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侯的为政举措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穷兵黩武的魏武侯是如何逐渐拖垮强大的魏国的?~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魏武侯任人唯亲,开始排挤功绩赫赫的外来人吴起。吴起为了活命,不得不离开魏国。
吴起走后,魏武侯开始继续往魏国的伤口上撒盐,他开始公开地和韩国、赵国翻脸,企图武力统一三晋。

统一三晋固然是魏国历代国君的愿望,可是如何去统一。魏文侯和魏武侯的处理方式却是完全不一样的。魏文侯采用的是先团结三晋,排除秦国、齐国、楚国这些外敌,然后再搞内战的政策。
而魏武侯觉得这样做速度太慢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于是趁着一次赵国闹内乱的时机,直接就向赵国发动了灭国性的攻击。
赵国军事实力不弱,魏武侯的想法很丰满,但是现实却很骨感,他失败了。失败的代价就是魏国和赵国结下了大仇。

此后赵国为了报复魏国,连续对它用兵,最后还联合了楚国从南线一起揍魏国人,吴起现在正在楚国搞变法,表示全力支持赵国人,于是魏武侯被揍得鼻青脸肿,只好请出中间人来议和。好在赵国国君的头脑很冷静很淡定,知道搞内战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所以立即和魏国恢复了关系。
但是魏武侯不算晚,他大概是精力过剩,一天不制造事端浑身别扭,过了没有多长时间,他又开始攻打韩国。韩国人邀请齐国人来助战,齐国人却反而趁着两国交战的时候去攻打燕国。
于是三晋再次找到了联盟的机会,他们一起去攻打齐国。并且连续两次在齐国打了胜仗。这个时候,当年被魏文侯灭掉的中山国又死灰复燃了,这就大大的影响了魏国统一三晋的战略方针,于是魏武侯又和中山国开战!

见到魏武侯如此的穷兵黩武,赵国人和韩国人再一次不能保持冷静了,这位爷实在是太危险了,还是离开他远一点的好。于是他们选择搬家,赵国把都城迁移到了邯郸,韩国把都城迁移到了新郑(韩国灭掉了郑国),从此三晋联盟再一次被打破,魏国已经陷入被孤立的境地之中。
公元前371年,在最后一次打败赵军之后,魏武侯撒手人寰,魏惠王即位。

魏武侯和大臣们乘船在西河上游玩,魏武侯赞叹道:“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大臣王钟在旁边陪坐,说:“这就是晋国强大的原因。如果再修明政治,那么我们魏国称霸天下的条件就具备了。”吴起回答说:“我们君主的话,是危国言论;可是你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武侯很气愤地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从不在河山险要处产生。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处南面。虽然有这些天险依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结果大禹赶走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商汤攻破了。殷纣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前面对着黄河,后面靠着山。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墙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够攻破它们,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政治腐败的缘故吗?由此看来,靠着地形险峻,怎么能成就霸业呢?”武侯说:“好啊。我今天终于听到明哲的政论了!西河的政务,就全托付给您了。”
1.(C)“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
看这句话,前面有“危国之道”,所以后面“重危”不是重大,而是与前面对应 的zhòng 更加
2.(A)使动用法,使跟从,因为前面是君后面为臣
3.(D)A,助词,的;B,倒装句,起提前宾语之用;C,动词,到;D,代词,这
4.(C)
5.(D).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 古文中 ,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6.(C)二子论之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废也。
从这句话中看出观点相同,而在杨雄“美哉言乎” 史迁则是平述。表达何程度不同。
7.吴起列传有,小异
《吴起列传》是《史记》中的篇目

魏武侯虽在作战指挥上与其父不相上下,但在用人方面就大大逊色于其父魏文侯。
文侯之世,魏国人才济济,为诸侯所侧目。文侯“师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又有李悝、吴起、西门豹等名臣;吴起、乐羊制其兵;各司其职,文武相济,魏国大治,开疆拓土,盛极一时。魏武侯承继基业,老臣犹在,但控御无道,致使人才流失。他任田文为相,吴起以功高与田文相争,他不能妥善安置吴起,失之于前,后又任公叔痤为相,还听信公叔痤谗言,怀疑吴起,吴起惧诛逃往楚国,再失之于后。至于礼贤下士,招引人才,则更无从谈起。故武侯之世,文侯时“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就在魏武侯继位没有多久,一天,魏武侯与大臣巡游西河前线,一时感慨:“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这时,魏武侯身边的一位大臣连忙附和道:“是啊!当年的晋国就是有这雄山峻岭,称霸百年,如果君侯再修明政治,那么我们必然称霸天下!”
吴起回答说:“我们君主的话,是危国言论;可是你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
武侯很气愤地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
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从不在河山险要处产生。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其北,衡山处其南。虽有这些天险依仗,可政事却治理不好,结果大禹赶走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成汤攻破了。商纣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前面对着黄河,后面靠着山。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墙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够攻破它们,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政治腐败的缘故吗?由此看来,靠着地形险峻,怎么能成就霸业呢?”
武侯说:“好啊。我今天终于听到明哲的政论了!西河的政务,就全托付给您了。”
一段君臣间简洁的寒暄,实际上就已经道明了魏武侯的治国方略与其父有着本质的不同。
吴起的话里,描述了夏、商两代衰败的起因。但明眼人都知道,吴起接下来的日子是不会好过了。魏武侯一改文侯任人唯贤的原则,回到任人唯亲、任人唯贵的老路,让政治上虚腐的田文为相。魏国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吴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田文只是出身显贵罢了,认为有着显贵的家族背景就可以扬名立万,就可以号召群雄,遗憾的是注重家族血统的春秋时已经成为了历史。田文自己也承认,在带领三军、鼓阵成列方面,治理四境、教训万民、充实府库、变易习俗方面,都不如吴起。魏武侯之所以用他,是因为他出身显贵。吴起出生不好,自然不能号召天下人。
然而这种任人唯亲、任人唯贵的不成文规定竟然最终成了魏国的国策。吴起、公孙鞅、范雎……等贤才最终离开魏国无不是如此。 就在三晋同盟称雄于世时,联盟之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魏国与韩国携手在中原大大方方进行着扩张战争,一致拒绝赵国插手中原事务。这是在魏文侯时代就立下的国策,按说武侯照办也只是萧规曹随。在三家分晋后,韩赵魏彻底分庭,各自称孤道寡,本就是各家自扫门前雪吧!没过几年魏文侯就去世了,武侯按照父亲的战略路线走本没有错。然而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战果也越来越丰厚。小的战役,韩魏联合,或是魏国一家出面;大的战役三晋联手,往往得到实惠的都是魏国、韩国,赵国总是占不到便宜。赵国人郁闷的给魏国人打了几十年长工,终于不干了。
赵烈侯在位时期,利用公仲连实行变法,国力为之一振。这时候的赵国也正处于国力上升阶段,对魏国便有所不满,羽翼渐丰后,甚至不惜与魏人剑拔弩张。前386年,赵敬侯将都城迁往战略要地——邯郸,标志着赵国也要参与中原争霸。
魏国人意识到了赵国人对魏国外交态度上的转变。可魏武侯没有父亲的大度,或者干脆说没有父亲那样的高瞻远瞩。魏武侯心想既然赵国要翻脸,他就奉陪到底。没想过舍弃自己一部分利益去争取赵国再度成为坚定的盟友。他更没有想过赵国背叛后,三晋就要窝里斗了。他想到的是什么时候从赵国人手上再赚一把。终于他瞅着了个机会。
前386年,也就是赵敬侯迁都邯郸的同时。公子朝不满,率领亲兵,欲与赵成侯血拼,争夺君位。魏武侯派遣军队协助公子朝为乱,直接攻打赵都邯郸。最终赵胜战败,魏武侯的阴谋没能得逞。更让魏武侯没有想到的是:这是魏国与赵国关系破裂的起点。三晋联盟走到了尽头。赵国人终于忍无可忍了,决定走出魏国的阴影,他们要自行发展。当魏国想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时,总担心赵国会乘虚而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魏武侯外交策略中的最大败笔。
前380年,中山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带领着原来的故国臣民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这虽然对赵国构成了威胁,却也直接削弱了魏国对赵国的控制力。魏赵火并已是时间问题。 魏武侯的战略眼光没有父亲那么清晰,最大的表现莫过于战略上的盲目。魏文侯所体现的是总揽全局指挥若定,而魏武侯能做到的仅仅是独当一面,远不如父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
在战国初期,魏武侯犯下了不少战略性错误,不仅仅是错误的放弃赵国的同盟可能性。
秦国:秦国是魏国的宿敌,在魏氏家族还在晋国的怀抱中孕育时,由于封地与秦国接壤,双方就经常大打出手。最有名的当属发生在前594年的辅氏之战,当时的令狐文子魏颗打败秦军,生俘秦将杜回。此后秦魏两家多次交手,一直延续到春秋后期。
魏文侯成为晋国执政时,魏氏如同吃了兴奋剂,实力急剧膨胀,三晋屡次攻打秦国。特别是名将吴起上任后,秦国人吃尽了苦头。
然而魏武侯即位后,对吴起逐渐冷淡,在田文、公叔痤等人的排挤下,吴起恐为所图,另谋高就,投奔楚悼王,秦国人终于有了一些喘气的机会。
秦国在秦惠公死后,幼子昌继位,赵昌之母(史称小主夫人)监国,与秦国贵族矛盾重重,国家动荡不安。这让魏武侯想起了投奔自己门下的秦国公子师隰(一名连)。师隰本是秦灵公太子。秦灵公死后,叔叔悼子乘公子连年幼,夺位自立,是为秦简公。按说师隰本该是秦国名正言顺的国主。魏武侯会见师隰,提出帮助他回国,坐上秦君的宝座。这样魏国便在秦国树立亲魏实力,对魏武侯争衡天下可以减轻不少压力。然而睿智的师隰不会看不出魏武侯的用意,婉言拒绝了武侯的好意。师隰颇有大志,绝不甘心作魏国人的傀儡,况秦、魏还是世仇。终于前385年,师隰潜入秦国,秦国贵族发动政变,废秦出公,迎立师隰为君,是为秦献公。
秦献公即位后,没有丝毫意愿要报答魏国人的收容之恩,反而学习魏国人,将魏国的政治体制用于建设秦国。短短的几年间,秦国摆脱了被魏国人穷追猛打的尴尬窘境,潜心质变。一股封建改革的热潮正在关中大地散播。
楚国:楚国在春秋时代就与晋国势同水火。在六卿治晋的漫长岁月里,晋国的六卿们为了生存,不断地改革,开发郡县制度。等到三家灭智氏后,三晋求同存异,很快就将战火从国内烧到国外。这时,人们才发现饱受内乱之祸的楚国已经落后了。当三晋将扩张的矛头对准楚国时,楚国输得一败涂地。在魏文侯的领导下,三晋多次攻入淮泗流域,占据了楚国北方的大片土地,甚至连向三晋求和,都必须找秦国、齐国等国家出面从中调和。这真是时过境迁,没想到,曾经能与晋国争霸的强国如今是这么不堪一击。
楚悼王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期望着能得到贤人的辅佐,却难以觅得。这时候,魏武侯把吴起介绍给了楚悼王。楚王得到了吴起,立刻以国政委托于吴起,恐吴起号令不行,直接封吴起为令尹(楚国的令尹相当于晋国的正卿,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吴起得到了楚悼王国士一样的礼遇,全心全意的为楚国改良国策、开疆拓土。如此一来此消彼长,魏国与楚国间的距离拉近了。
齐国:齐国的末代国君齐康公是权臣陈和所立,只是田(陈)氏家族在齐国获得利益的辅助工具而存在。陈和看着时机逐渐成熟了,便想像三晋一样,照葫芦画瓢。可t田(陈)氏毕竟不及魏氏、赵氏煊赫,去周王室讨封不一定就能成功。陈和于是派人向魏武侯送礼,说好话,请求魏武侯帮忙处理齐国君权问题。魏武侯心想:如果帮陈和讨封,田(陈)和必然亲于魏国,甚至操控齐国朝政,何乐而不为呢?
前386年,在魏武侯的争取下,陈和被封为陈(田)侯。由于是建在齐国的土地上,故史书又称为齐侯。田齐立国,与吕氏齐侯同时存在。陈氏占有齐国绝大部分领土,齐君只留有可怜的小面积封地。直到前379年,齐康公逝世,田齐诸侯以吕氏无嗣为理由,彻底拿掉旧齐的最后一片疆土。
魏武侯本想着借此机会控制齐国朝政,可陈和岂是等闲之辈?一个新兴的齐国成立了,充满了活力。就在32年后的前354年,齐军围魏救赵,击碎了魏国图谋统一三晋的梦想。45年后的前341年,齐军大败魏军于马陵之战,成为了魏国衰败的起点,田(陈)和的孙子——齐威王成为了魏国霸业的终结者。
霸业迷茫:经历了魏武侯长达十几年的征战,魏国人面对着四面受敌的窘境,只认为这很棘手,并没有察觉到危机的来临。魏武侯相信魏国完全有能力巩固自己的霸业,完全可以凭一国之力长期称霸于中原,然而到魏武侯死时,魏国霸权仍然在受到周边大国的强烈挑战。齐、楚、秦、赵等都在潜移默化的渗透着魏氏的霸权。由于魏武侯(乃至其子魏惠王)在位时间发动的战争虽多,却未能取得太大的实质性战略进展,反而结仇于诸侯,终于在魏惠王时代,魏国在各个大国的夹击中,国力枯竭,彻底走向了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魏武侯的为政举措视频

相关评论:
  • 19367725682庄子·杂篇·徐无鬼的介绍
    虞竖强第二部分至“君将恶乎用夫偃兵哉”,继续写徐无鬼跟魏武侯的对话,指出当世国君的作法实质上是在害民,只有“应天地之情”,才真正是“社稷之福”。第三部分至“称天师而退”,写黄帝出游于襄城之野,特向牧马小童问路,喻指为政者的迷乱。第四部分至“终身不反悲夫”,批评事事“皆囿于物”的...

  • 19367725682韩国第二任国君:韩烈侯简介,主张以“术”治国
    虞竖强韩烈侯在位初期,叔父韩侠累任相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侠累争权结怨。烈侯三年(前397年)严遂以巨金收买聂政刺杀之。 为政举措 政治 韩烈侯时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韩烈侯实行改革。严遂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严遂所讲的“术”,主要是指国君任用、监...

  • 19367725682善读「论语」2.13:为政者当先立信,行其言而后从之
    虞竖强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吴起在魏武侯时期担任西河郡守。当时秦国有个岗亭靠近魏国边境,对魏国民众有很大的威胁。吴起想征调民夫攻下它,于是就在北门外放了一根车辕并下令说:“谁能把车辕搬到南门外,就赏赐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开始大家都不信,也没有人去搬它。后来有个人把车辕搬到...

  • 19367725682《各自为政》译文和《吴起为将》译文
    虞竖强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今陕西部阳一帝)的守将,抗拒泰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又服事他儿子魏武侯。武侯乘船顺西河而下,船到中流,回头对吴起说:“多好呀!河山是这样险固,这是魏国最宝贵的啊!”吴起对他说:“国家最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

  • 19367725682庄子的《徐无鬼》体现庄子什么思想
    虞竖强第二部分至“君将恶乎用夫偃兵哉”,继续写徐无鬼跟魏武侯的对话,指出当世国君的作法实质上是在害民,只有“应天地之情”,才真正是“社稷之福”。第三部分至“称天师而退”,写黄帝出游于襄城之野,特向牧马小童问路,喻指为政者的迷乱。第四部分至“终身不反悲夫”,批评事事“皆囿于物”的...

  • 19367725682战国前期著名军事家吴起是怎么治理军队的?
    虞竖强史载吴起曾与魏武侯(文侯之子)泛舟“浮于西河”之上,讨论国家强盛的根本问题。吴起认为,君王之业,国家安危,“在德不在险(山河之险)”,若为政不善,“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二、“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是有耻也”。吴起少时曾随曾参学儒,后弃儒而习兵事,成为兵家...

  • 19367725682庄子 徐无鬼 翻译
    虞竖强翻译: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驾驭马车,昌宇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人可以问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

  • 19367725682赵国第三任国君:赵敬侯简介,烈侯之子,在位12年
    虞竖强赵敬侯十一年(公元前376年),赵敬侯与魏武侯、韩哀侯共同将晋靖公废黜为平民,正式灭掉晋国,瓜分晋国的残余领地。同年,赵敬侯派兵攻打中山国,在中人与中山军交战。赵敬侯十二年(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其子赵种即位,是为赵成侯。为政举措 赵敬侯即位之初,以其远见卓识,力主迁都...

  • 19367725682战国七雄是指哪几个
    虞竖强魏武侯公开支持,并帮助赵朝攻打邯郸,魏、赵彻底决裂,宣布着三晋蜜月期的结束。时魏国正盛,齐、秦、楚悄然崛起。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将军庞涓攻打赵国,兵围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楚。齐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孙膑谋,围魏救赵。 经过各大国与魏国长期的周旋,魏国霸业渐衰,赵国逐步崛起。魏国比邻秦国,屡次为...

  • 19367725682山东诸侯拥立秦质子为王,原本想弱秦,结果却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虞竖强魏武侯拥立了秦献公。战国初期,率先通过变法改革强大起来的是魏国,魏文侯可以说是魏国强大战国初期百余年的缔造者,这段时间里,魏国的人才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吴起、李悝、翟璜、西门豹等等都是魏文侯的兵。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强大的魏国开启了四处征战的模式,天下为之震撼,魏武侯为了...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