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与四大须生是谁?

来自:流行资讯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京剧“四大名旦与四大须生”分别是谁~

  如果大而化之地研究京剧,那就可以通过透视一个人(梅兰芳)进行。如果范围稍微扩大,就可以

  通过透视一个集团(如四大名旦)进行。四大名旦在1927年由报社组织戏迷自发选举产生(顺序依次是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其作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当然,它内部也发生了微调,其顺序

  变成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一出,立刻产生出诸多的“派生物”,比如“四大

  须生”、“四小名旦”、“四大坤旦”、“上海(南方)四大名旦”等。但没有哪一个能和四大名旦齐

  眉比肩。在近现代京剧史上,从没有哪个集团可以贯穿如此长久的时间,也没有哪个集团可以把影响波

  及到所有行当、流派中去。如今,四大名旦都变成了“古人”,但他们的艺术流派、魅力和方法,他们

  分别在文化上的建树,不但流传至今,还必将延续下去。昔日,他们合灌过《四五花洞》的唱片,其实

  只有每人一句,但它风靡了几十年,甚至使得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海派新戏《盘丝洞》,主人公蜘蛛精还

  要在一个唱段中学唱四大名旦的唱腔。四大名旦曾合影过几次,每一张合影都让戏迷珍藏,如果久久凝

  视,其中的文化背景便能告诉你许多“上不了纸面”的东西。甚至有许多三大名旦的合影,也能产生相

  似的功能。这“三”与“四”之间的空隙,恰恰能够说明很多的问题。无须讳言,所谓“问题”者,不

  外就是一些矛盾以及它解决的过程。

  梨园是个很讲门派的地方。遇到公众都有的剧目,内行都问你跟从的是哪一派。梅、程有区别,梅

  、尚也有区别,三位青衣和一位花旦的区别就更大。既提倡“艺术平均分要高”,事实上又实行“一招

  先,吃遍天”。四大名旦都是从“一招”起家的,他们一旦成名,很快就注意各个艺术单项平均发展,

  最突出者就是梅兰芳。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进人中国京剧院,就注意运用比较文化的观点,去品味这四位大师的艺术风范

  ,既寻找其共同点,也努力发现其不同点。我采访了这四个家族,认识了他们的夫人、子女和主要传人

  ,先后写过四个家门的访问记。我是单个写又单个发表的,在当时自然只能“都说好(的一面)”。事

  实上每个人并不是“都好”,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正是这些差异造成了他们艺术上的不同风格,从而

  完善和丰富了观众的艺术视野和审美情趣。

  梨园人是“警惕”的,他们从一开始向后辈传授技艺时,就防范后人将来会“欺师灭祖”。一旦发

  现有这个倾向,抛弃之,毁灭之,这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近十年间,我集中力量研究了梅兰芳文

  化现象,为此我挨过些“小骂”,但从大处讲,我的收益就实在太大了。搞艺术研究,就一定是要有比

  较的。我说梅兰芳,实际就是对比其他三位(以及其他行当、流派的许多位)。我的《梅兰芳三部曲》

  ,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今,北京图书馆分馆提供了这样一个富于文化氛围、提倡积极探讨的场

  合,我也退出了梨园的第一线,同时岁数和身体也要求我抓紧时间说真话,于是三思之后,就确定下这

  个题目。我一共讲了四讲,准备进一步收集材料,最后是要写一本书的。现在根据图书馆的要求,先把

  讲课提纲整理出来,编进这本合集当中。

  我在讲课时就说:它貌似“老问题”,因为关心这个题目的人,似乎都得超过50岁;但我真的谈完

  了,听众中赞同的人又有几许?我心里没底。其实呢,它是个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因为京剧要前进

  ,就绕不过这个“早成定局”的四大名旦,而且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取得新认识。不这样做,似乎就无法

  开创新局面。这个问题已经相当急迫了。对京剧知之较深的人,一是数量少了,二是岁数偏大,而对于

  其新理念的“运做”,偏偏又须通过50岁以下的人去实践。我早过了50岁,但又与50岁以下的人有密切

  的联系。历史需要认真去做这个课题。从时机讲已经晚了,但不能再晚。

  先说几句正面肯定的话,这不是套话,而是铁的事实。四大名旦是什么?是梨园的旗帜,是历史的

  骄傲,是时代进一步的缩影,同时也是今天梨园继续前进的“阻力”或“包袱”。他们空前绝后,京剧

  行程中只有过他们的“这一次”。历史不会倒流,所以他们既不会被复制,更不会被超越。京戏如今遇

  到了麻烦,这麻烦要求我们认真“补课”,力求做好这个课题。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豁”出来

  一“试”的。既然是“试”,或许就会失败。一但我失败了,依然会有再后来的人去“试”的。

  他们分别出生在:(梅)1894、(尚)1900、(荀)1900、(程)1904。各自的艺术特征:他们

  共同的老师王瑶卿这样归纳:梅兰芳的“样儿”,程砚秋的“唱儿”,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这是王瑶卿非常有名的“一字评”。王瑶卿只用一个字去概括,比用“梅兰芳的富丽雍容、程的沉

  郁深刻……”这样的泛泛之词,都更入木三分。他们同唱旦行,但又各有侧重。20世纪30年代,广大观

  众曾给他们四位一个评分表。其中有单项分数,也综合总分。梅兰芳在单项上不是都第一,但总分他最

  高,年轻时如此,晚年亦如此。这或许是梅兰芳一直在整个序列中一直领先并领衔的道理所在。但千万

  不要绝对化,因为京剧在重视综合的同时,也是重视单项的。程砚秋的“唱腔”独特,不是风靡了几代

  人?总之,登高在文化的云霄俯瞰,近现代京剧的行程,被四大名旦的光辉笼罩了半个世纪以远。在此

  之前之后,似乎还没有其他集团能够做到这一点。

  这一次下决心展开比较,办法有三:一、“主谈一人,对比另外三位”;二、“对比着谈两人”;

  三、从“层面”上对比这两位与那两位

  “恰如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遇到了。”这是张爱玲的话。说的是那难以捉摸的缘。缘是奇异的,有灵气,却无定迹。不知道何时会来,也不知道何时会去。来得无声无息,如天外飞仙,去也无踪无迹,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仿佛有缘了,你觉得“千里来相会”;忽而却又销声匿迹,“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只好望洋兴叹,大呼“无缘对面不相逢”。然而相信缘分的,总是心里存了希冀,觉得此时无缘,未必彼时也无缘。或许也会有不期而遇的惊喜,或许也会邂逅于某一天某个想不到的所在,蓦然回首,“正在灯火阑珊处”,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呢。
  如果大而化之地研究京剧,那就可以通过透视一个人(梅兰芳)进行。如果范围稍微扩大,就可以

  通过透视一个集团(如四大名旦)进行。四大名旦在1927年由报社组织戏迷自发选举产生(顺序依次是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其作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当然,它内部也发生了微调,其顺序

  变成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一出,立刻产生出诸多的“派生物”,比如“四大

  须生”、“四小名旦”、“四大坤旦”、“上海(南方)四大名旦”等。但没有哪一个能和四大名旦齐

  眉比肩。在近现代京剧史上,从没有哪个集团可以贯穿如此长久的时间,也没有哪个集团可以把影响波

  及到所有行当、流派中去。如今,四大名旦都变成了“古人”,但他们的艺术流派、魅力和方法,他们

  分别在文化上的建树,不但流传至今,还必将延续下去。昔日,他们合灌过《四五花洞》的唱片,其实

  只有每人一句,但它风靡了几十年,甚至使得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海派新戏《盘丝洞》,主人公蜘蛛精还

  要在一个唱段中学唱四大名旦的唱腔。四大名旦曾合影过几次,每一张合影都让戏迷珍藏,如果久久凝

  视,其中的文化背景便能告诉你许多“上不了纸面”的东西。甚至有许多三大名旦的合影,也能产生相

  似的功能。这“三”与“四”之间的空隙,恰恰能够说明很多的问题。无须讳言,所谓“问题”者,不

  外就是一些矛盾以及它解决的过程。

  梨园是个很讲门派的地方。遇到公众都有的剧目,内行都问你跟从的是哪一派。梅、程有区别,梅

  、尚也有区别,三位青衣和一位花旦的区别就更大。既提倡“艺术平均分要高”,事实上又实行“一招

  先,吃遍天”。四大名旦都是从“一招”起家的,他们一旦成名,很快就注意各个艺术单项平均发展,

  最突出者就是梅兰芳。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进人中国京剧院,就注意运用比较文化的观点,去品味这四位大师的艺术风范

  ,既寻找其共同点,也努力发现其不同点。我采访了这四个家族,认识了他们的夫人、子女和主要传人

  ,先后写过四个家门的访问记。我是单个写又单个发表的,在当时自然只能“都说好(的一面)”。事

  实上每个人并不是“都好”,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正是这些差异造成了他们艺术上的不同风格,从而

  完善和丰富了观众的艺术视野和审美情趣。

  梨园人是“警惕”的,他们从一开始向后辈传授技艺时,就防范后人将来会“欺师灭祖”。一旦发

  现有这个倾向,抛弃之,毁灭之,这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近十年间,我集中力量研究了梅兰芳文

  化现象,为此我挨过些“小骂”,但从大处讲,我的收益就实在太大了。搞艺术研究,就一定是要有比

  较的。我说梅兰芳,实际就是对比其他三位(以及其他行当、流派的许多位)。我的《梅兰芳三部曲》

  ,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今,北京图书馆分馆提供了这样一个富于文化氛围、提倡积极探讨的场

  合,我也退出了梨园的第一线,同时岁数和身体也要求我抓紧时间说真话,于是三思之后,就确定下这

  个题目。我一共讲了四讲,准备进一步收集材料,最后是要写一本书的。现在根据图书馆的要求,先把

  讲课提纲整理出来,编进这本合集当中。

  我在讲课时就说:它貌似“老问题”,因为关心这个题目的人,似乎都得超过50岁;但我真的谈完

  了,听众中赞同的人又有几许?我心里没底。其实呢,它是个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因为京剧要前进

  ,就绕不过这个“早成定局”的四大名旦,而且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取得新认识。不这样做,似乎就无法

  开创新局面。这个问题已经相当急迫了。对京剧知之较深的人,一是数量少了,二是岁数偏大,而对于

  其新理念的“运做”,偏偏又须通过50岁以下的人去实践。我早过了50岁,但又与50岁以下的人有密切

  的联系。历史需要认真去做这个课题。从时机讲已经晚了,但不能再晚。

  先说几句正面肯定的话,这不是套话,而是铁的事实。四大名旦是什么?是梨园的旗帜,是历史的

  骄傲,是时代进一步的缩影,同时也是今天梨园继续前进的“阻力”或“包袱”。他们空前绝后,京剧

  行程中只有过他们的“这一次”。历史不会倒流,所以他们既不会被复制,更不会被超越。京戏如今遇

  到了麻烦,这麻烦要求我们认真“补课”,力求做好这个课题。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豁”出来

  一“试”的。既然是“试”,或许就会失败。一但我失败了,依然会有再后来的人去“试”的。

  他们分别出生在:(梅)1894、(尚)1900、(荀)1900、(程)1904。各自的艺术特征:他们

  共同的老师王瑶卿这样归纳:梅兰芳的“样儿”,程砚秋的“唱儿”,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这是王瑶卿非常有名的“一字评”。王瑶卿只用一个字去概括,比用“梅兰芳的富丽雍容、程的沉

  郁深刻……”这样的泛泛之词,都更入木三分。他们同唱旦行,但又各有侧重。20世纪30年代,广大观

  众曾给他们四位一个评分表。其中有单项分数,也综合总分。梅兰芳在单项上不是都第一,但总分他最

  高,年轻时如此,晚年亦如此。这或许是梅兰芳一直在整个序列中一直领先并领衔的道理所在。但千万

  不要绝对化,因为京剧在重视综合的同时,也是重视单项的。程砚秋的“唱腔”独特,不是风靡了几代

  人?总之,登高在文化的云霄俯瞰,近现代京剧的行程,被四大名旦的光辉笼罩了半个世纪以远。在此

  之前之后,似乎还没有其他集团能够做到这一点。

  这一次下决心展开比较,办法有三:一、“主谈一人,对比另外三位”;二、“对比着谈两人”;

  三、从“层面”上对比这两位与那两位

  “恰如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遇到了。”这是张爱玲的话。说的是那难以捉摸的缘。缘是奇异的,有灵气,却无定迹。不知道何时会来,也不知道何时会去。来得无声无息,如天外飞仙,去也无踪无迹,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仿佛有缘了,你觉得“千里来相会”;忽而却又销声匿迹,“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只好望洋兴叹,大呼“无缘对面不相逢”。然而相信缘分的,总是心里存了希冀,觉得此时无缘,未必彼时也无缘。或许也会有不期而遇的惊喜,或许也会邂逅于某一天某个想不到的所在,蓦然回首,“正在灯火阑珊处”,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呢。
  如果大而化之地研究京剧,那就可以通过透视一个人(梅兰芳)进行。如果范围稍微扩大,就可以

  通过透视一个集团(如四大名旦)进行。四大名旦在1927年由报社组织戏迷自发选举产生(顺序依次是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其作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当然,它内部也发生了微调,其顺序

  变成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一出,立刻产生出诸多的“派生物”,比如“四大

  须生”、“四小名旦”、“四大坤旦”、“上海(南方)四大名旦”等。但没有哪一个能和四大名旦齐

  眉比肩。在近现代京剧史上,从没有哪个集团可以贯穿如此长久的时间,也没有哪个集团可以把影响波

  及到所有行当、流派中去。如今,四大名旦都变成了“古人”,但他们的艺术流派、魅力和方法,他们

  分别在文化上的建树,不但流传至今,还必将延续下去。昔日,他们合灌过《四五花洞》的唱片,其实

  只有每人一句,但它风靡了几十年,甚至使得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海派新戏《盘丝洞》,主人公蜘蛛精还

  要在一个唱段中学唱四大名旦的唱腔。四大名旦曾合影过几次,每一张合影都让戏迷珍藏,如果久久凝

  视,其中的文化背景便能告诉你许多“上不了纸面”的东西。甚至有许多三大名旦的合影,也能产生相

  似的功能。这“三”与“四”之间的空隙,恰恰能够说明很多的问题。无须讳言,所谓“问题”者,不

  外就是一些矛盾以及它解决的过程。

  梨园是个很讲门派的地方。遇到公众都有的剧目,内行都问你跟从的是哪一派。梅、程有区别,梅

  、尚也有区别,三位青衣和一位花旦的区别就更大。既提倡“艺术平均分要高”,事实上又实行“一招

  先,吃遍天”。四大名旦都是从“一招”起家的,他们一旦成名,很快就注意各个艺术单项平均发展,

  最突出者就是梅兰芳。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进人中国京剧院,就注意运用比较文化的观点,去品味这四位大师的艺术风范

  ,既寻找其共同点,也努力发现其不同点。我采访了这四个家族,认识了他们的夫人、子女和主要传人

  ,先后写过四个家门的访问记。我是单个写又单个发表的,在当时自然只能“都说好(的一面)”。事

  实上每个人并不是“都好”,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正是这些差异造成了他们艺术上的不同风格,从而

  完善和丰富了观众的艺术视野和审美情趣。

  梨园人是“警惕”的,他们从一开始向后辈传授技艺时,就防范后人将来会“欺师灭祖”。一旦发

  现有这个倾向,抛弃之,毁灭之,这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近十年间,我集中力量研究了梅兰芳文

  化现象,为此我挨过些“小骂”,但从大处讲,我的收益就实在太大了。搞艺术研究,就一定是要有比

  较的。我说梅兰芳,实际就是对比其他三位(以及其他行当、流派的许多位)。我的《梅兰芳三部曲》

  ,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今,北京图书馆分馆提供了这样一个富于文化氛围、提倡积极探讨的场

  合,我也退出了梨园的第一线,同时岁数和身体也要求我抓紧时间说真话,于是三思之后,就确定下这

  个题目。我一共讲了四讲,准备进一步收集材料,最后是要写一本书的。现在根据图书馆的要求,先把

  讲课提纲整理出来,编进这本合集当中。

  我在讲课时就说:它貌似“老问题”,因为关心这个题目的人,似乎都得超过50岁;但我真的谈完

  了,听众中赞同的人又有几许?我心里没底。其实呢,它是个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因为京剧要前进

  ,就绕不过这个“早成定局”的四大名旦,而且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取得新认识。不这样做,似乎就无法

  开创新局面。这个问题已经相当急迫了。对京剧知之较深的人,一是数量少了,二是岁数偏大,而对于

  其新理念的“运做”,偏偏又须通过50岁以下的人去实践。我早过了50岁,但又与50岁以下的人有密切

  的联系。历史需要认真去做这个课题。从时机讲已经晚了,但不能再晚。

  先说几句正面肯定的话,这不是套话,而是铁的事实。四大名旦是什么?是梨园的旗帜,是历史的

  骄傲,是时代进一步的缩影,同时也是今天梨园继续前进的“阻力”或“包袱”。他们空前绝后,京剧

  行程中只有过他们的“这一次”。历史不会倒流,所以他们既不会被复制,更不会被超越。京戏如今遇

  到了麻烦,这麻烦要求我们认真“补课”,力求做好这个课题。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豁”出来

  一“试”的。既然是“试”,或许就会失败。一但我失败了,依然会有再后来的人去“试”的。

  他们分别出生在:(梅)1894、(尚)1900、(荀)1900、(程)1904。各自的艺术特征:他们

  共同的老师王瑶卿这样归纳:梅兰芳的“样儿”,程砚秋的“唱儿”,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这是王瑶卿非常有名的“一字评”。王瑶卿只用一个字去概括,比用“梅兰芳的富丽雍容、程的沉

  郁深刻……”这样的泛泛之词,都更入木三分。他们同唱旦行,但又各有侧重。20世纪30年代,广大观

  众曾给他们四位一个评分表。其中有单项分数,也综合总分。梅兰芳在单项上不是都第一,但总分他最

  高,年轻时如此,晚年亦如此。这或许是梅兰芳一直在整个序列中一直领先并领衔的道理所在。但千万

  不要绝对化,因为京剧在重视综合的同时,也是重视单项的。程砚秋的“唱腔”独特,不是风靡了几代

  人?总之,登高在文化的云霄俯瞰,近现代京剧的行程,被四大名旦的光辉笼罩了半个世纪以远。在此

  之前之后,似乎还没有其他集团能够做到这一点。

  这一次下决心展开比较,办法有三:一、“主谈一人,对比另外三位”;二、“对比着谈两人”;

  三、从“层面”上对比这两位与那两位

  “恰如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遇到了。”这是张爱玲的话。说的是那难以捉摸的缘。缘是奇异的,有灵气,却无定迹。不知道何时会来,也不知道何时会去。来得无声无息,如天外飞仙,去也无踪无迹,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仿佛有缘了,你觉得“千里来相会”;忽而却又销声匿迹,“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只好望洋兴叹,大呼“无缘对面不相逢”。然而相信缘分的,总是心里存了希冀,觉得此时无缘,未必彼时也无缘。或许也会有不期而遇的惊喜,或许也会邂逅于某一天某个想不到的所在,蓦然回首,“正在灯火阑珊处”,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呢。
  如果大而化之地研究京剧,那就可以通过透视一个人(梅兰芳)进行。如果范围稍微扩大,就可以

  通过透视一个集团(如四大名旦)进行。四大名旦在1927年由报社组织戏迷自发选举产生(顺序依次是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其作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当然,它内部也发生了微调,其顺序

  变成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一出,立刻产生出诸多的“派生物”,比如“四大

  须生”、“四小名旦”、“四大坤旦”、“上海(南方)四大名旦”等。但没有哪一个能和四大名旦齐

  眉比肩。在近现代京剧史上,从没有哪个集团可以贯穿如此长久的时间,也没有哪个集团可以把影响波

  及到所有行当、流派中去。如今,四大名旦都变成了“古人”,但他们的艺术流派、魅力和方法,他们

  分别在文化上的建树,不但流传至今,还必将延续下去。昔日,他们合灌过《四五花洞》的唱片,其实

  只有每人一句,但它风靡了几十年,甚至使得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海派新戏《盘丝洞》,主人公蜘蛛精还

  要在一个唱段中学唱四大名旦的唱腔。四大名旦曾合影过几次,每一张合影都让戏迷珍藏,如果久久凝

  视,其中的文化背景便能告诉你许多“上不了纸面”的东西。甚至有许多三大名旦的合影,也能产生相

  似的功能。这“三”与“四”之间的空隙,恰恰能够说明很多的问题。无须讳言,所谓“问题”者,不

  外就是一些矛盾以及它解决的过程。

  梨园是个很讲门派的地方。遇到公众都有的剧目,内行都问你跟从的是哪一派。梅、程有区别,梅

  、尚也有区别,三位青衣和一位花旦的区别就更大。既提倡“艺术平均分要高”,事实上又实行“一招

  先,吃遍天”。四大名旦都是从“一招”起家的,他们一旦成名,很快就注意各个艺术单项平均发展,

  最突出者就是梅兰芳。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进人中国京剧院,就注意运用比较文化的观点,去品味这四位大师的艺术风范

  ,既寻找其共同点,也努力发现其不同点。我采访了这四个家族,认识了他们的夫人、子女和主要传人

  ,先后写过四个家门的访问记。我是单个写又单个发表的,在当时自然只能“都说好(的一面)”。事

  实上每个人并不是“都好”,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正是这些差异造成了他们艺术上的不同风格,从而

  完善和丰富了观众的艺术视野和审美情趣。

  梨园人是“警惕”的,他们从一开始向后辈传授技艺时,就防范后人将来会“欺师灭祖”。一旦发

  现有这个倾向,抛弃之,毁灭之,这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近十年间,我集中力量研究了梅兰芳文

  化现象,为此我挨过些“小骂”,但从大处讲,我的收益就实在太大了。搞艺术研究,就一定是要有比

  较的。我说梅兰芳,实际就是对比其他三位(以及其他行当、流派的许多位)。我的《梅兰芳三部曲》

  ,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今,北京图书馆分馆提供了这样一个富于文化氛围、提倡积极探讨的场

  合,我也退出了梨园的第一线,同时岁数和身体也要求我抓紧时间说真话,于是三思之后,就确定下这

  个题目。我一共讲了四讲,准备进一步收集材料,最后是要写一本书的。现在根据图书馆的要求,先把

  讲课提纲整理出来,编进这本合集当中。

  我在讲课时就说:它貌似“老问题”,因为关心这个题目的人,似乎都得超过50岁;但我真的谈完

  了,听众中赞同的人又有几许?我心里没底。其实呢,它是个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因为京剧要前进

  ,就绕不过这个“早成定局”的四大名旦,而且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取得新认识。不这样做,似乎就无法

  开创新局面。这个问题已经相当急迫了。对京剧知之较深的人,一是数量少了,二是岁数偏大,而对于

  其新理念的“运做”,偏偏又须通过50岁以下的人去实践。我早过了50岁,但又与50岁以下的人有密切

  的联系。历史需要认真去做这个课题。从时机讲已经晚了,但不能再晚。

  先说几句正面肯定的话,这不是套话,而是铁的事实。四大名旦是什么?是梨园的旗帜,是历史的

  骄傲,是时代进一步的缩影,同时也是今天梨园继续前进的“阻力”或“包袱”。他们空前绝后,京剧

  行程中只有过他们的“这一次”。历史不会倒流,所以他们既不会被复制,更不会被超越。京戏如今遇

  到了麻烦,这麻烦要求我们认真“补课”,力求做好这个课题。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豁”出来

  一“试”的。既然是“试”,或许就会失败。一但我失败了,依然会有再后来的人去“试”的。

  他们分别出生在:(梅)1894、(尚)1900、(荀)1900、(程)1904。各自的艺术特征:他们

  共同的老师王瑶卿这样归纳:梅兰芳的“样儿”,程砚秋的“唱儿”,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这是王瑶卿非常有名的“一字评”。王瑶卿只用一个字去概括,比用“梅兰芳的富丽雍容、程的沉

  郁深刻……”这样的泛泛之词,都更入木三分。他们同唱旦行,但又各有侧重。20世纪30年代,广大观

  众曾给他们四位一个评分表。其中有单项分数,也综合总分。梅兰芳在单项上不是都第一,但总分他最

  高,年轻时如此,晚年亦如此。这或许是梅兰芳一直在整个序列中一直领先并领衔的道理所在。但千万

  不要绝对化,因为京剧在重视综合的同时,也是重视单项的。程砚秋的“唱腔”独特,不是风靡了几代

  人?总之,登高在文化的云霄俯瞰,近现代京剧的行程,被四大名旦的光辉笼罩了半个世纪以远。在此

  之前之后,似乎还没有其他集团能够做到这一点。

  这一次下决心展开比较,办法有三:一、“主谈一人,对比另外三位”;二、“对比着谈两人”;

  三、从“层面”上对比这两位与那两位

  “恰如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遇到了。”这是张爱玲的话。说的是那难以捉摸的缘。缘是奇异的,有灵气,却无定迹。不知道何时会来,也不知道何时会去。来得无声无息,如天外飞仙,去也无踪无迹,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仿佛有缘了,你觉得“千里来相会”;忽而却又销声匿迹,“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只好望洋兴叹,大呼“无缘对面不相逢”。然而相信缘分的,总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后来高庆奎嗓音衰退离开舞台,谭富英崛起替换了高庆奎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四大名旦与四大须生是谁?视频

相关评论:
  • 17226041169京剧四大生旦净丑
    杭艳眉京剧四大生旦净丑如下: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前四大须生:高庆奎,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四大净:金少山,活曹操袁世海,活包公裘盛戎,候喜瑞;四小丑: 萧长华,马富禄,茹富兰,王爱爱。

  • 17226041169京剧分别有哪四派?
    杭艳眉京剧不止四个派,常说的四大一般是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四大名旦是梅尚程荀 梅兰芳 尚小云 程砚秋 荀慧生 旦角里还有老旦这个经常被单分出去的小行当,老旦以李多奎李派为主流 须生的话分前中后,现在一般说法归为前后。前为余叔岩 高庆奎 马连良 言菊朋。后因为除马连良以外的三位要不是过世,要不嗓音...

  • 17226041169京剧“四大须生”分别是_、_、_、_。 京剧“四大名旦”是_、_
    杭艳眉京剧四大须生:前四大须生:余叔岩 ▪ 高庆奎 ▪ 马连良 ▪ 言菊朋 后四大须生:马连良 ▪ 谭富英 ▪ 杨宝森 ▪ 奚啸伯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 ▪ 程砚秋 ▪ 尚小云 ▪ 荀慧生

  • 17226041169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都有哪些
    杭艳眉京剧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都是很著名的艺术家 四大名旦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梅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生死恨》尚有《失子惊疯》、《昭君出塞》程有《锁麟囊》、《春闺梦》、《亡蜀鉴》、《文姬归汉》荀有《红娘》、《红楼二尤》、...

  • 17226041169京剧“四大名旦与四大须生”分别是谁?
    杭艳眉后来又出现了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为代表的老生三个流派。谭、汪、孙三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三位的表演艺术。老生行当表演流派的第三代在继余叔岩之后,便是著名的“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和奚啸伯。小生表演中则出现了俞振飞、姜妙香等派。京剧旦行中以“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

  • 17226041169京剧四大名旦是谁 京剧四大须生是谁
    杭艳眉导读:京剧是我们国家的戏曲曲种之一,其独有的调式吸收各种戏曲形式,慢慢发展为戏曲的集大成者,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中也有佼佼者,那么京剧四大名旦是谁?京剧四大须生是谁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京剧“四大名旦”是谁 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梅兰芳(...

  • 17226041169京剧的流派、风格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杭艳眉以四大须生和四大名旦为例:四大须生:30年代的观众喜爱听京剧的老生唱腔,当时最负盛名的老生(须生)是: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被人们誉为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1901—1966),唱腔委婉、俏丽新颖,念白清楚爽朗,声调铿锵,做工潇洒飘逸,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人称“马派”,代表剧目有:...

  • 17226041169古代历史上的名旦
    杭艳眉“后三鼎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 “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前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南麒北马关外唐”:周信芳、马连良、唐韵声 武生:杨小楼、尚和玉、小生:徐小香、程继仙、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 旦:青衣花旦武旦:“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

  • 17226041169京剧的四大名旦是哪几位
    杭艳眉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后来高庆奎嗓音衰退离开舞台,谭富英崛起替换了高庆奎 京剧起源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 17226041169四大名旦与四大须生是谁?
    杭艳眉通过透视一个集团(如四大名旦)进行。四大名旦在1927年由报社组织戏迷自发选举产生(顺序依次是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其作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当然,它内部也发生了微调,其顺序 变成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一出,立刻产生出诸多的“派生物”,比如“四大 须生”、“四小名旦”、“四大...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