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来自:健康知识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翻译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膏雨——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悱(匪):想说却说不出来。隅:角落。
【译文】 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开导的,不到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譬如,一张桌子,你举出一个角,他不能用三个角来回答你。这样的学生,我是不再给他讲新东西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论语版本: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赏析: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该句出自春秋时期《论语·述而》。

原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文学赏析: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不逼你就不能开窍,不让你痛彻到底你就不会发愤图强


翻译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视频

相关评论:
  • 1734456439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下一句是什么
    郝严媛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 1734456439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郝严媛词 目 不愤不启 发 音 bù fèn bù qǐ 释 义 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 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词 目 不悱不发 发 音 bù fěi bù fā 释 义 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

  • 1734456439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郝严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要等对方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只有在对方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再去开导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 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

  • 17344564390翻译古文《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郝严媛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17344564390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啊
    郝严媛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出处《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

  • 1734456439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
    郝严媛2、0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要等对方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只有在对方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再去开导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 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3、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

  • 1734456439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哪里?
    郝严媛出自《论语·述而》,作者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原文为: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

  • 1734456439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郝严媛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 述而篇》。这句话孔子既讲了教学方法,也讲了学习方法。主要是讲教育者要...

  • 17344564390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表明了孔子怎样...
    郝严媛【原文】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评析】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

  • 1734456439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
    郝严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是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重复告诉...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