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的最佳看法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谈谈你对孔子的看法~

孔子是我们国家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其弟子周游列国游说,宣传他的政治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所说的仁是狭义的,是有等级限制的仁爱。“礼”指的是周礼,是周初周公为了维护周王室能够稳定统治整个奴隶制社会而制定的带有尊卑等级的礼仪。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在那个变革的时代就显得非常保守。

孔子可以说就等于道德力量。孔子在世的时候他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同时也是最大的政治集团(3000弟子位于各国政府要员,要是孔子想政变天下早是他的了)但是孔子却安当时的道德规范要尊崇当时合法政府。而孔子本身才学渊博(五经六艺样样精通),同时有时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可以影响后世社会几千年不是浪得虚名,也不是机缘巧合被统治者利用,却是实实在在在儒者心中有着伟大的形象。中国历史政治,总是有三种集团,一是外戚,二是宦官,三是儒臣。而历史证明社会生平,政治清明的时期多是儒臣当政的。

大成至圣先师不是白来的。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糟老头子

万世师表

以仁济和,以和成仁,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治学、修养和人生历练的概述。孔子是一位刻苦好学,积极进取的人。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月13日,“大众讲坛”邀请儒学学者丁冠之先生作了“大哉,孔子”的报告。
孔子和他的“三个第一”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当时贵族学习的内容一般是“六艺”。六艺分两个层次。初级的是:礼、乐、射、御、书、数。高一层次的是:诗、书、易、礼、乐、春秋。大概孔子在30岁左右,已对两个层次的六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孔子30岁至51岁在鲁国活动,授徒讲学,大概就在这个时候。51岁曾任中都宰(相当县长。中都,今汶上),不到一年,继任小司寇、大司寇(大司寇相当于公安司法部长),摄相事。孔子担任此职至55岁离开鲁国,约四年时间。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匡亚明先生在他的《孔子评传》中提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家”。我认为还有第三个“第一”,是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仁”作了系统的论述,使之成为“仁学”。
殷周以来,直到孔子时代,文化教育被贵族垄断,“学在官府”,而孔子所开创的私学,则是“学在官府”到“学移民间”的历史性标志,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外,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平民教育先河。根据史书记载,孔子一生,除了他从政的几年以外,一直没有间断教育工作。他教的学生,号称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学生的来源,在地域上,除齐、鲁两国外,还有楚、晋、秦、陈、吴等国。学生的成分,绝大部分是处于下层的平民子弟,如颜回(家住陋巷,是一箪食一瓢饮的穷人)、子路(卞之野人)、仲弓(父为贱人)、曾参(穷居卫国)、闵子骞(平民)等。这就是说,孔子所收的学生,是不分地域,不分贵贱,不分老少,兼容并蓄,条件只是交一块表示敬意的干肉(束修)就行了。
作为“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家”的孔子,是否整理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学术界曾有不同看法。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和六经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比较复杂,我同意匡亚明先生《孔子评传》的看法:“六经虽然不全由孔子所作,但都经过孔子的整理,只不过整理的程度不同。其中或作,或述,或删,或定,情况各异,应加考核。今天所见到的《诗》、《书》、《礼》、《易》、《春秋》,尽管不是当时的原貌,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孔子修订、编纂、增减的痕迹,其内容都应是研究孔子的重要史料。”在这里我顺便介绍一下儒家经典的编辑演变情况。前面说到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六经是指上面说的《易》、《书》、《诗》、《礼》、《乐》、《春秋》,至西汉,《乐》经佚失,只有五经之说,立五经博士。历经变化,至宋代确立了我们经常说的“十三经”之名。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另外还有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之名始于南宋朱熹。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编为“四书”,与前面说的五经联在一起,称“四书五经”。这些经典,都与孔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其中大部分是研究孔子和儒家不可不读的书。
孔子第一次对“仁”作了系统的论述,使之成为“仁学”。还首创“中庸”说,并以仁、中庸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道德规范,为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和”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我同意把“仁者爱人”与“和而不同”视为孔子思想核心的看法。“仁”是孔子最高的价值追求,“和”是孔子的理想境界。以仁济和,以和成仁,二者相辅相成。
先讲“仁”。“仁”在甲骨文、金文中没有发现,始见于《尚书》、《诗经》,至春秋时才被较广泛使用。什么是“仁”,孔子在弟子提问时作过不同的回答。但最核心的内容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这里所说的爱人,是爱一切人,它没有阶级和等级乃至家族的限制。实现爱人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孔子说的“忠恕”之道。如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恕之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者是“忠道”,后者是“恕道”。忠是尽心于人;恕是将心比心。孔子的“忠恕之道”,被世界上看作道德金律。孔子在《论语》中一再强调要爱人利人,不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拆台,损人利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爱人,与人为善,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类共同生存的根本保证。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社会群体对你的帮助。如果只以自己为圆心,处处事事只考虑个人利益,不为他人着想,甚至损人利己,最后只能成为孤家寡人。孔子和儒家提出的道德规范,并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互惠的。爱人者人恒爱之,爱人也就是爱自己。这就是人生智慧。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梁惠王上》)“推恩”是由己推人,把自己爱父母和爱子女之心,推及别人父母、子女。这是对孔子“己立立人”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发挥。人们常说,“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和”的思想,在儒家经典中有不同的表述。如“中和”、“和谐”。在《论语》中讲“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等等。这些表述有的就事物的状态而言,有的就方法和原则而言,有的就其价值和地位而言。其总的思想是说中和、和谐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只有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下,才能生存和发展。孔子讲中庸,就是讲的平衡和协调。《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解释符合孔子的原意。孔子反对“过犹不及”,过了、不及,都是失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和处理之所以出现失误和偏差的原因,就在于思想方法上的片面化、简单化、极端化,不是过,就是不及,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发展规律。因此,中庸、中和、和谐,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而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自然生态破坏是失中,贫富差距扩大是失中,身体有病是失中,等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研究、发现以及掌握事物的“中”,使其得以协调发展。我们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协调发展观,平衡发展观。
孔子讲的“和而不同”,也是指事物的协调与平衡,“和而不同”,是多种成分的融和与统一;“同而不和”,则是单一成分的“同一”。自然界的山河湖海、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人类社会的不同肤色、民族、社会制度和不同文化,只有和谐共处,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既要承认差别,又要有宽容之心,和谐相处。孔子最反对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拿一把尺子量世界,用一种眼光看人,只能窒息事物的发展。
通过对孔子“仁和”思想的分析,我们看到,他确有一个和谐(仁和)社会的理想和憧憬,他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作为他的志向,认为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止达到了仁的水平,而且进入了圣的境界。在《礼记·礼运》篇中孔子还设计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大同社会的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的历史影响
孔子的思想,以及他所代表的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所说“孔子发展了儒家,使相礼的小人儒变成了君子儒,遂使经学注我,而经学变成了儒家私学。于是经学与儒家合,儒家与教师合,师儒不仅经师,且为人师矣。华夏族之民间教育遂为师儒垄断,有此垄断,儒家遂无孔不入,有饮水处即有儒家。儒家思想陶冶了民族性格,于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不高明不会有四千年的灿烂文明;不中庸不会长期稳定而守恒。”(《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也有学者指出“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家的精神实质已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仰方式,成为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东西。”“在当今世界上,一个中国人要想真正理解自己的民族特征便不得不首先理解儒家文化;一个外国人要想真正理解中华民族,便不得不首先理解儒家文化。”(陈炎:《多维视野中儒家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的确如此,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孔子提出道德规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直接的影响,就是《论语》中语言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和格言,活在现实生活中。《论语》中的许多德目,像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以及讷、敏等等,都成了中国人取名的经典依据。
参考资料:www.qlwb.com.cn


对孔子的最佳看法视频

相关评论:
  • 18765638289你对孔子是什么看法?
    凤冉悦答:1. 孔子被誉为古代中国的思想圣人,他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儒家思想体系。2. 儒家思想强调忠、孝、礼、义、节五个方面。3. 忠的含义在现代转变为忠于国家、集体、单位和家庭,体现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对工作和家庭的热爱。4. 孝在现代主要体现为尊老爱幼,认识到前辈对后代的贡献,为老年人的生活...

  • 18765638289我们怎样正确对待孔子的思想
    凤冉悦答:对待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吸取并弘扬其中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精华的部分,摒弃其中阻碍、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用格言方式发表了许多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与古代希腊、罗马的一些思想家相比,孔子的思想,显得更直观、表面了一些。 孔子...

  • 18765638289你是如何评价孔子的?
    凤冉悦答:按字面上直观的理解,似乎是孔子对普通民众的轻忽与简慢,将民众仅仅视为可供驱使的对象,反对开发民智,多少含有一定成分的愚民意味。这样一来似乎有点损害孔子作为圣人的光辉形象,于是,就有人曲为之说,通过改变通行句读的方式替孔子开脱,以维护其崇高与神圣的地位。看法:我认为其书大部分都是精华之...

  • 18765638289司马迁对孔子评价极高,以下哪一句是他对于孔子的评价?
    凤冉悦答:3、夫孔子之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句话强调了孔子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认为孔子的思想体系不仅包括了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方面,而且其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4、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这句话表明了司马迁对孔子的学生不谈论齐桓公和晋文公功业的看法。

  • 18765638289你对孔子是什么看法?
    凤冉悦答:1,孔夫子的思想可是很多的.不过他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儒家思想.2,儒家总体说来就是讲究:忠,孝,礼,义,节.3,忠:现阶段的表现就是忠于国家,忠于集体,忠于单位,忠于家庭.也就是爱国主义,热爱集体,热爱家庭,热爱工作等具体表现.4,孝:现阶段突出表现为尊老爱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充分认识...

  • 18765638289对孔子最全面的评价
    凤冉悦答: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

  • 18765638289说说你对孔子不远千里拜师的看法
    凤冉悦答:谦虚,我很欣赏孔子。 每个人的知识有限,孔子深知,智慧是无穷的,他选择去寻更多的知识。这一举动告诉我们,孔子为人谦虚,已是远近闻名之人继续拜师学艺,对智慧有着无穷的追逐。现在很多人因为脑子里有点小玩意儿就自视清高,而孔子却以平等相待。

  • 18765638289在我们时代应该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
    凤冉悦答: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

  • 18765638289谈谈对孔子的认识和看法
    凤冉悦答:对孔子的看法 对于孔子我们应该客观的评价,褒贬都有。可以说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耿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

  • 18765638289你对孔子的看法?
    凤冉悦答:孔子:我们的大圣人,曾经骂过农民,鄙视农民没出息,后来知道自己骂错了,向老农道歉。孔丘在春秋时期,因为跪地求官,被鲁王看不起,他开始周游列国,谋求官职。可是,大家对他的跪地求官,为高官俸禄而屈膝而不中用他。后来孔子年长后,知道自己年轻时犯的错误,教导弟子。还有,他当年领着学生周游列国...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