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内涵

来自:高校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一《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1、本书简介: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2、思想意义:
  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文章描写了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她的悲剧不仅仅是金钱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揭示了女性自身的弱点,显示出都市女性的精神病态以及欲望的膨胀。

  张爱玲正是通过曹七巧非人性、非女性的扭曲,写出了在长期封建统治背景下,在受奴役被压抑遭虐杀的处境中女性的麻木、愚昧以及精神畸变。

通过对曹七巧一生命运的叙述,既表达了男权社会下,女人被侮辱被损害的遭遇,又表现了女性自身画地为牢的悲剧,借用一句话来说:“女人永远在塔里,这塔或由她自己筑成,或由别人筑成,或由不知名的力量筑成”,曹七巧正是被这多重力量所压迫异化而成的一个典型,她作少女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被哥哥为了钱财嫁给废人的富家少爷,终于熬到丈夫死去,别人却又是因为她的钱财来与她接近,她依然没有得到真爱,到她也已经人老珠黄以后,她的心智也由于她的遭遇而异化,她见不得别人活的比她幸福,哪怕这个人是她的儿子或者女儿,所以,他在儿子面前挑拨媳妇的不是,逼死了儿媳,又破坏了女儿将得到的幸福婚姻,吓走了女儿的追求者,这一切都显得她既可怜又可恨,历来的评论家都将其当做一个被金钱所异化的典型,正如文章题为“金锁记”,顾名思义,就是被金钱所困厄的意思。张爱玲之作《金锁记》,既有对曹七巧不幸命运的叹惋,对当时社会下妇女不得自由的控诉,另一方面,也对女性自身的思想局限和变异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可谓女性画廊中的重要一笔。(文章看过很久了,具体内容忘了,所以只能说个大概,希望对你有帮助)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
张爱玲(1920.9.30—1995.9.8),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内涵视频

相关评论:
  • 17164533499结合《金锁记》,试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
    蔡凤胥翻译家傅雷先生认为《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好的小说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张氏色彩。《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

  • 17164533499《金锁记》赏析
    蔡凤胥月亮的阴晴圆缺,也在曹七巧和芝寿的关系中投射出变态诡异的氛围。小说通过曹七巧的悲剧,揭示了金钱如何侵蚀灵魂,封建思想如何摧残人性。《金锁记》的主角不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揭示了阶级观念对人性的腐蚀。它呼唤女性的经济独立和精神解放,体现了张爱玲对于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的深刻思考。作为一部被誉...

  • 17164533499《金锁记》的主旨及结尾处的意蕴,结合小说分析;
    蔡凤胥整篇作品中,主人公七巧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而她的悲剧色彩,却是自己烙印上的,她的下场着实的让我惆怅与悲哀了一番。最初,我猜想张爱玲是把《红楼梦》中的凤姐,定为七巧的模子的,如此的安排,也肯定了作者研究《红楼梦》的造诣、以及对凤姐的特别关注。七巧与凤姐有诸多的相似:一样的嫁于...

  • 17164533499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内涵及主题意蕴
    蔡凤胥现在又看原版张爱玲的《金锁记》,算是真正领略到张爱玲的天赋了。但是2者比较起来,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改编后的《金锁记》。张爱玲说过,曹七巧是她笔下惟一一个彻底的人。的确,曹七巧非常彻底,彻底到让人感到心痛。因为曹七巧的彻底就是彻底破坏。她破坏一切一切:破坏那些喜欢她,或算计她的人;破坏她...

  • 17164533499张爱玲的《金锁记》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你真的了解吗?
    蔡凤胥在一个偶然的机缘,读了张爱玲的《金锁记》,一种心碎碎的感觉,像被一种东西割裂着,痛,却无法抗拒 心便被她俘虏了。在她的笔下,一切的人物皆是那样在细细的、碎碎的、在不够充分的阳光下生活着,为了生活,她们被迫牺牲了甚至是女人最致命的东西。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

  • 17164533499解读张爱玲的《金锁记》
    蔡凤胥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 完不了。如果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通过一个狂人的痴语控诉了崩溃的社会“吃人”的本质,那张爱玲这本《金锁记》至则是通过曹七巧的非人性,非女性的扭曲,揭露了几千年来历史压在女性身上的沉重。

  • 17164533499如何评价张爱玲的金锁记
    蔡凤胥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金锁记》是张爱玲1943年所作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像疯子一样被折磨了30年,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

  • 17164533499《金锁记》的主旨及结尾处的意蕴,结合小说分析
    蔡凤胥创作背景 张爱玲的写作生涯是从1943年的上海开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本就是一个浮华的洋场社会,战争的阴云又给它增添了一种及时行乐的颓废气息。十里洋场,华洋杂处,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杂糅在一起,显得光怪陆离。这就是张爱玲写作《金锁记》时的上海,价值虚无,物欲横流。同时,...

  • 17164533499解释《金锁记》这篇小说名称的含义
    蔡凤胥在金锁记里,曹七巧被哥哥半强迫嫁给一个病人冲喜。虽然生活上衣食无忧了,可是曹七巧从此就过着不快乐的生活。而这一切皆源于对金钱的追逐。曹七巧 曹七巧是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一个血肉丰满,让人可憎又深感可怜的人物。曹七巧形象是立体的,发展的。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

  • 17164533499读《金锁记》,从张爱玲笔下见解人性
    蔡凤胥直到看了张爱玲的《金锁记》,就像是红楼人物的接续,她的文风多少是受了点红楼梦的影响,作者对于绚烂的场景描写,以及复杂的人物心理勾画都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红楼”风格的延续向来是开头场面华丽热闹、人物众多,结局却是庭院落魄,人去镂空。在这样强烈反差的开头与结尾,到底中间发生的什么事情?或者...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