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如何用好初中思想品德教材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新课标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使用教材~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要体现新课标精神,就要探讨如何用好教材。
关键词:教材; 课标; 方法; 途径; 整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科任教师如何“用”教材的意义。那什么是“用”教材呢?所谓“用”教材就是把教材使用当作一种手段,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它区别于“教”教材,“教”教材就是把掌握教材当作目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有些学校教师不善“用”教材,使得教学流程古板,方式陈旧单一,上课时间总感觉不够,教学学习效果不好,达不到课改的要求和目的。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
一、“用”好教材的前提——读懂教材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有多么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读懂教材比较容易忽视,然而它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新课程教材,一方面继承了旧课程的许多内容,另一方面又增添了许多知识,并且和不断发展着的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不假以时日仔细研读,连自己都弄不明白的知识,怎能谈得上用“一条不断流动的水”授予学生呢?读懂不仅指理解某单元某框题的课文内容,而且是在理解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住课文内容内在的逻辑联系及由此体现出的教学目的。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做到“用”教材时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二、“用”好教材的基本保证——做到课标和教材有机结合
课标即所修科目要达到的目标,新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对课标的理解即要把它看作学生学习所应达到的目的,同时也要把它看作学科最基本的要素。课标和教材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过于强调课标,则造成教学过于单一,体现不出课标所辐射出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这不符合课改的要求。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学如果过于重教材,一是会出现课时不够的情景,二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受到束缚,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时要把课标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促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用”好教材的关键——善于整合教材内容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课改后新编的教材,虽然从很大程度做到了去繁就简,也加入了很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内容。新教材作为新事物,仍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要做到“用”好教材那就要善于整合教材。整合教材就是要在教材原有内容上加以丰富拓展或进行压缩。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保证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也要为学生节省学习时间而对一些内容进行压缩,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而对一些知识进行拓展。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方式把名称、内容、方法论要求、例子等信息建构自己的学习体系,实现书从读厚——读薄——读厚的转变,节省自己保贵的学习时间。
课程作为资源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每所学校都有丰富文本资源、多功能的教师资源、团结互助的学习资源、现代化的媒资源、众多的研究展示类资源、和谐的社会资源等。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使其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用”好教材的重要途径——恰当适中的教学方式
初中新课改更注重教学的启发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注重呈现方法的多彩,把每节课的教材内容都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来,使每堂课过于“热闹”。从课堂课桌布置、导入新课、授新课到提问、讨论等都处在“闹”的环境中,学生“闹”完了,什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也在“闹”中完了。这种把教学内容装点得花里胡哨,这不是在“用”教材,而是在“折磨”教材。课改不是千篇一律,形而上学地办事,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方式的展现既不能落入俗套,更不能画蛇添足,要确保教材能“用”好。
教材是初中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课程标准也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标准,教师就要积极主动地灵活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使标准和教材成为支持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

摘要:教学技巧与方法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情趣性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品德课以“升学——应试”为唯一目标,强调学科内的细分化,带有完全的学术化的倾向。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单一,有些教师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学生方面形成了死记硬背,为考试服务的现象。教师的“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听了深感“枯燥无味”,逐渐地失去了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和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我们知道: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教师要上好这一门课,很不容易。非下一番苦功不行。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的探索: 一、设计好新课的引入,扩展思维空间 思想品德课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应是活的。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尽可能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如引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消费者权益时”时,引用一幅漫画《该找谁》,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漫画反映了什么?(2)怎样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了学生思维空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好课文中的“小栏目”,培养发散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原则备受欢迎,它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等参考资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如:第八课《法律保护我成长》中,关于“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我结合现实中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进入营业性舞厅对我们有什么危害?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通过讨论学生能对社会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认识,激发其要了解和通过社会保护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欲望。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这些场所会影响学习成绩;有的学生认为会增加父母额外的经济负担……可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三、搞好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推进素质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的情景之中,把原有的能力迁移到解决当前问题的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转变情感。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努力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新教材每课书中都安排可探究与实践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起来。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对此,我组织主题会“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从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由知到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我还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周围的环境问题,经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学校诚恳地提出合理化的治理环境的建议”。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四、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教学的情趣性 思想品德理论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为了避免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产生枯燥感,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方式。 1.语言表达的幽默化。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书本上的观点。 2.理论分析简明化。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应该多使用有趣的例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使得理论观点的分析过程变得简明,扼要。 3.教学手段应多样化。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教师多使用现化化的教学媒体适当使用传统媒体,通过看图解意、图表分析、实物实验、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学得懂、记得牢,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法必须继续得到优化。“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无固定模式,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更是如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立足改革,教学方法必然会更丰富更新颖。思想品德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为完成这个历史任务,我们必须立足改革,走出困境,重塑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形象。这条路还很长,但我们必走下去,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改变思想品德课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不协调的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师备课与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教材”的教材观盛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提出了“用教材教”的教材观。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是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教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教材中有了深刻的体现。如何更好地发挥新教材的优势,用好教材,这值得广大教师进行不断的实践与研究。笔者现对此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内容体现生活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行教材非常注重学科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教学方针。所谓“引进来”,就是要将理论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要撷取生活现象与社会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现知行统一。所谓“走出去”,就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社会,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找寻学习材料,使学生真正将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与学习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认识转化为实践。 二、教学方法体现多样性 初中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传统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与趣味性,无法激起初中生强烈的学习意识与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 1.辩论式。即让学生分成正反双方,各自收集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如在学习“学习中的苦与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苦与乐来展开辩论,这样的方式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讨论式。即让学生思维在讨论中得以碰撞,闪现创新的火花。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讨论与交流中解决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出现分歧时,教师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达成一致见解。 3.活动式。如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法律咨询等活动,这样既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又利于学生运用知识来指导实践,促进学生行为的自觉化。 三、体现教学的实用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枯燥地讲解教材,任务就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讲清讲完,只重知识的识记,而忽视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教学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对于知识转化为行为重视不够。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道德行为课,有效的教学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行为。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又是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行为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社交礼仪,让学生做一个懂文明、讲礼貌的新时代中学生。比如,在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内容时,我并不是单调地讲解教材,而是让这些从小娇生惯养、自主能力弱、独立能力差的“小公主”“小皇帝”来查看自己书包的整理情况,在家中自己衣物、学习用品等的整理情况,使得学生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四、体现教学的动态性 备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将教案设计得更详细、更完美,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课堂预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教案总是会被学生的突发情况所打断。在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允许学生的“插嘴”,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尤其对待学生的不同见解,会认为是扰乱了教学秩序,而轻易地否决,使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只是教材上静态知识的传递。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既要有预设的精彩,同时也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突发情况,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机械执行教案的做法,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跳出教材,善于思维,勇于挑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我们要抓住机会,将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认知引向深入,使教学真正成为“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结合体,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活力,更有新意,更高效。 总之,我们要立足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同时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体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教学更具开放性、多样性与创造性,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更高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实践行为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用好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