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间婚礼有什么习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合肥结婚有哪些风俗?~

在安徽合肥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 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 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新郎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之后进行的拜天地,交拜,喝合酒等婚仪,则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一:迎接新娘的时候

一般合肥这边男方上门接新娘是下午
午饭过一会就出发 (时间上最好带个半 1点半啦 2点半啦 寓意是找个伴的意思)
车队没规定要有几辆车
要说明的是注意头车是摄像车(最好安排新郎一好友在车上 车队到了新娘家门口此人要提前下去放鞭炮迎接车队到来)
二车是新郎车(供新郎和新娘坐的专车)
三车是伴郎车(供伴郎和伴娘坐的专车 新郎到新娘家时伴郎要先新郎一步下车为新郎开车门)

二:到闺房去接新娘上车的时候

门缝钱要准备好
一般小钱(包1元 2元 5元 10元 20元)的最少要准备个20到30封
大钱100的也要几个(具体准备几个视新娘家的亲戚多寡而定)
本地的习俗是要放鞭炮的
从男方家出发(可放可不放 但是我几个朋友结婚基本上都放了的)
到了女方家的时候 鞭炮要提前放 (前面说的头车上坐的人要提前下来放)
然后就去敲女方家的门
按习俗是不会马上开门的
有人会阻挠的
这时候见机塞门缝钱
先塞小的
最后塞些大的就可以开门了
要注意的是有的新娘家设置了不止一道门
除了大门外 新娘房也有个门
有的新娘家甚至会有好几道门
所以在大门的时候千万别把门缝钱一下就塞光了
叫门塞门缝钱期间每隔一会放一卦100~200响的短鞭炮(催门炮)

三:准备带新娘走的时候

女方家开门后进入
然后会有个小礼节
就是要敬拜女方父母
感谢他们帮你养了个好老婆之类的东西
然后就是接新娘到你们的新家啦
一般让舅舅背新娘出来的
也有新郎抱出来的
前一个方法比较的传统
当然要捎上伴娘和女方家的人一起走啦
这时候出门要放鞭炮

四:新娘接到新家的时候

到了自己的新家
下车也要放鞭炮的
好像新娘不能直接下车
要脚踏两条步步糕什么的...
剩下的就是去酒店啦
接见前来庆贺的亲朋(收红包啦)

五:喜宴开始啦
然后就是千篇一律的开场
放炮竹
司仪主持下
搞笑下
领导或者家长致词
开席
然后吃饭期间小两口要每桌敬酒
双方父母也每桌敬酒
紧接着散发喜糖

六:送亲朋好友,准备闹洞房了

然后小两口再在酒店门口罚站
送走亲朋
然后是去宾馆开的新房闹房做游戏了(一般订酒席超过或者达到20桌就可以让酒店送一间新房用来闹房)
闹房结束就差不多了
最后就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啦(儿童不宜)
然后就是第二天啦
人生的新的旅程从此开篇了
一般就是回(父母)家啦
这个地方就习俗不太统一了
有说新婚第二天回去的
有说新婚三天后回去的
... ...
具体情况视新人双方老家的规矩定
这里没有硬性的规定
之前的男方买房子
女方买家电配嫁妆什么的
大家应该心里都有数
就不要我说了吧
(忘了补充,伴郎的行头从头到脚一身全由新郎买,伴娘的行头从头到脚全由新娘买,我当了几次伴郎,西服都赚了好几套了,呵呵~~)

安徽结婚还有这样的风俗,以前没见过,真让人长见识了

  《尔雅·释亲》称“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古代称举办婚礼为结缡、合卺。俗称结亲、成亲、成婚、完婚、合婚、圆房等。《礼记·昏义》规定婚姻必履行六道程序:“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后演变的主要过程如下:
  托媒提亲。俗称“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最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共和国成立后仍存媒人说合之俗,但婚姻自主、自由恋爱占主流;80年代后,城镇兴办有婚姻介绍所,报刊杂志以及电脑网上也通行征婚广告等联络方式。
  合八字。即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年、月、日、时配定天干地支共为八字,由算命先生来推算是否有“生肖冲克”现象,岳西等地流传《反婚歌》:“从来白马怕金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见猛虎如刀割,金鸡见犬泪相流,灵猴与猪不同圈,蛟龙玉兔不到头”。共和国成立后多数人均不迷信此道。
  相亲。分男相女、女相男之别,有相人、相家等项目,进行考察与交往,增进了解。
  过庚。又名传庚、传帖、下定等,即交换允婚庚帖。帖名红绿简、鸳鸯书、允求书、小书子等,是书写男女各方的姓名、生辰及双亲名讳的喜帖。男方在帖中书写“恭求”二字,女方以“敬允”二字回复。共和国成立后已不流行此俗。
  下聘礼。又称过礼、行聘,即男方向女方送上彩礼。视家境状况而定礼物丰薄,一般讲究有鸡、鱼、糕、糖双数份量,礼担披上红布,衬以柏枝、红枣、桂圆、花生等吉祥物,贴鲜红双“喜喜”字送上。下聘后,男方每年还必须在端午、中秋、春节给女家奉送“节礼”走动。此俗农村仍旧流行。但因地域不同,彩礼送鸡的死活有别。2002年4月,界首市一对青年结婚,新郎家出动两辆婚车前去接新娘,随车抬来的礼盒上挂有一只活鸡,新娘闻讯泪水涟涟,按新娘这方的婚俗,结婚之日应送熟鸡,送活鸡是当地办丧事的礼俗。新郎与新娘家相距百余华里,婚俗却大相径庭,以致大闹婚礼,新娘拜完堂就回了娘家。新郎一气之下状告到市法院,获准离婚。足见婚俗并非小事。
  选定婚期。也称报日、择吉、过大书等。事先议定婚期,请算命先生择定吉日,用红纸书写,男方备礼请媒人陪同送到女家。
  辞家礼。旧俗由男方备办礼品于结婚前一日(或两日)送至女家祭祖辞行。
  送嫁妆。俗语称“上等人陪钱嫁女,一般人随钱嫁女,下等人落钱嫁女。”一般嫁妆有衣被、箱柜、盆桶与金银手饰等,重礼如田产、房屋、山林、牛羊等。今俗已有家电、房屋等项赠送。
  绞脸与哭嫁。出嫁日,女家礼请有“福寿”的妇女为女儿“开脸”,即用白线纹去汗毛以打扮新娘。上轿前,亲友女眷及同村好姐妹均来陪伴出嫁女哭嫁,称为“越哭越发。”
  迎亲与闹房。结婚必布置新房,张灯结彩,堂上点红烛,门房贴喜联,铺床缝被各有讲究。迎接新娘多以花轿相抬,简便的用独轮车、毛驴、马车迎娶,80年代后农村有用拖拉机、卡车、客用汽车,城镇则用小轿车迎接新娘。桐城书香人家讲究在花轿门上贴对联作唱和,男方出上联,女方对下联,并抬童男童女—对前去迎亲,叫做“暖轿”。新娘下轿时,男家用两条布袋铺地,轮番移传,让新娘踏袋前行,称为“传袋”(传代),傧相人等在旁高声唱诵:“传一代,喜气洋洋;传二代,子孙满堂;传三代,荣华富贵;传四代,四代世同堂;传五代,五子登科……”等等,以求吉利。
  拜堂与入洞房。传统拜堂仪式有的在家中堂厅进行,有的在宗族祠堂进行,大致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公婆,最后是夫妻对拜。新娘自上轿至拜堂各环节均以红绸盖头遮面,入洞房后始由新郎持秤杆挑盖头,傧相在旁亦唱顺口溜作祝福。如“秤杆挑起,公婆欢喜”、“盖头挑在床沿上,一生一个状元郎”等。接着是众亲友开展“闹新房”活动,号称“新房三日无大小”,出难题拿一对新人作乐。夜深客散,新郎再到厨房端来酒菜二人同吃,称喝“交杯酒”,食物有红枣、桂圆、莲子、鸡蛋等,意含吉庆之义。少数青年人也乘新人熟睡后入房偷得衣物一件为证,于次日向主人家索要“喜果”吃,称“偷新房”。
  三朝与蜜月。新婚次日或第三日,新郎带领新娘来堂前拜见公婆与家人,即“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所描述的风俗。唐诗《新嫁娘》亦称:“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今日农村传存“下厨”项目,仅叫新娘象征性添柴烧一把火而己。三朝“回门”,古称“归宁”,又称“省亲”。一般只回娘家吃一餐饭即归,因为俗例“新婚一月不空房”,称为度“蜜月”。待满月时,方才正式回娘家或亲友家走动、留住等。80年代后城镇青年风行旅行度蜜月活动,又称“旅行结婚”,由两人选定风景名胜线路,乘新婚假期出外旅游一次。

古典的婚礼习俗你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以往婚姻多为媒妁之言,且离婚为社会所不容,在这种情况下,女子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毫无「退货」的空间。因此,想要下半辈子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只能将希望寄托上苍,而一些所谓的「习俗」,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一种「祈祷」的模式。
翻开婚礼习俗,从所有人员该如何「排列」,到新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有「明文规定」,其中之繁复非常人所能理解,结婚时若不手持「模板」,按步就班,任谁也无法做得周全。其实,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些习俗是否还适用?在婚姻自主,甚至「来去自如」的情况下,这些习俗还具有何种功能?是否还是不得不遵循的必要步骤?都是值得讨论及深思的问题。
照婚礼习俗「规定」,新娘上了礼车后,新妈妈要向外泼出一盆水,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新娘从此就是夫家的人,与娘家无关。事实上,这个举动在以前是理所当然,在今日却早已不合时宜,甚至带有将女性「物化」,转送夫家的意味。除此之外,礼车开动时,女方主婚人需用嘴含酒,喷向车后,或用脸盆装水,泼向车后,表示覆水难收,叫新娘不要有后悔的念头,或不会被休妻回家。
到夫家大门时,媒人得先进门,边撒铅粉边念:「人未到,缘先到,入大厅,得人缘」,并在大厅门槛前需置火盆及瓦片,让新娘右脚跨过火炉,再踩破瓦片,意谓「过火」与「破煞」。婚嫁时忌生肖属虎的观礼,以免虎伤人,导致夫妇不和睦或不孕。以上种种举动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显得格外荒谬。
此外,男方要请一位生肖属龙之男童,在新房床上翻滚,媒人在旁念吉祥语:「翻落铺,生查埔,翻过来,生秀才,翻过去,生进士」,希望能生个儿子,并光耀门楣,同样延续了以往重男轻女的不当观念。
结婚的确是人生大事,但婚后生活幸福与否,是否得以延续,重在两人的心及相处之道,而不是依靠这些毫无根据的枝节。要有个成功而永难忘怀的婚礼已不容易,如果还得被这些繁杂的习俗劳心劳力,又岂是一个「累」字所能形容。如果不想因为这些古人一厢情愿的想法而觉得绑手绑脚,何不从这些错误的观念中解放,将婚礼的重心摆在两人的身上。
当然,在摆脱传统束缚的同时,双方家长的感觉也不可不顾,如果老人家坚持一定要*这些步骤求个心安,不妨与他们沟通,保留些坐床、奉茶等无伤大雅的习俗,免得因为两代间思想差异搞得不欢而散。
周朝时制定的「婚姻六礼」,几千年来成为现代新人结婚时遵行的参考准则,虽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六礼中不少繁文缛节都被省略,不过老祖宗对婚姻的重视,还是可以从中窥知一二。

· 纳采:俗称议婚或说媒,请媒人到女方家中说媒,了解女方的心意,看看这门亲事有没有成功的希望。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时,通常以活雁作礼,象征忠贞不二。

· 问名:俗称「合八字」,先由媒人将女方的八字庚帖送到男方家,上面写着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男方必需放在祖先案上观察几天,如果这几天家中都平安无事,再将男方的八字送到女方家。女方接受男方八字之后的三天内,每天早晚要在家中神佛前烧香拜拜。这几天之内,男女双方的家中,如果有任何一方发生被偷盗、物品毁坏、或家人生病等不祥之事,那么婚事就不成了。

· 纳吉:又称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订婚。问名后如果卜得吉兆,男方就会请媒人到女方家致赠礼物,并通知女方决定这门婚事,同时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送给新娘一枚金戒子。

· 纳征:俗称大聘或完聘,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中举行订婚大礼。纳征通常在婚礼前十天至一个月内进行,除了要准备聘金外,还要有六件或十二件礼,聘礼名称都有吉祥的涵意,数量为双数,取成双成对的意思。

· 请期:俗称择日,由男家选定婚期大喜之日,并请求女方家的同意。

· 迎亲:正式举行婚礼。把新人的八字都写在红纸上,请择日师择定黄道吉日,并由媒人奉送双方同意后,举行迎亲仪式。
http://bbs.ahradio.com.cn/read.php?tid=177990

尔雅·释亲》称“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古代称举办婚礼为结缡、合卺。俗称结亲、成亲、成婚、完婚、合婚、圆房等。《礼记·昏义》规定婚姻必履行六道程序:“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后演变的主要过程如下:
托媒提亲。俗称“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最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共和国成立后仍存媒人说合之俗,但婚姻自主、自由恋爱占主流;80年代后,城镇兴办有婚姻介绍所,报刊杂志以及电脑网上也通行征婚广告等联络方式。
合八字。即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年、月、日、时配定天干地支共为八字,由算命先生来推算是否有“生肖冲克”现象,岳西等地流传《反婚歌》:“从来白马怕金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见猛虎如刀割,金鸡见犬泪相流,灵猴与猪不同圈,蛟龙玉兔不到头”。共和国成立后多数人均不迷信此道。
相亲。分男相女、女相男之别,有相人、相家等项目,进行考察与交往,增进了解。
过庚。又名传庚、传帖、下定等,即交换允婚庚帖。帖名红绿简、鸳鸯书、允求书、小书子等,是书写男女各方的姓名、生辰及双亲名讳的喜帖。男方在帖中书写“恭求”二字,女方以“敬允”二字回复。共和国成立后已不流行此俗。
下聘礼。又称过礼、行聘,即男方向女方送上彩礼。视家境状况而定礼物丰薄,一般讲究有鸡、鱼、糕、糖双数份量,礼担披上红布,衬以柏枝、红枣、桂圆、花生等吉祥物,贴鲜红双“喜喜”字送上。下聘后,男方每年还必须在端午、中秋、春节给女家奉送“节礼”走动。此俗农村仍旧流行。但因地域不同,彩礼送鸡的死活有别。2002年4月,界首市一对青年结婚,新郎家出动两辆婚车前去接新娘,随车抬来的礼盒上挂有一只活鸡,新娘闻讯泪水涟涟,按新娘这方的婚俗,结婚之日应送熟鸡,送活鸡是当地办丧事的礼俗。新郎与新娘家相距百余华里,婚俗却大相径庭,以致大闹婚礼,新娘拜完堂就回了娘家。新郎一气之下状告到市法院,获准离婚。足见婚俗并非小事。
选定婚期。也称报日、择吉、过大书等。事先议定婚期,请算命先生择定吉日,用红纸书写,男方备礼请媒人陪同送到女家。
辞家礼。旧俗由男方备办礼品于结婚前一日(或两日)送至女家祭祖辞行。
送嫁妆。俗语称“上等人陪钱嫁女,一般人随钱嫁女,下等人落钱嫁女。”一般嫁妆有衣被、箱柜、盆桶与金银手饰等,重礼如田产、房屋、山林、牛羊等。今俗已有家电、房屋等项赠送。
绞脸与哭嫁。出嫁日,女家礼请有“福寿”的妇女为女儿“开脸”,即用白线纹去汗毛以打扮新娘。上轿前,亲友女眷及同村好姐妹均来陪伴出嫁女哭嫁,称为“越哭越发。”
迎亲与闹房。结婚必布置新房,张灯结彩,堂上点红烛,门房贴喜联,铺床缝被各有讲究。迎接新娘多以花轿相抬,简便的用独轮车、毛驴、马车迎娶,80年代后农村有用拖拉机、卡车、客用汽车,城镇则用小轿车迎接新娘。桐城书香人家讲究在花轿门上贴对联作唱和,男方出上联,女方对下联,并抬童男童女—对前去迎亲,叫做“暖轿”。新娘下轿时,男家用两条布袋铺地,轮番移传,让新娘踏袋前行,称为“传袋”(传代),傧相人等在旁高声唱诵:“传一代,喜气洋洋;传二代,子孙满堂;传三代,荣华富贵;传四代,四代世同堂;传五代,五子登科……”等等,以求吉利。
拜堂与入洞房。传统拜堂仪式有的在家中堂厅进行,有的在宗族祠堂进行,大致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公婆,最后是夫妻对拜。新娘自上轿至拜堂各环节均以红绸盖头遮面,入洞房后始由新郎持秤杆挑盖头,傧相在旁亦唱顺口溜作祝福。如“秤杆挑起,公婆欢喜”、“盖头挑在床沿上,一生一个状元郎”等。接着是众亲友开展“闹新房”活动,号称“新房三日无大小”,出难题拿一对新人作乐。夜深客散,新郎再到厨房端来酒菜二人同吃,称喝“交杯酒”,食物有红枣、桂圆、莲子、鸡蛋等,意含吉庆之义。少数青年人也乘新人熟睡后入房偷得衣物一件为证,于次日向主人家索要“喜果”吃,称“偷新房”。
三朝与蜜月。新婚次日或第三日,新郎带领新娘来堂前拜见公婆与家人,即“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所描述的风俗。唐诗《新嫁娘》亦称:“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今日农村传存“下厨”项目,仅叫新娘象征性添柴烧一把火而己。三朝“回门”,古称“归宁”,又称“省亲”。一般只回娘家吃一餐饭即归,因为俗例“新婚一月不空房”,称为度“蜜月”。待满月时,方才正式回娘家或亲友家走动、留住等。80年代后城镇青年风行旅行度蜜月活动,又称“旅行结婚”,由两人选定风景名胜


安徽民间婚礼有什么习俗?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