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来自:高校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初中语文各种阅读答题格式~

【记叙文阅读的考点】 常见考试类型:
1. 总体感知,归纳主题 2. 理清层次,把握结构 3. 辨明特色,分析手法 4. 品味语句,理解含义 5. 推敲词语,解析词义 6. 依据原文,拓展发挥
一、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注意记叙的人称:①第一人称(真实可信);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③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 顺叙的作用: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2. 倒叙的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加强表现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避免叙述平板
和结构单调。
3. 插叙的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可以帮助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
三、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1. 描写的种类:
①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⑴表现自然条件(氛围)的良好或恶劣(渲染气氛);
⑵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
⑶如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⑷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烘托人物,揭示主旨)。 ② 人物描写:肖像(外貌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③ 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小的景物片断的描写。
④ 场面描写:同一时间、地点、众多人物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要有特定的场合气氛。
⑤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 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四、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可以人物、中心事件、时间、地点、物品、思想感情变化
为线索。
找线索的方法:①标题;②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③抒情议论句
五、概括记叙文中心的一般语言表述形式:
本文记叙(或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或揭露、歌颂、批判)了……的思想(或性格、精神、实质、道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六、记叙文词句辨析
1. 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2. 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3. 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一词多义等。 4. 要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 5. 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
七、句子的作用
1. 在文章结构上:①总起;②总结;③承上启下;④铺垫;⑤照应;⑥揭示主题,点明
中心(或点题)。
2. 在文章内容上: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 在文章中形式上(所起的艺术效果):①修辞的运用;②写作技法上,如设置悬念,对
比映衬,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情景交融,小中见大,升华深化,象征寓意等。 ⑴比喻、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写出)了…… ⑵排比: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 ⑶夸张:增强感染力,突出(强调)了…… ⑷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了……
⑸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或引出下文……)
八、首尾段的作用
首段的作用:①交代背景(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②引出话题或写作对象(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③揭示中心(开篇点题);④直接抒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尾段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呼应开头;③点明中心(点题);④深化主题 【点拨】也有一种题型是“首尾段可否删掉”,答题时可以删掉的首尾关键看是否有毛病。
开头“常见病”:
① 离题太远,绕圈子; ② 不必要的抒情。 结尾“常见病”:
① 结尾以空洞的口号或表决心结尾,看上去慷慨激昂,其实苍白无力; ② 结尾时说一些与内容无关的话,费力不讨好;
③ 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结尾时草草收兵,影响全篇文章的表达效果。
九、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有两层含义:①结构上;②内容上)
关于结构类考题有几种常见类型:
① 将某个段落(或句子)抽出后问应加在哪两个段落之间,写出理由;
② 或问某个段落可否删掉,为什么写出理由; ③ 也有问行文顺序(或段落)可否颠倒。
【点拨】先概括添加或删掉的段义;再答出内容上具体承的什么上,启的什么下;接着答
出结构上具体承的什么上,启的什么下;最后答出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答此类题最容易犯错的是只看结构上的“承上启下”这个术语,答案不具体,根本不答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十、题目的作用:①概括内容;②揭示主题;③提示线索
十一、 部分标点的作用
1. 引号的用法:①表引用;②表特定称谓;③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④表讽刺或否定;⑤
特殊含义
2. 破折号的用法:①表注释(解释说明或补充说明);②表插说;③表时间或声音的延
续、中断或停顿;④表意思转折或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⑥用于副标题前
3. 省略号的用法:①表引文、重复性词语、列举等的省略;②表静默或思考;③表说话
断断续续;④表语言的中断;⑤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⑥表思维的跳跃。 使用省略号应注意:①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不能同时使用;
②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标点。

十二、 常用的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
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①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②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③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
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④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
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⑤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⑥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说明文阅读的考点】
(一)学会把握说明文的说明内容
1.明确说明对象
方法: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②抓首括句、中心句、过渡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2.学会抓说明对象的特征(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 方法:①从关键句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②从文中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
(二)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结构和顺序
常用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年代、四季、早晚等)
空间顺序(注意表示方位的名词)
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
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方法:①重视首括名、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
②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注意“同类合并”。
【点拨】注意条理性的标志词语:如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表示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如“一方面”、“另一方面”、“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再次”等)。
(三)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等。 方法:(判断常见说明方法的标记词语)
①举例子:例如、如、又如、比如、再如。 ②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③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④列图表:(表格、图片)。
【点拨】分析说明方法:首先,是指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次,说明了什么特征,以及对下文的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往往就是为了说明该段的中心。一般而言,答案往往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现成的句子,有的能在本段中找到,有的要从相邻的段落中找。如果没有现成的句子,用来答题的关键性词语也一定能在文中找到。
(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①正确。即语言符合事物实际情况。抓限定词、修饰语(表示时间、空间、数
量、范围、程度等)品味分析。 ②模糊。有时,文中出现“大约”、“大概”、“左右”等看似不够精确的词,这种模糊性表达正反映了事物的实际存在状况,或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议论文阅读的考点】([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 (一)把握文章的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判断句或祈使句)。短语、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作为论点。答题时注意不要把论点与论题混淆。
分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提出的,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一篇议论文的几个分论点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材料。
方法:①看标题、开头、结尾,及中间;
②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
③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
④注意提示语(“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
(二)理解论据及论证作用
1.分类: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引用名人名言属于理论论据) 【点拨】
①概括事实论据的表述形式:人物+事情+结果。(其他要素:时间、地点、环境
等如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②根据论点补充事实论据:人物+事例+简短评价。(要典型、简洁)
2.作用:论证论点(答题时写明什么论据证明了什么论点)

(三)掌握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正反两方面论证)
2.常用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作用:充当(作为)事实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论点(观点)。
②引用论证(引证法)
作用:充当(作为)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论点(观点)。
③对比论证
作用:通过对比,更突出论证了……
(四)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 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一般在议论或抒情语句中)。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3、具体答题方法

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范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二、散文

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考点及应试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①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三、说明文

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说明文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引资料。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

2.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横比和纵比)

4.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5.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6.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7.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前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四、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五、议论文

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典型题实战兵法】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

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

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

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答题规律:

1、要判定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要知道各种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如:比喻和拟人修辞可以使所表现的事物更具体、生动、形象;排比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反问可以使所表达的语气更强烈;对比可以突出的表现事物的特征;反复可以使情感表达的更强烈。

3、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一句通顺的话表达出来。

例如:“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这句话,可以这样来答“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柳条儿在雨的滋润下摆动的情状”。又如:“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的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的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这句话,可以这样来回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形象地描绘出云的各种姿态”。

这种方法不但可以用于现代文,而且可以用于古诗文的赏析。如:对“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这句诗进行赏析,可以这样来答“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巍峨气势,收到了震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1、(1)母爱的淡雅: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而无声的离开,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怕自己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2)母爱的高洁: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母亲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的活下去。母亲说“好好活儿”,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和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重病的儿子失去和病魔抗争的自信,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3)母爱的热烈而深沉: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语言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处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

2、(1)迷迷糊糊一般形容人的精神状态迷惘不知,模模糊糊一般形容人的视线或者字迹模糊。 故不能替换。
(2)这里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即与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写出了紫藤萝香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和愉悦之情。


两个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