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时总感到有些疑问,张士诚陈友谅的关系好像不错,为什么朱元璋和他们两个的关系都不好呢?

来自:络知识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明朝那些事儿>>写的是从几几年开始的~

1355年)五月,朱元璋在得到巢湖水寨首领廖永安、俞通海率战舰千艘投诚后,渡过长江,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次年,又率水陆大军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取得了一个战略基地,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计划。此后数年,由于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牵制了大量元朝兵力,朱元璋得以先后攻占苏南、皖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并开始东与张士诚、方国珍,西与陈友谅的势力相接触。朱元璋要平定江南,实现第二步战略计划,势必同他们特别是同陈友谅进行激烈的争夺。因为陈友谅地处金陵上游,控制了安庆、九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占地广阔,力量强大,仅水军力量就10倍于朱元璋。因此,陈友谅的存在是朱元璋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碍,他们之间的争战,不仅关系到彼此之间的生死存亡,也必将是争夺南部中国的战略决战。
朱元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张士诚专意保守现有地区,不足为虑;而陈友谅正在扩张势力,又轻骄喜功。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全力来救,将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因此,决定集中主力先打陈友谅,而对张士诚则采取守势,控制江阴、常州、宜兴、长兴、吉安等战略要点,阻止张军向西发展,并拉拢方国珍,借以牵制张士诚,稳定侧后,减少东顾之忧。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在积极筹划消灭朱元璋。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越过朱军占据的池州(今安徽贵池),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一举吞灭朱元璋。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防止张士诚乘机袭击、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又针对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巨舰由大江深入较狭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扬己之长,迫使陈军舍长用短。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并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以呼“老康”为暗号。与此同时,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作了如下部署:常遇春等率兵3万埋伏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侧;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今南京城西南)驻虎口城;杨璟驻兵大胜港(今南京城西南15里);张德胜等率水师出龙江关(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派胡大海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威胁陈友谅侧后,进行牵制。
急躁、轻敌的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不待张士诚答复,便于五月初十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待到江东桥连呼“老康”不应,方知受骗,仓促派万人登陆立栅。
朱元璋看到陈军进入伏击圈,乘其登岸立足未稳之际,发出信号,伏兵四起,水陆夹击,陈军大乱,争相登舟而逃。时值退潮,陈军巨舰搁浅,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多,另有2万余人被俘。陈友谅遗弃巨舰100余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元璋挥军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又继续取得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陈友谅自应天之战失败后,内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内顾不暇,不断向西推进,仅仅一年间,就攻占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等地,收编龙兴(即洪都,今南昌)守军,连下瑞州、吉安和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实力大大增强,控制区迅速扩展。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小明王向朱元璋告急求援。安丰是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即是保应天,朱元璋于是于三月率兵渡江救援安丰。四月,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由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军事地位甚为重要。陈军登陆后,用各种攻城器械从四面八方向洪都城发起猛攻。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月余。此时,朱元璋已回到应天,但主力仍由徐达率领正在围攻庐州。当朱元璋获悉陈友谅全军出动围攻洪都而未直取应天,并悉江水日涸,不利陈军巨舰行动,以及陈军缺粮,士卒多死等消息后,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遂一面命洪都守军再坚守一月,疲惫陈军,争取时间;一面命徐达撤庐州之围,回师应天。七月初六,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十六日进抵湖口。首先派兵守住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今江西湖口西北),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以防陈军逃跑;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次日,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一艘。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日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
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两军相持3天,阵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的势力扩大到原陈友谅的所属地区。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陈友谅的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战略指挥上的失误。本来,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安丰,造成应天空虚。如果陈友谅不是先攻洪都,而是以一部兵力对洪都进行牵制,主力顺流东下直攻应天,那么朱元璋将处于陈、张夹攻、进退失据的不利处境。但陈友谅却把矛头指向小而坚的洪都城,致使数十万大军局处于狭小地域,难以展开,且又没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置后路于不顾。屯兵坚城之下,苦战3月,师老兵疲,士气低落。朱元璋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陈友谅错误的结果。面对舰只庞大、装备精良的陈军,朱元璋冷静、敏捷地捕捉敌方的弱点和失误,化不利为有利,进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阳水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多兵大舰的优势,形成了对陈友谅的战略包围,因此从开始便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然后又集中大部战船和兵力逐次打击陈军,并善于利用风向、水流等自然条件,及时抢占有利攻击阵位,不失时机地实施火攻,充分发挥火器的作用,终于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创造了我国水战海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no no no 楼上的都不对!肯定都没有看过明月的那些事儿啊O(∩_∩)O哈哈~作者是这样分析的(其实是朱元璋分析的),陈友谅不像张士诚(朱元璋对他的评价只有俩字:量小),他是有野心和抱负的,如果先打张士诚这个土财主,陈友谅必定会援助他从而使得朱元璋腹背受敌,而如果先灭陈友谅,张士诚只会隔岸观火,唉!性格决定命运啊!楼主,都是明矾,给个五星呗 ^_^

这三个人都是当时的枭雄了,朱元璋打下南京有了一席之地后,应该是三个地方武装里实力最弱的,陈友谅最强的。至于暧昧,这个东西很难说,对于三个谁也不服谁的人且对元朝恨之入骨的人来说,“暧昧”不过是由于自己实力不济暂时妥协的策略。陈友谅为人狂傲自大,心狠手辣,极度自信,实力强大,对于日薄西山的元朝肯定是要一棒子拍死,但此时还有两个比元要难啃的骨头,所以谈到合作,首先陈友谅未必会和朱元璋合作,即使同意,对于志在天下的朱元璋也不会这么干,三国的孙刘联合就是最好的说明,除非朱元璋是刘阿斗。其次,朱元璋的高就高在看到了张士诚就是个守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能手,联合他,他也未必真心帮你,墙倒时他没准还推一把。你去打陈友谅,他会继续看他的地,贩盐种地,他最多不过是看看热闹,你只要不惹我绝不会自己来插手凑热闹。所以,朱元璋首先在战略的高度上就赢了,已经赢了一半,后来陈友谅的骄横霸道、急于正面决战、放弃水军优势的战术也输给了沉稳老练、虚实结合、游击运动战术的朱元璋,当然更重要的是感谢张士诚,如果张士诚是另一个凶残的陈友谅,我不看好朱元璋。历史还是挺讲究人品的,老朱虽然做事也是绝到底,但毕竟还是有人品的,这类人为时代的英雄。

这个问题跟你直接讲讲不清,我也没有确切的史料根据帮你分析他们关系真的好不好。

春秋时期晋国和郑国关系不好,秦国和郑国关系一般,秦国和晋国关系很好。晋国夹在两国之间。晋国每次打郑国都拉着秦国一起去,久而久之,郑国百姓苦不堪言。郑国国君就找了个说客,叫烛之武。历史上著名的烛之武说退秦军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古文观止上也收录过这篇文章。
烛之武讲来讲去只有一句话比较重要也比较关键,秦国和郑国当中夹着一个晋国。你帮晋国灭了郑国也是徒做嫁衣,平白帮晋国增加领土,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呢?不如和郑国结盟,寡君愿意将郑国的西部让给秦国驻军。于是秦军留下部分士兵帮助郑国守城,主力跑回了秦国。

不知楼主明白了点什么没?朱元璋夹在张、陈当中,他找谁合作啊?

这个我不知道你看没看当时的地盘分布,张士诚占领的是浙江和江苏的南边一部分,朱元璋占领的是江苏中部北部和江西的比部分,陈友谅占领的是江西河南这部分,也就是说朱元璋其实是夹在这两个人中间的,当时张士诚和陈友谅的确是联合这攻击朱元璋,而且朱元璋也试图联合他们其中一个都失败了!不过“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打陈友谅,张士诚必不救,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动全国之力来救”这个问题的存在让朱元璋有了喘气的余地,在击败陈友谅后在攻击张士诚,奠定了汉人南部的统一!

这三个人都能率领几十万人的豪杰,3位仁兄都是厚黑的高手,欲除之而后快,但朱高在欲盖弥彰,实行不成王策略,厚积薄发。三国演义中有一种谁称王,就打谁,元政府末期,内忧外患,只能是重点问题重点解决。而隔岸观火,成为元一种制衡的政治手段,但是后来养虎为患,只能去外蒙放牛了。
张士诚和山西的阎老西差不多,我不打你,你也别打我,但当你弱了,这种理论就不行了。
朱、陈、张、元是阶级的选择,不是你灭我,就是我灭你,胜者王,败者贼,历史的选择。
假途伐虢小计,只能弄巧成拙,因为大家都知道对方的意图,所以即使合作,也是名存实亡。

最后的大地主只能有1个,朱元璋成不了大地主就死路一条,他的策略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于是走到最后。


读<明朝那些事>时总感到有些疑问,张士诚陈友谅的关系好像不错,为什么朱元璋和他们两个的关系都不好呢?视频

相关评论:
  • 19573255544朗读的拼音
    解物新"朗读" 的拼音是 "lǎng dú"。以下是对 "朗读" 的解释:1. 朗读(lǎng dú):"朗读" 是一个动词短语,由两个音节组成,分别是 "朗" 和 "读"。"朗" 是形容词,意为 "声音洪亮、清晰"。"读" 是动词,意为 "看书或其他文字,把文字的内容通过口头表达出来"。将两个音节合在一起...

  • 19573255544“颛顼”、“帝喾”怎么读?
    解物新颛顼读音: zhuān、xū,zhuān:声母:zh,介母:u,韵母:an,声调:第一声。xū:声母:x,韵母:u,声调:第一声。帝喾读音:dì 、kù。 dì:声母:d,韵母:i,声调:第四声。kù:声母:k,韵母:u,声调:第四声。一、颛顼 [ zhuān xū ]释义: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参见〔五帝〕顼...

  • 19573255544“看”与“读”
    解物新“看书”与“读书”是一个意义上的两个不同的概念。“看书”是一种消遣,是简单的,甚至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而“读书”则是学习,是用心去领会书中的含义,以吸取其中的精髓。通过深层次的阅读,写读书笔记,可从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要不怎么写笔记说是写“读书笔记”,还没见谁说过我在写...

  • 19573255544“悦读”等同于阅读吗?
    解物新悦读和阅读都有一个共同的含义:“读”。不同的是,阅读的读是纯粹的,通过观看、朗读、盲读阅览各种文本体裁的一种途径。悦读的读是多义的,它囊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甚至称之为“第六感”的“直觉”。那么什么是阅读呢?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

  • 19573255544读书怎么写?
    解物新一、读:点、横折提、横、竖、横撇\/横钩、点、点、横、撇、点 二、书:横折、横折钩、竖、点 释义: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汉字笔画:

  • 19573255544阅读的拼音
    解物新阅读的拼音是yuè dú。解释:看书或读书;观览文件图书。近义:浏览、涉猎、拜读、观赏。详细解释: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

  • 19573255544...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怎么读
    解物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shǒu rú róu tí ,fū rú níng zhī ,lǐng rú qiú qí ,chǐ rú hù xī ,qín shǒu é méi ,qiǎo xiào qiàn xī ,měi mù pàn xī。)这句诗出自于《诗经》中的《国风·卫风·硕人...

  • 19573255544读课文有几种读法
    解物新课堂教学朗读类型与方法:(一)范读法:这是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然后由儿童仿读。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一段或一句。主要是给学生示范,所以必须做到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齐读法:是全班或全组儿童,同时齐声朗读...

  • 195732555441到20的英语单词怎么写?
    解物新1 one 读作:英 [wʌn] 美 [wʌn]2 two 读作:英 [tu:] 美 [tu]3 three 读作:英 [θri:] 美 [θri]4 four 读作:英 [fɔ:(r)] 美 [fɔr]5 five 读作:英 [faɪv] 美 [faɪv]6 six 读作:英...

  • 19573255544读书的过程
    解物新想要把一本书读得透彻,不能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地读,而应有步骤、有层次地读,因为任何一本有价值的、值得精读的书,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不下一番苦功,细致地解剖,深入地研究,是无法读懂的.有步骤、有层次地读书既符合书本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又符合人们认识发展的规律.下面,我们介绍一种精读活动...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