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的人物列表

来自:排行榜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三国演义》人物列表~

1、刘备
蜀汉照烈皇帝,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时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
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207),徐庶荐举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
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63岁。
2、诸葛亮
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 ”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幼年丧父母,随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被刘备三顾茅芦的诚意感动,出任刘备军师,并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任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任益州牧,领军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并北伐曹操,一生打了无数胜仗。
制造“连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运输粮草的 “木牛流马”。建兴十二年在与司马懿军相拒时,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汉中勉县定军山)。
3、关羽
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
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58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4、张飞
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
刘备入川以后拜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55岁。
5、公孙瓒
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九年。字伯圭,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曾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幽州牧。参加过攻打黄巾军及讨伐董卓的战争,与袁绍为争夺北方连年交战,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被袁绍打败,自焚而死。
6、袁术
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九年。字公路,袁绍的弟弟。曾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南阳太守。因被曹操、袁绍军队攻击,率兵退驻寿春,统治扬州一带。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自称皇帝,号仲家。后被曹操打败,忧病而死。
7、孙权
生于公元一八二年,死于公元二五二年。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东汉末年,继承哥哥孙策的事业,在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协助下,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操。
后又联合曹操攻击蜀国,杀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并在彝陵战役中大败刘备。公元二二九年在湖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称帝,国号吴。后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在位时,曾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与夷洲(今台湾省)取得联系。死后追封为吴大帝。
8、汉献帝刘协
汉灵帝的儿子。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公元一九○年至二二 ○年在位。董卓废少帝刘辩后上台,是董卓的傀儡。王允用连环计杀害董卓后,被李劫走。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被曹操迎到许都,成为曹操的傀儡。在位时天下大乱,战火四起。曹操死后,曹丕称帝,献帝被迫退位,改封山阳公。
9、刘表
字景升。生于公元一四二年,死于公元二○八年。历任荆州刺史、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武成侯。刘备的同宗兄弟,生有两个儿子刘琦、刘琮。病死后刘琮继位,投降了曹操。
10、曹操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11、赵云
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汉名将之一。
12、典韦
陈留己吾县(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曹操部将,相貌魁梧,臂力过人。本属张邈,后归曹操。曹操征讨吕布时被募为陷陈,表现英勇,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独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13、黄忠
黄忠早年为刘表帐下中郎将,后随刘表之子刘琮降曹,镇守长沙.老将军以70高龄位列“五虎上将”,实至名归。
14、刘禅
生于公元二零七年,死于公元二七一年。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的大儿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立为太子。刘备死后继位于成都,称帝时十七岁。在位期间,由丞相诸葛亮辅佐执政。诸葛亮死后,因信任宦官黄皓,致使姜维从北伐中原的前线撤回汉中沓中屯田开荒。
炎兴元年(公元二六三年)邓艾领军从阴平险道奇袭成都,刘禅出位投降,被封为安乐公。
15、王允
生于公元一三七年,死于公元一九二年。东汉末年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少年时有大志,勤于学习练武。后任豫州刺史,时值大将军何进准备诛杀张让等宦官,而参与谋事。历任从事中郎、河南尹、太仆、尚书令、司徒。曾用连环计与吕布诛杀董卓,后被董卓部将李、郭汜所杀。
16、田丰
河北名士,袁绍的谋士。多谋善断,曾为袁绍出过不少奇谋,但袁绍不用。官渡之战前,他劝袁绍不要攻曹操,袁绍反将其关入监狱。袁绍战败后杀害了他。
17、司马懿
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五一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
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
18、何进
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八九年。东汉大臣。字遂高,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因妹妹被选入宫中,后来做了太后,才由一个杀猪的屠夫变成了大将军。汉灵帝死后,将妹妹何太后生的儿子刘辩扶为皇帝,把持朝政。
光熹元年(公元一八九年)与袁绍、曹操密谋诛杀宦官,后被宦官张让等十常侍杀死。
19、法正
生于公元一七六年,死于公元二二○ 年,刘备的谋士。字孝直,右扶风(今陕西省眉县)人。建安初年,他与同乡人孟达入川投效刘璋。后献计劝刘备攻取蜀中,立下大功,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再献计劝刘备攻取汉中,帮助黄忠用计斩了曹操名将夏侯渊,刘备立他为汉中王、尚书令、护军将军。
马良,生于公元一八七年,死于二二二年,蜀国名士,刘备的谋士。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20、城)人。刘备领荆州时任从事,刘备称帝后为侍中。在刘备东征讨伐东吴时,随军参谋,刘备兵败,他也遇害。
21、徐庶
字元直,颍州(今河南许昌)人。天下奇才,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帮助刘备接连打败了曹操。后曹操的另一谋士程昱用计骗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骗自杀,而痛恨曹操,终生没有为曹操设一条计策。徐庶临别刘备时,推荐了诸葛亮。
22、郭嘉
生于公元一七○年,死于公元二○七年,曹操的重要谋士。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最初投于袁绍,见袁绍不重用而离去,经荀 (Yu)推荐为曹操所用。多谋善断,为曹操打败袁绍、袁谭、袁尚,出了许多奇计,封洧阳亭侯。随军征讨乌桓时,因病死于大漠,年方三十八岁。
23、张昭
生于公元一五六年,死于公元二三六年,三国时吴国大臣。字子布,鼓城(今江苏徐州)人。孙策创业时,封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极受信任。后任孙权的军师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孙权称帝后任辅吴将,封娄侯。
24、许攸
袁绍的谋士。官渡之战中曾几次向袁绍献计,袁绍不听,反认为许攸与曹操私通。许攸无奈投降了曹操,献计让曹操袭击袁绍粮库乌巢,使袁绍兵大败。后因言语张狂被曹操大将许褚所杀。
25、荀攸
生于公元一五七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为曹操的谋士。字公达,颍川颍阳(今河南省许昌)人,出身士族家庭。先任汝南太守,后为曹操参赞军事。曾向曹操献计打败吕布、袁绍等。后任尚书令。随曹操攻孙权时,病死途中。
26、荀或
生于公元一六三年,死于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
27、程昱
字仲德,兖州东阿(今山东兖州)人。为人多计谋,懂兵法。官渡之战曹操大破袁绍后,程昱又献十面埋伏之计,大败袁军。曾用计将徐庶从蜀国骗来曹魏。赤壁之战时曾提醒曹操防东吴火攻,曹操不听,终致大败。
28、费袆
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五三年,三国时蜀国大臣。字文伟,江夏胝(今河南省罗山)人。刘禅即位时,任黄门侍郎、侍中。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时任参军、中护军、司马。诸葛亮死后任军师,不久代蒋琬任尚书令、大将军、尚书。后被降魏的郭循刺死。
29、贾诩
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善用计谋,先在李、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30、董卓
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二年。东汉末年将领,后任太师。字仲颍,陇西临泺(今甘肃省岷县)人,性情刚猛,有谋略。在剿灭黄巾军时曾被黄巾军打败。昭宁元年(公元一八九年)响应何进号召,以保护皇帝为名率兵进入东京洛阳,废汉少帝,立汉献帝。
袁绍等率八路诸侯讨伐时,放火烧了洛阳城迁都长安,自称太师。后被王允与貂蝉所设的连环计所杀。
31、诸葛瑾
生于公元一七四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吴国大臣。字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孙权的主要谋士之一。曾多次前往蜀国为使,向刘备索讨荆州。孙权称帝后拜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32、诸葛恪
生于公元二○三年,死于公元二五三年。字元逊,诸葛瑾的儿子,从小就因聪明而知名。孙权很器重,曾任丹阳太守,封都乡侯。孙权死后由他辅立孙亮,任大将军,太子太傅。后因领兵攻魏失败,被孙峻所杀。
33、审配
袁绍谋士。会用兵,善打仗,曾协助袁绍军多次打败曹操。袁绍死后,帮助袁绍儿子袁尚守冀州城,曹操几次破城都无功而还。后城破誓死不降曹操,被曹操所杀。
34、蒋琬
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四六年,蜀国大臣。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人。刘备自任汉中王时,他为尚书郎。后在诸葛亮丞相府任长史,诸葛亮死后代其执政,为益州刺史、大将军、尚书,封字亭侯,大司马。
35、谯周
生于公元二○一年,死于公元二七○ 年,蜀国大臣。刘禅在位时任散中大夫、光禄大夫。通晓天文,善写书文。邓艾兵至成都时,竭力劝刘禅投降魏国。后被司马昭封为阳城亭侯,在晋国任骑都尉、散骑常侍。
36、庞统
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死后追爵为关内侯。
37、阚泽
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四三年,吴国大臣。字德润,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小时好学,因家穷无钱上学,便替人抄书。孙权称帝时,任尚书、中书令、侍中。公元二四二年任太子太傅兼中书令,极有口才。赤壁交战前,替黄忠前去曹营献诈降书,骗过曹操。
38、丁奉
吴国名将。智勇双全,武艺高强,身经百战,功绩卓著。晚年,吴王孙休为帝,孙琳图谋不轨,丁奉设计在腊日大会上诛杀了孙琳。
39、于禁
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二一年,曹操大将。字文则,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人。弓马熟39练,武艺出众。初在鲍信手下剿灭黄巾军,后归附曹操。参加过攻打吕布、张绣、袁绍的战事,因战功拜虎威将军、左将军。建安二十四(公元二一九年),助曹仁守樊城,不听庞德的进言,适遇大雨,被关羽水淹七军,兵败投降关羽。孙权夺取荆州后,被送还魏国,不久病死。
40、太史慈
东吴名将。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与曹魏交战时战死。
41、文丑
袁绍上将,河北名将。与曹军交战时连败张辽、徐晃,后被关羽所杀。甘宁,吴国大将。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起初跟随刘表、黄祖。黄祖兵败被杀后,归降孙权。为著名水军将领,勇猛过人,打仗常冲锋陷阵,一生建立战功无数。曹军进军濡须时,他率敢死队百人,夜袭曹营,大胜而还,未伤一人。刘备伐吴时,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死。
42、吕布
死于公元一九八年,东汉末年董卓部将。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人。素以勇武著称,使一枝方天画戟箭法高超,号称∶“飞将军”,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武将。原为荆州刺史丁原的义子,后投靠董卓为义子。王允用连环计使吕布杀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蝉。公元一九八年在徐州被曹操擒杀。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43、吕蒙
生于公元一七八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44、周瑜
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
45、姜维
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 甘宁:甘宁甘兴霸,东吴第一猛将.水贼出身,使一口牙刀,有气力,号游侠。
46、卫继
继敏达夙成,学识通博,进仕州郡,历职清显.忠笃信厚,为众所敬。
47、曹丕
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他更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残害手足之人.刘禅:后主刘禅是一个无才无德、昏庸孱弱的庸人.他只知道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辨是非,听信谗言,最后落得一个被天下人耻笑的下场。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
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
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
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
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
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
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
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
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
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
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1、刘备(161-223),221年至223年在位。蜀汉照烈皇帝,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时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207),徐庶荐举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63岁。
2、诸葛亮,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 ”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幼年丧父母,随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刘备三顾茅芦的诚意感动,出任刘备军师,并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任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任益州牧,领军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并北伐曹操,一生打了无数胜仗。制造“连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运输粮草的 “木牛流马”。建兴十二年在与司马懿军相拒时,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汉中勉县定军山)。
3、关羽(?-220),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58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4、张飞(?-221),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55岁。
5、公孙瓒,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九年。字伯圭,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曾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幽州牧。参加过攻打黄巾军及讨伐董卓的战争,与袁绍为争夺北方连年交战,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被袁绍打败,自焚而死。
6、袁术,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九年。字公路,袁绍的弟弟。曾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南阳太守。因被曹操、袁绍军队攻击,率兵退驻寿春,统治扬州一带。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自称皇帝,号仲家。后被曹操打败,忧病而死。
7、孙权,生于公元一八二年,死于公元二五二年。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东汉末年,继承哥哥孙策的事业,在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协助下,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操。后又联合曹操攻击蜀国,杀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并在彝陵战役中大败刘备。公元二二九年在湖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称帝,国号吴。后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在位时,曾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与夷洲(今台湾省)取得联系。死后追封为吴大帝。
8、汉献帝刘协,汉灵帝的儿子。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公元一九○年至二二 ○年在位。董卓废少帝刘辩后上台,是董卓的傀儡。王允用连环计杀害董卓后,被李劫走。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被曹操迎到许都,成为曹操的傀儡。在位时天下大乱,战火四起。曹操死后,曹丕称帝,献帝被迫退位,改封山阳公。
9、刘表,字景升。生于公元一四二年,死于公元二○八年。历任荆州刺史、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武成侯。刘备的同宗兄弟,生有两个儿子刘琦、刘琮。病死后刘琮继位,投降了曹操。
10、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11、赵云: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汉名将之一。
12、典韦:典韦(?-公元197年),陈留己吾县(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曹操部将,相貌魁梧,臂力过人。本属张邈,后归曹操。曹操征讨吕布时被募为陷陈,表现英勇,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独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13、黄忠:忠早年为刘表帐下中郎将,后随刘表之子刘琮降曹,镇守长沙.老将军以70高龄位列“五虎上将”,实至名归。
14、刘禅,生于公元二○七年,死于公元二七一年。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的大儿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立为太子。刘备死后继位于成都,称帝时十七岁。在位期间,由丞相诸葛亮辅佐执政。诸葛亮死后,因信任宦官黄皓,致使姜维从北伐中原的前线撤回汉中沓中屯田开荒。炎兴元年(公元二六三年)邓艾领军从阴平险道奇袭成都,刘禅出位投降,被封为安乐公。
15、王允,生于公元一三七年,死于公元一九二年。东汉末年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少年时有大志,勤于学习练武。后任豫州刺史,时值大将军何进准备诛杀张让等宦官,而参与谋事。历任从事中郎、河南尹、太仆、尚书令、司徒。曾用连环计与吕布诛杀董卓,后被董卓部将李、郭汜所杀。
16、田丰,河北名士,袁绍的谋士。多谋善断,曾为袁绍出过不少奇谋,但袁绍不用。官渡之战前,他劝袁绍不要攻曹操,袁绍反将其关入监狱。袁绍战败后杀害了他。
17、司马懿,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五一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
18、何进,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八九年。东汉大臣。字遂高,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因妹妹被选入宫中,后来做了太后,才由一个杀猪的屠夫变成了大将军。汉灵帝死后,将妹妹何太后生的儿子刘辩扶为皇帝,把持朝政。光熹元年(公元一八九年)与袁绍、曹操密谋诛杀宦官,后被宦官张让等十常侍杀死。
19、法正,生于公元一七六年,死于公元二二○ 年,刘备的谋士。字孝直,右扶风(今陕西省眉县)人。建安初年,他与同乡人孟达入川投效刘璋。后献计劝刘备攻取蜀中,立下大功,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再献计劝刘备攻取汉中,帮助黄忠用计斩了曹操名将夏侯渊,刘备立他为汉中王、尚书令、护军将军。
马良,生于公元一八七年,死于二二二年,蜀国名士,刘备的谋士。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20、城)人。刘备领荆州时任从事,刘备称帝后为侍中。在刘备东征讨伐东吴时,随军参谋,刘备兵败,他也遇害。
21、徐庶,字元直,颍州(今河南许昌)人。天下奇才,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帮助刘备接连打败了曹操。后曹操的另一谋士程昱用计骗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骗自杀,而痛恨曹操,终生没有为曹操设一条计策。徐庶临别刘备时,推荐了诸葛亮。
22、郭嘉,生于公元一七○年,死于公元二○七年,曹操的重要谋士。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最初投于袁绍,见袁绍不重用而离去,经荀 (Yu)推荐为曹操所用。多谋善断,为曹操打败袁绍、袁谭、袁尚,出了许多奇计,封洧阳亭侯。随军征讨乌桓时,因病死于大漠,年方三十八岁。
23、张昭,生于公元一五六年,死于公元二三六年,三国时吴国大臣。字子布,鼓城(今江苏徐州)人。孙策创业时,封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极受信任。后任孙权的军师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孙权称帝后任辅吴将,封娄侯。
24、许攸,袁绍的谋士。官渡之战中曾几次向袁绍献计,袁绍不听,反认为许攸与曹操私通。许攸无奈投降了曹操,献计让曹操袭击袁绍粮库乌巢,使袁绍兵大败。后因言语张狂被曹操大将许褚所杀。
25、荀攸,生于公元一五七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为曹操的谋士。字公达,颍川颍阳(今河南省许昌)人,出身士族家庭。先任汝南太守,后为曹操参赞军事。曾向曹操献计打败吕布、袁绍等。后任尚书令。随曹操攻孙权时,病死途中。
26、荀或生于公元一六三年,死于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
27、程昱,字仲德,兖州东阿(今山东兖州)人。为人多计谋,懂兵法。官渡之战曹操大破袁绍后,程昱又献十面埋伏之计,大败袁军。曾用计将徐庶从蜀国骗来曹魏。赤壁之战时曾提醒曹操防东吴火攻,曹操不听,终致大败。
28、费袆,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五三年,三国时蜀国大臣。字文伟,江夏胝(今河南省罗山)人。刘禅即位时,任黄门侍郎、侍中。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时任参军、中护军、司马。诸葛亮死后任军师,不久代蒋琬任尚书令、大将军、尚书。后被降魏的郭循刺死。
29、贾诩,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善用计谋,先在李、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30、董卓,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二年。东汉末年将领,后任太师。字仲颍,陇西临泺(今甘肃省岷县)人,性情刚猛,有谋略。在剿灭黄巾军时曾被黄巾军打败。昭宁元年(公元一八九年)响应何进号召,以保护皇帝为名率兵进入东京洛阳,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袁绍等率八路诸侯讨伐时,放火烧了洛阳城迁都长安,自称太师。后被王允与貂蝉所设的连环计所杀。
31、诸葛瑾,生于公元一七四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吴国大臣。字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孙权的主要谋士之一。曾多次前往蜀国为使,向刘备索讨荆州。孙权称帝后拜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32、诸葛恪,生于公元二○三年,死于公元二五三年。字元逊,诸葛瑾的儿子,从小就因聪明而知名。孙权很器重,曾任丹阳太守,封都乡侯。孙权死后由他辅立孙亮,任大将军,太子太傅。后因领兵攻魏失败,被孙峻所杀。
33、审配,袁绍谋士。会用兵,善打仗,曾协助袁绍军多次打败曹操。袁绍死后,帮助袁绍儿子袁尚守冀州城,曹操几次破城都无功而还。后城破誓死不降曹操,被曹操所杀。
34、蒋琬,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四六年,蜀国大臣。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人。刘备自任汉中王时,他为尚书郎。后在诸葛亮丞相府任长史,诸葛亮死后代其执政,为益州刺史、大将军、尚书,封字亭侯,大司马。
35、谯周,生于公元二○一年,死于公元二七○ 年,蜀国大臣。刘禅在位时任散中大夫、光禄大夫。通晓天文,善写书文。邓艾兵至成都时,竭力劝刘禅投降魏国。后被司马昭封为阳城亭侯,在晋国任骑都尉、散骑常侍。
36、庞统,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死后追爵为关内侯。
37、阚泽,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四三年,吴国大臣。字德润,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小时好学,因家穷无钱上学,便替人抄书。孙权称帝时,任尚书、中书令、侍中。公元二四二年任太子太傅兼中书令,极有口才。赤壁交战前,替黄忠前去曹营献诈降书,骗过曹操。
38、丁奉,吴国名将。智勇双全,武艺高强,身经百战,功绩卓著。晚年,吴王孙休为帝,孙琳图谋不轨,丁奉设计在腊日大会上诛杀了孙琳。
39、于禁,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二一年,曹操大将。字文则,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人。弓马熟39练,武艺出众。初在鲍信手下剿灭黄巾军,后归附曹操。参加过攻打吕布、张绣、袁绍的战事,因战功拜虎威将军、左将军。建安二十四(公元二一九年),助曹仁守樊城,不听庞德的进言,适遇大雨,被关羽水淹七军,兵败投降关羽。孙权夺取荆州后,被送还魏国,不久病死。
40、太史慈,东吴名将。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与曹魏交战时战死。
41、文丑,袁绍上将,河北名将。与曹军交战时连败张辽、徐晃,后被关羽所杀。甘宁,吴国大将。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起初跟随刘表、黄祖。黄祖兵败被杀后,归降孙权。为著名水军将领,勇猛过人,打仗常冲锋陷阵,一生建立战功无数。曹军进军濡须时,他率敢死队百人,夜袭曹营,大胜而还,未伤一人。刘备伐吴时,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死。
42、吕布,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八年,东汉末年董卓部将。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人。素以勇武著称,使一枝方天画戟箭法高超,号称∶“飞将军”,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武将。原为荆州刺史丁原的义子,后投靠董卓为义子。王允用连环计使吕布杀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蝉。公元一九八年在徐州被曹操擒杀。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43、吕蒙,生于公元一七八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44、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
45、姜维: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 甘宁:甘宁甘兴霸,东吴第一猛将.水贼出身,使一口牙刀,有气力,号游侠。
46、卫继:继敏达夙成,学识通博,进仕州郡,历职清显.忠笃信厚,为众所敬。
47、曹丕: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他更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残害手足之人.刘禅:后主刘禅是一个无才无德、昏庸孱弱的庸人.他只知道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辨是非,听信谗言,最后落得一个被天下人耻笑的下场.陆逊:他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治国安邦有方,深得百姓爱戴。

扩展资料:《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曹操
  (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20岁时举孝廉为郎,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职。黄巾起义时起兵,官骑都尉。在讨董卓时建立私人武装,因镇压青徐黄巾起义军壮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储蓄军资。先后平灭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率师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败于赤壁。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建安五年封魏王。鲁兴屯田,修水利,改革赋税制度,使生产得到发展。广纳贤才,抑兼并,加强集权,同蜀吴成鼎立局面。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善诗歌。

  曹丕

  (187—226)即魏文帝(220—226)。字子恒,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为王太子。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袭位为魏王,任丞相。同年十月,废汉献帝自立,建立曹魏政权,改元黄初,都洛阳。在位期间,推行九品中正制度,规定以门第定官品离低,确立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权,获得世家大族支持。他爱好文学,以著述为务,所著《典论•论文》是文学评论方面的较早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刘备

  (161—223)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221一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幼曾贩鞋织席为生。广结豪杰与张飞、关羽为至交。东汉末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官安喜尉。先后投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得其辅佐,势渐强大。公元208年采诸葛亮策,联孙权共败曹操于赤壁,占据荆州。旋夺取益州与汉中。入益州后娶东州地主集团实力派吴懿妹为妻,抑制豪强,使蜀汉政权渐趋巩固。公元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次年亲率大军,沿江东下,大举攻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率残军退至白帝城后病死。

  刘禅

  (207—271)三国蜀汉后主(223—263)。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子。即位初,诸葛亮辅政。亮死,宠信宦官黄皓,朝政败坏。炎兴元年(263年)降魏,受封安乐公。

  孙权

  (182—252)即吴大帝。三国吴国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坚为长沙太守,兄策结交江淮世家,据江东六郡。东汉末,继其兄据有江东,在鲁肃、周瑜辅佐下,治理属地。建安十三年(208年)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吴蜀争霸,于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即帝位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邺(南京)。曾派船队航海至夷州(今台湾)。设农官,实行屯田,发展生产。但赋役繁重,刑法严峻,人民不断起义反抗。

  袁绍

  (?—202)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门阀贵族。助何进谋诛宦官,何因事泄被杀,他尽诛宦官。董卓进京专政,他逃奔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号召讨卓。后在军阀混战中占据冀、青(山东东北部)、幽(今河北北部)、并(今山西)四州,拥精兵数十万,势力强大。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不久病死。

  袁术

  (?—199)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袁

  绍从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专权,他逃奔南阳(今属河南),据有其地。遭袁绍与曹操夹击,率余众割据扬

  州(今长江与淮河下游之间)。建安二年(197年)称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建号仲家。后相继为吕布、

  曹操所破,欲投袁谭(袁绍子),道病死。割据期间,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致使士卒冻饥,人民相食,江淮残破。

  公孙瓒

  (?—199)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字伯圭,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南)人。初为辽东属国长史。东

  汉末以击鲜卑乌丸,迁中郎将。后割据幽州,与袁绍、刘虞等连年攻战。复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建安四年 (199年)为袁绍所败,自杀。

  张绣

  (?—207)东汉末群雄之一。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人。董卓部将张济族侄,济死领其众,屯兵宛

  城(今河南南阳),与刘表合。后降曹操,中间一度叛走,曹操征袁绍时复降。拜扬武将军。官渡一役力战有

  功,迁破羌将军。建安十二年(207年),从征乌桓,未至而死。

  陶谦

  (132—194)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字恭祖,丹阳(今安徽当涂东)人。曾任徐州剌史,镇压黄巾军。后

  任徐州牧,据有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初平四年(193年)在彭城为曹操所败,次年复以曹操东征,病死。

  刘表

  (142—208)东汉末地方势力首领。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皇族远支。公元190年

  任荆州刺史,后为荆州牧,据有今湖南、湖北地。对军阀混战取观望态度,统治区破坏甚少。后病故,子琮降曹 操。

  刘璋

  (?—219)东汉末地方割据势力首领之一。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西北)人。字季玉。继其父刘焉为

  益州牧,据有川蜀之地。建安十六年(211年),迎刘备入蜀,使击张鲁。后刘备回兵击成都,他开城出降,被安

  置于南郡公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杀关羽,取荆州,又任他为益州牧,驻秭归,不久病死。

  吕布

  (?—198)东汉末将领。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善骑射,有“飞将”之誉。杀并州刺

  史丁原投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之,誓为父子。后迁至中郎将。又与王允合谋杀董卓。官至奋威将军,封

  温侯。据有徐州。建安三年(198年),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被曹操擒杀。

  郭嘉

  (170—207)曹操谋士。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师祭酒,

  以智谋颇受重视。官渡之战前,曾分析军惰,断定曹方必胜。从征11年,多有运筹之功,死时年仅38岁。

  荀彧

  (163—212)三国时曹操谋士。字文若,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名士荀淑之孙。献帝永

  汉元年(189年)举孝廉,拜守宫令。以董卓之乱弃官,率宗族避难河北,依附袁绍,后复投曹操为司马。建安

  元年(196年)为曹操定策迎献帝都许。不久任尚书令,参与筹划军国政事。曾于官渡之战为曹操分析形势,

  劝其坚守待变。功成封万岁亭侯,后任冀州牧。末年反对曹操称魏公,为操所忌,以忧死。或说为曹操所杀。

  荀攸

  (157—214)曹操谋士。字公达,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侄。东汉末何进秉政,征拜黄门侍郎。不久因谋诛董卓,被捕入狱。卓死获释,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后为其军师,从征张绣、吕布、袁绍等,屡进计谋,被曹操视为谋主。魏国建立后,任尚书令。后从征孙权,病死于途中。

  夏候敦

  (?—220)三国魏国大将。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以裨将从曹操起兵,后迁折冲都尉、领东郡太守。从征吕布、袁绍,复领陈留、济阴太守。曾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从征孙权还,官拜前将军。曹丕为魏王,任为大将军,数月病卒。

  夏候渊

  (?—219)三国魏国大将。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夏候敦族弟。东汉末随曹操起兵。

  从征袁绍、韩遂,击马超,勇敢善战,任护军将军,封博昌亭候。后讨平陇右诸羌,又随征张鲁。建安二十年

  (215年)任征西将军(一云都护将军),守汉中,建安二十四年与刘备战,被刘部将黄忠击斩阵前。

  夏候玄

  (209—254)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太初。夏侯渊从孙,魏大将军曹爽姑子。正始(240—249)初,爽辅政,他官至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爽诛,不得志,嘉平六年(254年),与中书令李丰等谋诛司马师并夺取其在魏国的权力,事泄被杀。他是早期玄学领袖,著有《夏候玄集》,今佚。

  曹仁

  (168—223)三国魏国大将。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子孝,曹操堂弟。东汉末随曹操起义,从征

  袁术、陶谦、吕布及张绣。官渡之战中,又分兵击袁绍别将并断其粮谷。后从平荆州,任征南将军留屯江陵,

  以拒吴将周瑜。复讨马超,破于渭南。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固守樊城,拒退关羽。曹丕即位,拜大将军, 迁大司马。黄初四年(223年)病死。

  曹洪

  (?—232)三国魏国大将。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子廉,曹操堂弟。东汉末,随曹操起兵。曹操被董卓将徐荣所败,他将家兵千余人及募兵数千人以会操,使操军复振。从征张邈、吕布,又别击刘表。文帝(曹丕)时,官至骠骑将军。

  张辽

  (169—222)三国魏国大将。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字文远。汉末以兵属董卓,卓败归吕布,后

  归降曹操。曾从征袁谭、袁尚及乌桓,屡立战功,为荡寇将军。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攻合肥,他与李典、

  乐进等屯兵以拒。曾夜募敢死士800人,战斗中率先陷阵,大破权军,擢为征东将军。文帝即王位,为前将军,后 复领军攻吴,病死于军中。

  徐晃

  三国魏国大将。河东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人。字公明,东汉末为骑都尉。历李催、郭汜之乱,奉献

  帝归曹操。从征吕布、刘备,破颜良、文魄,击袁绍、袁谭等。后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今山东冠县西北),

  又曾大破关羽,解樊城、襄阳之围。文帝即位,积功进为右将军。明帝时卒。

  李典

  (174—209)三国山阳钜野(今属山东)人。字曼成,初以宾客数千家从曹操镇压黄巾军。后从击袁

  术、袁绍及其子谭、尚等。曾率宗族及部曲搬运粮帛以供军,又与夏侯敦等共拒刘备。任中郎将,迁破虏将军。后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击败孙权的进攻。

  许诸

  三国曹魏大将。字仲康,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聚宗族数千家,筑坞壁自保。后归曹操,入宿卫。从征张绣、袁绍、马超等,以功迁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以作战勇敢,号曰“虎痴”。明帝时卒。

  张郃

  (?—231)三国曹魏大将。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初应募从韩馥镇压黄巾军,馥败,以兵归

  袁绍,任宁国中郎将。宫渡之战中,叛降曹操。从破马超、韩遂,征张鲁,又与夏侯渊等守汉中拒刘备。仕魏历

  任飞将军、车骑将军等。明帝时,率军西拒诸葛亮,败马谡于街亭(在今甘肃秦安西北)。后诸葛亮再出祁山,

  他与亮战于木门(在今甘肃天水境内)中飞矢死。作战善处营阵,料敌制胜,为敌所惧。

  于禁

  (?—221)三国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西南)人。字文则。初附鲍信镇压黄巾军。后归曹操。为军司

  马、陷阵都尉。从击黄巾军、吕布、张绣、袁绍等。进虎威将军。时与张辽、张郃、徐晃等俱为名将。建安

  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与蜀将关羽相拒于樊城。他率军助战,因汉水泛滥,淹没所部七军,遂投降关羽。后孙

  权夺取荆州,复归吴。曹丕(文帝)即位后,被遣送还魏。丕令人画其投降之状以辱之,惭恨而死。

  钟繇

  (151—230)三国魏大臣,书法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东汉末为黄门侍郎,遭逢

  李催、郭汜之乱,奉献帝归曹操。后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为曹操经营关中,使无西顾之忧。曹

  丕代汉,任为廷尉,曾建议以肉刑代替死刑,未被采纳。迁太尉。明帝即位,进封定陵候,迁太傅。世称“钟太

  傅”。工书法,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尤善隶、楷。与王羲之并称“钟王”。真迹不传,今所传 宋以来法贴刻本,皆据晋、唐人临摹本。

  司马懿

  (179一251)三国魏权臣。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曾任曹操主簿,后为曹丕信用。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屡与诸葛亮对垒。曹芳继位,他与曹爽共辅朝政。嘉平元年(249年)杀爽,专国政。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宣帝。

  司马师

  (208—255)三国魏权臣。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继其父司马懿为大将军,专国政。

  嘉平六年(254年)废魏帝曹芳,立曹髦。次年病亡。后其侄司马炎建立晋朝,追尊为景帝。

  司马昭

  (211—265)三国魏权臣。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国政,

  蓄谋代魏,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语)。甘露五年(260年)杀曹髦,改立曹奂。景元四

  年(263年)灭蜀汉,自称晋公,后为晋王。死后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追尊其为文帝。

  曹爽

  (?—249)曹魏大臣、宗室,曹操侄孙。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昭伯,曾为武卫将军,魏明帝临

  终,复拜大将军,与司马懿同受遗诏辅政。曹芳即位,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承尚书事。与司马懿争权,专

  断朝政。执政期间,骄奢无度,以何晏等人为腹,俱尚浮华,好清谈,屡屡变更制度。又以无远谋,且被司马懿

  装病蒙蔽,放弃警惕,终为司马懿以谋反罪诛死。死后朝政全归司马氏,曹氏政权也最终为其取代。

  马钧

  三国时期机械制造家。字德衡。魏扶风(今陕西兴平西南)人。因在传动机械方面造诣较深,时人称其为“天下之名巧”。曾重造指南车;创制灌溉用的翻车(即龙骨水车),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还试制作为攻城器具的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砖石至数百步。

  钟会

  (225—264)三国魏国大臣。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字士季,钟繇少子。曾任尚书中书及黄门

  侍郎。从大将军司马师征母丘俭,典知机密。复为司马昭谋士,从讨诸葛诞,诛嵇康,皆预谋策划。景元四年

  (263年),以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与邓艾分兵灭蜀,以功进为司徒。次年,因与邓艾、姜维谋叛

  被杀。敏惠博学,长于老庄名家之学,著有《道论》20篇,今佚。

  邓艾

  (197—264)三国魏国大将。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字士载,初为司马懿掾属,曾建议于两

  淮屯田积谷,广开漕渠。后出任南安、城阳太守,加讨寇将军,西拒姜维。复建策备羌及匈奴,从讨母丘俭。景

  元二年(261年)迁征西将军,四年(263年)与钟会分兵灭蜀,以功进为太尉。因行事专断,被钟会诬以谋反囚 禁。会死,他亦被杀害。

  诸葛亮

  (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早年隐居隆中(今

  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大政方针,出山为刘备

  主谋。助其联合孙权,败曹操于赤壁,占领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

  后,他任丞相。刘禅立,受封武乡候,领益州牧,以丞相辅政,全权决定军政事务。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严明,实行屯田,改善同西南各族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蜀汉政治割据的经济条件日益成熟。225年始对西

  南用兵,率军南征,七擒孟获。使蜀汉政权得以巩固,保证了西南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又五次出兵伐魏未果。建兴十二年(234年)与司马懿相持于渭南,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相传他改革连弩,一次发十箭,又造木牛流马用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关羽

  (?—219)三国蜀国大将。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东汉末从刘备起兵。建安五年

  (200年),被曹操俘获,备受礼遇,封汉寿亭侯。后复归刘备。建安十九年(214年)镇守荆州。二十四年

  (219年),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又大破于禁所领七军。但后方空虚,为孙权部将吕蒙所乘,兵败麦城

  (今湖南当阳东南),被杀。其事迹为后人神化,尊为“关公”、“关帝”。

  张飞

  (?—221)三国蜀国大将。字翼德,涿郡(今属河此)人。东汉末从刘备起兵。曹操取益州,败刘备,他率骑拒战,曹军不敢近。后随刘备取益州,擢车骑将军。作战勇猛,人称“万人敌”。但性暴,“爱敬君子”而不恤部下。章武元年(221年)从刘备攻吴,临行,被部将刺死。

  马超

  (176—222)三国蜀国大将。右扶风藏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孟起。家为凉州豪强。父马腾,东汉灵帝时与韩遂等起兵于西州,后被汉朝封为征西将军。超随父起兵,后领其父部众。建安十六年(211年)与韩遂合攻曹操,被其败于潼关。还据凉州,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不久为杨卑等逐,走归张鲁,后降刘备,为征西将军。蜀汉建立,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

  赵云

  (?—229)三国蜀国大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先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败刘备于当阳长坂(今湖北东阳东部),弃妻子南逃,他力战救甘夫人及备幼子刘禅。后升翊军将军。又迁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候。建兴六年(228年),从诸葛亮兵出祁山攻魏,失利于箕谷。次年死,谥顺平候。史称其“强执壮猛”。

  黄忠

  (?—220)三国蜀国大将。字汉升,南阳(今属河南)人。初从刘表为中郎将。后归刘备。取益州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任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随刘备至定军山,一战斩夏候渊,升征西将军。旧小说、戏剧将他描写为老当益壮的英雄。

  魏延

  (?—234)三国蜀国将领。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字文长。初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以功迁牙门将军。后被刘备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从诸葛亮征伐,亮死,与长史杨仪争权,率兵攻仪,兵败被杀。

  马谡

  (190—228)三国蜀国人士。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字幼常。初以荆州从事随刘备入蜀。好论军事,刘备临死前曾言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不以为然,甚器重。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祁山攻魏,他被任为先锋。因违反节制,被魏将张郃败于街亭,下狱死。或言被诸葛亮所杀。

  庞统

  (179—214)三国时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属湖北)人,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刘备得荆州,任来阳令。因鲁肃、诸葛亮所荐,得为谋士,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后随从入蜀,建策取成都。建安十九年(214年),攻雒城,中流矢死。

  法正

  (176—220)三国时刘备谋士。字孝直,右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初依附刘璋,不为任用。后趁受命为刘璋出使,邀刘备入蜀共拒张鲁之机,劝备取蜀自立。刘备占据益州,任为蜀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又采其策攻杀曹魏大将夏候渊,夺取汉中。不久任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病死。

  蒋琬

  (?—246)三国蜀国大臣。字公琰,零陵湘乡(今属湖南)人。初从刘备入蜀,为诸葛亮所重,任丞相长史。诸葛亮出征,他主持兵源粮草供应。亮死,代亮执政,为大将军,领尚书事,封安阳亭候。在任因袭诸葛亮成规,无所兴革。曾欲以舟船东下袭魏,未行而卒。

  费祎

  (?—253)三国蜀国大臣。江夏鄳县(今河南罗山西南)人。字文伟。蜀后主刘禅即位,为黄门侍郎,为诸葛亮所重。亮卒,为后军师。复迁大将军、禄尚书事,继蒋琬执政。性谦和,为政尚宽仁,后被魏国降人郭循刺杀。

  姜维

  (202—264)三国蜀国大将。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初为魏将,后归蜀。颇受诸葛亮器重,为征西将军。亮死,继领其军。后升大将军,屡次伐魏无功。后魏军攻蜀,他坚守剑阁,直至刘禅降魏。咸熙元年(264年),钟会谋叛魏,他伪与交结,以图恢复蜀汉,事败被杀。

  孟获

  彝族首领。三国蜀国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刘备死后,与当地豪强雍闿叛蜀,传为诸葛亮七擒七纵,诚心归服。后仕蜀,至御史中丞。

  周瑜

  (175—210)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世代为宦。助孙权兄策创立政权,官建威中郎将,吴中人称呼为“周郎”。后克皖,与策纳大乔、小乔。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挥)与刘备联军败曹操于赤壁。后病逝。精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语。

  大乔

  三国时桥公的长女。嫁孙策,称大乔(桥)。与妹小乔(桥)合称二乔。

  小乔

  三国时桥公的次女。嫁周瑜,称小乔(桥)。与姐大乔(桥)合称二乔。

  鲁肃

  (172—217)三国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南)人。出身世家大族。初率百余人随周瑜至江南,得孙权敬重。建安十三年(208年),曾军大举南下,他坚决主张联合刘备抗曹。任赞军校尉,助周瑜于赤壁大败曹军。瑜临危,荐其代己领兵,任奋武校尉。继续坚持与刘备的和好政策。

  吕蒙

  (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从孙权转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受孙权之劝,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旋病逝。

  黄盖

  三国吴国将领。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初为郡吏,举孝廉。后从孙坚起兵,为别部司马。继从孙策、孙权征战。为安抚山越,曾相继任九县令长,杀不法官吏,所在平定,迁丹阳都尉。他善于驭众,爱护士卒。赤壁一战,建议火攻,并领满载薪草、灌有膏油的船只数十艘诈降,乘机因风纵火,大破曹军,以功任武陵中郎将。后为郡守,征“武陵蛮”。官至偏将军,病卒。

  程普

  三国吴国将领。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初为州郡吏,从孙坚征伐,镇压黄巾军,破董卓。后助孙策经营江南,官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策死,与张昭等共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周瑜为左右督,大破曹操于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官至江夏太守、荡寇将军。

  甘宁

  三国吴国将领。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初依附刘表,后归孙权。曾从周瑜破曹操,又从吕蒙拒关羽,以功拜西陵太守、折冲江军。后曹操进攻濡须(在今安徽),他为前都督,率兵百余夜袭曹营,使魏军大惊。建安二十年(215年),从孙权攻合肥,奋勇死战,为孙权所重。

  张昭

  (156—236)三国吴大臣。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初从孙权兄策,任长史、抚军中郎将。策死,与周瑜共辅孙权,赤壁战前,主降曹,为权所不满。官至辅吴将军。著作今佚。

  顾雍

  (168—243)三国吴国大臣。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江南士族。初为合肥长。孙权领会稽太守,以他为丞,行郡守事。孙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黄武四年(225年)为丞相,平尚书事,在吴国执政达19年。选用文武将吏能随才授任,以正直见重于孙权。

  诸葛瑾

  (174—241)三国吴大臣。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兄。东汉末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后从征关羽,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军公安(今属湖北)。复迁左将军,封宛陵候。为孙权所重,每大事咨访。权称帝后,官至大将军。

  诸葛恪

  (203—253)三国吴大臣。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瑾长子。少知名,才捷善辩。嘉禾三年(234年)任抗越将军,丹阳太守。率兵攻降山越,以其民充兵。陆逊卒,迁大将军,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不久孙权死,辅立孙皓。专国政。他力主伐魏,建兴二年(253年),率兵20万众攻新城,以士卒伤病,不得已退兵。然为民所怨,不久被皇族孙峻所杀。

  陆逊

  (183—245)三国吴名将。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家大族。孙权侄婿。精于谋略,曾与吕蒙定袭取关羽之计。黄武元年(222年),刘备率军数十万伐吴,锐不可挡,他领兵抗击,在兵力悬殊情况下,坚守七八月不战,待蜀军疲惫,实行火攻,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吴黄武七年(228年),破魏扬州牧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怀宁、桐城间)。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后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官至丞相。

  陆抗

  (226—274)三国吴国名将。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子。年20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5000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

  ※※※※※※※※※※※※※※※※※※※※※※※※※※※※※※

  《曹操的智囊团——102位名谋全览》

  骨干谋士九人:

  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司马懿(晚期)

  重要谋士三十六人:

  陈群、华歆、钟鹞、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贾逵、杜几、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桀、蒯越、张既、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许攸、郭淮。

  其他谋士及椽属五十七人:

  严象、袁涣、张范、凉茂、国渊、何夔、徐奕、邢颙、鲍勋、刘放、刘资、梁习、温恢、郑浑、卫凯、刘廙、徐干、陈琳、阮瑀、应瑒、刘桢、繁钦、路粹、徐宣、卫瑧、卢毓、戴乾、和恰、常林、杨俊、裴潜、崔林、高柔、孙礼、王观、高堂隆、牵招、徐邈、胡质

  王昶、戴陵、郭湛、薛洪、董蒙、傅异、王选、张承、任藩、傅干、侯生、荀悦、成公英、贾洪、薛夏、令狐邵、刘馝、魏讽(后造反)

  韩暨、丁廙、严象、袁涣、张范、凉茂。

曹操
(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20岁时举孝廉为郎,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职。黄巾起义时起兵,官骑都尉。在讨董卓时建立私人武装,因镇压青徐黄巾起义军壮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储蓄军资。先后平灭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率师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败于赤壁。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建安五年封魏王。鲁兴屯田,修水利,改革赋税制度,使生产得到发展。广纳贤才,抑兼并,加强集权,同蜀吴成鼎立局面。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善诗歌。

曹丕

(187—226)即魏文帝(220—226)。字子恒,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为王太子。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袭位为魏王,任丞相。同年十月,废汉献帝自立,建立曹魏政权,改元黄初,都洛阳。在位期间,推行九品中正制度,规定以门第定官品离低,确立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权,获得世家大族支持。他爱好文学,以著述为务,所著《典论•论文》是文学评论方面的较早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刘备

(161—223)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221一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幼曾贩鞋织席为生。广结豪杰与张飞、关羽为至交。东汉末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官安喜尉。先后投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得其辅佐,势渐强大。公元208年采诸葛亮策,联孙权共败曹操于赤壁,占据荆州。旋夺取益州与汉中。入益州后娶东州地主集团实力派吴懿妹为妻,抑制豪强,使蜀汉政权渐趋巩固。公元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次年亲率大军,沿江东下,大举攻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率残军退至白帝城后病死。

刘禅

(207—271)三国蜀汉后主(223—263)。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子。即位初,诸葛亮辅政。亮死,宠信宦官黄皓,朝政败坏。炎兴元年(263年)降魏,受封安乐公。

孙权

(182—252)即吴大帝。三国吴国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坚为长沙太守,兄策结交江淮世家,据江东六郡。东汉末,继其兄据有江东,在鲁肃、周瑜辅佐下,治理属地。建安十三年(208年)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吴蜀争霸,于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即帝位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邺(南京)。曾派船队航海至夷州(今台湾)。设农官,实行屯田,发展生产。但赋役繁重,刑法严峻,人民不断起义反抗。

袁绍

(?—202)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门阀贵族。助何进谋诛宦官,何因事泄被杀,他尽诛宦官。董卓进京专政,他逃奔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号召讨卓。后在军阀混战中占据冀、青(山东东北部)、幽(今河北北部)、并(今山西)四州,拥精兵数十万,势力强大。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不久病死。

袁术

(?—199)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袁

绍从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专权,他逃奔南阳(今属河南),据有其地。遭袁绍与曹操夹击,率余众割据扬

州(今长江与淮河下游之间)。建安二年(197年)称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建号仲家。后相继为吕布、

曹操所破,欲投袁谭(袁绍子),道病死。割据期间,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致使士卒冻饥,人民相食,江淮残破。

公孙瓒

(?—199)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字伯圭,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南)人。初为辽东属国长史。东

汉末以击鲜卑乌丸,迁中郎将。后割据幽州,与袁绍、刘虞等连年攻战。复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建安四年 (199年)为袁绍所败,自杀。

张绣

(?—207)东汉末群雄之一。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人。董卓部将张济族侄,济死领其众,屯兵宛

城(今河南南阳),与刘表合。后降曹操,中间一度叛走,曹操征袁绍时复降。拜扬武将军。官渡一役力战有

功,迁破羌将军。建安十二年(207年),从征乌桓,未至而死。

陶谦

(132—194)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字恭祖,丹阳(今安徽当涂东)人。曾任徐州剌史,镇压黄巾军。后

任徐州牧,据有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初平四年(193年)在彭城为曹操所败,次年复以曹操东征,病死。

刘表

(142—208)东汉末地方势力首领。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皇族远支。公元190年

任荆州刺史,后为荆州牧,据有今湖南、湖北地。对军阀混战取观望态度,统治区破坏甚少。后病故,子琮降曹 操。

刘璋

(?—219)东汉末地方割据势力首领之一。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西北)人。字季玉。继其父刘焉为

益州牧,据有川蜀之地。建安十六年(211年),迎刘备入蜀,使击张鲁。后刘备回兵击成都,他开城出降,被安

置于南郡公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杀关羽,取荆州,又任他为益州牧,驻秭归,不久病死。

吕布

(?—198)东汉末将领。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善骑射,有“飞将”之誉。杀并州刺

史丁原投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之,誓为父子。后迁至中郎将。又与王允合谋杀董卓。官至奋威将军,封

温侯。据有徐州。建安三年(198年),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被曹操擒杀。

郭嘉

(170—207)曹操谋士。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师祭酒,

以智谋颇受重视。官渡之战前,曾分析军惰,断定曹方必胜。从征11年,多有运筹之功,死时年仅38岁。

荀彧

(163—212)三国时曹操谋士。字文若,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名士荀淑之孙。献帝永

汉元年(189年)举孝廉,拜守宫令。以董卓之乱弃官,率宗族避难河北,依附袁绍,后复投曹操为司马。建安

元年(196年)为曹操定策迎献帝都许。不久任尚书令,参与筹划军国政事。曾于官渡之战为曹操分析形势,

劝其坚守待变。功成封万岁亭侯,后任冀州牧。末年反对曹操称魏公,为操所忌,以忧死。或说为曹操所杀。

荀攸

(157—214)曹操谋士。字公达,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侄。东汉末何进秉政,征拜黄门侍郎。不久因谋诛董卓,被捕入狱。卓死获释,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后为其军师,从征张绣、吕布、袁绍等,屡进计谋,被曹操视为谋主。魏国建立后,任尚书令。后从征孙权,病死于途中。

夏候敦

(?—220)三国魏国大将。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以裨将从曹操起兵,后迁折冲都尉、领东郡太守。从征吕布、袁绍,复领陈留、济阴太守。曾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从征孙权还,官拜前将军。曹丕为魏王,任为大将军,数月病卒。

夏候渊

(?—219)三国魏国大将。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夏候敦族弟。东汉末随曹操起兵。

从征袁绍、韩遂,击马超,勇敢善战,任护军将军,封博昌亭候。后讨平陇右诸羌,又随征张鲁。建安二十年

(215年)任征西将军(一云都护将军),守汉中,建安二十四年与刘备战,被刘部将黄忠击斩阵前。

夏候玄

(209—254)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太初。夏侯渊从孙,魏大将军曹爽姑子。正始(240—249)初,爽辅政,他官至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爽诛,不得志,嘉平六年(254年),与中书令李丰等谋诛司马师并夺取其在魏国的权力,事泄被杀。他是早期玄学领袖,著有《夏候玄集》,今佚。

曹仁

(168—223)三国魏国大将。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子孝,曹操堂弟。东汉末随曹操起义,从征

袁术、陶谦、吕布及张绣。官渡之战中,又分兵击袁绍别将并断其粮谷。后从平荆州,任征南将军留屯江陵,

以拒吴将周瑜。复讨马超,破于渭南。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固守樊城,拒退关羽。曹丕即位,拜大将军, 迁大司马。黄初四年(223年)病死。

曹洪

(?—232)三国魏国大将。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子廉,曹操堂弟。东汉末,随曹操起兵。曹操被董卓将徐荣所败,他将家兵千余人及募兵数千人以会操,使操军复振。从征张邈、吕布,又别击刘表。文帝(曹丕)时,官至骠骑将军。

张辽

(169—222)三国魏国大将。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字文远。汉末以兵属董卓,卓败归吕布,后

归降曹操。曾从征袁谭、袁尚及乌桓,屡立战功,为荡寇将军。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攻合肥,他与李典、

乐进等屯兵以拒。曾夜募敢死士800人,战斗中率先陷阵,大破权军,擢为征东将军。文帝即王位,为前将军,后 复领军攻吴,病死于军中。

徐晃

三国魏国大将。河东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人。字公明,东汉末为骑都尉。历李催、郭汜之乱,奉献

帝归曹操。从征吕布、刘备,破颜良、文魄,击袁绍、袁谭等。后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今山东冠县西北),

又曾大破关羽,解樊城、襄阳之围。文帝即位,积功进为右将军。明帝时卒。

李典

(174—209)三国山阳钜野(今属山东)人。字曼成,初以宾客数千家从曹操镇压黄巾军。后从击袁

术、袁绍及其子谭、尚等。曾率宗族及部曲搬运粮帛以供军,又与夏侯敦等共拒刘备。任中郎将,迁破虏将军。后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击败孙权的进攻。

许诸

三国曹魏大将。字仲康,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聚宗族数千家,筑坞壁自保。后归曹操,入宿卫。从征张绣、袁绍、马超等,以功迁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以作战勇敢,号曰“虎痴”。明帝时卒。

张郃

(?—231)三国曹魏大将。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初应募从韩馥镇压黄巾军,馥败,以兵归

袁绍,任宁国中郎将。宫渡之战中,叛降曹操。从破马超、韩遂,征张鲁,又与夏侯渊等守汉中拒刘备。仕魏历

任飞将军、车骑将军等。明帝时,率军西拒诸葛亮,败马谡于街亭(在今甘肃秦安西北)。后诸葛亮再出祁山,

他与亮战于木门(在今甘肃天水境内)中飞矢死。作战善处营阵,料敌制胜,为敌所惧。

于禁

(?—221)三国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西南)人。字文则。初附鲍信镇压黄巾军。后归曹操。为军司

马、陷阵都尉。从击黄巾军、吕布、张绣、袁绍等。进虎威将军。时与张辽、张郃、徐晃等俱为名将。建安

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与蜀将关羽相拒于樊城。他率军助战,因汉水泛滥,淹没所部七军,遂投降关羽。后孙

权夺取荆州,复归吴。曹丕(文帝)即位后,被遣送还魏。丕令人画其投降之状以辱之,惭恨而死。

钟繇

(151—230)三国魏大臣,书法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东汉末为黄门侍郎,遭逢

李催、郭汜之乱,奉献帝归曹操。后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为曹操经营关中,使无西顾之忧。曹

丕代汉,任为廷尉,曾建议以肉刑代替死刑,未被采纳。迁太尉。明帝即位,进封定陵候,迁太傅。世称“钟太

傅”。工书法,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尤善隶、楷。与王羲之并称“钟王”。真迹不传,今所传 宋以来法贴刻本,皆据晋、唐人临摹本。

司马懿

(179一251)三国魏权臣。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曾任曹操主簿,后为曹丕信用。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屡与诸葛亮对垒。曹芳继位,他与曹爽共辅朝政。嘉平元年(249年)杀爽,专国政。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宣帝。

司马师

(208—255)三国魏权臣。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继其父司马懿为大将军,专国政。

嘉平六年(254年)废魏帝曹芳,立曹髦。次年病亡。后其侄司马炎建立晋朝,追尊为景帝。

司马昭

(211—265)三国魏权臣。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国政,

蓄谋代魏,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语)。甘露五年(260年)杀曹髦,改立曹奂。景元四

年(263年)灭蜀汉,自称晋公,后为晋王。死后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追尊其为文帝。

曹爽

(?—249)曹魏大臣、宗室,曹操侄孙。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昭伯,曾为武卫将军,魏明帝临

终,复拜大将军,与司马懿同受遗诏辅政。曹芳即位,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承尚书事。与司马懿争权,专

断朝政。执政期间,骄奢无度,以何晏等人为腹,俱尚浮华,好清谈,屡屡变更制度。又以无远谋,且被司马懿

装病蒙蔽,放弃警惕,终为司马懿以谋反罪诛死。死后朝政全归司马氏,曹氏政权也最终为其取代。

马钧

三国时期机械制造家。字德衡。魏扶风(今陕西兴平西南)人。因在传动机械方面造诣较深,时人称其为“天下之名巧”。曾重造指南车;创制灌溉用的翻车(即龙骨水车),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还试制作为攻城器具的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砖石至数百步。

钟会

(225—264)三国魏国大臣。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字士季,钟繇少子。曾任尚书中书及黄门

侍郎。从大将军司马师征母丘俭,典知机密。复为司马昭谋士,从讨诸葛诞,诛嵇康,皆预谋策划。景元四年

(263年),以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与邓艾分兵灭蜀,以功进为司徒。次年,因与邓艾、姜维谋叛

被杀。敏惠博学,长于老庄名家之学,著有《道论》20篇,今佚。

邓艾

(197—264)三国魏国大将。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字士载,初为司马懿掾属,曾建议于两

淮屯田积谷,广开漕渠。后出任南安、城阳太守,加讨寇将军,西拒姜维。复建策备羌及匈奴,从讨母丘俭。景

元二年(261年)迁征西将军,四年(263年)与钟会分兵灭蜀,以功进为太尉。因行事专断,被钟会诬以谋反囚 禁。会死,他亦被杀害。

诸葛亮

(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早年隐居隆中(今

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大政方针,出山为刘备

主谋。助其联合孙权,败曹操于赤壁,占领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

后,他任丞相。刘禅立,受封武乡候,领益州牧,以丞相辅政,全权决定军政事务。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严明,实行屯田,改善同西南各族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蜀汉政治割据的经济条件日益成熟。225年始对西

南用兵,率军南征,七擒孟获。使蜀汉政权得以巩固,保证了西南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又五次出兵伐魏未果。建兴十二年(234年)与司马懿相持于渭南,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相传他改革连弩,一次发十箭,又造木牛流马用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关羽

(?—219)三国蜀国大将。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东汉末从刘备起兵。建安五年

(200年),被曹操俘获,备受礼遇,封汉寿亭侯。后复归刘备。建安十九年(214年)镇守荆州。二十四年

(219年),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又大破于禁所领七军。但后方空虚,为孙权部将吕蒙所乘,兵败麦城

(今湖南当阳东南),被杀。其事迹为后人神化,尊为“关公”、“关帝”。

张飞

(?—221)三国蜀国大将。字翼德,涿郡(今属河此)人。东汉末从刘备起兵。曹操取益州,败刘备,他率骑拒战,曹军不敢近。后随刘备取益州,擢车骑将军。作战勇猛,人称“万人敌”。但性暴,“爱敬君子”而不恤部下。章武元年(221年)从刘备攻吴,临行,被部将刺死。

马超

(176—222)三国蜀国大将。右扶风藏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孟起。家为凉州豪强。父马腾,东汉灵帝时与韩遂等起兵于西州,后被汉朝封为征西将军。超随父起兵,后领其父部众。建安十六年(211年)与韩遂合攻曹操,被其败于潼关。还据凉州,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不久为杨卑等逐,走归张鲁,后降刘备,为征西将军。蜀汉建立,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

赵云

(?—229)三国蜀国大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先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败刘备于当阳长坂(今湖北东阳东部),弃妻子南逃,他力战救甘夫人及备幼子刘禅。后升翊军将军。又迁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候。建兴六年(228年),从诸葛亮兵出祁山攻魏,失利于箕谷。次年死,谥顺平候。史称其“强执壮猛”。

黄忠

(?—220)三国蜀国大将。字汉升,南阳(今属河南)人。初从刘表为中郎将。后归刘备。取益州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任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随刘备至定军山,一战斩夏候渊,升征西将军。旧小说、戏剧将他描写为老当益壮的英雄。

魏延

(?—234)三国蜀国将领。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字文长。初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以功迁牙门将军。后被刘备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从诸葛亮征伐,亮死,与长史杨仪争权,率兵攻仪,兵败被杀。

马谡

(190—228)三国蜀国人士。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字幼常。初以荆州从事随刘备入蜀。好论军事,刘备临死前曾言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不以为然,甚器重。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祁山攻魏,他被任为先锋。因违反节制,被魏将张郃败于街亭,下狱死。或言被诸葛亮所杀。

庞统

(179—214)三国时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属湖北)人,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刘备得荆州,任来阳令。因鲁肃、诸葛亮所荐,得为谋士,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后随从入蜀,建策取成都。建安十九年(214年),攻雒城,中流矢死。

法正

(176—220)三国时刘备谋士。字孝直,右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初依附刘璋,不为任用。后趁受命为刘璋出使,邀刘备入蜀共拒张鲁之机,劝备取蜀自立。刘备占据益州,任为蜀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又采其策攻杀曹魏大将夏候渊,夺取汉中。不久任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病死。

蒋琬

(?—246)三国蜀国大臣。字公琰,零陵湘乡(今属湖南)人。初从刘备入蜀,为诸葛亮所重,任丞相长史。诸葛亮出征,他主持兵源粮草供应。亮死,代亮执政,为大将军,领尚书事,封安阳亭候。在任因袭诸葛亮成规,无所兴革。曾欲以舟船东下袭魏,未行而卒。

费祎

(?—253)三国蜀国大臣。江夏鄳县(今河南罗山西南)人。字文伟。蜀后主刘禅即位,为黄门侍郎,为诸葛亮所重。亮卒,为后军师。复迁大将军、禄尚书事,继蒋琬执政。性谦和,为政尚宽仁,后被魏国降人郭循刺杀。

姜维

(202—264)三国蜀国大将。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初为魏将,后归蜀。颇受诸葛亮器重,为征西将军。亮死,继领其军。后升大将军,屡次伐魏无功。后魏军攻蜀,他坚守剑阁,直至刘禅降魏。咸熙元年(264年),钟会谋叛魏,他伪与交结,以图恢复蜀汉,事败被杀。

孟获

彝族首领。三国蜀国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刘备死后,与当地豪强雍闿叛蜀,传为诸葛亮七擒七纵,诚心归服。后仕蜀,至御史中丞。

周瑜

(175—210)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世代为宦。助孙权兄策创立政权,官建威中郎将,吴中人称呼为“周郎”。后克皖,与策纳大乔、小乔。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挥)与刘备联军败曹操于赤壁。后病逝。精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语。

大乔

三国时桥公的长女。嫁孙策,称大乔(桥)。与妹小乔(桥)合称二乔。

小乔

三国时桥公的次女。嫁周瑜,称小乔(桥)。与姐大乔(桥)合称二乔。

鲁肃

(172—217)三国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南)人。出身世家大族。初率百余人随周瑜至江南,得孙权敬重。建安十三年(208年),曾军大举南下,他坚决主张联合刘备抗曹。任赞军校尉,助周瑜于赤壁大败曹军。瑜临危,荐其代己领兵,任奋武校尉。继续坚持与刘备的和好政策。

吕蒙

(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从孙权转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受孙权之劝,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旋病逝。

黄盖

三国吴国将领。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初为郡吏,举孝廉。后从孙坚起兵,为别部司马。继从孙策、孙权征战。为安抚山越,曾相继任九县令长,杀不法官吏,所在平定,迁丹阳都尉。他善于驭众,爱护士卒。赤壁一战,建议火攻,并领满载薪草、灌有膏油的船只数十艘诈降,乘机因风纵火,大破曹军,以功任武陵中郎将。后为郡守,征“武陵蛮”。官至偏将军,病卒。

程普

三国吴国将领。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初为州郡吏,从孙坚征伐,镇压黄巾军,破董卓。后助孙策经营江南,官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策死,与张昭等共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周瑜为左右督,大破曹操于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官至江夏太守、荡寇将军。

甘宁

三国吴国将领。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初依附刘表,后归孙权。曾从周瑜破曹操,又从吕蒙拒关羽,以功拜西陵太守、折冲江军。后曹操进攻濡须(在今安徽),他为前都督,率兵百余夜袭曹营,使魏军大惊。建安二十年(215年),从孙权攻合肥,奋勇死战,为孙权所重。

张昭

(156—236)三国吴大臣。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初从孙权兄策,任长史、抚军中郎将。策死,与周瑜共辅孙权,赤壁战前,主降曹,为权所不满。官至辅吴将军。著作今佚。

顾雍

(168—243)三国吴国大臣。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江南士族。初为合肥长。孙权领会稽太守,以他为丞,行郡守事。孙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黄武四年(225年)为丞相,平尚书事,在吴国执政达19年。选用文武将吏能随才授任,以正直见重于孙权。

诸葛瑾

(174—241)三国吴大臣。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兄。东汉末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后从征关羽,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军公安(今属湖北)。复迁左将军,封宛陵候。为孙权所重,每大事咨访。权称帝后,官至大将军。

诸葛恪

(203—253)三国吴大臣。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瑾长子。少知名,才捷善辩。嘉禾三年(234年)任抗越将军,丹阳太守。率兵攻降山越,以其民充兵。陆逊卒,迁大将军,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不久孙权死,辅立孙皓。专国政。他力主伐魏,建兴二年(253年),率兵20万众攻新城,以士卒伤病,不得已退兵。然为民所怨,不久被皇族孙峻所杀。

陆逊

(183—245)三国吴名将。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家大族。孙权侄婿。精于谋略,曾与吕蒙定袭取关羽之计。黄武元年(222年),刘备率军数十万伐吴,锐不可挡,他领兵抗击,在兵力悬殊情况下,坚守七八月不战,待蜀军疲惫,实行火攻,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吴黄武七年(228年),破魏扬州牧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怀宁、桐城间)。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后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官至丞相。

陆抗

(226—274)三国吴国名将。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子。年20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5000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

※※※※※※※※※※※※※※※※※※※※※※※※※※※※※※

《曹操的智囊团——102位名谋全览》

骨干谋士九人:

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司马懿(晚期)

重要谋士三十六人:

陈群、华歆、钟鹞、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贾逵、杜几、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桀、蒯越、张既、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许攸、郭淮。

其他谋士及椽属五十七人:

严象、袁涣、张范、凉茂、国渊、何夔、徐奕、邢颙、鲍勋、刘放、刘资、梁习、温恢、郑浑、卫凯、刘廙、徐干、陈琳、阮瑀、应瑒、刘桢、繁钦、路粹、徐宣、卫瑧、卢毓、戴乾、和恰、常林、杨俊、裴潜、崔林、高柔、孙礼、王观、高堂隆、牵招、徐邈、胡质

王昶、戴陵、郭湛、薛洪、董蒙、傅异、王选、张承、任藩、傅干、侯生、荀悦、成公英、贾洪、薛夏、令狐邵、刘馝、魏讽(后造反)

韩暨、丁廙、严象、袁涣、张范、凉茂。

资讯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帮助

百度知道 > 艺术/文学 > 中国文学快到期问题
• 嫣子危 《生死门 》的最后结局是什么?
• 求书:好象是九十年代初的一本花城中篇小说选,里有《蜘蛛》
• 各位喜欢七言的,可以以周威,喻乐 的名字做一首诗吗?小弟感激不尽!!!
• 《陈溏关哪吒出世》的剧本啊
• <<山城>>
更多>>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订阅该问题待解决
关于三国的人物列表
悬赏分:1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3 小时
三国各国主要人物列表 一个国家至少需要提供10个吧~~
提问者:kkoo_toge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答复共 5 条
曹操
(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20岁时举孝廉为郎,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职。黄巾起义时起兵,官骑都尉。在讨董卓时建立私人武装,因镇压青徐黄巾起义军壮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储蓄军资。先后平灭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率师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败于赤壁。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建安五年封魏王。鲁兴屯田,修水利,改革赋税制度,使生产得到发展。广纳贤才,抑兼并,加强集权,同蜀吴成鼎立局面。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善诗歌。

曹丕

(187—226)即魏文帝(220—226)。字子恒,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为王太子。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袭位为魏王,任丞相。同年十月,废汉献帝自立,建立曹魏政权,改元黄初,都洛阳。在位期间,推行九品中正制度,规定以门第定官品离低,确立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权,获得世家大族支持。他爱好文学,以著述为务,所著《典论•论文》是文学评论方面的较早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刘备

(161—223)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221一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幼曾贩鞋织席为生。广结豪杰与张飞、关羽为至交。东汉末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官安喜尉。先后投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得其辅佐,势渐强大。公元208年采诸葛亮策,联孙权共败曹操于赤壁,占据荆州。旋夺取益州与汉中。入益州后娶东州地主集团实力派吴懿妹为妻,抑制豪强,使蜀汉政权渐趋巩固。公元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次年亲率大军,沿江东下,大举攻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率残军退至白帝城后病死。

刘禅

(207—271)三国蜀汉后主(223—263)。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子。即位初,诸葛亮辅政。亮死,宠信宦官黄皓,朝政败坏。炎兴元年(263年)降魏,受封安乐公。

孙权

(182—252)即吴大帝。三国吴国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坚为长沙太守,兄策结交江淮世家,据江东六郡。东汉末,继其兄据有江东,在鲁肃、周瑜辅佐下,治理属地。建安十三年(208年)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吴蜀争霸,于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即帝位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邺(南京)。曾派船队航海至夷州(今台湾)。设农官,实行屯田,发展生产。但赋役繁重,刑法严峻,人民不断起义反抗。

袁绍

(?—202)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门阀贵族。助何进谋诛宦官,何因事泄被杀,他尽诛宦官。董卓进京专政,他逃奔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号召讨卓。后在军阀混战中占据冀、青(山东东北部)、幽(今河北北部)、并(今山西)四州,拥精兵数十万,势力强大。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不久病死。

袁术

(?—199)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袁

绍从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专权,他逃奔南阳(今属河南),据有其地。遭袁绍与曹操夹击,率余众割据扬

州(今长江与淮河下游之间)。建安二年(197年)称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建号仲家。后相继为吕布、

曹操所破,欲投袁谭(袁绍子),道病死。割据期间,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致使士卒冻饥,人民相食,江淮残破。

公孙瓒

(?—199)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字伯圭,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南)人。初为辽东属国长史。东

汉末以击鲜卑乌丸,迁中郎将。后割据幽州,与袁绍、刘虞等连年攻战。复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建安四年 (199年)为袁绍所败,自杀。

张绣

(?—207)东汉末群雄之一。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人。董卓部将张济族侄,济死领其众,屯兵宛

城(今河南南阳),与刘表合。后降曹操,中间一度叛走,曹操征袁绍时复降。拜扬武将军。官渡一役力战有

功,迁破羌将军。建安十二年(207年),从征乌桓,未至而死。

陶谦

(132—194)东汉末割据群雄之一。字恭祖,丹阳(今安徽当涂东)人。曾任徐州剌史,镇压黄巾军。后

任徐州牧,据有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初平四年(193年)在彭城为曹操所败,次年复以曹操东征,病死。

刘表

(142—208)东汉末地方势力首领。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皇族远支。公元190年

任荆州刺史,后为荆州牧,据有今湖南、湖北地。对军阀混战取观望态度,统治区破坏甚少。后病故,子琮降曹 操。

刘璋

(?—219)东汉末地方割据势力首领之一。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西北)人。字季玉。继其父刘焉为

益州牧,据有川蜀之地。建安十六年(211年),迎刘备入蜀,使击张鲁。后刘备回兵击成都,他开城出降,被安

置于南郡公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杀关羽,取荆州,又任他为益州牧,驻秭归,不久病死。

吕布

(?—198)东汉末将领。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善骑射,有“飞将”之誉。杀并州刺

史丁原投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之,誓为父子。后迁至中郎将。又与王允合谋杀董卓。官至奋威将军,封

温侯。据有徐州。建安三年(198年),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被曹操擒杀。

郭嘉

(170—207)曹操谋士。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师祭酒,

以智谋颇受重视。官渡之战前,曾分析军惰,断定曹方必胜。从征11年,多有运筹之功,死时年仅38岁。

荀彧

(163—212)三国时曹操谋士。字文若,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名士荀淑之孙。献帝永

汉元年(189年)举孝廉,拜守宫令。以董卓之乱弃官,率宗族避难河北,依附袁绍,后复投曹操为司马。建安

元年(196年)为曹操定策迎献帝都许。不久任尚书令,参与筹划军国政事。曾于官渡之战为曹操分析形势,

劝其坚守待变。功成封万岁亭侯,后任冀州牧。末年反对曹操称魏公,为操所忌,以忧死。或说为曹操所杀。

荀攸

(157—214)曹操谋士。字公达,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侄。东汉末何进秉政,征拜黄门侍郎。不久因谋诛董卓,被捕入狱。卓死获释,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后为其军师,从征张绣、吕布、袁绍等,屡进计谋,被曹操视为谋主。魏国建立后,任尚书令。后从征孙权,病死于途中。

夏候敦

(?—220)三国魏国大将。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以裨将从曹操起兵,后迁折冲都尉、领东郡太守。从征吕布、袁绍,复领陈留、济阴太守。曾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从征孙权还,官拜前将军。曹丕为魏王,任为大将军,数月病卒。

夏候渊

(?—219)三国魏国大将。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夏候敦族弟。东汉末随曹操起兵。

从征袁绍、韩遂,击马超,勇敢善战,任护军将军,封博昌亭候。后讨平陇右诸羌,又随征张鲁。建安二十年

(215年)任征西将军(一云都护将军),守汉中,建安二十四年与刘备战,被刘部将黄忠击斩阵前。

夏候玄

(209—254)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太初。夏侯渊从孙,魏大将军曹爽姑子。正始(240—249)初,爽辅政,他官至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爽诛,不得志,嘉平六年(254年),与中书令李丰等谋诛司马师并夺取其在魏国的权力,事泄被杀。他是早期玄学领袖,著有《夏候玄集》,今佚。

曹仁

(168—223)三国魏国大将。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子孝,曹操堂弟。东汉末随曹操起义,从征

袁术、陶谦、吕布及张绣。官渡之战中,又分兵击袁绍别将并断其粮谷。后从平荆州,任征南将军留屯江陵,

以拒吴将周瑜。复讨马超,破于渭南。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固守樊城,拒退关羽。曹丕即位,拜大将军, 迁大司马。黄初四年(223年)病死。

曹洪

(?—232)三国魏国大将。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子廉,曹操堂弟。东汉末,随曹操起兵。曹操被董卓将徐荣所败,他将家兵千余人及募兵数千人以会操,使操军复振。从征张邈、吕布,又别击刘表。文帝(曹丕)时,官至骠骑将军。

张辽

(169—222)三国魏国大将。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字文远。汉末以兵属董卓,卓败归吕布,后

归降曹操。曾从征袁谭、袁尚及乌桓,屡立战功,为荡寇将军。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攻合肥,他与李典、

乐进等屯兵以拒。曾夜募敢死士800人,战斗中率先陷阵,大破权军,擢为征东将军。文帝即王位,为前将军,后 复领军攻吴,病死于军中。

徐晃

三国魏国大将。河东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人。字公明,东汉末为骑都尉。历李催、郭汜之乱,奉献

帝归曹操。从征吕布、刘备,破颜良、文魄,击袁绍、袁谭等。后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今山东冠县西北),

又曾大破关羽,解樊城、襄阳之围。文帝即位,积功进为右将军。明帝时卒。

李典

(174—209)三国山阳钜野(今属山东)人。字曼成,初以宾客数千家从曹操镇压黄巾军。后从击袁

术、袁绍及其子谭、尚等。曾率宗族及部曲搬运粮帛以供军,又与夏侯敦等共拒刘备。任中郎将,迁破虏将军。后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击败孙权的进攻。

许诸

三国曹魏大将。字仲康,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聚宗族数千家,筑坞壁自保。后归曹操,入宿卫。从征张绣、袁绍、马超等,以功迁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以作战勇敢,号曰“虎痴”。明帝时卒。

张郃

(?—231)三国曹魏大将。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初应募从韩馥镇压黄巾军,馥败,以兵归

袁绍,任宁国中郎将。宫渡之战中,叛降曹操。从破马超、韩遂,征张鲁,又与夏侯渊等守汉中拒刘备。仕魏历

任飞将军、车骑将军等。明帝时,率军西拒诸葛亮,败马谡于街亭(在今甘肃秦安西北)。后诸葛亮再出祁山,

他与亮战于木门(在今甘肃天水境内)中飞矢死。作战善处营阵,料敌制胜,为敌所惧。

于禁

(?—221)三国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西南)人。字文则。初附鲍信镇压黄巾军。后归曹操。为军司

马、陷阵都尉。从击黄巾军、吕布、张绣、袁绍等。进虎威将军。时与张辽、张郃、徐晃等俱为名将。建安

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与蜀将关羽相拒于樊城。他率军助战,因汉水泛滥,淹没所部七军,遂投降关羽。后孙

权夺取荆州,复归吴。曹丕(文帝)即位后,被遣送还魏。丕令人画其投降之状以辱之,惭恨而死。

钟繇

(151—230)三国魏大臣,书法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东汉末为黄门侍郎,遭逢

李催、郭汜之乱,奉献帝归曹操。后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为曹操经营关中,使无西顾之忧。曹

丕代汉,任为廷尉,曾建议以肉刑代替死刑,未被采纳。迁太尉。明帝即位,进封定陵候,迁太傅。世称“钟太

傅”。工书法,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尤善隶、楷。与王羲之并称“钟王”。真迹不传,今所传 宋以来法贴刻本,皆据晋、唐人临摹本。

司马懿

(179一251)三国魏权臣。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曾任曹操主簿,后为曹丕信用。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屡与诸葛亮对垒。曹芳继位,他与曹爽共辅朝政。嘉平元年(249年)杀爽,专国政。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宣帝。

司马师

(208—255)三国魏权臣。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继其父司马懿为大将军,专国政。

嘉平六年(254年)废魏帝曹芳,立曹髦。次年病亡。后其侄司马炎建立晋朝,追尊为景帝。

司马昭

(211—265)三国魏权臣。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国政,

蓄谋代魏,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语)。甘露五年(260年)杀曹髦,改立曹奂。景元四

年(263年)灭蜀汉,自称晋公,后为晋王。死后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追尊其为文帝。

曹爽

(?—249)曹魏大臣、宗室,曹操侄孙。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昭伯,曾为武卫将军,魏明帝临

终,复拜大将军,与司马懿同受遗诏辅政。曹芳即位,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承尚书事。与司马懿争权,专

断朝政。执政期间,骄奢无度,以何晏等人为腹,俱尚浮华,好清谈,屡屡变更制度。又以无远谋,且被司马懿

装病蒙蔽,放弃警惕,终为司马懿以谋反罪诛死。死后朝政全归司马氏,曹氏政权也最终为其取代。

马钧

三国时期机械制造家。字德衡。魏扶风(今陕西兴平西南)人。因在传动机械方面造诣较深,时人称其为“天下之名巧”。曾重造指南车;创制灌溉用的翻车(即龙骨水车),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还试制作为攻城器具的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砖石至数百步。

钟会

(225—264)三国魏国大臣。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字士季,钟繇少子。曾任尚书中书及黄门

侍郎。从大将军司马师征母丘俭,典知机密。复为司马昭谋士,从讨诸葛诞,诛嵇康,皆预谋策划。景元四年

(263年),以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与邓艾分兵灭蜀,以功进为司徒。次年,因与邓艾、姜维谋叛

被杀。敏惠博学,长于老庄名家之学,著有《道论》20篇,今佚。

邓艾

(197—264)三国魏国大将。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字士载,初为司马懿掾属,曾建议于两

淮屯田积谷,广开漕渠。后出任南安、城阳太守,加讨寇将军,西拒姜维。复建策备羌及匈奴,从讨母丘俭。景

元二年(261年)迁征西将军,四年(263年)与钟会分兵灭蜀,以功进为太尉。因行事专断,被钟会诬以谋反囚 禁。会死,他亦被杀害。

诸葛亮

(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早年隐居隆中(今

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大政方针,出山为刘备

主谋。助其联合孙权,败曹操于赤壁,占领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

后,他任丞相。刘禅立,受封武乡候,领益州牧,以丞相辅政,全权决定军政事务。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严明,实行屯田,改善同西南各族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蜀汉政治割据的经济条件日益成熟。225年始对西

南用兵,率军南征,七擒孟获。使蜀汉政权得以巩固,保证了西南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又五次出兵伐魏未果。建兴十二年(234年)与司马懿相持于渭南,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相传他改革连弩,一次发十箭,又造木牛流马用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关羽

(?—219)三国蜀国大将。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东汉末从刘备起兵。建安五年

(200年),被曹操俘获,备受礼遇,封汉寿亭侯。后复归刘备。建安十九年(214年)镇守荆州。二十四年

(219年),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又大破于禁所领七军。但后方空虚,为孙权部将吕蒙所乘,兵败麦城

(今湖南当阳东南),被杀。其事迹为后人神化,尊为“关公”、“关帝”。

张飞

(?—221)三国蜀国大将。字翼德,涿郡(今属河此)人。东汉末从刘备起兵。曹操取益州,败刘备,他率骑拒战,曹军不敢近。后随刘备取益州,擢车骑将军。作战勇猛,人称“万人敌”。但性暴,“爱敬君子”而不恤部下。章武元年(221年)从刘备攻吴,临行,被部将刺死。

马超

(176—222)三国蜀国大将。右扶风藏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孟起。家为凉州豪强。父马腾,东汉灵帝时与韩遂等起兵于西州,后被汉朝封为征西将军。超随父起兵,后领其父部众。建安十六年(211年)与韩遂合攻曹操,被其败于潼关。还据凉州,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不久为杨卑等逐,走归张鲁,后降刘备,为征西将军。蜀汉建立,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

赵云

(?—229)三国蜀国大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先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败刘备于当阳长坂(今湖北东阳东部),弃妻子南逃,他力战救甘夫人及备幼子刘禅。后升翊军将军。又迁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候。建兴六年(228年),从诸葛亮兵出祁山攻魏,失利于箕谷。次年死,谥顺平候。史称其“强执壮猛”。

黄忠

(?—220)三国蜀国大将。字汉升,南阳(今属河南)人。初从刘表为中郎将。后归刘备。取益州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任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随刘备至定军山,一战斩夏候渊,升征西将军。旧小说、戏剧将他描写为老当益壮的英雄。

魏延

(?—234)三国蜀国将领。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字文长。初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以功迁牙门将军。后被刘备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从诸葛亮征伐,亮死,与长史杨仪争权,率兵攻仪,兵败被杀。

马谡

(190—228)三国蜀国人士。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字幼常。初以荆州从事随刘备入蜀。好论军事,刘备临死前曾言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不以为然,甚器重。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祁山攻魏,他被任为先锋。因违反节制,被魏将张郃败于街亭,下狱死。或言被诸葛亮所杀。

庞统

(179—214)三国时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属湖北)人,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刘备得荆州,任来阳令。因鲁肃、诸葛亮所荐,得为谋士,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后随从入蜀,建策取成都。建安十九年(214年),攻雒城,中流矢死。

法正

(176—220)三国时刘备谋士。字孝直,右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初依附刘璋,不为任用。后趁受命为刘璋出使,邀刘备入蜀共拒张鲁之机,劝备取蜀自立。刘备占据益州,任为蜀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又采其策攻杀曹魏大将夏候渊,夺取汉中。不久任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病死。

蒋琬

(?—246)三国蜀国大臣。字公琰,零陵湘乡(今属湖南)人。初从刘备入蜀,为诸葛亮所重,任丞相长史。诸葛亮出征,他主持兵源粮草供应。亮死,代亮执政,为大将军,领尚书事,封安阳亭候。在任因袭诸葛亮成规,无所兴革。曾欲以舟船东下袭魏,未行而卒。

费祎

(?—253)三国蜀国大臣。江夏鄳县(今河南罗山西南)人。字文伟。蜀后主刘禅即位,为黄门侍郎,为诸葛亮所重。亮卒,为后军师。复迁大将军、禄尚书事,继蒋琬执政。性谦和,为政尚宽仁,后被魏国降人郭循刺杀。

姜维

(202—264)三国蜀国大将。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初为魏将,后归蜀。颇受诸葛亮器重,为征西将军。亮死,继领其军。后升大将军,屡次伐魏无功。后魏军攻蜀,他坚守剑阁,直至刘禅降魏。咸熙元年(264年),钟会谋叛魏,他伪与交结,以图恢复蜀汉,事败被杀。

孟获

彝族首领。三国蜀国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刘备死后,与当地豪强雍闿叛蜀,传为诸葛亮七擒七纵,诚心归服。后仕蜀,至御史中丞。

周瑜

(175—210)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世代为宦。助孙权兄策创立政权,官建威中郎将,吴中人称呼为“周郎”。后克皖,与策纳大乔、小乔。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挥)与刘备联军败曹操于赤壁。后病逝。精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语。

大乔

三国时桥公的长女。嫁孙策,称大乔(桥)。与妹小乔(桥)合称二乔。

小乔

三国时桥公的次女。嫁周瑜,称小乔(桥)。与姐大乔(桥)合称二乔。

鲁肃

(172—217)三国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南)人。出身世家大族。初率百余人随周瑜至江南,得孙权敬重。建安十三年(208年),曾军大举南下,他坚决主张联合刘备抗曹。任赞军校尉,助周瑜于赤壁大败曹军。瑜临危,荐其代己领兵,任奋武校尉。继续坚持与刘备的和好政策。

吕蒙

(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从孙权转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受孙权之劝,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旋病逝。

黄盖

三国吴国将领。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初为郡吏,举孝廉。后从孙坚起兵,为别部司马。继从孙策、孙权征战。为安抚山越,曾相继任九县令长,杀不法官吏,所在平定,迁丹阳都尉。他善于驭众,爱护士卒。赤壁一战,建议火攻,并领满载薪草、灌有膏油的船只数十艘诈降,乘机因风纵火,大破曹军,以功任武陵中郎将。后为郡守,征“武陵蛮”。官至偏将军,病卒。

程普

三国吴国将领。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初为州郡吏,从孙坚征伐,镇压黄巾军,破董卓。后助孙策经营江南,官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策死,与张昭等共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周瑜为左右督,大破曹操于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官至江夏太守、荡寇将军。

甘宁

三国吴国将领。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初依附刘表,后归孙权。曾从周瑜破曹操,又从吕蒙拒关羽,以功拜西陵太守、折冲江军。后曹操进攻濡须(在今安徽),他为前都督,率兵百余夜袭曹营,使魏军大惊。建安二十年(215年),从孙权攻合肥,奋勇死战,为孙权所重。

张昭

(156—236)三国吴大臣。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初从孙权兄策,任长史、抚军中郎将。策死,与周瑜共辅孙权,赤壁战前,主降曹,为权所不满。官至辅吴将军。著作今佚。

顾雍

(168—243)三国吴国大臣。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江南士族。初为合肥长。孙权领会稽太守,以他为丞,行郡守事。孙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黄武四年(225年)为丞相,平尚书事,在吴国执政达19年。选用文武将吏能随才授任,以正直见重于孙权。

诸葛瑾

(174—241)三国吴大臣。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兄。东汉末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后从征关羽,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军公安(今属湖北)。复迁左将军,封宛陵候。为孙权所重,每大事咨访。权称帝后,官至大将军。

诸葛恪

(203—253)三国吴大臣。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瑾长子。少知名,才捷善辩。嘉禾三年(234年)任抗越将军,丹阳太守。率兵攻降山越,以其民充兵。陆逊卒,迁大将军,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不久孙权死,辅立孙皓。专国政。他力主伐魏,建兴二年(253年),率兵20万众攻新城,以士卒伤病,不得已退兵。然为民所怨,不久被皇族孙峻所杀。

陆逊

(183—245)三国吴名将。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家大族。孙权侄婿。精于谋略,曾与吕蒙定袭取关羽之计。黄武元年(222年),刘备率军数十万伐吴,锐不可挡,他领兵抗击,在兵力悬殊情况下,坚守七八月不战,待蜀军疲惫,实行火攻,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吴黄武七年(228年),破魏扬州牧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怀宁、桐城间)。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后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官至丞相。

陆抗

(226—274)三国吴国名将。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子。年20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5000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

※※※※※※※※※※※※※※※※※※※※※※※※※※※※※※

《曹操的智囊团——102位名谋全览》

骨干谋士九人:

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司马懿(晚期)

重要谋士三十六人:

陈群、华歆、钟鹞、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贾逵、杜几、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桀、蒯越、张既、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许攸、郭淮。

其他谋士及椽属五十七人:

严象、袁涣、张范、凉茂、国渊、何夔、徐奕、邢颙、鲍勋、刘放、刘资、梁习、温恢、郑浑、卫凯、刘廙、徐干、陈琳、阮瑀、应瑒、刘桢、繁钦、路粹、徐宣、卫瑧、卢毓、戴乾、和恰、常林、杨俊、裴潜、崔林、高柔、孙礼、王观、高堂隆、牵招、徐邈、胡质

王昶、戴陵、郭湛、薛洪、董蒙、傅异、王选、张承、任藩、傅干、侯生、荀悦、成公英


曹操
夏候敦
夏候渊
曹仁
曹真
许诸
典韦
乐进
苟彧
程昱
郭嘉
司马懿


刘备
诸葛亮
关羽
张飞
赵云
黄忠
马超
糜芳
魏延
姜维
廖化
关兴
刘苞


孙权
陆逊
鲁肃
周瑜
诸葛瑾
丁奉
黄盖
吕蒙
凌统
孙静

魏 曹操 曹昂 曹丕 曹植 曹熊
曹彰 曹爽 曹睿
曹仁 曹洪
蜀 刘备 刘禅
关羽 张飞 赵云 黄忠 马超
关平 关兴 关凤 张苞
吴 丁奉 徐盛 凌统
吕范 虞翻
程普 黄盖 吕蒙 鲁肃 陆逊


关于三国的人物列表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