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采访高温作业者作文,最好有范文急急````````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作业》这个作文怎么写?要求:“作业”可能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我们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纯洁的心。

我常常看到一些同学的学习不好。天天带零花钱到学校,在校门口买一些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东西,带到教室里玩。上课时不是这样东西不见了,就是那个东西没带(或没有)。你平时不是有零花钱吗?为什么不去买呢?

我也看到有的同学上课,一天有一样玩具被老师没收了,就这样一直买,老师就一直收,你家钱多吗?你在为灾区捐钱的时候,你怎么不多捐一点呢?我希望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乱花钱,你们是否知道你们的父母,挣点钱容易吗?

你们应该从父母的角度来为父母想一想,如果你们有孩子,你的孩子在胡乱花钱,你们会怎么想?你们会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不乱花钱,你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

如果厄运降临在你的身上,你是多么渴望别人赈济你,如果不救济你,你是多么的悲伤啊!难道灾区的小朋友不是这样?他(她)们是多想再一次的回到欢乐的大学堂。

同学们,我们要多为父母着想,多给灾区人民多一点关怀!让我们的行动感染更多的人!让父母少操一分心,多一分安慰!



记忆中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一直教导我们:做人要以善为本,谦逊有礼,要懂得感恩和豁达,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大家庭,那么都市里的每一个人就是城市的缩影和细胞,当他人遭遇到挫折和不幸的时候,我们若能够适时的伸出援手,献出一份爱,那么那其乐融融的场面将会被典藏和升华,近而影响到我们身边更多的人。
以前或许我并不理解“慈善”的力量有多大,正是2008年的那场浩劫给予了我正面的冲击力和感召力,也让我真正开始了与慈善事业结缘的旅途。
地动山摇江怒吼,
震天崩地两相望,
鸣金集资赴灾区,
人心所向祈平安,
间隙余波系中华,
冷峻应对顾全局,
暖风脉动同胞情。
2008年是一个难忘的年度,5月12日也给我们留下了最最深刻的回忆,14:28分那一刻地震的威力无疑是灾难性的,除了山崩地裂,流离失所,还有一幕幕凄楚悲怆的绝别,或许人生最大的痛苦就在于离别,而且是阴阳相隔,永不相见,最无可奈何感触的是力不能及,疏途不同归,人生有着太多的无能为力,或许这一种生死煎熬和精神磨砺也只有亲身经历过这样场景并劫后余生的人才能真正的了解和体味,或许我可以做的仅仅就是凭借文字的力量来缅怀下离逝的同胞,用一颗慈善的心和点滴的给予来奉献那一份微不足道的绵力。
伴随着地震报导的深入,公司和街道都在第一时间组织了募捐活动,震荡带来的损失极其的惨烈,死亡和失踪人数仍在不断的叠加,一组组最新发回的新闻报导,一幕幕血肉模糊的场景,一段段泪流满面的画面都深深的牵扯住了我的心,心动心疼心激荡,祈祷苍天化祥和,弱水三千泛泪滴,浓浓乡愁情无价,我积极加入了向红十字会捐款的活动,并动员自己的妈妈爸爸和亲戚好友也及时加入到募捐的队伍中,同时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号召身边更多的朋友一起加入进来,一起扩充慈善的队伍,将爱的力量曼延开来,近而沉醉的更深,更浓,更多,更强大。
间或或许也是永生,佛说凡事皆因果,皆有定数,或许从你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起此生早已注定了一些无可奈何,圣经说过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所以与其悲痛欲绝不如携手互助,用人间的温暖去安抚受灾者的心,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世代延席。若将慈善作为一种事业来进行,在温暖他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爱的能量很大,因为那包含了期许和寄托,爱的能量也很深,因为那包含了对未来的展望和期盼,目睹了那场浩劫后我就立志要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不时的将自己的衣物和钱财物资捐献给有需要的朋友,让慈善落实到实处,让更多的朋友切实的得到帮助。


帮助别人是一种福气


老程家又来客人了,寂然静谧的楼道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楼上楼下、远亲近邻谁都知道,闽西客人又来了。男男女女左一声“程伯伯”右一声“程大娘”,那亲昵劲比亲闺女、亲儿子还粘乎。熟知内情的老朋友都由衷地投来钦佩和崇敬的目光。
老程叫程振明,退休前是厦门市中级法院正处级审判员、高级法官,今年73岁。个中缘由,还得从头说起。
前几年老程搬了新家,邻居和同事都不理解,老程家的经济生活以前比较拮据,时常收集亲戚朋友的旧衣服也许有必要。现在一般地说还算过得去,可他还是把自己家和亲戚朋友家收集来的旧衣服、旧鞋子、旧被子,十分认真地洗洗涮涮,挂万国彩旗一般,晾晒一大片,大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遗风。他把旧衣物洗净晾干,仔细折叠,分门别类精心打包,亲自送往上杭或请人托运带去。有的同事说:“老程是地地道道的厦门人,并没有亲戚在上杭呀!”
是的,从亲缘上讲,老程是没有亲戚在上杭,而从感情上说,那里有比亲戚还亲的乡亲。文革时期,干部下放,老程来到上杭县溪口乡大丰村杨泥坑自然村,整整呆了3年,与当地乡亲结下浓浓的手足情谊。 十几年过去了,老程年事渐高,没法每年往乡下跑。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将衣物托运、邮寄或托来厦打工的农民工带回去,请当年的老房东分送给村里的贫困户。这样的善举在亲戚朋友间渐渐传开,大家不约而同把旧衣物收拢了送到老程家,有些同事知道此事,也纷纷加入捐衣物的行列。老程家成了旧衣物的集散地。
早些年,程振明的家庭经济上并不宽裕,住房也不宽敞,上有老下有小,曾经是区里著名的四代同堂的“五好家庭”。即使在那样的条件下,每年最少也要送100多件衣服、十几双鞋子。时间长了,从哪年开始也记不清了,20多年没间断,也无法统计到底送了多少件衣物。理不清有多少贫困老人,穿着厦门亲人送来的棉袄熬过冰彻肌骨的倒春寒;有多少清贫的孩子,穿上散发着厦门亲人身体气息的衣服一蹦一跳地走在上学的路上。一直到现在,每年还要寄2至3次,程振明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令人想起就激动不已的事。
1998年,老房东的女儿考上福建政法学校。当时一斤谷子四毛多钱,老房东和亲戚们卖尽当年收成的全部谷子送孩子上学。老程听了心里十分难受,他和家人商量后,每月资助这贫困的孩子100元,连续3年让她修完学业。
“能帮助别人是一种福气。有福气,要珍惜。”这话十分世俗,其实也十分传统、十分高尚。遇上机会做点好事并不难,数十年惦记着做一件好事则难能可贵,那必须有一颗金子般珍贵的心。 (作者 林良材)


我所经历的国外慈善


我想说说我在英国的亲身经历。记得刚到的时候,就被闹市里背着个小红桶向过往行人乞讨的人搞糊涂了。难道发达国家连乞丐都穿得这么体面?后来才注意到,这些小红桶上印有例如“癌症基金会”等组织的名字。而这些在寒风中奔走在闹市乞讨的是为慈善机构募捐的义工。后来,慢慢对英国的慈善有更多的了解。街上林林总总的慈善商店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二手商品,都是民众无偿捐赠的旧货,价格相当便宜,卖得的款项作为慈善基金由相应的基金会管理,并发给需要救助的人。
虽然作为穷留学生,身上没什么钱,也许是受这里的气氛感染,路过小红桶的时候,也会把口袋里的零钱捐出。平时不穿的衣物,第一个想到的也是捐给慈善商店。慈善商店的经营主要靠义工来完成,商店玻璃上经常会贴着寻求义工和捐赠广告。我经常看到穿着裙子丝袜,抹着口红的传统英国老太太们在店里不停地忙这忙那,尽管她们步履缓慢。慈善商店是一举两得,既让不富裕的人低价买到合适商品,卖的钱还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我的公司法老师曾经开玩笑说,当年他毕业时去应聘工作,穿的一身西装还是从慈善商店花6磅买到的。
还有一位教国际税法的老师,同时在事务所兼职,可以说收入颇丰。在我们第二学期最后一堂课的时候,他突然穿着一身小丑装,鼻子上挂个小红球,端着讲义给我们上课!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纷纷拿出手机给老师拍照,老师也十分合作地摆出各种POSE(姿势)。笑完之后,老师端出一白色纸盒,捐钱!原来,那天是搞笑救济日——RED NOSE DAY,英国一年一度的募捐活动。老师满面笑意地说,下午他还要去见客户,就准备穿着这身衣服去,应该会有大笔收获!原来,不是老师特立独行,在“红鼻日”里,全英国红鼻子满天飞,用这种“不正经”的方式做“正儿八经”的募捐,创意还真不一般,捐款纪录年年创新高。
学期结束,我自己也加入了义工的行列。在英国的市民咨询委员会当助理。这是个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给市民免费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包括消费者权益,法律事务,雇佣关系,移民等,咨询员也都是义工,其中有一部分是律师,他们经过系统培训后,每周拨出几小时义务为民众解答问题,有时还会作为他们的代理,为他们争取该得的权益。每天来咨询的民众络绎不绝。咨询的问题都有记录并加以统计,以作为反映社会问题。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对民众提供的信息绝对保密。在国内本科期间,我也参加了学校的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性质与市民咨询委员会相似。但区别在于,开展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范围不够广,发起的人数有限,运作也缺乏资金的支持。
总的来说,目前中国的慈善活动的范围不够广,主要是缺乏组织有序的机构。英国的慈善基金会很值得借鉴。其次,国家的扶持与鼓励很重要,比如说,规定捐款可免去相应数额的所得税。再次,捐款支出的透明度。如果有清晰的支出说明和相应的监督机制,人们就不至于怀疑自己捐款的去处,会鼓励更多的人放心地“献出爱心”。 (作者 申芳)


一元钱的爱心


他从内地贫困山区到徐州打工,可是刚到这座城市,在找第一个工作时,就被黑中介骗了,骗去200元押金,又没有找到工作,就蒸发了。
一周过去了,他工作没有着落,身上的钱也只剩下10元。就在此时他又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在城郊的一家企业在招工,于是他第二天结了帐,剩下5元,连早饭他都没有吃,就搭上了班车。上了车,售售票员开始收钱。他报了地名,售票员说要六块。他在身上所有的口袋里乱翻,其实他知道自己不可能翻出多余的一分钱,却仍是装模作样地寻找,最后他把身上仅剩的五块钱递给了售票员。
“差一块。”售票员面无表情地问答。
“就这些了。”他说。
“差一块钱,只能到镇上,还有四公里哦。”他怕耽误招工时间,再失去这个机会,自己回来的钱都没有了,于是他想请售票员行行好,便哀求道:“我是从外地来的,找工作时钱被骗了,能不能……”“别说得那么可怜,这样骗人的话我听多了,不行!”售票员不客气地拒绝了。
他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肚子饿得咕咕地叫,他手握着拳头,恨不得凑售票员一顿。“那就到镇上,剩下的路我走过去。”他还是忍住了。这次出来让他受尽了苦,为了省钱,在火车上都是吃家里带来的冷馒头。来了后,是住在地下室,十人挤的大通铺,一天只吃一顿饭,可是工作没找着,钱被骗去了。眼看着就要流落街头,面对今后他真不敢想……他突然想到:刚才坐他身边的人,拿出皮夹子买票时,他看到里面有近千元。他此时靠在车窗边睡着了,口袋里的皮夹子已经露出了1/4,很好拿。他很想——因为自己本来是有钱的,也是被城里人骗掉的。他拿别人的钱,这叫“以牙还牙”。
正在他寻找机会拿钱包时,突然有人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吓出一身冷汗,转过头,看到一只纤细的手,手指间捏着一张崭新的一元钱。他愣了愣,一位小姐向他微笑。
在他几乎绝望时,这一元钱是天使,他眼睛里的泪水不争气地掉了两滴下来。小姐把一元钱交给了售票员,说是给这位先生补票的。接下来,他突然没有再想去偷钱包了。那位女孩就是这家工厂的员工,后来她招呼他下车,把他带到那家工厂。他真的很幸运,居然被录用了。他便有了住处,有了饭吃。五年后,他成了这家公司的技术骨干,有一次市里为一名白血病孩子捐款活动中,他捐了2万元。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出了上面的这个故事,他说他要感谢徐州这座城市,感谢那位小姐,他是来报恩的。

烈日下的送水工
骄阳似火,连续几天的高温,我们家的水不到三天就喝完了,妈妈临走前嘱咐我打个电话给送水公司。
我那起电话一拨,对方是忙音,再一拨,还是忙音。我想,大概今天太热了,要送水的人特别多。
过了20分钟,我又拿起电话,这次终于打通了。我迫不及待地对阿姨说:“麻烦您赶快送水到...”阿姨对我说:“今天要送水的人特别多,你要稍等一会儿。”
正当我玩的兴致勃勃的时候,门铃响了,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去开门。一看,门口站着一位送水工。他头上带着一顶草帽,头项里围着一条毛巾,身上穿着长袖。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晒措施,但还是被晒的黑乎乎的。
叔叔扛了一桶水,大步流星的走进客厅,一会儿就把水换好了。叔叔在换水的时候,我看见他的背上都被汗水浸湿了。我马上招呼他在电风扇下坐坐,喝杯茶。送水员叔叔连忙摇摇头,对我说:“不行不行,这几天连续高温,我一天要送100多户人家。你看,我说里还有这么多单子。一分钟也不能耽误啊!”说完。叔叔用毛巾擦了擦汗,快步地走了。望着叔叔远去的背影,我不禁肃然起敬——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不畏炎热,在热火下送水,多么令人敬佩啊!

  高温作业一般是指有热源的生产场所中每小时散热量大于20千卡/立方米,或工作地点的气温在寒冷地区和一般地区超过32度、炎热地区超过35度,或工作地点热辐射强度超过1卡/平方厘米/分,或工作地点在气温30度以上,相对湿度超过80%的作业。
  也就是说,包括很多种类型的工作。那么写采访高温作业者的作文,这里的高温作业者也应该可以是这个工种里的任何一种行业,任何一个人了。是不是?
  但说到采访,那一定得有代表性,一定要有意义。
  可以写的东西很多:1.高温作业者的现状;2.高温作业者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3.高温作业者的心声;4.高温作业者对自己工种的看法;5.高温作业者对国家一系列政策的体会;6.高温作业者怎样预防严重的职业病;7.社会对高温作业者的关注......
  例一:
  塘桥镇为高温作业者撑起“绿阴”

  本报讯 连日来,港城持续高温。面对滚滚热浪,塘桥镇上下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应对高温“烤”验,全力为高温下劳动者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近日,该镇政府及时发出《关于加强高温期间职工劳动时间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气温超过36℃时,用人单位不得延长职工工作时间,严禁高温疲劳作业。露天作业的用人单位要严格落实“避中间”措施,不得在11:30至15:00期间安排职工户外作业,每天可以适当缩短2~4小时的工作时间。高温作业场所必须配备30℃以下的休息室,并提供冰块、茶水等降温保健用品。这些规定为高温作业者撑起了政策“绿阴”,目前在规定时间段内,该镇建筑、环卫等户外工作部门全都挂起了“免战牌”。
  在华芳集团,记者看到,车间门口都放置着公司为员工精心准备的清热降火“饮料”。在车间里,除安装了空调外,一些车间过道还放置着大冰块。集团总部医务室更是未雨绸缪,在高温到来之前,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感冒、消炎、抗菌、防暑之类的药物。该镇鹿港、普坤、联宏、银河等企业也都积极采取措施防暑降温。“现在厂里不仅车间里装有空调,宿舍里也装了,晚上睡得安稳、踏实,白天工作就有劲头了。”一名外地女工这样告诉记者。据了解,该镇企业十分重视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投入大量资金,为职工宿舍添置了空调、电扇等,为劳动者撑起了防暑降温的设施“绿阴”。
  近日,该镇党政主要领导还走访慰问了奋战在高温一线的民警交警、城管队员、消防战士、环卫工人,每到一处,都送上毛巾、饮料和慰问金,并叮嘱他们要注意安全,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同时要求各单位切实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例二:
  很多市民不知降温费 谁来为高温作业者“降温”

  30℃、32℃、33℃、32℃、32℃,这是7月15日到19日的5天时间内,沈阳气象台发布的当日最高气温。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大街小巷、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却依旧辛勤奋战在生产一线。而据预报,高温天气将持续到本周五才有望降下来。
  究竟高温多少度,劳动者们才可以依法休息?在室外或高温下工作,该得到怎样的保护?连日的高温,让人们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渴望听到来自政府劳动保障部门的声音。
  目睹:工地农民工挥汗如雨
  昨日下午,记者顶着炎炎烈日,探访了在高温天气下仍辛勤工作的劳动一族。在拥挤的环路公交车上记者看到,很多乘客背上的衣服都已被汗水浸湿,而与乘客相比,坐在发动机附近的公交车司机不知要热多少倍。一位环路女司机告诉记者,环路车线路很长,由于不能开空调,司机在驾驶位置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在30多度的高温下,有的司机跑趟车下来就像洗了个澡。
  在三好街一家大厦门前,一位保安在烈日的烘烤下,显得有些无精打采。他告诉记者,每天从早7时工作到晚7时,正午的时候,还得站在太阳底下,嘴巴里就像有团火。手刚抹掉额头的汗,马上就会流出来。
  在南塔附近一工地上,几个年轻男子扛着厚厚的夹心板走过,记者看到,他们脸上的汗已经淌成流儿了。
  调查:很多市民不知降温费
  据了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像这种在高温下工作的人,单位应该采取一些保障措施,比如,增加休息时间、发降温费等。但在调查中,记者却发现,很多市民不知降温费为何物。在旅行社从事营销工作的王先生说:“工作四五年了,没听说过降温费,更没有拿过。”
  一位保安也抱怨说,在高温下工作很辛苦,但“从来没领过降温费”。而工地上的农民工就更不用说了,一天12个小时以上的工作量,只求拿到正常工资就行。记者问他们老板有没有发防暑降温费,他们竟告诉记者不知道那是什么收费项目。但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的王建表示,由于在室外工作出汗较多,这几天老板为他们添置了毛巾、绿豆汤等降温防暑品,但没有防暑降温费。
  说法:高温作业劳动保障谁管?
  “战高温,斗酷暑,向高温要效益。”这是一些企业打出的口号。那么,面对这些劳动者在高温环境中的忘我工作,有关部门是否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呢?在室外工作的人该得到怎样的保护?记者电话采访了沈阳市劳动局办公室、劳动监察处,他们表示不太清楚。随后,记者又采访了沈阳市总工会维护职工权益部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相关部门和市卫生局相关部门,但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
  跟踪:沈阳部分单位有降温费
  难道沈阳没有分管这件事情的部门,没有相关规定吗?于是,记者上网搜索“沈阳市防暑降温费”,以期找到相关文件或材料。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障政策汇编页面内,记者发现了一条“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发放防暑降温费的通知”,可惜的是无法打开。在另一个网页上,记者发现了一条沈劳社发[2003]46号“关于将企业离休人员离休费统筹外项目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通知”,其中的出处注明是沈政办发[1995]25号文件规定,每人防暑降温费40元/年。
  一些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有一定的防暑降温费,有的时候直接发钱,有的时候是发放一些饮料、香皂、毛巾和防暑食物。
  沈阳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关于防暑降温费的说法他听说过,作为员工的一项福利待遇,目前国家对防暑降温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因此,用人单位该不该给员工发高温补助、该怎样发,用人单位和职工心中都没有谱。
  建议:应尽快出台保障措施
  目前,全国范围内对“防暑降温”和高温补助方面的规定只有1960年颁布的《防暑降温暂行条例》,该条例只是针对冶金等特殊高温作业的行业,关于自然高温下能否放假、如何补助、应采取的措施,法律方面还是空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因在高温下作业中暑甚至死亡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安全,去年7月11日,北京市采取了“高温休假”措施;不久前,济南市城区工程建设指挥部解放路项目部要求,只要是温度高于37℃,下午4时前,不得要求农民工到工地施工。试点如果成功,该高温保护规定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一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年,沈阳夏季温度越来越高,面临的高温威胁相对增大,政府和用人单位应尽快出台防暑降温措施,一些不受影响的行业可以考虑倒休或休假,同时采取措施缩短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劳动部门也要加大执法力度,主动检查用人单位尤其是从事室外工作的行业,是否采取了措施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
  ( 时代商报 王术)

  例三:
  别忽视了高温作业者“休息权”
  扬州新闻网讯 这两天,扬城气温居高不下,不少行业的劳动者仍坚持在阳光下劳作,我们由衷敬佩他们的敬业精神。与此同时,一个疑问也摆在我们面前:高温作业,谁来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利”?劳动者又该如何自我维护“休息权利”?市劳动部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对高温条件下的职工劳动保护目前并没有具体管理要求。
  现场调查:
  高温作业的工人缺乏相应保护
  昨天上午9点半左右,市区某工程施工现场,烟尘热气一起蒸腾,工人挥汗奋战。工人介绍,他们目前工作时间是:上午6点-10点,下午3点-7点,避开温度最高时段。工地没有提供饮水、饮料、冷饮等防暑用品,也没有发放防暑降温补贴。“我们能拿到工资就已很满足,不指望发放防暑降温费。”一位老工人说。
  昨天中午12点,记者走进扬子江北路一家饭店,厨房间热浪以灶台为中心向四周涌动,不时可感受到阵阵灼热,犹如蒸桑拿。灶台前,一位厨师正翻动着锅勺,汗水湿透衣服。厨师说,烧菜时确实很热,生意好时要在灶前连续工作1个多小时,其间也可偷空出去凉快一下。至于防暑降温费,一般饭店都没有,好在饭店可以提供充足的饮水。
  劳动部门:
  保护高温作业者缺乏强制手段
  市劳动部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一部专业法规对劳动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进行保护。47年前制定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虽规定了防暑降温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防暑降温的技术措施、保健措施和组织措施,却没有规定任何法律责任,即使企业不遵守也难以追究法律责任。但是,虽然在高温劳动保护方面仍存在众多不足,但在工人中暑后的权益保障方面,我国还是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按规定,患者只要经过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诊断,或由其出具中暑鉴定结果,就能被认定为职业病,可享受到工伤保险相关待遇。
  这位人士还介绍,前段时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全国总工会曾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明确用人单位应将身体不适合高温、高湿作业的员工调离岗位,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高温条件下劳动保护也作了规定,对其他劳动者高温条件的劳动保护则没有明确规定。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属于上述对象,就没有理由离开工作岗位,向高温作业说“不”。

  实习生 沈琦 记者 吴骏 姜传刚


如何写采访高温作业者作文,最好有范文急急````````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