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业为什么不实行薄利多销的战略?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每年有大量小成本影片上不了院线?~

很简单,因为无法收回成本, 宣传还有一系列的, 都是需要商家拿钱,但是如果观看的人少的可怜 那商家就是大赔了, 赔本的买卖 商家是不会做的

  2013年2月,我国影院的放映场次达200多万场,环比1月份基本持平;观影人次达5700多万,增长近1000万人次,增幅达19%;共产出票房21亿多元,大增近5亿元,增幅高达近30%。
  前瞻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生产故事影片745部(含电影频道出品的数字电影92部),生产各类电影总量达893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70.73亿元,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2012年,我国3D数字放映、IMAX巨幕放映设备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其中中国巨幕数字放映系统开始投入商业运营,打破了美国IMAX格式的垄断;国产3D、巨幕电影的制作水平取得突破,12部国产3D影片登陆市场,《十二生肖》、《一九四二》、《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等尝试通过IMAX。报告分析认为,正是由于各种类型电影均发力,才使得我国电影市场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植入式广告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电影实行产业化改革之初,全国票房只有9.2亿,仅仅10年的时间,2012年中国电影的年票房就超过了170亿,是2002年票房的18.5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3.90%,2013年只要保持20%左右的增幅,全年票房就将突破200亿大关,而这只是一个保守估计。相信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繁荣,电影植入式广告市场发展前景也将十分广阔。

1,美国大片相对而言成本低,效率高,需求旺盛,因此可以实行薄利多销的战略。但电影这种特殊的产品往往容易复制,如果没有版权保护往往会让生产方遭受损失。对于这种市场无能为力的情况需要政府用管制手段加以限制。如果限制力度不够,生产方就会因为无利所图而减少生产。
2,政府为保护本国思想和文化,有时候会对电影贸易或生产进行审查,管制,这会减少生产的数量,因此无法降低票价增加销量。
3,国产影片创新不足,有政府管制的因素也有市场环境的因素,影片拍摄效率不高,成本高或者质量低,观众的边际效用太低,因此观众选择了其他的替代产品,比如打麻将等,所以也影响了薄利多销的战略。
4,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电影消费产生替代效应,影院投资加大,设备更新,新技术引进,观影环境改善等,都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需要提高观影价格以弥补成本。
5,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电影产业还需进一步积累投资才能满足更多需求,降低价格。目前的价位刚好能够满足该档次的消费人群,如果降低价格会导致观影人数太多,超过了影院的服务能力。
最后,影院有时候会根据需求情况采取价格歧视,对于不同的观影人群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对于恋爱人群采用高价格,对于儿童电影采取儿童不免票的方式,采取网上售票,吸引对价格敏感的人群等。

你错了,实际上现在中国不但每年上映电影数量超过美国,而且总票房规模也是超过美国的,正是方兴未艾之时,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美国电影业已经在逐渐衰退,烂片越来越多,实际上映电影数量也在逐年下降,欧洲每年拍摄电影数量一向很少,去年的欧洲即使是老导演能拍一部都算不错了,总票房规模根本无法与美国、中国相比,但比较倾向文艺范,讲究思想内涵深度。
为什么国内却很难实行薄利多销呢?
其实国内电影公司七成处于微盈利状态,甚至亏本经营,每年几百部电影能够高收回的仅仅不到一成,你别看票房好像很高,但如果你了解幕后总投资成本的话,实际上,大多数只是收支相抵,或比成本高一点,大收益的仅仅是极少数。
国内的状况就是没有高投资就没有大制作,没有大制作就很难高收益,很多相当好的电影,实际票价很便宜,因为没有预算,只能在很少电影院上映,也没钱做大宣传,几乎无人知晓,很多都赔本,甚至血本无归,但像小时代、富山居春图等大烂片,却可以凭着所谓明星强大阵容,粉丝众多,宣传预告唬人,骗了很多人进场卖票,又卖DVD和网络播放权等大赚。可以说每年占大头就是那几家公司,那十几部电影而已,即使如此,仍然是烂片占大部分。
这又要说到国内影视行业的盈利分配模式,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大公司有自己的营销资源,甚至有自己的影视制作基地和电影院,小公司就要层层分割利益层层剥削,独立电影就更惨,拉投资困难,也没什么钱搞宣传,请导演、编剧、租场地、租道具服装间,明星和其他演员的片酬,后期影视制作,配音公司,电影院盈利分摊、宣传推广、给保护费等等,还有中间各种走关系,请吃饭,很多时候还得担风险,突然翻脸,前面投资可能就全泡汤了,打官司更加费钱费时。
即使如此,每年在广电给毙掉,无法通过的电影就高达七成,这又得说到国内广电的规定,还比较模糊混乱,加上迟迟不肯推出分级制度,很多人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该拍,什么不该拍,有时很多没人注意到的细节,莫名其妙就给拿出来说事,给责令删减修改几十次都是很正常的,一推再推,推完又推,给搞得面目全非,结果就是电影上映也不得不推迟两三年,甚至四五年才能上映,成本迟迟无法回收。
目前国内娱乐圈氛围相当急功近利,老导演名导演还比较好拉投资,如果是新导编就很难拉到投资,即使是名导,很多时候还得承受投资商的压力,一旦票房差了,以后就很难拉到投资,这样一来,不得不走保险路子,尽是搞所谓大明星阵容,各种帅哥美女,搞各种唬人雷人,忽悠人的预告宣传,商业味太浓了,要多赚钱,就得从票价入手,而且国内的歪风,往往就是爱跟风,越热门,就越高价,越高价,就越显得高档上大气,就越多人抢。
美国的商业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完善成熟,毕竟发展历史要长得多嘛。美国电影业基本就是九大电影公司,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基本都有自己的院线,而且投资环境比中国要好得多,不但没有中间那么多层层剥削的,而且跟中国,越老越值钱不一样,人家看热度,看你最近三年票房成绩,有保险,有劳资协议,在成本控制方面,效率比,信用方面要高得多,制作水平也相对高,但不是说没有烂片的啊,美国每年也是有大量的烂片,而且都是很商业大众化的。人家强的地方是什么呢,国内需求旺盛,又有全球市场做支撑,他们要海外院线上映,发行DVD,售卖版权等要比中国电影远远容易得多啊,回收成本也容易得多。单看国内一堆美国烂片,就有大一堆人抢着看,只要是标上是美国的,立马显得高档上大气了。
像上面说的,国内创新不足,要控制院线压力等等都是一方面原因。

中国电影业不能薄利多销的,因为这些人都是好猫。拍电影不是为了更多的人看,而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电影业为什么不实行薄利多销的战略?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