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那么多军队 为什么失败啊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明朝那么多军队,为何会打不过李自成?~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进北京城,同时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杀殉国,自此,国祚276年的明朝告一段落。我们在感叹明朝不堪一击的同时,回头想想,硕大的明朝,有那么强大的军事实力,即使在后期衰落下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对付李自成这样的军队,应该不在话下,可是,为什么偏偏就败了呢?
李自成率军进攻北京城
此处,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明初,这是赶走了蒙古铁骑的红巾军,在明末,袁崇焕的部队怎样?洪承畴的部队怎样?吴三桂的部队如何?耿精忠的部队又如何?这些部队加起来,哪一个不比张献忠,李自成等人的部队强上几百倍?所以,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之下,明朝的败,败的很蹊跷。除了守将们各怀鬼胎,外有后金等强敌肆扰,还有一个许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的原因,在这里,史三儿就给大家说个明白。
明朝军队
众所周知,崇祯皇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在历史上却有着很高的评价,这样的皇帝并不多见,足以说明这个皇帝配得上勤政爱民这样的评价,而问题就出现在这个爱民上。
崇祯皇帝
前边说起洪承畴,这个人对明朝也还算忠心,只不过到最后没经过美色诱惑。几碗人参汤下肚,换了谁也受不了的。此人打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杀降。他也因为杀降在明朝将领中独领风骚。而除了洪承畴之外,几乎所有的明朝将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投降不杀。为什么呢?因为京城的崇祯皇帝不让杀,这样不仅是暴君的表现,而且有违道义。
李自成农民军
而李自成等人,要的就是崇祯皇帝的这种道义。他们毕竟是农民,没有刀枪,只有棍棒,而且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所以面对明朝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是很难占到便宜的,因此,他们与明军交战,失败的时候绝对多于胜利的时候。
但是,坏就坏在明军不杀降之上。据史料得知,李自成的部队不止一次败在明军手上,可是他们的做法却很是奇葩,那就是打败了那就投降,大不了被明军抓起来训诫几日,然后就又放回去种地了。试想当时明朝国库空虚,连自己的人马都养活不起,这抓起来的降军就更加的养不起了,所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杀掉。如果还不能杀降,那就只能吓唬吓唬他们,然后分成批次给送回去。崇祯作为一个难得的仁义之君,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把这些农民军给他们放回去了。
明军溃败
然而,这些人放回去之后,又重新被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召集起来,再一次加入到了对抗明军的阵营之中。所以,李自成等人就成了打不死的苍蝇,这里散了在那里又聚起来,最终在机缘巧合之下,攻进了北京城,结束了明朝的统治。

虽然他是一个成功的将军,但是他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统领者。为什么他能打败大明,但是却没能抵御清军呢?首先从阶级力量上来讲,明朝当时已经非常失败了,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无法调节,并且政治上也非常腐败,所以他要攻打明朝时自然是众望所归,很多人纷纷来支持。

同时明朝的贵族也没有多加抵抗,他们当时已经丧失了反抗的决心。再从军队方面来说,虽然表面上看他的军队实力非常强悍,但是他并没有估计好形势。他的军队一直都维持着稳定的数量,即使打赢了很多地区也没有扩军。再加上清朝的军队实力非常强,又没有经历前面一系列的战争,自然实力保存的非常好。

同时他在政治上也不是特别优秀,他的口号是只要你跟着我就不会收税,但是如果不收税,又从哪里来钱养军队?他们都是攻略一个地方抢光所有的贵族,所以他们的后续力量非常不强,军队经济也非常不稳定。再加上明朝贵族非常软弱,清军入关后他们马上就投降,即使李自成想要打回来,也因为自己的军队实力不强和没有后续经济供给而空乏无力 。

所以即使他后期想要回来,也因为错误估计了清军的决心以及政治上的策略,自己往西走之后再也没能成功打回来。他并没有为自己的军队奠定好基础,所以后期在清军强悍的攻击下,只能宣告失败。

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里,明末的李自成起义一直是大家谈论的焦点话题之一。李自成这个起自民间的英雄,在夺取北京城后,眼看天下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不料在山海关一战中败给了吴三桂和满清联军,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灭亡之路。李自成的功败垂成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而他的失败也揭开了满清统治中国的一页。大家对李自成的失败原因众说纷纭,各方面的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解释。
  过去在历史上对李自成一直有着一种定论,那就是此人是个流寇,进了BJ城后,此人贪图享受,军纪政纪败坏,所以最后失败。我每看到历史上这一段就心存疑惑,感到有些地方实在不合理。现在有为崇祯翻案的,有为袁崇焕翻案的,有对《明史》质疑的。这些都可以质疑,可为什么就不能对历史上对李自成的记载质疑?说《明史》是满清所写,污蔑了明朝,抬高了清朝,这个观点我赞同。可满清和明朝遗老都对李自成怀有刻骨之恨,出于他们的阶级立场,他们的记载就百分百的正确吗?就没有一点偏差吗?我不相信。
  李自成出身贫苦,知道百姓的贫苦,在长期征战中,他提出了“剿兵安民”的口号。并且提出“杀一人者如杀我父,淫一女者如淫我母”,严肃军纪,并且下令“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因此受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的拥护。所以李自成的军队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再加上百姓拥护,得以迅速的扩张发展,最终成为推翻明王朝的主力。在战争中,李自成逐渐改变了流动作战的战略,改为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终于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攻占BJ,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山海关的吴三桂集团降而复叛,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讨伐,不料在山海关大战中被吴清联军打败。不得已,李自成退出BJ,不久在满清军的追击下败亡。
  在历史书上对李自成军进城后军纪败坏的情形都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并且言之凿凿的说这就是李自成军打败仗的主要原因。我读历史读到这里,总感到不可信。我个人认为,这里有着人为的渲染和夸张。诚然,大顺军在追赃筹款中可能有政策上的偏差,但仅仅因为这个就会让军纪完全败坏应该是明人遗老和满清那些文人的夸张。说句不好听的话,李自成是在执行崇祯的“文臣个个可杀”的遗命,你们既然都是明朝的忠臣,在历史上正义凛然,那李自成给你们死的机会你们该感谢李自成才对。在历史记载上做个手脚,算什么东西。
  关于军纪问题可以用事实来做个反证。李自成三月十九日进城,四月十三日出城讨吴三桂。这中间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算是军纪败坏,也要有个过程。实际上,即便是在那些恶意篡改的历史里,除了拷问那些贪官污吏们,没有看到很多为害百姓的记录。倒是有的记载的侵犯百姓的记录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相似,看起来倒像是满清兵的所作所为。估计不是张冠李戴就是道听途说。如果说那些满人和明遗说的李自成军队军纪废弛是真的,那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丝毫没有减低又是怎么回事?李自成率军讨伐吴三桂的时候,所带兵马六万人,而对手是明军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五万人,吴三桂以逸待劳和李自成远来疲惫之师激战。就算是兵力不占多少优势的情况下,李自成照样在两天的战斗中几乎将吴三桂军击败。如果没有满清军的介入,李自成军必胜无疑。从实战的情况看,说李自成军军纪废弛,战斗力降低纯粹是夸张。所以说,军纪废弛,战斗力降低不是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那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战略上的问题。战略上的巨大的失误导致了李自成的失败。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后,大家研究以后的战略方针,最后确立了“先取关中,再向京师”的战略。这个战略的中心是取得地势险固的关中为根据地,然后收取明朝的三边精兵,然后直取京师。后来的战争进程也是这样进行的,最后占领了北京,推翻了明朝政权。
  这个方针看似合理,可实际上有着很大的战略错误,导致了李自成的最后失败。首先,这个战略对当时的战略形势判断错误。这个战略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把满清这个一直想入主中原的强大集团包括在战略形势判断里。正因为如此,李自成才采取了直取BJ的战略。如果没有满清的干预,以李自成的实力,要面对张献忠集团,南明集团和吴三桂集团的敌对还勉强可以对付,可再加上满清集团的实力的话,李自成的实力就远远不够了。事实也是如此,李自成进京后,只留下了一部分主力对付吴三桂集团,将大部分兵力南调,去对付南明集团,这样一旦满清出兵,李自成就无力对抗。而满清在李自成开始进军BJ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动员了。三月六日,满清发布动员令。四月七日,满清誓师太庙出兵。满清十余万主力于四月十五日到达翁后,遇到吴三桂的请兵信使,二十二日到达石河打败了李自成。
  从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到,满清早在李自成讨伐吴三桂的时候就已经出兵在路上了,正因为如此,满清才能打得李自成措手不及。即便是吴三桂归降了李自成,满清十几万大军按照原来的计划从喜峰口、墙子岭入关,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兵力加起来还是劣势,在满清军的突然袭击下也会处于极端不利的境地。这完全是战略方针的错误造成的。
  同样,追赃助饷的行动也和这个战略方针有关。不可否认,追赃助饷这个办法给李自成政权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可李自成也没有办法。李自成的战略方针只看到了关中的险固,可没有看到关中的经济的贫乏。占领关中后,百万大军的支出没有地方措办。再加上下令三年免征,这样更加重了自己的负担。只有追赃助饷这一个办法。可这个办法加大了社会矛盾,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如果在战略方针上考虑的细一些,在取得关中的同时,派一部分主力占领江南富庶地区,以关中三边的兵源加上江南的财富,就会使得李自成的战略形势优越的多,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在军事战略上李自成有着错误,在政治方针上李自成也有着很大的错误。首先,李自成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拥有了大批的能征惯战的将士,但李自成缺乏一支完成统治治理工作的文官队伍。而且对战领区内部的独立势力没有认真扫除。古人云,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在获得大片的领土后,缺乏治理人才的弊端就显现出来。当李自成一受到挫败,这些地区的地方势力就兴风作浪,袭击大顺的官吏,夺取地盘,给李自成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李自成撤出BJ后,他的控制区的大部分都是这样丧失的。这是李自成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而在BJ期间,李自成在政治方面的无所作为也很让人疑惑。崇祯是死了,但太子还在。当时完全可以拥戴太子继位,李自成成为手握实权的大顺王。这样,就可以有个政权延续。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收降南明势力。待天下大定后,仿魏、唐故事,禅位登基,君临天下。可李自成在BJ却什么也没有干,完全没有消除崇祯自杀带来的恶果。崇祯自杀,是一招很恶毒的政治棋子,崇祯用自己的死宣布了自己与新的顺朝的不妥协,用决绝的态度宣布,凡明朝之臣子降顺朝者皆是叛臣贼子。这是崇祯用自己的生命给李自成下的一招暗棋。可遗憾的是,李自成竟然没有觉察出来。根本就没有对这件事有所反应。这也从侧面看出李自成的领导层里没有真正的文官人才。
  对比一下满清政权,满清政权就做得比较高明。他们不但为崇祯发丧,还宣扬自己是为了替崇祯报仇,恢复明朝江山而来。这样,满清就把矛头首先指向威胁最大的李自成集团,最大限度的减少与明朝遗留势力的冲突,并得到他们的部分支持。当然,后来他们耍赖,说自己的江山不得之于明,而得之于李闯那就是后话了。
  没有文臣队伍或者对文臣队伍的不重视,李自成撤出BJ的时候不但丢失了明朝太子,还把明朝所有的中央管理机构留在了BJ。这一批管理官吏在效忠满清后,大大增强了满清的管理力量,使得满清具有了治理天下的能力。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个完整的治理天下的管理系统,满清是不可能夺取明朝江山的。即便是夺取了江山,也不可能顺利治理的。至少满清王朝不会存在那么长的时间。没有妥善处理好这批管理人员的去留问题,是李自成在这个问题上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

多种原因。其一,居安忘危,没有忧患意识,立足未稳,即豪奢享受。
其二,不知约束部下,放纵惊扰,没有很好的安抚百姓。
其三,特别是刘宗敏等,对前朝王公望族,大肆掠夺。
其四,刘夺了陈圆圆,导致吴三桂冲发一怒,邀清兵献关,被迫出京亡走。
其五,没有建立起一个牢固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少一个粮米丰足的风水宝地。
还有其他的过失,关键是高层的领导思想问题,受封建农民思想的狭隘限制,没有一个远大周密的措施。
其四,

一,李自成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是流寇主义;
二,军纪并不严明;
三,骄傲,缺少对敌人的了解和认识,主要是关外的满清;
四,阶级局限性。

人员复杂,人心不一,纪律不严,内乱。

那时的流寇都是带着家小的,所以素有六七十万之众,而真正打仗的不超过20万人。而且毕竟都是饥民和流民组成,拿锄头耙子的种地在行,舞刀弄枪还是外行。一旦真碰到明朝关宁边防军和八旗这种以杀人为主业的职业军队,立马就完了。


李自成那么多军队 为什么失败啊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