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地理知识总结 最好带图 大家帮帮啊! 山东教育出版社的

来自:社会风气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山东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二三知识归纳,速度!求速度,不一定很全。~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

期末地理复习题刚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 (热带) ,没有(寒带 )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 多种农业经济 )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 亚)洲的东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 降水 ) 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 ;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 )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依次为朝鲜、( 俄罗斯)、( 蒙古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 )、(老挝 )、越南。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 )、菲律宾、(马来西亚 )、文莱、(印度尼西亚 )。
2、我国的人口
●人口总数:2000年( 12.95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 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 东部 )地区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 策: 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的民族
●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 汉 )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壮 )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 中部 )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 东北 )、( 西北 )、(西南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 )族。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风情:
( 蒙古 )族的那达慕大会
( 傣族 )族的泼水节、孔雀舞,
(藏族 )族的集体舞、藏历年,
(朝鲜 )族的长鼓舞等。
4、我国的地形
●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1)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2)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我国地势特征:(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阶梯的分界线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一、二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①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②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③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或云贵高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⑤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地表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
●四大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是( 塔里木盆地)盆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柴达木 )盆地
纬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尔)盆地
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主要山脉走向: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5、我国的气候
●根据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
.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此外还有一个地势较高的高原气候区.
(1)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高原气候区
(2)0
(3)暖温带
(4)琼 台 粤 桂 云或滇
(5)一 三
(6)②亚热带 ③暖温带
●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以划分
为4个干湿地区(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干湿区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植被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荒漠。
农业类型 种植业(水田农业) 种植业(旱地农业) 畜牧业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说出下列地理现象存在差异的原因: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特殊的“鱼米之乡”的景观得益于( 雨热同期的季风 )气候。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藏高原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上,但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地势(青藏高原海拔高 ))因素;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大体相同的纬度上, 气候差别很大的原因是受(海陆位置 )和( 夏季风 )的影响。北京与乌鲁木齐纬度大致相当,但降水却有很大的差别。(海陆位置、夏季风)
在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不同的果树;不同的温度带内熟制也不同;南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原因是(纬度因素 )
东西植被不同;东西农业类型不同,东部以耕作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西部房屋屋顶的结构不同,东南部多钭顶房,西北部多平顶屋。(降水量不同)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气候复杂多样 )
②形成不同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气候复杂多样 )
③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如:四川、湖南等地冬季比较阴冷潮湿爱吃辣椒;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气候复杂多样 )
④人们的服饰也因为适应气候而多姿多彩(气候复杂多样 )
,如:西藏的藏袍就是为了适应西藏日较差大的气候特征的(地形);⑤各地的建筑特点不同,北方的屋顶斜度较小,墙体较厚,南方的屋顶斜度较大(气温、降水);⑥对。……
(1)①7;②7、8;③4、5、6、7、8;④4、5、6、7、8、9
(2)夏秋多冬春少
(3)广州、哈尔滨;我国的雨带推移是自南向北推进。
(4)因为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我国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
●季风气候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寒潮 )、( 台风)、(水旱灾害 )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 从图中读出我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 )气候显著。
(2)三明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列表对比长江、黄河
项目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源头 沱沱河 约古宗列渠
流经省区 青、川 、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嘉陵江、汉江、赣江等 洮河、湟水、渭河等
流域范围 位于秦岭与南岭之间 位于阴山与秦岭之间
开发 水能(上游)、航运 水能(上游)
治理 兴建中上游防护林 (略,见下表)

●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河 段 上 游 中 游 下 游
产生的主要灾害 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水土流失 地上河
产生灾害的原因 气候趋于干旱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的土层舒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
治 理 植树种草 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加固黄河大堤
8、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不足。)
土地资源类型 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季风区 湿润、半湿润区 东部的平原、低缓丘陵、盆地
森林 湿润区 山地
草地 非季风区 半干旱区 高原
未利用土地 半干旱区 西部的盆地、高原
●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没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特点: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南丰北缺。
●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办法: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例如:三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办法之一:跨流域调水。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
●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9、我国的交通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
①兰新线 ②青藏线(未建成) ③包兰线 ④京九线
⑤宝成线 ⑥成昆线
东西向:京包线(北京—包头)—包兰线(包头—兰州);
陇海(连云港—兰州)—兰新线(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上海-杭州)—浙赣(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贵阳)—贵昆(贵阳—昆明)线
南北向: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沪线(北京—上海);
京广线(北京—广州);京九线(北京—九龙)
焦柳线(焦作—柳州);
宝成线(宝鸡-成都)——成昆线(成都—昆明)
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北京:(京哈线)、(京包线)、(京广线)、(京沪线 )、(京九线)。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
兰州:(陇海线)、(京包线)(包兰线)。
●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略)
9、我国的农业
●农业的地区分布:
东、西部差异:
西部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东部
种植业 畜牧业 种植业 林业 渔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牧区 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的人工林区 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方种植业的差异:
地区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小麦 花生 甜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水稻 油菜 甘蔗
●三大棉区: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P102图4.16填充图册P32五)
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生产还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10、我国的工业
●工业分布特点:(沿海)、(沿河)、( 沿交通线)
●工业的空间分布:
(1) 京广、京哈、京沪等铁路沿线的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2) 黄河流域的(能源开发 )工业带。
(3) 长江沿线的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 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辽中南)、( 京津唐) 、( 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 特征:从业的科技人员比重大;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快。
(2) 分布特点: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3) 开发侧重点:沿海地区侧重(科技园区型) 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侧重(贸易导向型)型产业;内陆地区侧重与(国防军事类)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附于大城市,分布特点呈(大分散)、(、小集中)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上海:优化调整了工业的产业结构。(上海工业的变化)
北京:增长速度快,促进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中关村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
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网络购物、SOHO族、网络社区等)

回答者:匿名 2007-7-10 11:40

那个网站?

回答者: 暮月晨星 - 四级 2007-7-10 11:46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1 中国的疆域

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辽阔的疆域:陆地大国:①国土辽阔 ②陆界 ③陆上邻国多14个

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 ②海岸线长 ③隔海六国

最北:漠河54度N;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度E。最南:曾母暗沙4度N。最西:帕米尔高原73度E。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1.2 中国的行政区划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现行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页

2.3 中国的人口

数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目前人口数为13亿。

增长速度较快: 分布疏密不均:腾冲??漠河,我国分布人口的疏密。

人口多处特点 人口少处特点

东部地区人口多;

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

平原、盆地人口多;

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

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

汉族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

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

山地、高原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我国人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4 中国的人口:

56个民族: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 中国的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山脉纵横交错: 山势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衡山;中岳嵩(sōng)山

地形复杂多样: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

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大陆性特征。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3 中国的河流

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上游:源头??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

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3.1 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3.2 中国的土地资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达、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我国土地类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珍惜每一寸土地:

3.3 中国的水资源***3月22日 世界水日***

地区分布悬殊: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时间分配不均: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实际变化大的特点。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很,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请见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3.4 中国的海洋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有两万余种,其中鱼类30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70多类。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丰富的矿占资源: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我国的滨海砂矿储量十分丰富。巨量的化学资源:我国海洋生产发展很快。保护“蓝色国土”: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4.1 秦岭??淮河线

秦岭与淮河: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500千米,南北宽达100-150千米,海拔多为1500-2500米。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注入洪泽湖,然后主流经高邮湖南入长江。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他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八年级上册第77页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北方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与西北地与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4.2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概述:北方地区指我国东北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汾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文化:北方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农作物: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矿产:煤、铁、油等

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不凡。面积约占全国的1/4,人口约占全国的55%。本区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农作物: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矿产:铜矿、钨矿、汞矿、锡矿、锑矿、铅锌矿。

4.3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概述: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青藏地区的主体是由“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宗教:藏传佛教。地势:山岳纵横,冰川广布,交通十分困难。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

西北地区: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4%。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牧区作物:肉、奶、皮、毛等;矿产资源:稀土矿、镍矿、煤、石油、褐煤。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1中国的疆域
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东、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辽阔的疆域:
陆地大国:①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②陆界20000多千米③陆上邻国14个。
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②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③隔海六国 印尼 马来 文莱 菲律宾 日本 韩国
最北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54度N;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度E。最南曾母暗沙4度N。最西帕米尔高原73度E。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位。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
(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1.2中国的行政区划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现行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乡(乡)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页
§1.3中国的人口数量
世界第1: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1/5。目前人口数为13亿。
增长速度较快:1人口基数大2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
分布疏密不均:腾冲——漠河,我国分布人口的疏密。人口多处特点人口少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汉族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我国人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4中国的人口:
56个民族: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1中国的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山脉纵横交错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的北边和东边海拔迅速下降到1000-2000米有的地方不足500米
第三级阶梯:第二级阶梯以东的地形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在这里,众多东流入海的江河,将携带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依山傍海、纵贯南北的冲积平原。
阶梯分界线: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复杂多样: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
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
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中国的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降水时空分布:从地区分布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大陆性特征。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3中国的河流
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
中国最大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中国最大湖是:青海湖。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上游:源头——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因通航里程长、货运量大被誉为“”。
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上游:源头——河口;中游:河口——旧孟津;下游:旧孟津——注入海口。因从中游的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河段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3.1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3.2中国的土地资源
*6月25日世界土地日
*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达、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
我国土地类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
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3.3中国的水资源
*3月22日 世界水日
地区分布悬殊: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时间分配不均: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有必要兴修跨流域的调水工程。
***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由于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有必要兴修水库。***长江(2个)***黄河(3个)
***根本途径是。
§3.4中国的海洋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有两万余种,其中鱼类30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70多类。
、、和 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最大渔场是舟山渔场。
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我国的滨海砂矿储量十分丰富。
巨量的化学资源:我国海洋生产发展很快。最大盐场,南方最大盐场 ()。
保护“蓝色国土”: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4.1秦岭——淮河线
秦岭与淮河: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500千米,南北宽达100-150千米,海拔多为1500-2500米。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注入洪泽湖,然后主流经高邮湖南入长江。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他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八年级上册第77页
秦岭—淮河线以北秦岭—淮河线以南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北方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
北方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青藏与西北地与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4.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概述:北方地区指我国东北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汾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
文化:北方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农作物: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
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
矿产:煤、铁、石油等,两大工业基地()和()。
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1/4,人口约占全国的55%。本区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农作物: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
矿产:有色金属。两大工业基地()和()。
§4.3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概述: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青藏地区的主体是由“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
宗教:藏传佛教。
地势:山岳纵横,冰川广布,交通十分困难。
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
西北地区: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4%。
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牧区作物:肉、奶、皮、毛等;
矿产资源:稀土矿、镍矿、煤、石油、褐煤。
§4.5补充总结
北方地区
地形特征 高原、平原为主
气候特征 夏:高温多雨 冬:寒冷干燥
主要河流 黄河、黑龙江
主要矿产 煤、铁、石油
主要农作物 小麦
南方地区
地形特征 盆地、平原、高原、丘陵
气候特征 水热充足
主要河流 长江、珠江
主要矿产 有色金属
主要农作物 水稻、甜菜
青藏地区
地形特征 海拔最高
气候特征 日照充足,气温低
主要河流 长江、黄河源头
主要矿产 钾盐、石油
主要农作物 青稞
西北地区
地形特征 高原、盆地
气候特征 干燥,日照充足
主要河流 塔里木河
主要矿产 煤、石油
主要农作物 甜菜

一、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1中国的疆域
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东、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辽阔的疆域:
陆地大国:①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②陆界20000多千米③陆上邻国14个。
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②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③隔海六国 印尼 马来 文莱 菲律宾 日本 韩国
最北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54度N;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度E。最南曾母暗沙4度N。最西帕米尔高原73度E。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位。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
(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1.2中国的行政区划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现行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乡(乡)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页
§1.3中国的人口数量
世界第1: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1/5。目前人口数为13亿。
增长速度较快:1人口基数大2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
分布疏密不均:腾冲——漠河,我国分布人口的疏密。人口多处特点人口少处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汉族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我国人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4中国的人口:
56个民族: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1中国的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山脉纵横交错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的北边和东边海拔迅速下降到1000-2000米有的地方不足500米
第三级阶梯:第二级阶梯以东的地形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在这里,众多东流入海的江河,将携带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依山傍海、纵贯南北的冲积平原。
阶梯分界线: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复杂多样: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
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
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中国的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降水时空分布:从地区分布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大陆性特征。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3中国的河流
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
中国最大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中国最大湖是:青海湖。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上游:源头——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因通航里程长、货运量大被誉为“”。
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上游:源头——河口;中游:河口——旧孟津;下游:旧孟津——注入海口。因从中游的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河段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3.1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3.2中国的土地资源
*6月25日世界土地日
*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达、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
我国土地类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
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3.3中国的水资源
*3月22日 世界水日
地区分布悬殊: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时间分配不均: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有必要兴修跨流域的调水工程。
***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由于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有必要兴修水库。***长江(2个)***黄河(3个)
***根本途径是。
§3.4中国的海洋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有两万余种,其中鱼类30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70多类。
、、和 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最大渔场是舟山渔场。
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我国的滨海砂矿储量十分丰富。
巨量的化学资源:我国海洋生产发展很快。最大盐场,南方最大盐场 ()。
保护“蓝色国土”: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4.1秦岭——淮河线
秦岭与淮河: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500千米,南北宽达100-150千米,海拔多为1500-2500米。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注入洪泽湖,然后主流经高邮湖南入长江。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他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八年级上册第77页
秦岭—淮河线以北秦岭—淮河线以南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北方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
北方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青藏与西北地与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4.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概述:北方地区指我国东北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汾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
文化:北方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农作物: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
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
矿产:煤、铁、石油等,两大工业基地()和()。
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1/4,人口约占全国的55%。本区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农作物: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
矿产:有色金属。两大工业基地()和()。
§4.3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概述: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青藏地区的主体是由“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
宗教:藏传佛教。
地势:山岳纵横,冰川广布,交通十分困难。
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
西北地区: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4%。
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牧区作物:肉、奶、皮、毛等;
矿产资源:稀土矿、镍矿、煤、石油、褐煤。
§4.5补充总结
北方地区
地形特征 高原、平原为主
气候特征 夏:高温多雨 冬:寒冷干燥
主要河流 黄河、黑龙江
主要矿产 煤、铁、石油
主要农作物 小麦
南方地区
地形特征 盆地、平原、高原、丘陵
气候特征 水热充足
主要河流 长江、珠江
主要矿产 有色金属
主要农作物 水稻、甜菜
青藏地区
地形特征 海拔最高
气候特征 日照充足,气温低
主要河流 长江、黄河源头
主要矿产 钾盐、石油
主要农作物 青稞
西北地区
地形特征 高原、盆地
气候特征 干燥,日照充足
主要河流 塔里木河
主要矿产 煤、石油
主要农作物 甜菜赞同0| 评论

咱们百度文库里都有啊,初二地理读图复习集锦,搜搜看




初二上册地理知识总结 最好带图 大家帮帮啊! 山东教育出版社的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