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太平中心小学 林霄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新课改浪潮的不断涌入,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强调课堂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提倡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踊跃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的引导。正确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备的技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的旨意科学有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引导质疑法。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又往往是靠引导学生质疑来体现的。在阅读教学导入时,我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帮助学生激发兴趣、不断拓宽思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我指导学生阅读三年级下册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我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质疑:①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②为什么必须要把这条鱼放掉?③最后这条鱼放掉了没有?结合这些问题,我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从阅读中他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原来,汤姆钓到的是一条大鲈鱼,但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因此,在父亲的坚决要求下,他最终还是把这条鱼给放掉了。
(二)讲故事法。孩子一般都很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努力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演讲,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并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例如我在上小学三年级上册《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讲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交战的成败故事,并顺势诱导学生:为什么给人家当奴仆的越王勾践最后能反败为胜灭掉了吴国呢?这一悬念的设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并从读中了解到:课文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明白了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反败为胜;而吴王却骄傲自满,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的道理。
(三)课堂表演法。小学生都有爱玩好表现的特点。在进行童话这一类课文的教学时,我采用了课本剧表演的教学形式,让几个学生来担当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里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比如我上三年级上册《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我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哪吒、东海龙王父子等角色,并引导他们要演好角色必须把握好人物特点、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让他们在班上表演,学生都兴趣盎然地从表演中寻找故事内容:原来,文章写的是小哪吒大闹东海,降服龙王,使人们重新过上太平日子的事。这种因表演而形成的阅读活动,既加深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全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创造学习的激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上是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的一些方法,学生初步自主阅读完课文后,对全文内容已有了整体的感知和认识,接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阅读环节。
二、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加深他们对文章的感悟。
(一)理清文章脉络。理清文章脉络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般来说,文章的脉络主要是纵向(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横向(按人或事物的几个方面)。比如我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汤姆去钓鱼钓到鱼放掉鱼这一顺序细读课文,帮助他们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又比如我上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按课文是怎样描写香港的沙滩、海洋公园、以及街市这几个景点的?这一思路细读课文。通过有条理的细致阅读,学生领略到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以及美丽的夜景,从而感悟到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二)分段、分层细读,感悟课文内容。比如我上三年级上册《石榴》这篇课文时,在细读课文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春天时石榴的叶子,夏天时石榴的花,秋天时石榴的果实这三个方面内容有条理、有次序地进行阅读,并着重引导学生对石榴果实的颜色、样子、味道进行细读,从而加深他们对石榴的印象。
(三)品读语言,体会文章语言的美。如三年级下册的《荷花》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有许多精美的句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课件展示出许多幅荷花的图片,并播放美妙的音乐,引导学生在一个美的意境中诵读精美的句子,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通过在意境中诵读这些句子,学生不仅从视觉上欣赏到荷花的美,而且还能从品读语言中感受到荷花的美。
三、抓住重点词、句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些课文,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文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各种感官,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精读是细读的继续和提高,即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认识课文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课文思想内容。
(一)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词虽然是语言中较小的语法单位,但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关键词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主题词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一文中,纯净和明洁是两个关键词。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描写天空纯净和明洁的句子反复诵读,比如:天空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等句子。从诵读中学生理解了纯净和明洁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解了拉萨天空的特点,以及拉萨天空的美。
(二)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抓住中心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上六年级上册《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中心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精读课文。如:甲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哪些具体的景物来突出这个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点?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的设置,推动学生去寻读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这个甲字来写,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以下的内容都是甲字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三)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课文里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更深层地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比如我上到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句话:你见过城里的鸡是什么样子的?你在乡下见到的鸡又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乡下的鸡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理解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文章内涵。
(四)抓住过渡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要表达的前因后果。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的过渡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围绕这个过渡句,我给学生设置了两个问题母亲到底有多轻?而‘我’为什么那么难过?,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母亲原来才有八十多斤,但在作者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拉着他,背着他的妹妹,肩上还在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通过精读课文,学生由此体会到作者为何如此难过,进而理解作者对母亲是多么的愧疚。
四、运用朗读技巧赏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我们不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他们在思想上获得启发。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指导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达到与文章、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一)注重要点挖掘,以读入境。一篇文章的情感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选取那些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句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他们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结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时的情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这句话,他们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读悟情。在朗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唤起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引导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文中的情境,使学生逐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读出真情实感。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汤姆的心情变化,我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是你们钓到那么大的一条大鱼,会舍得放掉吗?如果放掉了,心情又会怎样?然后,我让学生叹了一口气再读文中句子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使他们在想象和唉声叹气的诵读声中,体会到汤姆由原来钓到鱼的惊喜到放掉鱼后的失落心情。
(三)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在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个道理。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道理的理解和体会,我设计了几个练习题,如:过马路时,不管( ),都( );自习课上,不管( ),都( );在公园里,不管( ),都( )等等,通过练习学生对自觉遵守规则这一道理的理解更加形象和深刻,使他们在思想上获得新的启迪:遵守规则,就要从自己做起,只有人人都自觉遵守规则,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科学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整个阅读活动中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制定教学方案,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评价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是我们教师的基本职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读出内容,读出思想,读出感情,读出启发。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引导朗读领悟意境美;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用生动的语言揭示艺术美;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不仅表现在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还可体现在它的语音、语法修辞、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征。在教学中,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来领略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些美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课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才能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对每的体验。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教育学、心理学认为:“没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受过美育的人,也不能算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学审美化是一种以美化促优化的教学策略,即凭借语文学科自身的美和创造语文教学的美,来促成语文教学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美育,引导学生感知美、导行美、创造美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

省团队专家 山东教育学院梁承锋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形式,是吸收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听、说和写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否巩固,语言技能能否得到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它是人们获取各种知识的基本途径,更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外在条件。因此, 引导学生阅读是指阅读教学中的指导活动。阅读引导是指教师在一项阅读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可见,引导学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阅读新材料的呈现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并为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提供便捷的途径。一般来讲,引导学生的阅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求疑,启发学生思维;同时要针对阅读材料和学生的特点,使新知识的呈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阅读活动开始的自然、科学、合理。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就是要加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引导,通过学生接触形式各样的语言材料,设置阅读前任务,了解语篇和背景知识,采用多样的阅读教学策略、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自主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还必须转变角色,把阅读课上的主宰者身份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把阅读的支配权交给学生,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分析、归纳、讨论,把阅读课变成学生自我学习、发现、探究、思考的殿堂;让他们张开思维和想象的双翼,通过英语阅读教学,既培养学生获取文章信息, 领悟文章内涵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成为创新性学习的主人。2.创新性探索阅读引导方式⑴阅读前引导方式①设置阅读任务 设置阅读任务是让学生进入阅读状态的一种手段。在阅读课文前,从围绕本单元话题的热身活动开始,教师就应当对课文所给的中心话题设置好阅读前的任务,这对引导学生阅读是很有必要的, 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阅读任务设置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表达的主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还能使课堂富有生气,是阅读课文的准备阶段。阅读任务设置的好坏还会影响课堂的后续听课效果。当然,阅读前任务设置的走向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精心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符合学生实际,要围绕着阅读的主题来进行讨论。②重视语篇分析 近年来中考突出了对学生阅读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把测试的重点定位在语篇上,把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文章的整体要领和对作者意图的分析作为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在平时引导学生阅读的强化训练中,应注意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改变学生在阅读中只注重语言知识或逐词、逐句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快速找出文章的要点,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进而预测作者在每个段落中的微观表述。这样可以使复杂的阅读文章变得容易起来,从而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快速准确的理解文章,并有效完成阅读的要求。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只注重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等只语片言的用法,忽视语言在语篇中的功能,严重地限制了学生对语篇信息的理解能力和获取能力;其实,语篇分析是帮助学生解读具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的有效手段。如果在教学中只孤立地注意词汇、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分析,而忽视了篇章结构和语篇的连贯,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对文章信息的了解和获取。重视语篇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而阅读理解力的提高也必定会增强他们对语言运用的敏感性,因为解读文章的技能是可以转化为对文章脉络的了解的,尤其是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所以,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仅仅靠重视语言知识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逐步培养他们驾驭篇章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对语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能区分主要观点、事实与一般支撑性事实,能辨识文段主旨的发展脉络;基本能分辨和理解文段,清楚语篇中主要信息及观点的逻辑组织结构,了解各部分相互关系。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讲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介绍英语篇章结构知识,指导学生从文章总的结构出发进行语篇分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的广度和深度。⑵阅读中引导方式 ①采用分层提问 采用分层提问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理解。美国教育学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而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分层提问。通过各种形式的提问,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启迪思维,拓宽知识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提供阅读教学的反馈信息。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合理有效地设计分层提问呢?众所周知:阅读的效率取决于目标是否正确。分层提问的设计可采用“目标呈现—分层阅读—设题解答”为主线,层层推进,落实单位时间内任务目标的设置、完成、检查等等。提问作为目标设置和目标检测的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提问的设计应遵循“大意—段落主题—细节—寓意”几个不同的层次,从整体到段落到细节再回到整体,步步为营,逐层深入。阅读教学中的分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阅读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设计分层教学,如何有效的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不同学生阅读能力的获得。阅读课中做好分层提问的设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很重要的。 灵活运用分层提问是阅读课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通过提出阅读分层理解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在问题的分层设计上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文。 ②创设阅读情境 创设阅读情境可以为学生的导读提供一个培养应变能力和情境语言能力的场所。根据人的心理特征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兴趣,从而使他们喜读、善读、勤读,并逐步形成条件反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一种方法。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交际活动。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是营造阅读情境的重要手段。讨论是一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的多向信息交流的活动方式,是一种语言输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讨论的内容,使之具有可议性;并充分利用阅读输入的语言信息,引导学生尽可能对文章所表达的观点、见解进行思考,同时展开讨论。讨论的规模可大(全班讨论)可小(分组讨论) 。虽然全班性的讨论节约课堂时间,教师在阅读教学上容易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由于规模较大,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以至一部分拘谨、内向的学生长期得不到说的锻炼。所以有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语言能力、个性特征等差异把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发表意见的机会,在同一单位时间内交流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分组讨论之后,每个小组可推选出一名代表在班上发言,由全体师生共同分析、评价、总结。但因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应尽可能有效地控制局而,考虑好教学安排、任务目的及学生的心理特征,不能因过多占用课堂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也不能因太少而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讨论既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营造了愉快活泼的学习气氛,又提供了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⑶阅读后引导方式 ①加强创造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读的过程还应该是引导他们在阅读后思考、想象、探究的思维过程。教师在学生阅读活动结束后,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让学生不仅能彻底理解文章,而且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当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思维,也是最有价值的思维活动。一方面,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力三因素“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方法”之中,无一不依赖于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创造性思维是各级各类思维的有机统一,在阅读理解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峰,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可通过下列方法进行:a)对阅读课文进行创造性复述。既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可以让学生从文章的某个细节的角度来复述,也可以通过给阅读短文续加结局进行复述;但必须都是创造性的复述。b)围绕题目,训练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得出不同结论,提出不同看法,以拓宽思路、发展求异思维;c)运用变式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转换角度设计读后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d)设疑、解惑,训练思维的深刻性。②培养学生自主阅读 要在阅读教学中很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不可缺少的途径。一般来讲,自主阅读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自主阅读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阅读的内在机制。第二,自主阅读指学习者对自己的阅读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方法以及使用的阅读材料的控制权。第三,自主阅读是一种阅读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步骤并完成具体阅读目标的阅读模式。自主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是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和积累英语知识、提高英语能力的阅读活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长期和短期的阅读计划,做好学生的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学大纲和自己的学习需要制定长期的阅读目标。固然,自主阅读的原则是立体知识、全方位提高,但在具体的自主阅读过程中,在某一次阅读活动或者某一个阶段内,有计划地侧重某一种能力的训练也是必要的。也即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动态调整自己的阅读计划,促进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学生有了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掌握了正确的自主阅读方法,进行了一些自主阅读的实践,仍不能说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英语教师还应进一步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这种习惯和能力的养成。例如:在教学中增加自主阅读的比重,经常性地推荐自主阅读的材料、布置自主阅读练习、进行自主阅读竞赛,阶段性地进行检查、讲评,交流自主阅读成果和经验,表扬先进等。培养中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搞好中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不仅改革了旧的教学模式,而且根本上确立了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无疑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一条通途。请看案例: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项活动任务时非常投入,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课堂之外的自主阅读有力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这种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交流阅读感受,自主探究语言的外延,使阅读成为学生具备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