皆属于阴性功能,是心经中讲的“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凡属阴性信息波虚子运动产生的功能,我们称之为阴性功能。如思维波、意念力、志气、爱心、祝愿、激情、祈祷、咒语……一切虚态物质运动皆能产生阴性功能。当然这些功能尚未被粒子组成的科学仪器所接收到,可是却可以被人脑接收,只要这个人脑内部的潜能被诱发出来,如修心养性之后,能进行心灵感应,就完全可以接收到的。

我们执意把阴性功能称之为灵性功能,是因为它可以穿透光灵界,进入阴性物质世界。可这一切我们凡人的五官皆不能感知到,仪器就更无能为力了。
只有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在“照见五蕴皆空”时,方能出现第六感观而出现阴性功能——这就是《心经》的开示。
因此,心经指出“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
这就是说《心经》是一部带有阴性功能的经书。是一部能激发凡人出潜能,获得灵性功能的经书。切实是“真实不虚”。难怪历代和近代修诵心经者,出现过大批人间奇迹。其实那些都属于阴性功能在阳间尘世显示显灵现象——现代科学界称之为“不明事物”。
八、易经和心经都有阴阳宇宙观
站在阴阳界上观察分析阴阳界事物



阴界

超五官感知

灵性思维


灵界


阳界

五官感知

逻辑思维

阴仪
太极
阳仪

宙:时间
宇宙
宇:空间

无形,虚态
形态
有形,实态

虚子(波)
物波
实子(粒子)

灵魂(程序)
生命
躯体(载体)

阴性功能
能量
阳性功能

人体特异功能
本能
人体阳性功能

四维灵性规律
哲理
三维物性规律

易理学
知识
物理学

禅学
道学
科学

整体而察
学问
分科而学(实验)

灵感直觉
感知
五官感知

功态(糊涂)
生态(理性)
常态(清醒)

唯心论
唯易论
唯物论

空界
灵界
色界

佛易皆认同命之天数。易为土著玄学,佛为西传宗教,在华夏文化这座大鼎炉里相互交熔,但对于永恒的生命命题的回答,看似貌合,终归神离。 佛曰: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易云:天地阴阳,父母媾精,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佛学专注于心,易道执著于物。
佛要四大皆空;易求五行中和。
佛学居士祈盼来世,命理方家只证今生。
梵门子弟勤念如来愿来生登西方乐土,易道贤哲善劝功德求今生富贵平安…… 夫以宇宙之廓大,吾身不过天地间一蝼蚁...
以都市之奢华,吾身不过人群中一过客...
以网络之纷繁,吾身不过显屏上一鼠标..
富贵平安终不可期,西方乐土永不可及,若能在一刹那间拈花微笑,半日里浮生偷闲,于愿足矣。阿弥陀佛!大年三十愿您得到佛光普照,恒时吉祥!

佛经分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里面分作三类:第一经藏,是佛所说的理论,也包括佛弟子所说,经佛认可的。第二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第三论藏,是大菩萨们和许多佛弟子根据佛所说的经义,加以阐述或发挥的论文。十二部是根据经文的体裁和性质分的十二类。第一类契经,是直截说理的长行文字。第二类重颂,这是指在长行文字后面用每句一定的字数,或四字、或五字、或七字,重述长行的意义的文体。第三类讽诵,它并不依据长行的文义,但同样是用每句一定字数偈颂的形式写出来的。第四类因缘,是指经里所说,见佛闻法的因缘和佛说法教化因缘的故事。第五类本事,是指佛弟子们过去世因缘的经文。第六类本生,是指佛说自己过去世的因缘。第七类未曾有,是指记叙佛示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的故事。第八类譬喻,是指用近似的事物说明理论。第九类论议,是指用问答体裁来讨论佛法的经文。第十类自说,是指无人请问,而由佛自动说法的经。第十一类方广,是指说方正广大的真理的经文。第十二类授记,是指佛授给弟子们将来成佛的记莂。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佛经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目的是帮助众生出离六道轮回。易经讲的是天地和事物变化的规律。

自然规律


佛经和易经问题视频

相关评论:
  • 17537904636易经和佛经哪个更早出现的?
    汤垄龚《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易经》产生的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5000-7000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通称。广义上的佛经通常指“大藏经”,为中原佛教和藏传佛教信奉,内容印度和中国的佛教...

  • 17537904636请问易经与佛经、道德经的关系?
    汤垄龚佛经的核心就是心,称作真如本心,“真”的含义就是指唯一真实的存在,“如”就是如来,如来指的是唯一恒常、不生不灭、圆融无碍的存在,本心就是本来就具足一切德能智慧的存在。真如本心的实相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真空。易经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无“心”之学说,但把佛经的“心”、“识”...

  • 17537904636易经和佛经的区别是什么?
    汤垄龚《易经》和《佛经》有哲学观念、所属教派和文章内容上的区别。1、哲学观念:《易经》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原理,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蕴涵含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佛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哲学理念是“缘起”。2、所属教派:《易经》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

  • 17537904636易经和佛经的区别是什么
    汤垄龚1、所记载的内容不同。《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佛经》佛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2、形成方式不同《易经》起源于古人的甲骨卜实践,到了殷商末年,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受困于牢中演八卦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作成《...

  • 17537904636易经和佛经哪个更早出现的
    汤垄龚1. 易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的经典之一,其起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紧密相关。易经的早期形式可能用于记录和解释天文现象以及自然界的规律。2.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虽然不是中国本土文化,但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关于《易经》的确切成书时间...

  • 17537904636易经不能随便学吗
    汤垄龚近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自己书中曾讲,大家尽量不要读《易经》和《佛经》,原因是这两门学问实在太深了,学着学着就入迷了,入进去就出不了,这很影响生活。耗费时间精力多:无论是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人,还是读书甚少文化一般的人,想要学易经都需要耗费许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一般人是耗费不起的,毕竟...

  • 17537904636易经和佛经可不可以两个都学?
    汤垄龚可以都学,就是看你自己的喜好了呗,不反对你学,关键是你能不能学进去?你能不能容易学?会不会学?因为易经包括很多内容,不是说是你自学或有人教你就学会的,这个是缘分问题,也是因缘问题,佛教经文那是容易学的,有很多白话文,也有很多法师在讲解,所以就更容易听会学会能明白,有一些内容之一...

  • 17537904636佛经与易经
    汤垄龚佛主没说自己重点讲的是一,周公和孔子也没有对易经重点是讲二的解说。真参透了佛经和易经的不需说,说出来都是说给没参透的参考的。应所知量而生其心 佛经的作者们和易经的作者们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商量如何联系,所有的联系都是后学门附会的。所有能叫为经的都是经久不衰的,都值得去参悟。【...

  • 17537904636易经是来源于佛经?
    汤垄龚易经是中国本土的经典,传说最早来源是河图洛书。后来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期间,把只有符号表示的八卦配以文字解释,形成周易,这是先天八卦。后来孔子五十而学易,在周易基础上进行文字解释,形成了后天八卦。佛经最早是在汉代传到中国(四十二章经)。后来达摩一苇渡江来到中国传播佛教,逐步与中国...

  • 17537904636用易经化解时期听佛经会有影响吗?
    汤垄龚用易经化解时期听佛经会有影响吗?用易经化解时期,听佛经会有影响,是有益的影响,用易经化解是一种善力,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听佛经会使这种善力加强。当然不要起害人之念啊。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