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星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什么是彗星?~

在中国古代著名的典籍《春秋》一书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鲁文公十四年即公元前613年,孛(读bei)这个字在古文中专指彗星。从这一记载中我们了解到,公元前613年秋天,有彗星出现在北斗星附近。据现代科学家推算,这里记录的就是那颗有名的哈雷彗星在古代的一次回归。
无论是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外国,天空中一旦出现彗星,都被许多人认为是不祥之兆。一直到20世纪初哈雷彗星在1911年那次回归时,在欧洲还引起了很大的恐慌,有人甚至忙着写下遗嘱,将财产捐给教会。因为当时已有人计算出彗尾要扫过地球,预言地球可能要面临“灭顶之灾”了。可事实说明,后来并没有什么灾难发生。出现恐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天文学家对彗星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彗星这个天上的不速之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人类对彗星的认识,走过了既漫长又曲折的道路。在中国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中,曾发现了2000多年前绘制的慧星分类图。其中有20多种不同形态的彗星,并注有彗星、天箭、白灌、赤灌、蒲彗、竹彗、蒿彗等不同的名称。从种类之繁多、形态之丰富的程度来看,无疑是积累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观测资料的结果。这幅普星图是世界天文史上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料。
在人类近代史上对慧星研究做出决定性贡献的是英国天文学家哈雷(1656~1742年)。在哈雷之前,人类对有些彗星是沿一定的具有周期性的轨道运行的这一事实一无所知。哈雷是著名科学家牛顿的朋友和同事,他在1682年观测到了这颗彗星之后,研究了在此之前300多年间出现的24颗彗星的观测记录,发现在1531年、1607年和1682年三次出现的彗星,都是间隔约75年。于是他着手查阅更早的彗星记录,结果令他十分惊喜:每隔约75年都会有一颗彗星光临地球附近!他开始使用牛顿方法计算这颗彗星的轨道,结果证明它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日运行的天体。每当彗星运行到近日点时,人类就会看到它。哈雷接着提出了他的预言,彗星将在1758年回归。到了1758年12月的圣诞节之夜,彗星果然如期回归了,可惜这时哈雷早已辞世。哈雷的研究使人类对彗星的认识深化了一大步,人们就把这颗每75年左右回归一次的彗星命名为“哈雷慧星”。
由于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彗星的记载是全世界最丰富的,在确认了哈雷彗星的75年周期之后,中国和外国的科学家们急切地开始重新查阅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尽管除了哈雷彗星之外,在历史上还会有很多其他彗星被发现并被记录下来,但有了75年这个周期就好办了,人们可以用每次“上溯”75年的办法辨别某次彗星记录是不是关于哈雷彗星的。经过审慎的研究,中外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中国古代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较早的一次是上述的鲁文公十四年,而从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39年)开始,一直到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1年),哈雷彗星的每次回归在中国都被记录下来,一次也不缺少。这期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29次,时间跨度达2250年。这真是了不起的天文观测成就!
有趣的是,对彗星的研究还产生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副产品”。中国古代东周以前的那段历史,目前还有不少没有考证清楚的地方,甚至还有一个“断代”,即确定年代的问题。如“武王伐纣”这一商末周初的重大历史事件,究竟发生在哪一年,一直是众说纷坛。我国现代天文学家张钰哲根据史书《淮南子·兵略训》上说的“武王伐纣……有彗星出”及哈雷彗星的75年回归周期,提出了“武王伐纣”应发生在公元前1057年的看法,同时也把中国和世界最早的哈雷彗星回归记录提前了近400年。他的这一看法有很有据,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重视。
事实上,哈雷彗星是属于短回归周期的彗星。在天文学家已确切知道其轨道周期的600颗左右的彗星中,只有20%是短周期彗星,其余都是长周期的。在长周期彗星中,最短的周期也在200年以上,而它们的平均回归周期估计达1000万年以上,最长的有3000万年!相比之下,周期最短的是恩克彗星,它是1786年首次被观测到的,每隔3.3年就回归一次。更仔细的研究发现,短周期彗星也曾是长周期彗星,后来它们运行到某个行星附近时,由于受到行星万有引力的影响,其轨道发生了变化,而“蜕变”成了短周期彗星。
彗星的样子,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有一个圆圆的头,后面拖着一条又长又大的尾巴。因此,在中国民间又有“扫帚星”之称。实际上,彗星在运行到远离太阳位置的时候,原本是没有尾巴的,只是在飞到近地点附近时,由于受到太阳辐射出来的“太阳风”压力的影响,才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彗尾”。因此,彗尾总是指向远离太阳的那一方。
通过对彗星光谱的研究可以确定它们的化学成分。现已知道彗星上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氮、氨、甲烷以及水、钾、钠、钙、铁、铜、镍、有机分子等。由于远离太阳时它们的温度很低,是冻结在一起的团块,因而彗星又称“空间雪球”。

彗星,不过是太阳系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彗星是在太阳的引力下绕着太阳运动的一种天体的称呼。
彗星是太阳系大家庭中的一个奇特的成员,它不仅有一个奇特的外貌,而且它的行踪“诡秘”难以捉摸。彗星拖着一条奇异的长尾巴,就好像是一把倒挂在天上的扫帚,所以我国古代人民形象地给它起了一个别名——扫帚星。其实彗星的彗字在古代就有“扫帚”的意思。古希腊人把彗星称为“发星”,认为彗星的尾巴就是少女拖在脑后的美丽的长发。

(1) 彗星是太阳系中天体的残骸。它和一般的星星不一样,是由气体和冰粒组成的。彗星也围绕着太阳运动,但跟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不一样的。
(2)彗星是星际间物质,俗称“扫把星”。在《天文略论》这本书中写道:彗星为怪异之星,有首有尾,俗象其形而名之曰扫把星。
(3)公元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归。当时,人们怀有复杂的心情,注视着夜空中这颗拖着长尾巴的古怪天体,认为是上帝给予的一种战争警告和预示。后来,诺曼人征服了英国,诺曼统帅的妻子把当时哈雷彗星回归的景象绣在一块挂毯上以示纪念。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灾星”。像这种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极少数在近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

彗星的轨道有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椭圆轨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另两种轨道的又叫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一般彗星由彗头和彗尾组成。彗头包括彗核和彗发两部分,有的还有彗云。并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彗核、彗发、彗尾等结构。我国古代对于彗星的形态已很有研究,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上就画有29幅彗星图。在晋书“天文志”上清楚地说明彗星不会发光,系因反射太阳光而为我们所见,且彗尾的方向背向太阳。彗星的体形庞大,但其质量却小得可怜,就连大彗星的质量也不到地球的万分之一。由于彗星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的,在远离太阳时,它只是个云雾状的小斑点;而在靠近太阳时,因凝固体的蒸发、气化、膨胀、喷发,它就产生了彗尾。彗尾体积极大,可长达上亿千米。它形状各异,有的还不止一条,一般总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且越靠近太阳彗尾就越长。宇宙中彗星的数量极大,但目前观测到的仅约有1600颗。

彗星的起源是个未解之谜。有人提出,在太阳系外围有一个特大彗星区,那里约有1000亿颗彗星,叫奥尔特云,由于受到其它恒星引力的影响,一部分彗星进入太阳系内部,又由于木星的影响,一部分彗星逃出太阳系,另一些被“捕获”成为短周期彗星;也有人认为彗星是在木星或其它行星附近形成的;还有人认为彗星是在太阳系的边远地区形成的;甚至有人认为彗星是太阳系外的来客。因为周期彗星一直在瓦解着,必然有某种产生新彗星以代替老彗星的方式。可能发生的一种方式是在离太阳105天文单位的半径上储藏有几十亿颗以各种可能方向绕太阳作轨道运动的彗星群。这个概念得到观测的支持,观测到非周期彗星以随机的方向沿着非常长的椭圆形轨道接近太阳。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过路的恒星给予的轻微引力,可以扰乱遥远彗星的轨道,直至它的近日点的距离变成小于几个天文单位。当彗星随后进入太阳系时,太阳系内的各行星的万有引力的吸力能把这个非周期彗星转变成新的周期彗星(它瓦解前将存在几千年)。另一方面,这些力可将它完全从彗星云里抛出。如果这说法正确,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一千颗左右的彗星记录只不过是巨大彗星云中很少一部分样本,这种云迄今尚未直接观察到。与个别恒星相联系的这种彗星云可能遍及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内。迄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探测可能与太阳结成一套的大量彗星,更不用说那些与其他恒星结成一套的彗星云了。彗星云的总质量还不清楚,不只是彗星总数很难确定,即使单个彗星的质量也很不确定。估计彗星云的质量在10-13至10-3地球质量之间。

一种行星,会有很长的尾巴

是你

彗星被认为是来自太阳系边缘奥尔特云的小天体。奥尔特云是位于太阳系边缘、形成太阳系时的剩余物质,其中有许多尺度不大、富含水和石质的大小颗粒,这些物质相互混杂在一起,因此,彗星也被形象地称为“脏雪球”。
这些颗粒物质经常发生摩擦和碰撞,并因此而改变运行轨道,其中一些会进入内太阳系,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向着太阳运动,在逐渐接近太阳的过程中,被太阳光加热,其中的气体物质和水会蒸发,固体物质也会随之脱离,在太阳光压下拖在彗星背向太阳的后面,形成长长的尾巴。
彗星因为来自遥远的太阳系边缘,又基本上是直接向着太阳而去,其运行轨道通常是偏心率极高的椭圆。
彗星有周期彗星和非周期彗星之分。如果彗星在绕行太阳一周后,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还能回归,并形成围绕太阳的稳定轨道,就是周期彗星,例如哈雷彗星。如果彗星在绕行太阳一周后,不知道去了哪里,再也回不来了,就是非周期彗星了。
由于彗星每回归一次,都会损失一部分质量,所以彗星每回归一次,后面的尾巴就会短一些,直到它的质量已无法维持其物质集聚状态了,这颗彗星就解体了,成为遗留在原来彗星轨道上的一群碎屑。当地球运行到彗星原来的轨道时,这些碎屑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落向地球,与地球大气层摩擦燃烧,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流星雨了。


慧星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9616129280彗星的是什么意思
    广屈柳彗星 中文俗称“扫把星”,是太阳系中小天体之一类。由冰冻物质和尘埃组成。当它靠近太阳时即为可见。太阳的热使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在1995年前,彗星是依照每年的发现先后顺序以英文小楷排列。如1994...

  • 19616129280彗星是什么,为何成为了“扫把星”?
    广屈柳1. 彗星,一种在太空中的天体,当其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因摩擦而发光,形成一道类似流星的轨迹。因其形状酷似扫把,故被古代人们称为“扫把星”。2. 彗星的存在已有千百年之久,古人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对这种现象知之甚少,因此将其与扫把相联系,认为它是凶兆的象征。3. 古时候,人们用彗星的...

  • 19616129280彗星是什么?
    广屈柳彗星,不过是太阳系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彗星是在太阳的引力下绕着太阳运动的一种天体的称呼。彗星是太阳系大家庭中的一个奇特的成员,它不仅有一个奇特的外貌,而且它的行踪“诡秘”难以捉摸。彗星拖着一条奇异的长尾巴,就好像是一把倒挂在天上的扫帚,所以我国古代人民形象地给它起了一个别名——...

  • 19616129280什么是彗星
    广屈柳中文名称:彗星 英文名称:comet 其他名称:扫帚星 定义:当靠近太阳时能够较长时间大量挥发气体和尘埃的一种小天体。 应用学科:天文学(一级学科);太阳系(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彗星(Comet),中文俗称“扫把星”,是太阳系中小天体之一类。由冰冻物质和尘埃组成。当它靠近太阳时...

  • 19616129280彗星是什么?
    广屈柳彗星是一种特殊的天体。它有一颗明亮的彗头,拖着一条美丽的彗尾。在很长的时期里,人们不了解彗星是什么东西,以为它在天上一出现,地上就要发生大灾大难。

  • 19616129280彗星的解释彗星的解释是什么
    广屈柳通称扫帚星。词性是:名词。拼音是:huìxīng。注音是:ㄏㄨㄟ_ㄒ一ㄥ。结构是:彗(上下结构)星(上下结构)。彗星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绕太阳运行的一种星体。后曳长尾,呈云雾状。俗称扫帚星。旧谓彗星主除旧布新,其出现又为...

  • 19616129280彗星是个什么样的天体?
    广屈柳彗星是太阳系中的一种特殊天体,它们的轨道形状非常扁长且倾斜,大多数时间彗星都距离太阳非常远,有时可达几百甚至几千天文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彗星看起来只是一团直径约10多千米的冻结“脏雪球”,即使使用强大的望远镜也难以发现它们。然而,当地球接近彗星的轨道时,太阳的光和热使彗星开始融化并释放...

  • 19616129280彗星是什么?
    广屈柳中文名称:彗星 英文名称:comet 其他名称:扫帚星 定义:当靠近太阳时能够较长时间大量挥发气体和尘埃的一种小天体。 所属学科:天文学(一级学科);太阳系(二级学科)百科名片 彗星(Comet),中文俗称“扫把星”,是太阳系中小天体之一类。由冰冻物质和尘埃组成。当它靠近太阳时即为可见。太阳的热...

  • 19616129280天文学中的彗星是什么
    广屈柳在天文学的广袤宇宙中,彗星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们是太阳系内的天体,由冰和尘埃的奇妙组合构成,其结构分为彗核、彗尾和彗髻三部分。彗核,这个核心地带,主要由冰和岩石交织而成,它的存在揭示了彗星的固态本质。当彗星接近太阳,彗核中的物质开始蒸发,形成了那道独特的拖曳尾迹,我们称之为彗尾。...

  • 19616129280历史上最亮的彗星是哪年出现的是什么彗星
    广屈柳彗星(Comet),中文俗称“扫把星”,是太阳系中小天体之一类。由冰冻物质和尘埃组成。彗星是冰冻物质和尘埃的凝结物,更像是一堆如一座小城大小的脏冰。彗星和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公转,但其路径更长更夸张。当它靠近太阳时即为可见。太阳的热使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