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埠镇的历史沿革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陆埠镇的历史事件~

在革命战争年代,撞钟山麓曾发生过悲壮的洋菜厂事件。1943年4月30日,日伪军一百余人,分两路偷袭驻洋菜厂的陆埠联乡自卫队,其中一股日伪军曾抢占钟山制高点,架起机枪,扫射自卫队驻地洋菜厂,致自卫队员被当场打死1人,打伤1人,14人被捕,后被日军用铅丝一个个穿过手掌,用船押至姚城,活埋于玉皇山。洋菜厂的19间房子全部被烧。在撞钟山之西麓埋葬着在狮子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我三区队队长王志祥(又名王履本)烈士。

大隐镇位于余姚市东部,东与鄞州高桥镇姜岱村双岙村为界,南与鄞州横街镇石岭、接胜等村为界,西同陆埠镇大平地、余鲍陈、河姆渡镇河姆等村相邻,北倚姚江与江北区乍浦乡隔江相望。现有总面积3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00余人。  西汉时,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曾隐居于此,故名为大隐。  大隐历史悠久,上溯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生活、劳作于此,为河姆渡文化的延续。春秋时代,大隐属越国的辖地。越王勾践于周元王四年(前472),灭掉吴国后即在大隐境内城山建城设港,定名为句章(勾践为了表彰自己灭吴封伯之功,以示子孙,将原越国之南方边地句余,扩大而改称句章)。楚国灭越国,大隐为楚国境地。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始建句章县,属会稽郡。城山仍是句章县之治所。后历两汉、三国、西晋不变。唯在东汉时,城山城并曾为会稽郡东部都尉治。至东晋隆安四年(400),由于孙恩起义军攻破城山城,句章县治遂由城山迁至小溪(今鄞州鄞江桥)。隋开皇九年(589),并余姚、鄞、鄮三县入句章县,大隐仍属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姚州,大隐直属鄞州。唐武德八年(625),改鄞州为鄮县,大隐境属鄮县。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因采访使齐瀚所奏,以鄮县改置明州,分鄮县为慈溪、奉化、翁山、鄮县四县,此为慈溪设县之始,县治设在今宁波市慈城镇。大隐属慈溪县。唐天宝元年(742),改明州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明州,大隐历为慈溪县所属。五代时,大隐所属之慈溪县隶吴越国明州望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归宋,慈溪县隶两浙路明州奉国军,大隐仍属慈溪县。南宋熙宁五年(1194)十一月,升明州为庆元府,慈溪县属庆元府。大隐为句余村境;石台乡管望江里、孝顺里、句余村、光德村两里两村,隶属慈溪县。元延祐年间,石台乡管十四都至十九都共六都,大隐为十四都,十五都(石岩)。元至正年间,石台乡辖九十八社。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即太祖吴元年,朱元璋降方国珍,改庆元路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改明州府为宁波府,隶浙江布政司,慈溪县属宁波府,大隐属慈溪县。明天启年间,石台乡设十四都至十九都,共六都四十二图,大隐是十四都。入清,宁波府属宁绍台道,慈溪县属宁波府,大隐仍属慈溪县。至雍正年间,石台乡设六都二十九图,大隐仍为十四都一图:岐山头、王童、联河、下边、冯家、周家库;内二图:三过、湖西、桑家河头、谢家;外二图:姜岱、高车桥、里外大岙、野猫弄、麻车桥、油车岙;三图:云溪、大隐市、孙家、旱溪头、谢山庙前、堰头、翁家、范家、里埠头、石塘;四图:金夹岙、墙里洪、姚家、舒家岙、城山渡、石山下、外埠头、傅家川、窑头、浦沿胡、小隐张陈。十五都内二图:余鲍陈、汪家、南岙、槠林、乌岩、邵家。三图:汪家水磨、刘家搭、周家搭、庙下汪、毛家埠、暸舍、申亭岙、水坑头、许家。至清末不变。明国初乡村组织袭清制。  民国元年(1912),废府制,慈溪县直属浙江省军政府。民国三年,于原宁绍台道境置会稽道,十六年废道制,仍旧。民国十七年,改行村里制,旋即改乡镇制。乡镇居民闾邻制。明国二十三年,撤区,废闾邻,编保甲。民国三十一年(1942),慈溪县分四区。陆埠区辖:陆埠镇、郭姆乡、大隐镇、车厩镇、南山乡、石岩乡。民国三十五年九月,撤区,将40个乡镇并为25乡镇。其时南区4乡镇:陆埠镇、大隐乡、车厩乡、慈南乡。民国三十七年(1948)六月,复设置陆埠区署。次年春,四明山地区划建四明县,慈溪县南山乡全部,大隐、旧石岩及三过、歧阳等部分村划归四明县。因四明山地区为新四军浙东根据地,又时近解放,故四明县有名无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域同民国时期。  1949年10月,慈溪县属宁波专员公署,大隐仍隶属慈溪县。1950年5月,调整行政区域,将大隐境分为大隐、岐阳和原石岩三个乡,下设村、农会。1954年10月对县境作调整,姚北的植棉区划给慈溪县,姚东之水稻区划归余姚县,大隐乡、岐阳乡、石岩乡、河姆乡遂于这一年隶属余姚县,归陆埠区管辖。1956年4月撤区并乡,大隐、石岩、岐阳、河姆四乡合并为大隐乡。同年12月将原河姆乡河姆、冯家、陶家、徐家村划归车厩乡。1958年,将原岐阳乡、石岩乡的岐阳、岐山、旭光、山前、星光、明乐、五一、联盟和接胜、高胜、五星等十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即村)划归鄞县。此时,大隐地区为陆埠人民公社一、二大队,下设连排组织,到1959年3月,由二个大队合并改称大隐管理区,隶属陆埠人民公社。1961年5月恢复区建制,大隐管理区改建为大隐公社,隶属陆埠区。1969年5月成立大隐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辖9个大队、1个居委:芝林、红旗、云溪、旱溪头、红卫、红星、四新、舒夹岙、城山大队、大隐居委。1981年1月撤销余姚县革命委员会后,相继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大隐公社管理委员会,隶属陆埠区公所。1983年9月政社分设,复称大隐乡并以乡建立经济联合社,下辖10个村1个居委。原红旗大队分为章山、刘家塔2个行政村。 1985年7月,余姚撤县设市,行政区域不变,大隐乡属余姚市陆埠区。1986年8月,撤乡建镇建置大隐镇。  2001年4月12日,由原来芝林、章山、刘家塔、旱溪头、云溪、学士桥、里埠头、外埠头、舒夹岙、城山十个行政村合并为芝林、章山、云旱、大隐、学士桥五个行政村,并将原大隐居委会改称成滨溪居委。

陆埠旧称蓝溪,按志书载:“蓝溪,自发源于江际,夹岸藤萝,色深可染,因以名之。”蓝溪历史悠久,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生活、劳动于此,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古代文明。唐虞远古时代,蓝溪境地属扬州之域。夏、商、周时期仍为扬州之属地。该时这里属荒蛮之域,断发纹身,刀耕火种,与中原无往来。春秋时期,现陆埠镇境域属越国辖地,后因越国与吴国互相怨伐,多年攻战,蓝溪境域于吴胜时则属吴,于越胜时则属越。春秋时代,至公元前473年,越国终于灭亡吴国,报会稽之耻,致贡于周,以尊周室,称霸诸侯,号令中国。并于此时置句章城。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诸侯毕贺。战国时,句践六世孙无疆兴师伐楚,楚威王兴兵抵御,大败越师,破散越国,尽取吴越故地。蓝溪境域由此属楚。
秦灭六国,行郡县制,秦始皇三十七年始建余姚县、句章县,属会稽郡。现陆埠境域以蓝溪为界,溪东属句章县,溪西属余姚县。自此以后,现陆埠境域一直为余姚、句章(句章后分属郸县、慈溪县)两县所辖。后历两汉、三国、西晋不变。唯在东汉时,城山城曾兼会稽郡东部都尉的治所。至东晋隆安四年(400),由于孙恩起义军攻破城山城,句章县治遂由城山迁至小溪(今鄞江桥)。南北朝时,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有颖阳刺史李信避兖州兵乱徙居蓝溪,被敕封为“蓝溪王”。隋平陈,并余姚、鄞、鄮三县入句章县,蓝溪境域属句章县。 唐武德四年(621)废句章县,复置余姚县,并置姚州、勤州,蓝溪属姚州。武德七年废姚州,八年废鄞县,改鄞州为县,蓝溪境分属余姚县、鄮县。余姚、鄮县同属越州都督府。唐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十道,越州隶江南道。蓝溪境地域所归属的余姚、鄮县仍隶属越州都督府。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 ,因采访使齐浣所奏,以鄮县改置明州,析县地分置慈溪、奉化、翁山、鄮县四县,蓝溪之东划属慈溪县石台乡,隶明州;蓝溪之西属余姚县通德乡,属越州。越、明两州均属江南东道。
唐天宝元年(742),改明州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 ,复改为明州,余姚县仍属越州,明、越两州隶浙江东道,蓝溪历为所属。五代时,蓝溪之东所属之慈溪县隶吴越国明州望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 ,吴越国归宋,慈溪县隶两浙路明州奉国军,蓝溪之东仍属慈溪县石台乡;蓝溪之西属余姚县通德乡。南宋绍熙五年(1194)十一月,升明州为庆元府,慈溪县属庆元府,现陆埠境域蓝溪之东仍属慈溪县石台乡。石台乡管望江里、孝顺里、句余村、光德村两里两村,隶属慈溪县。元延年间,石台乡管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共六都,陆埠蓝溪之东为十八都、十九都。元至正年间,石台乡辖九十八社。
自宋元之交时起,由于蓝溪集市贸易兴旺,遂称之为蓝溪市,成为历来之习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即吴元年,朱元璋招降方国珍,改庆元府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改明州府为宁波府,隶浙江布政使司,蓝溪市所属不变。由此时始,陆姓氏族聚居于蓝溪市,沿溪设肆,商贸兴盛。为市集便利,陆氏于蓝溪两岸修筑堤塘埠头,以便商舟停泊,称之为陆家埠。埠在今大树下西侧河边,埠之下游称洋溪,埠之上游称蓝溪。并由此遂将蓝溪市改称为陆家埠市,简称之为“陆埠”。
明代,陆家埠市蓝溪之东属宁波府慈溪县石台乡太平里十八都、十九都;蓝溪之西仍属余姚县东南隅通德里不变。明大启年间,慈溪县石台乡设十四都至十九都,共六都四十二图,蓝溪之东是十九都;蓝溪之西仍属余姚县东南隅通德里。入清,以绍兴府、宁波府、台州府三府建宁绍台道台,陆家埠市境地分属的余姚县所属绍兴府和慈溪县所属宁波府辖属于宁绍台道。至雍正年间,慈溪县石台乡设六都二十九图,陆埠蓝溪之东仍为十八都、十九都,至清末不变。民国元年(1912)废府制,余姚县、慈溪县直属浙江省军政府。民国三年,于原宁绍台道境置会稽道,十六年废道制,仍旧。民国十九年,陆家埠市蓝溪之西属余姚县第一区通德里。通德里所属有:陆埠镇(陆家埠市 花鹤 洋溪)、姜家乡(东汇 南雷 西汇 竹桥)、剡湖乡(剡湖 游水 石公 姚袁)、新墅乡(古鹤 周张 高桥 李岙)、雁渡乡(中堡 湾渡 张楼 周陈)。民国二十一年后,余姚县、慈溪县隶属浙江省行政督察区,陆埠境域属焉。余姚县分八区、五十五乡、十二镇,陆埠蓝溪之西分属余姚县城区梨洲乡、陆岙乡;慈溪县分四区、四十二乡镇,陆埠区管辖陆埠镇、郭姆乡、大隐镇、车厩镇、南山乡、石岩乡。
民国三十五年,撤区并乡,蓝溪之东为陆埠镇、慈南乡。明年,慈南乡更名为南山乡。陆埠镇不变。蓝溪之西归属余姚县部分不变。在民国期间,余鲍陈、汪家、南岙等属慈溪县石台乡十五都内二图;杜徐岙、罗张、石窝山、袁马、解家、上下陈等属石台乡十七都内一图;翁家岙、裘岙、宋岙、石笋、华盖山徐、孔岙、蒋岙、庙下张、望石坑、黄土岭等属石台乡十七都内二图;洋行街南、陆家埠市、东章、沙路、黄旗岙、西岙、戴家岭、梅岭、石门、外周、冈沿山、下郑等属石台乡十八都一图;干溪、桑园、官路沿王等属石台乡十八都二图;支溪岙、里外冈山、卢家、官路沿王、陈袁、乌丹等属石台乡十八都三图;官路沿徐、东山沿吕等属石台乡十九都一图;浦下张、徐家庄、管家、姚家、九四房李、黄浦桥李、余家、郑家、西江畈、竹桥头等属石台乡十九都二图;俨七房李、后池头、蓝墅汇、西陈、五马山下、羊行街北、三房赵、四一房赵、马弄、华家桥、余计傅等属石台乡十九都三图;李家塔、杨家塔、朝东屋、樟树下等属石台乡十九都四图;李家、祠堂跟王、四凤王等属石台乡十九都五图。
民国三十七年,曾一度将四明山地区划建四明县,陆埠干溪以南、南山乡全部划归四明县,但有名无实,随即废止不行。
1949年5月23日和24日,余姚县城和慈溪县城先后解放,调整行政区划,废除保甲制,建立区、乡、镇、行政村。陆埠境地属余姚部份分属城南区陆岙乡、梨洲乡;慈溪县属宁波专员公署,将丈亭区江中、江屿两乡划入陆埠区,从陆埠镇析置郭姆乡,从南山乡析置东山乡,属慈溪县。 1950年6月,陆埠区管辖有:陆埠镇、南山乡、蓝山乡、车厩乡、沿江乡、河姆乡、石岩乡、大隐乡、岐阳乡、蓝水乡、洪山乡、雷山乡。
1954年10月,对余姚、慈溪两县境地作调整,姚北的植棉区划给慈溪县,姚东之水稻区划归余姚县,陆埠蓝溪之东地区、大隐乡、岐阳乡、石岩乡、河姆乡遂于这一年隶属余姚县,归陆埠区管辖。是时,陆埠区管辖有:陆埠镇、歧阳、兰水、车厩、沿江、兰山、南山、洪山、雷山、石岩、河姆、大隐等十一乡。1956 年 2 月,全县撤区并乡,将大隐、石岩、岐阳、河姆四乡合并为大隐乡。陆埠区析置为陆埠镇、兰山乡、洪山乡、沿江乡。1957年12月,洪山、兰山两乡分为南山、兰山、洪山三个乡。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推行政社合一,原陆埠区改称陆埠人民公社,下辖:陆埠、沿江、车厩、洪山、兰山、南山、大隐六乡一镇管理区。将原岐阳乡、石岩乡的旭光、山前、星光、接胜、五星、高胜、岐山、明乐、王一、联盟、岐阳等十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即村)划归鄞县。 1961 年 4 月恢复区建制,缩小公社规模,改管理区为公社,复称陆埠区,下辖:陆埠、大隐、车厩、沿江、郭姆、兰山、南山、洪山八个公社。 1981年,陆埠公社改称为镇。 1983年9月政社分设,下属各公社复称为乡,陆埠镇所属有:陆埠镇、沿江乡、蓝山乡、南山乡、洪山乡、车厩乡、大隐乡。 1985年7月,余姚撤县设市,陆埠区辖属余姚市。1986年7月,建置陆埠镇。1987年余姚市改设九区、五十六乡、十五镇,陆埠区辖有:陆埠、大隐两个镇,沿江、兰山、南山、车厩、洪山五个乡。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撤掉区公所,由陆埠镇、沿江乡、兰山乡三个乡镇合并组成陆埠 镇。2003年秋,将洪山乡并入陆埠镇,即形成现陆埠镇境域范围,是余姚市的重要集镇。




陆埠镇的历史沿革视频

相关评论:
  • 18710853127宁波名胜古迹
    浦眉钓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西北25公里处余姚市河姆渡镇。1973年发现。遗址面积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4米,由相互叠压的4个文化层组成。经两期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7000余件,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有6900多年的历史。遗址的第四文化层里发现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和生产工具骨耜,证明...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