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辨石钟山记》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北宋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记:这是篇带考辨性的游记,其中固然有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同时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译文: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
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
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
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扩展资料: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注释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
  4、鼓:振动。
  5、搏: 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徐,慢。
  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铿(kēng )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19、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20、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1、齐安:在现在湖北黄州。
  22、适临汝:到临汝去。适,往。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23、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4、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
  25、湖口:现在江西湖口。
  26、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
  27、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28、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29、磔磔(zhé):鸟鸣声。
  30、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1、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32、噌(chēng )吰( hóng ):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33、舟人:船夫。
  34、罅(xià ):裂缝。
  35、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36、为此: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
  37、中流:水流的中心。
  38、空中:中间是空的。
  39、窍:窟窿。
  40、窾(kuǎn ) 坎(kǎn )镗(tā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41、向:先前。
  42、汝识之乎:你记住那些(典故)吗?识,记住。(书上的注释有误。有古汉语字典为证)
  43、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
  44、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45、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46、殆:大概。
  47、终:终究。
  48、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
  49、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50、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51、陋者:浅陋的人。
  52、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53、实:指事情的真相。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把小船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石钟山记视频

相关评论:
  • 17575445205《石钟山记》的原文翻译是什么?
    伏备浦《石钟山记》的原文翻译如下:《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

  • 17575445205石钟山记主旨是什么
    伏备浦主旨: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出处:《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原文节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

  • 17575445205石钟山得名由来为何众说纷纭?
    伏备浦《石钟山记》注释与译文片段:1. 选自《苏东坡全集》。2. 彭蠡,又名鄱阳湖,郦元,即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他著作《水经注》中有提及。3. "鼓"指振动,"搏"为击打,洪钟,大钟的意象。4. "是说"即此说法,磬,古代乐器,像尺子,玉或石制成。5. 李渤,唐朝洛阳人,有《辨石钟山记》...

  • 17575445205石钟山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伏备浦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讨,声名要熟悉事物的实情必需“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原理。《石钟山记》是一篇考查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日,苏轼送宗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共三段。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

  • 17575445205石钟山记的原文翻译
    伏备浦石钟山得名的奥秘在《水经》中有记载,但郦元的解释并未被广泛接受。他推测山下深潭与浪花碰撞,声音如钟,但这种理论常遭质疑。唐代李渤亲自寻找证据,发现石鸣之音独特,然而他的发现仍让人存疑。苏轼在元丰七年亲身探访,通过实地观察和听觉体验,揭示了石钟山声音的真正来源。石下石穴与水波的互动...

  • 17575445205《石钟山记》写于怎样的情景之下?
    伏备浦该文是作者苏轼于宋元丰七年(1084)由齐安(今湖北黄冈县)往临汝(今河南临汝县),途经九江鄱阳湖口,访寻石钟山,探究其名称的由来而写的一篇游记。石钟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此山分两部分,位于湖口城南的部分称“上钟山”,位于城北的称“下钟山”,各高五六百...

  • 17575445205石钟山记翻译,夜泊于绝壁之下的夜
    伏备浦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 17575445205苏轼石钟山记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伏备浦苏轼《石钟山记》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①,枹②止响腾,馀韵徐...

  • 17575445205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伏备浦游石钟山记原文 元末明初·张岱 登石钟山记游者之盛事也。山色幽眇,景物奇丽。上望香炉峰如飞凤翔舞,又如大钟覆地。其下临大江,峭壁陡绝,势不可攀。山中有寺,香火鼎盛,钟声悠扬。游者至此,皆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然余独游其间,尤觉清幽静谧,若置身仙境。夜宿山寺,闻钟鸣之声...

  • 17575445205石钟山记的古今异义
    伏备浦石钟山记的古今异义:a.自以为得其实,其实:古义,那事情的真象;今义,说明真实情况 b.虽大风浪,虽,即使 c.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就任 d.将入港口,港口:河湾入口处等。《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