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分析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综合案例: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分析~

按照大地构造单元的分布特征,在原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将山东和河南两省归入华北地区,辖内蒙古自治区(除东三盟和赤峰地区),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省,作为规划、部署和实施地质调查工作的区域单元,一级称作华北地区。辖区国土面积139万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近1/7;人口3.2亿,约占全国人口的近1/4;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32931亿元,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华北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经济相对发达,环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带、黄河中下游经济区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开发区均处于华北地区,因此,研究和分析华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对于搞好地质调查规划,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地质调查的基础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华北地区社会经济构成特点
1.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布特点
尽管华北地区的GDP总量较大,但分布不均匀。据2000年统计年鉴(下同),京津地区(首都经济圈)的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北京为2696美元,天津为2165美元;山东超过1000美元,达到1143美元;其余各省依次为:河北918美元,内蒙古711美元,河南652美元,山西606美元。
2.三次产业构成特点
华北地区的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一次产业为15%,二次产业为48%,三次产业为37%,三次产业接近二次产业,表明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阶段。
北京的三次产业超过二次和一次产业的总和,达到58%(一次产业为4%,二次产业为38%),表明北京的经济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天津的三次产业为39%,比二次产业51%低12个百分点,尽管天津的一次产业较低为7%,但产业构成表明,天津的经济仍然具有典型的工业阶段的特点。
山东、山西、河南三省的产业构成有相似之处,一次产业11%~16%,二次产业50%~51%,三次产业33%~39%,正处于工业化发育时期。
河南与内蒙古的三次产业构成表明,该地区尚处于工业经济的早期,一次产业仍然是经济构成的主要部分(23%~25%),而三次产业在30%~35%之间,接近二次产业的规模。
3.采掘与原材料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
华北地区的采掘与原材料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华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3%,表明在华北地区仍然是工业的主导产业。
北京的采掘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8%,不足1%,但是原材料工业规模仍有671亿元,说明尽管北京市已进入后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但仍带有工业阶段的色彩。
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仍以矿业大省而著称,采掘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达到44.23%,相反,原材料工业仅为245亿元。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天津五省(区、市)的采掘工业产值比重总体保持在6.58%~9.63%之间。
统计数据表明,华北地区除北京以外,国民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无论是采掘业对资源地质储量的需求,还是原材料工业对矿产品的需求,均显示出强劲的趋势。而在这一产业链条中,资源储量的增加与地质勘查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华北地区矿产资源对地质勘查的需求,在今后一定的时期内,不是降低的,而是呈增长的趋势,其中还没有考虑已建矿山资源枯竭对地质勘查的需求。
二、华北地区资源经济分区
华北地台以及地台周边造山带所形成的华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格架,奠定了华北地区自然地貌的基础。以地貌单元为基础,参考资源特点、经济特征,把华北地区划分为4个资源经济区。
1.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是我国的第二大平原,其基底为华北地台,资源以煤和石油等能源矿产为主,是华北地区的“银盆”。西起太行山,东至海滨;北达燕山,南抵淮河,是淮河、黄河与海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因此,又称黄淮海平原,平原总面积达31万km2,约占华北地区总面积的22%;耕地面积约800万hm2,粮食与棉花的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5%和40%。除山西、内蒙古以外,华北地区的各省会城市均坐落在平原区,因此,工业比较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
泰山山地为平原区内的孤岛。
2.平原周边地区
华北平原的周边基本上是由造山带圈闭而成,总面积约为33万km2,占华北地区总面积的24%,素有华北平原的“金边”之称。
北部为华北地台的北缘,以燕山造山带为主体,呈北东方向展布,长度超过800km,宽度超过200km,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成矿远景区。冀北山区和北京、天津的北部地区在这一区域内。
南部为华北地台的南缘,以秦岭造山带为主体,近东西向,在大别山一带略偏南。
西侧为太行山造山带,一直延伸到山西隆起,近南北呈S形展布,山西省的大部和冀西地区均在这一区域内。
东部边界为渤海和黄海的海滨地带。
华北地区重要的成矿远景区带均处在周边地区,资源以固体矿产为主,资源种类多,资源潜力巨大。经济亦为以资源开发为主体的工业经济。
3.环渤海经济区
从渤海海滨向内在延伸100km所组成的环渤海海岸带,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带,城市化程度高,商业经济发达,是镶嵌在华北地区东部海岸的“钻石带”。环渤海经济区从辽宁省的丹东起,沿海岸带往南依次经过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进入河北省的秦皇岛、唐山、沧州和山东的惠民、东营、滨州、烟台、青岛,还有天津和北京两个直辖市,包括了14个市和地区,总面积达20.5万km2,人口1亿。其中13万km2处在华北地区,约占经济区总面积的64%,占华北地区总面积的9%;人口7509万,占经济区人口的73%。1994年,国务院将内蒙古的中东部地区和山西省划入环渤海经济区,使该区的面积达到112万km2,人口2.4亿。
4.内蒙古中西部生态恢复区
从锡林郭勒盟到阿拉善盟东西跨度1500km,国土面积62万km2,占华北地区总面积的45%,人口1211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不足20人,阿拉善盟每平方千米不足1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自然生态脆弱,荒漠化程度加剧,经济仍然以农牧业等自然经济为主,工业和商业不发育。这个地区的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矿产资源潜力大,处于我国西部开发战略区域。无论是从生态环境恢复的调查评价还是寻找新的资源基地,该地区均是地质调查的重点工作区域,只是需要探索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开发模式。
三、地质调查的需求分析
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特点,决定了不同资源经济分区对地质调查的不同需求,包括地质调查的内容和专业。从国家地质工作的角度,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华北地区地质调查的需求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和领域:
1.华北地区基础地质图件的更新
华北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起步,工作程度较高。1∶20万区域地质填图完成国土面积的91%,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完成;1∶5万区域地质填图完成国土面积的22%,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是在新一轮地质调查才开展的,面积仅为国土面积的17%。因此,华北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完成的时间较早,图件陈旧,服务对象单一,成果表达形式落后,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区域重力扫面、区域化探扫面在华北地区的工作程度较高,但精度不高,服务方向单一,如适时开展农业地质调查,在前期物化探工作的基础上,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整合资料,开展地质调查。
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及时提供基础地质图件是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任务。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的需求不尽相同,而基础地质填图受技术水平和地质认识水平的限制,要求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基础地质图件进行更新。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数字国土的概念已经提出并正在实施过程中,对基础地质调查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首先,基础地质调查的信息化,从野外调查的方法、地质信息的采集到基础地质成果的表达方式,从纸介质的平面地质图到电子化的三维数据库,要求对已取得的基础地质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升级和更新;其次,从单纯的为寻找矿产资源服务到根据经济的发展为不同经济领域提供服务,要求新部署的基础地质调查,无论是调查的目的还是调查所采用的手段方法,都要从需求出发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第三,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缩短基础地质成果的周期,提高更新的速度,使基础地质调查的部署和安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保持同步。
2.华北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华北地区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需求,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华北地区地下水动态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该系统应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观测、评价和整治规划的系统工程,通过系统的建立,实现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的动态评价,在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地下水开发方案的调整、应急供水方案的选择以及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规模、程度、分布和预防等方面,实行公报制度,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
平原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侧重于华北平原地下水大漏斗的地质调查与整治规划。平原周边地区则侧重于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与评价和缺水地区的找水勘查示范。
(2)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方面的调查评价。环渤海经济区是华北乃至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有特殊的需求。如城市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海水倒灌的防治、海岸带地质环境的演化规律及变化趋势、评价海岸带地质环境的容量和适宜性等,对于海岸带经济区的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生态环境的保持和恢复提供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基础依据和服务,如荒漠化的防治、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基础支撑、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等,都有很强的需求。
3.华北地区矿产资源潜力地质调查与评价
如前所述,采掘和原材料工业仍然是华北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资源工业对地质调查的需求仍十分强劲,而区内的资源潜力如何,是确定工业布局和经济走向的基础性依据。
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各省区矿业发达,资源潜力巨大,华北地区的主要成矿远景区大部分分布在这些省区。山东省尽管经济相对发达,但金矿为主的矿业仍是主导产业,另外,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的角度,山东对地质调查的需求不是萎缩了,依然存在较强的需求。由于规模型矿业比较发育,矿业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资源的回收程度,降低成本,已呈现出需求的势头。因此,上述地区的地质调查工作应扩展领域,加强伴生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利用的工艺方法,评价可利用程度,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华北地区应开展以煤层气为主的新能源资源潜力的地质调查和评价,为接替能源的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4.华北地区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
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是提高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程度的基础。因此,在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的同时,应根据地质调查的需要,同步开展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工作,以取得地质规律的认识和地质理论的突破。重点在两个领域展开:一是前寒武纪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二是第四纪和城市地质技术方法的研究。
5.为中国北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配套工作,在华北地区应部署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规划提供基础性依据
重点包括3个方面的需求:一是以内蒙古中西部为重点的中国北方荒漠化地质调查与评价,从地学的角度调查掌握荒漠化的原因和规律,提出治理的方案;二是南水北调工程对沿线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进行调查和预测;三是矿山开采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地质调查与评价。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地质工作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而且时代性、地域性特别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将由2000年的1250美元,发展到2020年的5000美元以上,总的要求是: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良好。这些总体目标显示出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是全面、多角度、多层面的。
从需求的范围看,包括整个中国陆地、大陆周边和海域三个方面,特别是开拓海洋资源空间、保护海洋地质环境、充分利用周边国家与我国资源互补等,都需要地质调查工作。
从需求的纵深看,地球表层、中深层、深层的地质工作都有需要。对表层,主要是对资源分布情况和地质环境的需要;对中深层,它既控制着表层的资源分布和地质灾害,又受地球深部过程的影响;而对深层,它直接控制着地球动力学过程,是经济社会对地球表层、中深层需求的派生需求。
从地质调查的程度看,存在着空白的新区、工作程度中等区和工作程度比较高的地区。这三种情况都存在着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对新区需要补课,扩大地质调查覆盖面;对工作程度中等区,重点是补充完善新内容;对工作程度较高的地区,需要用新技术、新理论、提高认识水平。
从资源来源看,存在三个不同层次,新矿带、重点成矿带和老矿区。这三种情况,对公益地质工作都提出了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要求。
从环境要求看,存在生态脆弱区、中轻度污染区和严重污染区。这三个不同层次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把上述五个角度对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加以梳理,可以从三大方面描述基础地质调查的需求:
一、对新区或空白区地质填图的需求
实现地质填图工作全面覆盖国土面积,提高区域性、面积性的地质工作程度。全国中比例尺区域覆盖面积仅为50%,1∶5万区调的覆盖面积仅为18.8%。中比例区域地球物理和区域地球化学的调查,尚有50%的空白区。即使是在东部地质工作程度比较高的省区,也存在着空白区,浙江省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仅完成陆地面积的60%,他们所管辖的海域,更需要水工环的区域地质调查。如舟山市随着城市的扩张,海岛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淡水匮乏,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深海钻探取水地质工作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开展重要建设区域1∶5万区域地质和水工环调查以及水下钻探工程。
二、对基础地质数据更新的需求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基础地质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通过50多年的工作,仍处在第一轮之中。这些调查成果由于受不同时期政策、地球科学理论、地质勘查技术的局限,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大多存在参数少、精度低、数据老化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更新换代。同时,我国整体经济技术水平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基础地质数据的需要也相应地提高了。他们要求地质界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重新认识若干地质问题。比如浙江省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划分、江绍拼合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时代属性与成矿作用、变质岩基地划分对比及成矿作用等基础地质研究,尚停留在80、90年代初期水平,影响了浙江区域地质研究程度的提高,也制约了地质找矿特别是“攻深扫盲”的进展。要求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的联合攻关。
三、重点地区各具特点的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质工作本身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不可能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重要经济区及城市密集带、重点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区等,对地质调查需要有更高的或特定的要求,靠面上的覆盖和认识的更新换代是解决不了的,必须通过特殊加密的方法满足其需要。经济区和城市密集带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主要是区域环境地质、区域工程方面的地质信息。比如长江三角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密集区,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地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他们要求在地质工作的规划中加强长江三角区城市地质工作部署,以确保该地区城市稳定持续发展。重点成矿区带和重大地质问题区的地质工作需要,主要是来源于地质调查的部署,反映地质调查供给方的安排,但是它的驱动力还是来源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潜力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在国家层面上,而且在省区、地区甚至县市层面上都有需要。在青海、甘肃等许多县市的调查中,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尽快搞清本区的矿产资源家底。
四、对基础地质调查的需求,各个地区反映强烈
中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总体较低,在重点成矿区带和重要经济区,大、中比例尺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尚有不少空白区,尤其大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更低,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仅完成陆地面积的40%,远不能满足矿产勘查和区域环境评价等方面的需要。急需在重要经济区、重要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及生态环境脆弱区,系统开展多目标、多学科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大中比例尺综合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此外,许多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区域大地构造格架、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等。
贵州省虽然已做了较系统的地质工作,并有许多重要的地质成果,但大多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应用新的地学理论和观点、新的科学思维、新的技术和方法,在取得新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和完善测区的地层序列,重新认识和研究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切实提高基础地质的研究程度,建立起完整的基础地质调查数据库是当务之急。
东北三省几十年来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工作区的基本地质概况,但由于本区经历了前寒武纪陆块演化、前中生代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复合造山作用,中生代以来又经历了滨太平洋构造体制与古亚洲构造体制的叠加转换,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加之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虽然全区基岩区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完成,但限于当时的工作条件加之自然地理因素制约,一批1∶20万区域地质图调查精度不足,在大兴安岭成矿带尤为突出。已完成的1∶5万区调主要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区和重要成矿带上,且调查面积极为有限。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重大地质问题有待进一步加以解决。如:兴蒙造山区内一系列地块的地质年代和构造归属问题,额尔古纳地块与东乌旗—多宝山岛弧岩浆岩带之间关系,泥盆纪与早石炭纪的地质构造特征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工作程度提高。此外,东北地区的地层划分对比存在较大的争议,长期不能统一,尤其是新太古代(大兴安岭北部和黑龙江东部)—古元古代变质地层(辽吉东部)、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大兴安岭地区陆相火山—沉积地层以及黑龙江东部海陆交互地层)的区域划分对比问题更为显著。需要进一步查明前中生代地层系统的组成、分布特征及规律;需要开展中生代区域地层对比。通过详细的对比研究和同位素测年数据,确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系统。再有,工作区北部兴蒙造山区一些地块上发育的侵入岩形成时代争议颇多,对其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不甚明了,制约着对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和大地构造分区的认识。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对区域成矿作用影响强烈。需要通过区域地质综合调查工作,结合同位素测年数据开展区域火成岩组合及年代格架研究,了解中生代火成岩组合及热事件格架特征,进而提高东北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由于对区域地层、构造和火成岩地质认识存在的大量问题,使得对区内一些制约资源与环境地质背景的重大地质问题认识不清。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构造演化及与油气资源的关系尚需深入调查研究。此外,由于已有的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成果数据形成于不同时期,在区域重力调查方面,原有的区域重力数据需要用新的技术方法加以处理,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兴安岭地区和黑龙江东部尚有大面积1∶20万重力数据空白区,综合性航空物探工作尚未大面积开展。特别是受当时区域化探方法等因素制约,20世纪完成的大批中比例尺化探数据准确性不够。尽管东北地区1∶20万区域化探扫面已基本覆盖了基岩山区。但是2000年以前开展的森林沼泽景观区扫面工作方法不够完善,需要更新方法,更新技术。

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工作的先行和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在实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地质生态环境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区域开发、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等许多方面,地质调查工作既要满足来自国家层面的需求、市场层面的需求,又要满足来自社会和公众层面的需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更高、更安全的矿产资源基础保障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日益严峻。近年来我国石油等能源矿产,铜、铁、铝、铅、锌等重要金属矿产消耗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储量增长和产量增长速度,造成许多矿产资源“寅吃卯粮”,甚至需要大量进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地质工作有效投入不足,规模严重萎缩,部分矿产资源保有储量连续几年下降,资源后备接续基地不足,保障能力不断降低,特别是石油、铀、铁、锰、铬、铜、铝土矿、钾盐等大宗矿产自给不足,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大幅攀升。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增两减”的新特点:矿产品消费迅速增长,超过了生产增长速度;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迅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保障程度降低;主要矿山产能减少,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和金属矿产对外依存度加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资源约束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阶段时,其国内矿产资源消耗将达到高峰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未来10多年是我国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历史时期,就是说我国经济正逐步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它的特点是消费结构日益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水、能源和重要固体矿产资源将继续保持较大的需求增长。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矛盾必将进一步凸显。资源约束将替代资本约束,逐步上升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甚至成为伴随我国现代化全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据国土资源部对石油、煤炭、铁、铜、铝、铅、锌、钾盐等重要矿产的可供性论证资料,预计到2020年,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可以保证或基本保证2020年需求的只有26种,不能保证的则有19种,而且主要是石油、铁、锰、铜、钾盐等支柱性大宗矿产。这些对国民经济起重要支撑作用的大宗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石油可采储量增长乏力,保障程度逐年下降,产量增长也十分有限。我国国内总的能源供应存在很大缺口,未来的缺口量还将有大幅度增加,据专家预测,在2030年将达到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约占年能源需求量的1/10。如果考虑到今后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优质能源的缺口将更大。

中央十分重视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资源制约问题,把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作为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战略举措。面对我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必须坚持“国内国外并举,首先立足国内”的方针,大力加强国内地质找矿工作。严峻的资源形势对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地质勘查程度低,资源总体探明程度不高,后备勘查和开发基地严重不足,能源和重要矿产都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地质工作周期长,找矿风险高,难度大,必须提前部署,突出重点,依靠科技,加大调查评价力度,加强能源矿产、重要固体矿产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实现新的突破,形成一批新的资源勘查基地,提高矿产资源基础保障能力,缓解资源愈来愈尖锐的供需矛盾。

二、各种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需要地质工作发挥基础调查、监测和预防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人为诱发灾害的数量有所增加,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中东部平原、沿海地区、北方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日趋严重;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不清;矿山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普遍;山体滑坡、海岸侵蚀和冲淤、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监测,满足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地质调查工作不仅要为资源服务,而且要为环境服务,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要研究灾害引发的机制,从地质角度鉴定或划分灾害类别,提出预防和治理的措施,提高预测与防治灾害的能力。

城镇地区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冲击最集中、环境地质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水工环地质工作提供了新的大舞台。传统的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查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充分了解地质环境特征,为保障城市地质环境安全提供多目标、多领域的服务是新世纪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矿产开发引起的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质污染、水均衡破坏、生态恶化等问题和灾害十分普遍,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正常生活秩序难以保证。开展综合性的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已十分紧迫。

今后10年,我国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工程建设处于高峰时期,不仅建设规模大,工程建设的复杂程度也逐步增加。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一些工程已经建成。铁路、河流航运、城市轻轨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也不断加大。这些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在地质环境脆弱区易于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因此,查明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环境背景和地质条件,预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地质环境变化趋势,对一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监控或维护工程,以保障国家重要工程和基础设施的正常建设和运营,避免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要根据国家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做好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领域更广、质量更高的基础信息服务

地质调查工作负有为资源、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信息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更为可靠的基础地质数据。在国民经济许多领域,如区域生产力布局、农业、林业、水利、矿业开发、城市建设规划、工程选址、环境保护乃至医疗卫生、旅游观光等等,都迫切需要地质信息的支持。当前,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数量和质量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实施以来,我国基础地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工作程度有所提高,在青藏高原、重要成矿区和重要农业经济区等一些重要地区填补了区域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空白,同时在方法技术上,以数字区调为主的工作手段已经成熟并进行了推广应用,基础调查手段和工作方法取得重大进展,为基础地质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大、资金投入有限,受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依然很低,已有的基础地质数据和工作程度难于保障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质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更加丰富的基础地质数据和信息服务。

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程度低,勘探层位比较单一,边远海区地质调查工作过少,尚无完整翔实的海洋基础地质数据。海洋综合承载力和重要资源底数尚需摸清。迫切需要加强海洋地质调查工作。

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等要求水工环地质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包括土壤和耕地的适宜性评价、农田供水的地下水水质与水量评价、土壤和包气带污染调查等。因此,农业地质工作大有可为。

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支持。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需要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作为决策支持;数字化的基础地质与矿产、动态地质灾害等各类地学信息及有关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对发展电子政务、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应急能力至关重要。当前国土资源信息化整体水平距离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另外,社会公众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地学知识与信息日益增强的关注和需求等,都对地质信息的共享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




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分析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