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是人情社会?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情感在涌动,而社会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个个普通人构成的;人情世故、人情往来我们都无法脱离,下面我就简单的讲讲为什么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第一,宗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以姓氏和家族形成的群体观念在当下依然是主流,我们每个人都会从属于某个群体或者某个利益小团体,这也是我们得以发展和取得成功的一个加持;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总避免不了沾染某种社会属性,也难以脱离与他人的相处和互动。
作为有意识有情感的人自然难以忽视与他人的情感,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当朋友遇到困难时,彼此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的,一来二往,人情世故……
第二,人情社会也难免会有其弊端,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判断;
比如在利益分配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主动偏向于和我们关系较好的人;比如在司法审判时候,有的人会偏向于熟人、人情和法制在此刻会有小冲击,也很难保证所有的时候都可以做到司法独立于人情之外;此外人情社会不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很多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无法避免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中,我们就要坦然面对,不要因为社会如此遇到点事情就觉得不公平,总要慢慢适应,我老师的一个朋友在参加某场某单位考试的时候意外被刷,然后郁闷和抱怨了好久,之后还是振作起来了,如今已经是某单位的领导了,其实只要真的有能力,又肯努力一定不会被埋没的;所以还是要自己多去奋斗,既然改变不了社会和他人,就多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很简单,在中国做任何事首先靠人情,包括正常的生活生产问题到政府机构都一样,本来中国是个礼仪国家,人情来往很正常,但越来越扭曲了孔子的思想,没有规则和法律约束,权力大于一切时你要做每一件事就要动用人情关系才能解决,逐渐演变直至根深蒂故。

中国人情社会的本质是人情味重,而不是契约社会,有没有“关系”直接关乎到饭碗的质量。
一、中国人把人的关系分成三种:
一种叫家人关系,这是最核心的一层。家人关系里对利益保护没有条件,而且不讲回报。家人关系不好的时候,当然会有愤怒和敌意,但更多的是忍耐,因为家丑不可外扬。
第二层关系是熟人关系。比如同学、邻居、同事和同村乡亲等等。为了建立这种关系,甚至番薯藤嫁接稻秧草,牵来牵去,你与他,他与我,没有关系都能牵出关系。不是非亲即故,就是非朋即友,再就是“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熟人关系对人情的回报有一些期待,会通融但也有条件。
第三层关系则是中国文化中最少涉及的生人关系。谁也关不着谁,谁也欠不着谁,谁也帮不着谁,公事公办是生人关系的特点。生人之间往往不给任何照顾,只讲利害,对回报要求最高。
人情关系是指前两种关系,这些关系构筑了一张庞大的、坚不可破的社会关系网,这是一张看似温情脉脉、实际上充满了冷漠与不信任的网。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张能令他人羡慕的关系网,每个人都在苦心、细心经营着自己的关系网,每个人都期望能从自己的关系网中获得利益,而关系网的最大本质,就在于相互利用、相互依靠。于是,人人都拼命拉关系、走后门。其恶果是形成了一个更加不公正的社会环境。
二、中国人擅长于讲关系,中国人盛行关系风,原因在于:
1、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经济基础长期以来是小农经济,我们传统的特点,是四世同堂,祖宗崇拜,家国一体,人与人之间靠血缘和泛血缘关系来维系,天下和国家都被看作一个大家庭。家人之间,讲讲亲情就好。亲情扩大到社会,就讲人情关系。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特别讲究人面、情面、场面。
2、中国的体制还没有走向市场化。讲人情也可以说是计划经济的后遗症。我们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人们形成了‘有事找熟人’的观念。就拿看病来说吧,在西方一些国家,有更好的医院,有更好的医生,只要你肯花钱,你就可以到那里求医看病;如果你不想花很多钱,就到普通医院。而我们国家,医院基本都是公有的,看病、用药乃至挂号价格是统一的。在这种体制下,你想找好一点的医生看病,就必须找关系、托熟人。
3、“人治社会”官本位、权本位的影响。少数人拥有社会政治、经济资源,而其他人很难与其平等竞争而拥有,使之产生少数特权阶级和特权经济。有了特权必然产生政治寻租和经济寻租,寻租是一种暗箱操作的违法行为,“讲关系”是寻租的媒介。有的人就是靠人情关系而获得了正常收入之外的灰色利益,也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对规则和法律的起码尊重,关系和潜规则文化深入骨髓。
4、人口多,资源贫乏。一样的东西谁都想要,量又不足,怎么办?谁的关系近就给谁。
5、有关系真起作用。在一些法治社会的国家,有些事不能办找谁也没用;有些事能办不找人也能办,一切按规矩或者法规来。可在我们国家,有关系还真起作用。有些事不能办找找人就能办了,许多事有内部政策,售价有内部价格,不一样的人有不同待遇、有不同价格,长而久之,助长了人们重视人情关系。中国是个熟人社会,熟人之间,讲感情,但不讲原则。亲朋好友,同学同乡,老的上下级,对方前来办事,合规矩的办,不合规矩的,也可能会办。而且,只有办不合规矩的事儿,彼此的交情才深,才够朋友。
中国人讲究关系有一定好处。在圈子内的关系充满温情、有人情味,不像西方人那么多的死板机械和冷漠。但也有坏处,讲关系的可怕在于它已经占据了人的大脑,影响了人的思维和判断,让每一个中国人在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想,我有什么关系可以在这件事情上用的,还要再拉哪些关系?而那些手上掌握着公权力的人,也习惯性的把许多明明是职责上应该做的事,就是故意的不做,等着人上来拉关系,收好处。
在中国人越来越讲究人情关系的同时,实际上现在的中国人情关系有点变味。表面上中国人讲究人情关系,但实际上,我们今天社会丧失最多的一种东西恰恰就是人情。人情也分两种,即生人之间与熟人之间。生人之间是社会环境,今天的人都对生人有戒心,唯恐上当,生活中也的确如此,稍有疏忽就会添一回小恶心多一个小挫折。生人之间,防人之心不可无,防范成了必修课。熟人之间多是情分,过去熟人之间帮忙是常事,没有人懂得去计报酬,尤其邻里,相互帮忙天经地义。
可今天,什么都可以换算成钱,你靠人情关系求人帮忙,那不是白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1333363383364帮的,你要付出一定代价,否则没人真心帮你。久而久之,今天喊人帮忙就变得十分慎重,要盘算盘算,真要求人帮忙,要先“打点”,否则你就不好意思求人。熟人之间存在戒心,让礼尚往来换算成社会成本,每个人都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变得精明起来,以致下一代人以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状态,本质是导致人情越发淡漠。
更为重要的是,求人成了常态,使得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变得不堪重负,变了味道,从而形成了若干潜规则,形成了权钱交易,形成了人身依附,形成了特权,形成了不公平。而编织关系网、疏通关系、维持关系、寻租、请客送礼耗费了单位、家庭及个人的诸多资源和精力。在这样一个以权力为基础、以人际关系维系的社会中,人情世故自然变成了比学识、能力更重要的“制胜因素”。这种状况把人才的才华和注意力吸引到了关系学和钻营上,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创新能力。使得一些人尝试探求人生的每一款捷径,提高情商、揣摩人心、搭人脉、混圈子,精力四处分散,唯独没有留下时间自我丰盈。

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是因为:
第一,宗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以姓氏和家族形成的群体观念在当下依然是主流,我们每个人都会从属于某个群体或者某个利益小团体,这也是我们得以发展和取得成功的一个加持;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总避免不了沾染某种社会属性,也难以脱离与他人的相处和互动。
作为有意识有情感的人自然难以忽视与他人的情感,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当朋友遇到困难时,彼此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的,一来二往,人情世故……
第二,人情社会也难免会有其弊端,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判断;
比如在利益分配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主动偏向于和我们关系较好的人;比如在司法审判时候,有的人会偏向于熟人、人情和法制在此刻会有小冲击,也很难保证所有的时候都可以做到司法独立于人情之外;
此外人情社会不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很多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无法避免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中,我们就要坦然面对,不要因为社会如此遇到点事情就觉得不公平,总要慢慢适应。

中国人最重“关系”,中国社会干脆就是一个“关系”的社会。在一个“关系网”发达和大家都讲求“关系”的社会里,任何事情都逃脱不了关系网。这其实就是人情关系外加面子理论。

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就是认清,是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渐渐形成的交换性的社会行为,有了姻缘亲属关系、亦或是君子之交,中国人从古至今都习惯于因为面子而接受。

人情中的血缘关系和儒家伦理的影响而倒向重情抑理。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特别重视的是“情”,情是维系伦理关系的核心,“家和万事兴”、“和生于情”、“请关难断家务事”在中国文化里情与礼不但非对立,理就在情中说某人不近情就是不通礼,不通情就远比不通理严重,人与人之间若能动之以请,可以无往而不胜,若坚欲说之以理,那就是自找麻烦,这种情形在现在我们的社会里就很普遍。就像现在常常可以听到“法不外乎人情”。这种由人情建立起来的网络对面子的影响就在于一个人必须时时刻刻注意他与每一个特定交往者的关系,以决定情与面施与的范围。

“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受“礼”的引导和规范,导致人与人在礼貌客套上的相互牵制,并导致了人情的形式化,构成了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社会交换方式。就像我们常说的“送人情”或“送礼”,这儿的“情”与“礼”不再是“亲者之情”、“长者之尊”,而是体现着我们交往方式上的形式主义。礼对情的规定是人的情,不再是真实的情义或心理,而是一种象征。人情的形式化使得交往双方已顾不得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也只强调面子上是否过得去就行。

由此可见“讲人情”、“爱面子”确是我们中国人典型特点。为了面子,为了拉关系“送人情”、“送礼”在当今社会也确实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太平常,也太平淡了,正因为此人们就像忽略空气一样无视它。中国某部分社会、某类人正是在对它的追求中失去了自我。留下一副面具。不知这副面具的获得者什么时候又会意识到它的累赘。还自己一个本来面目。

中国人情社会的形成,和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礼记》成书秦汉之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从古至今,人情社会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检验。好的因素也就是有积极意义方面的内容,被一代又一代人所继承,所发展。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世故,你有人脉你就会非常强大,你会办事,你会办事,就会让人非常喜欢你


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是人情社会?视频

相关评论:
  • 17143892486为什么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每天骂领导,但是好像几乎没有用,还是天天欺凌你...
    薛宜强中国是人情社会,很多事情会带入自己很多的情绪,尤其是有一定权力的人,脾气更大,你骂你上级,他知道了,就算不明里整你暗地里也会,然后你会更不舒服,再骂他,他又整你,这样就成了恶性循环。

  • 17143892486如何搞明白中国的“送人情”文化?就是啥时候该对某人进行送礼、看望?什 ...
    薛宜强你好,“送人情"对一个家庭确实重要,它是联系亲情、友情,重要纽带。中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什么时候送“人情"确实有讲究。一般有以下几种:一、家庭亲友中结婚、老人过世或好友结婚要送“人情”。二、家庭亲友中有人生病住院,要送“人情"去探望。三、家中有人要托人办事情也会送“人情办事礼"...

  • 17143892486在人情社会,尽量不要和“亲戚朋友”有关系,原因有三,很现实
    薛宜强01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都是一个复杂的“人情社会”。在 人情 社会当中,无论你做什么,都得看着“人情关系”来做人。一旦你不遵守人情社会的规则,那你就会被人嫌弃,被人指责。就拿你与亲戚的关系来说,别人找到你帮忙,你却不肯帮忙。那别人就会说你冷漠无情,一点也不在乎血浓于水的亲情。到...

  • 17143892486人情交往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薛宜强人情交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情交往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负担。当人情交往变成一种负担时,我们该如何减负呢?份子钱又如何回归祝福本意呢?首先,我们要正确看待人情交往。人情交往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对它的过分追求。我们应该把人情交往看作是一种人与...

  • 17143892486怎样看待中国式交往?
    薛宜强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他的家境不错,父母人脉比较广,又或者是他的亲戚朋友在开公司,人脉也比较广,对于他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自然就会给他创造许多便利的条件,他就会比许多其他同学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了。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中国人情是社会,所存在的一种中国式交往。再打个...

  • 17143892486总是倡导发扬国学,可为什么有老师认为里面绝大部分糟粕?
    薛宜强现代社会无论男女在恋爱、学习、工作中都应有平等的地位,但是传统家庭思想中对女性的轻视仍有大量存在,特别是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地区,要扭转还需要从思想上进行深刻教育和引导。二、人情往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面子”被看作是在社会立足的必备。无论是办什么事情都要找个熟人、走个关系,没...

  • 17143892486什么是人情思维吗?
    薛宜强当然,更多的时候,人们大都习惯将人情世故当成规矩。这其实就是中国式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之一。何以见得?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继续探讨,即:一、绝大多数事情,都可以扯上“人情”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我们人生当中,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扯上“人情”。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古以来...

  • 17143892486真是朝中有人好办事?真是太黑暗了。。。
    薛宜强楼主你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没有必要惊讶啊。当然步入现代社会以后,光是有人就不大够了,还得有钱,人家才会给你办事。

  • 17143892486中国人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有告老还乡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
    薛宜强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很深厚,因为故乡里有自己熟悉的亲人,还有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让自己有很熟悉的亲切感。

  • 17143892486请客送礼“人情风”泛滥的原因和危害
    薛宜强四是人情严重变味。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礼尚往来,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往来已越来越扭曲人际关系,人情风正在污染人们的心灵,金钱的多少表示着人情的轻重;礼品的贵贱,显示着关系的亲疏。因为礼金的多少,长辈与晚辈变脸,兄弟姊妹反目,亲朋失和。而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每次消费金额都不能少。这种礼尚往来,已被一种庸...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