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啊?

来自:游玩旅游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和原文及中心思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赏析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转的别人的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天上的云黑得像墨汁,深秋的天空渐渐暗了下来,朦朦胧胧的。这块布已经盖了好几年了,又冷又硬,像铁一样。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下雨时,屋顶漏水。房子里没有干燥的地方。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我睡觉的时间很短,夜很长,房间漏床湿了,怎么能熬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扩展资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杜甫的一生确实是“流离失所”的一生。他出生在士大夫家庭,胸怀“致君尧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奸臣当道,应试失败,一直穷,47オ得到一个小官。

“安史之乱”时他又被抓了起来,然后从老虎那里逃了出来,去了甘肃的苏松。47岁时,关内达饥肠辘辘,放弃了官职。“三年饥走荒山道”,辗转来到成都。

上元二年春,自知天命的杜甫,在成都西郊的华西村旁,找来亲朋好友,搭起了一座草堂,并依靠老朋友的救助,有了稍微稳定的生活。

不料到了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雨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弄得屋漏床湿。仕途多蹇、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就写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表达了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赏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啊?视频

相关评论:
  • 1382091434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啊?
    衡克审1. 诗人通过自身生活的不幸遭遇,展现了个人命运的坎坷与挫折。2. 将自身的痛苦与思考扩展至社会层面,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广阔的济世抱负。3. 在诗中,诗人对人民的苦难表现出了深切的同情,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得以体现。

  • 1382091434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解析
    衡克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创作的一首描写生活困苦和表达人民疾苦的诗。这首诗在描绘秋风破坏茅屋的同时,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杜甫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在成都草堂的生活,当时他已五十岁。诗中通过秋风破茅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无奈和对自然灾害的无力感。诗人通过...

  • 1382091434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思想感情
    衡克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博爱济世情怀 以及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伟大理想

  • 1382091434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思想
    衡克审这首诗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

  • 1382091434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每一节分别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衡克审表达作者忧国忧民,体察民情的宽广胸怀和要求改革社会现实的崇高理想。把自己的命运抛之度外,保证国家、百姓的命运。沉思中振作,抒发体察人间的冷暖,表现出作者济世的情怀。以民为本的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

  • 13820914348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衡克审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这时诗人已经五十岁。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 杜甫于“安史之乱”后,经过了一番颠沛流离的生活,饱尝了国破民困之痛和饥寒...

  • 1382091434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境意象分别是什么?意象需解释一下 不用太多 短短...
    衡克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诗中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 1382091434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和原文及中心思想
    衡克审原文描绘了一幅秋季茅屋被风雨侵袭的悲惨景象:八月秋风猛烈,连屋顶的多层茅草都被卷走,飞散到江边或树梢,儿童趁机前来哄抢,诗人面对此景,既无力阻止又无可奈何,只能倚杖叹息。接着,乌云密布,天气寒冷,布被如铁,屋漏床湿,诗人沉浸在战乱后的苦难中,难以入眠,期盼着能有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的...

  • 13820914348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心思想是什么
    衡克审第一,杜甫此后在夔州所写的《寄柏学士林居》诗,以“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收尾,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相似,但却用了“苍生”,说明杜甫关心的不限于“士”。这里所用的“寒士”,与诗的音调有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虽然是一篇古体诗,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地讲平仄,但古体诗又有...

  • 1382091434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什么感情?
    衡克审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