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分析“本体论”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

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大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马克思主义之后哲学融入实践。
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扩展资料:
本体论的研究历史:
“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
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
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
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 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
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
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是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
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根本。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
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的关系。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体论

到国内80 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 n tofogy 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中国哲学界在20 世纪80 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80 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 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 中提出来的。列宁则在《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而在斯大林的《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 “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由此,有的学者认为教科书作为哲学的体系化,并非马克思所制订,而是苏联学者以斯大林1938 年9 月发表的《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文为蓝本编写的,是“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本体论。而另一些学者仍然坚持物质本体论,从而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之争。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也日益为学者们所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也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之中,形成了不同于前一阶段的新特点。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从不同的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也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不同走向。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氛及分歧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中,争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本体论,如果有,是什么样的本体论。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
有的学者认为,本体论就是世界观,即关于作为整体的世界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但对世界观一词有歧义,一种看法认为世界观首先是关于世界的观点,然后才是观察世界的观点。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世界观只是观察世界的观点。为了避免歧义,所以采用本体论一词。有的学者认为本体论就是哲学学说中最基本的理论,它是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中心,是哲学学说的基础、出发点和逻辑主线。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有的学者认为,本体论其实质就是探求“终极存在”的理论。它蕴含着人类对一种高远境界的哲学追求,体现着人类对经验世界多样性的统一和一切本源于它、最终又复归于它的终极本质或终极本原的思考与探索。本体论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追求“终极”。这种“终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现实的不可还原的最本质的存在;二是这种最本质的存在所趋向的终极境界。本体论的终极追求,实质又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没有本体论,那些拒斥本体论的观点和哲学流派,也同样不可能消解本体论的终极追求。有的学者则认为本体论的终极关怀具有三重基本内涵: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寻求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探索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自然会有这种本体论的追求。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有的学者从西方哲学史考察“本体论”,认为“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从其充分发展的形态看,它是把系动词‘是”以及分有“是”的种种“所是”(或“是者,' )作为范畴,通过逻辑的方法构造出来的先验原理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本体论,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正在于对本体论所进行的批判。
以有的学者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经典文本中从未提及本体论这个术语。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未在终极原因、终极本质或真理的意义上探讨过世界本体,它压根儿就没提出过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本原、始基或本质是什么这样的形而上学问题,它也从来没有对世界做出过本体(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这样的形而上学的划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不存在从某种绝对之物(被当作本体的某个范畴)出发的概念演绎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只能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世界观和方法论决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2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怎样的一种本体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实践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不可能成为本体。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人的实践不但出于自然界,而且要依自然规律行事,若承认实践为本体论,将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脱离唯物主义的根基。
实践本体论。认为马克思关于“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的论断,实际上已建立起了实践本体论。实践虽晚出于自然,但又可以超越自然,即自然界的性质和规律是由实践加以揭示的,人及人的社会历史、人与自然界的面对,其本质都是实践的。物质、实践二元本体论。此种观点在历史领域承认实践本体论,在自然领域坚持物质(自然)本体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扬人的实践本性,因而在历史领域实践可以成为本体。但在自然领域,由于历史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实践不能成为本体,自然领域的本体论应是物质(自然)本体论。此种观点遭到了大多数学者的反对。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改造的结果。这种改造就是把自我意识的思维活动,即抽象的精神劳动还原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现实的物质劳动”。这个改造的结果,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的产生。马克思把社会历史建立在现实的物质生产、人的劳动、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的基础上,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得以建立。
社会存在本体论。认为当代本体论的一般特征是从社会存在出发去解释存在和自然存在;马克思哲学实质上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确切地说,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生存论的本体论。认为当代哲学的变革深处酝酿的是一场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转换,这场转换的实质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转换为感性的、非实体性的生存论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不仅开启了现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也具体引导和参与了现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马克思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深人揭示了人的历史实践活动,将传统哲学的超验的、实体性的本体论形式还原或转换为人的实践活动所内含的生存论意蕴。此种观点主张把马克思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蕴的理论基础称之为实践一生存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发展走向
可以看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学者们观点众多,分歧明显,随着研究的深人,学者们的分化也将日益明显。
学者们的分歧首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的理解。像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之争,双方所依据的观点都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中找到根据。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某些表述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种文本上的差异是造成学者们分歧的深层次上的原因。相信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进行更深人的研究,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界定,对其进行整体地准确地解释或诊释,将使这方面的分歧得到合理的解决。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讨论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不同阐释,也就形成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不同走向。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造成的革命变革是从本体论层面发动并展开的,这一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它使哲学发生了“生存论转向”,即使哲学关注的焦点从超验世界转向“感性世界”,从宇宙本体论转向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当代哲学正在发生着从传统的超验性的、实体性的抽象存在论,向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存在论转换,即生存论转向。在生存论转向中,马克思哲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所包含的实践生存论思想也积极和批判地参与并主导着当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历史性方向。
有的学者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出发,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牵涉到其存在论基础。马克思在存在论基础上所发动的哲学革命,不仅超越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而且颠覆了整个柏拉图主义。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生存论路向的。所谓生存论路向是前逻辑、前概念、前反思的。
有的学者则对存在论的研究进行反思,认为本体论在其本质上是寻求一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或者是逻辑上的,如黑格尔哲学;或者是前逻辑的,如海德格尔哲学。虽然表面上海德格尔反对一种逻辑式的思辨,提倡一种“思”,但海德格尔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在关于哲学的界定上,寻求的都是一种存在的思考。而马克思哲学是反对那种理性的或其他哲学之思的同一性本体论,也反对以这种本体论为基础的传统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后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应走向后本体论。

本体是本源智慧中三者之一,本体、本质、本原三位一体就是本源智慧。
本体
本体由本来、本位、本能三位一体组成,它是事物的原在动力,即动力因。是科学研究量子力学及佛学的主要方面,狭义性的概念特指人的肉体或自身。一般称为动态观。
本来是绝对运动时的迹象,它往的观测。是从本体而来,为什么不能说从本质而来呢?因为本质是静态,本体是动态,体现在运动速度上的差异。换句话说,本质类似于静止的图片,本体类似于信息,由许多相关连的图片连续展现形成一个意象,就是信息。所以说,本来只能说是从本体而来。它与本位、本能一起组成本体的三要素之一。
本位是相对静止时的轨迹,自在的关注。本位是一种自在为中心的静止观测,对于人来说,就是自私自利的本位主义。这种本位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围绕着自身在运动,这是人类在观察中容易产生的一种思维定势,形成一种所谓的以不变应万变,不知道自身也在变化之中。它与本来、本能一起组成本体的三要素之一。
本能是事物运动变化时相互之间的借贷跳跃,是本体的一种特有的、原初的运动能力。本能具有两种趋向性的演变,趋炎附势和退隐避势。这两种本能都具有位势和势能及动能的区分,问题是趋炎附势是位能由低向高的借贷跳跃,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势能(对于人类来说就是利益)施展自身的能力;而退隐避势是位能由高向低的位移,更多的是失去势能避免碰撞而后退的一种自在保护的能力。“势”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总体趋向性,位能越高则势力范围越大,伸展的空间也大。但位能与势能在运动时具有定位和次序的动能,不能无规律的乱动,无规律造成的无序,是动乱的根源,会出现更多的碰撞和爆发,体现的是本体的毁灭性,是自取灭亡,但也为后续的新生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它与本位、本来一起组成本体的三要素之一。
以上三者构成本体特有的动力因,本来和本位是事物运动的轨点迹象,是本能顺势而动的依据,本位暂时处于事物的中心状态,本来是一种外来的附和及协调,本能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自在调节,它与五行的特性“会、合、应”有关,“会”者同步相观,同向运行;“合”者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应”者,同气相求,同声相应。

以下是作为参考,便于读者理解的:
总论:
本体、本质、本原这三者既是同一的,又各有所指,是三位一体的对立统一。
本体真如。特指先天存在(形而上)的规点迹象,超弦。
本质呈形,特指“有名”后天存在(形而下)的东西,即当出现象人类那样的智慧生灵时所指的存在之性;“有名”万物之母,即是后天存在;
本原构因,特指整体性的框架结构,是本体或本质运动变化时内在关系的均衡。
本体、本质、本原三位一体之阐述就是宇宙的本源之论。
总而言之,世界的本体是真如的,本质是物质的,本原是三位一体的。
本体与本质是同一东西两种不同的表述,本原就是本体或本质的内在关系的表述。在微观的量子世界中,这东西所表现出来的是波粒二象性,这种特性用恰当的言语表达就是“真如”,即好象是、几乎是那样,若存若亡,若有若无等等。这是由此东西的运动特性以及观察所造成的。也就是说用作观察的东西与被观察的东西,存在着同一运动方式,既自转又公转,两者同步、同曲率、同角速度时成为同一系统,这东西呈现出来的特征就是粒子性;除此之外不同步或不同曲率或不同角速度等等时,互相之间可以同时认为对方是波动性。所以,是实物粒子(物质)还是波动幻想(真如),取决于事物之间的运动方式和对应参照关系。
换言之,世界的本体是真如的,这是事物取绝对运动时的结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是事物取相对静止的结论。在微观的量子世界中,本体与本质之间仅仅只是动与静的区分。是同一东西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面目。然而,上升到宏观以及宇观世界时,两者的区别就截然明显出来。
世界的本体是真如的,这是事物成像虚拟的通称;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是事物成形实体的通称。
由数而象,由象而形,成形终遭劫数。
换言之,本体与本质既是同一的,又存在着动静、虚实之分。
而本原就是这一同一之中运行变化时内在关系的认识,即本体有“希、夷、微”三位一体的合一,本质有“有、若有若无、负有”三位一体的合一。

本质
本质由本性、本色、本声三位一体组成,它是事物的组成材料,即质料因。是科学研究实验检测学的主要方面,一般称为静态观。
本性是事物状态描述的一般规律,是本质呈现出来的总体属性。每一个事物都具有它特有的属性从而区分其它事物,我们可以从这些属性中找出联系,即规律性,从而上升到整体层面之本性,它与本色、本声一起组成本质的三要素之一。
本色是事物状态描述的表面特色,是本质呈现出来的外在的光与色之和。象有七光,红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虹当空舞?!形有五色,红黄蓝白黑,调配万物,万紫千红。它与本性、本声一起组成本质的三要素之一。
本声是事物间摩擦的音律,是本质呈现出来的内在气质振荡的频率。事物之间都有疏密、大小、轻重等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体现出来的系数就是声音的高低,即事物互干扰之间产生的振荡频率。事物之间若无干扰或磨擦或碰撞的现象发生,则事物处于绝对静止状态时,则无声音的存在。
然而,宇宙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所以,宇宙是一部伟大的交响曲。人类感知的声音有一个阀值,并不是都能听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老子如是说。它与本性、本色一起组成本质的三要素之一。
以上这三者构成本质特有的质料因,有形象就有光色和特性或气质,有作用或作用力就有事物的声光色。反言之,根据声光色的不同现象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人们正是通过这种原理可以对宇宙的物质构成进行研究,无需离开地球到太阳上、星系中别的星体上去才能了解宇宙间的物质构成,这也是科学得到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原
本原由本征、本缘、本份三位一体组成,它是事物的内在关系的均衡,即形式因。它是人文思想和理论体系所谋求的层面,具有绝对的主观性因素,包含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唯科学排斥在外的非科学的主要方面。
本征是一种代表性的东西,规定归宿。它由征侯、征状、征结三个方面组成。(征与“症”不能通用,在理上虽然相通,但在概念上却不同,具有层面与层次上的区别,即一个是哲学上的广义性概念,一个是特指人的病症,是狭义性的概念。)
征侯也叫征兆,是事物将起或未起的一种苗头,它在规律下产生的一种指向性的趋势。征状是事物已经呈现的一种发展趋向性的状态,而事态的发展来自于外界的制约因素,得势还是失势的问题。
征结是事物发展的结果以及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无所谓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有这样的评判都是人的主观原因,而且存在着相对性原理。
本缘是人事物变相对的双方的一种机缘,是运动轨迹相聚从而能经常在一起接触的几率。它是同步、同曲率、同角速度在本体或本质上的协调效应。对于人来说,缘是一种情感的邀请,是一种本能需求的反应,有缘与没缘就在于各自的运动规律达到同步,这同步包含着是否会在同一系统、同一目标、同一方向、同一目的、同一归宿。所以,缘这种几率性是要求很严格的,“珍惜有缘人”不是一句空话,要达到这五个同一就是知音加伴侣了,这种缘是任何人梦寐以求的。地球上有65亿人口,能擦肩而过也是一种特殊的缘。
本份是人事物变相对的双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同时具有占有和享受的权利。它包括无私、有私及占有三个方面。无私是一种奉献,是在整体层面上的道德规范的体现,不求回报的支持、帮助及鼓励,是人性中的一种完美性格的体现。和蔼与善良的人,道德观念就相当的深厚。有私是一种隐藏功利目的性的行为体现,财富、地位、名誉以及爱情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具有强力的占有欲。而占有又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非法的三个方面。合理的往往以合同、约定、诚实守信、契约的形式的规定性制衡双方。不合理的在于双方所付出与得到存在着不对等的倾向,长期的不合理会造成间隙与隔阂越来越大,最终走向对立的反面。非法的当然是在法律的前提下属违法性质的行为。它往往体现出来的是暴力、强制、违背规律或违背人的意愿等一系列因素在内,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和不能完美的特性以及执法者的因素,非法的就不会自动的销声匿迹。在这方面伦理道德的规范和宗教礼仪的约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缘份论:“缘”是一种发出的情感邀请,注意交流、相识相知以及形成友谊网络,具有阶段性,取舍性、互动性,根据深浅,包括有用与无用之分。“份”是一种自己有权与人共享占有的机会,注重契约、规定、默认以及一切提供占有而享受的时机,具有合理性、合法性、偶然性,根据轻、重,包括短期与长期之别。“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心慕已久,无缘相识。”“有缘无份”、“无份无缘”、“有份无缘”这些都是缘份论的基本内容。
有缘无份的现象好像是现在的“小三”角色,虽然有缘相识在一起,却不受法律的保护也没有占有享受财产的权利,缘尽则分道扬镳。而“有份无缘”的情况与信息共享有关,历史上先辈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人人都有共同分享的权利,但人是无缘相识的了。

本源与本原不同
本源与本原在许多理论中往往通借,这其实是层面与层次的混淆现象。相当来说,本源是高阶层面的内容,是所有高阶层次与低阶层次的共性所指,一旦当高阶层次与低阶层次在理论描述过程中分层不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会不怎么明确,这时的共性所指的概念就会模糊不清,形成一种观念性的词汇,甚至会产生许多概念性的重复,知识现象的膨胀而使原有的概念从模糊趋向观念,并随着时代的变更而消失。
本原与本源其实是层次分明的,本源是层面内容,而本原是本源的高阶层次,存在着概念与观念的区别。本原是形式因而本源是目的因。本原具体来说是一种概念性,而本源则是观念性,它们虽是一体的却存在着不同的区分。
如何理解呢?就拿人来说吧,观念就是人的本身所具有的许多广义性的含义,内含一定的功利目的,就好比人在社会中不断地扮演着许许多多的角色。
概念呢?概念就是角色的身份证。一个人有可能是父亲的角色,也可能是儿子的角色,既可能是领导者也有可能是被领导者。角色经常在变而一些身份形式(如职业、职称等)在一定的时期内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科学重视概念则要求身份明确,人与人之间人格追求平等,而传统重视观念,则人与人之间的角色尊卑有别,礼仪规范化。




从哲学角度分析“本体论”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