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非魔即为魔,在场考问诸位学佛或信佛者。

来自:购物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学佛、信佛就一定会引来魔吗?~

按照达摩四行观的要求干。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馀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於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馀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学佛的人,学习的程度不一样,对学佛的认识也都不尽相同。
  学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许多人,学佛仅仅是为了保平安,保发财,保健康,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尤其是初学的人,对学佛的意义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学佛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点现世的安乐。
  当然,一个学佛的人,是能够得到三宝的加持,能够得到佛菩萨的护佑。但我们要明确,学佛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生命内在的智慧;为了断除烦恼,了脱生死;为了将来能像佛菩萨一样利益所有众生。

  学佛的人里面,大体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平时忙于学习和工作,生活单调乏味,周末到佛堂来聚一聚,找朋友聊聊天,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个项目。如果是带着这样的目的来学佛的话,那么学佛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不到佛堂来,还可以到其它地方去,可以到夜总会或亲戚朋友家去坐一坐,同样可以消磨时光。如果是带着这样的心态来学佛,就好比是“明珠弹雀”。明珠固然是可以用来弹雀的,但随便的一颗石子也能用来弹雀,珍贵的明珠仅仅换取了微不足道的麻雀,未免过于可惜。
  另一种是把学佛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比起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比起自己在世上所拥有的一切,学佛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而,学佛是用整个生命在实践,他们甚至可以为此而放弃一切。

  学佛和做人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觉得学佛只是来佛堂里磕磕头、拜拜佛,而不是将学佛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是没有把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真正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平时也念佛,也诵经,寺院里有活动也愿意参加,似乎也是在学佛,可是他的人生,他的品行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念佛是念佛,烦恼是烦恼,完全是两码事。他的烦恼得不到丝毫改善,他的人格也得不到丝毫提升。他干坏事时还是照干不误,骗人时还是照骗不误,他不会去想一想,他所做的这一切,是否符合佛陀的教诲?
  这是没有将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学佛和做人严重脱节。这样的情况,目前来说还是比较普遍的。

  可能有的人会问,不学佛不是照样可以做人吗?做人为什么要学佛呢?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就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可以这么说,做人是我们终身的职业。这职业的特殊性还在于,我们无法请假,无法辞职,无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移交给别人。所以,如何将人生过得更好,过得更有意义,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在世间几十年的生存时间,看起来似乎很长,但如果和人类的历史相比,和宇宙的历史相比,我们每一阶段的生命实在非常短暂。
  世间有很多人,因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过得百无聊赖,一天到晚想尽办法地打发日子,用各种各样的娱乐甚至毒品来打发时间。可见短暂的人生对他们来说,不是太短而是太长了。
  其实我们一生所能拥有的这么几十年时间,除掉睡眠和吃饭,能剩下的时间并不多。假如我们每天要睡八个小时的话,就要睡掉人生的三分之一。假如我们能活九十年的话,就要整整睡掉三十年,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呵!
  人生本来就已经很短暂了,而真正可利用的时间就更少,年少的时候懵懂无知,年老的时候又精力不济。佛法告诉我们人生难得,所以这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一定要珍惜。
  一方面是要过得幸福,一方面是要过得有意义,这是我们人生的两大目标。很多人只是考虑前者,只是想怎么过得快乐,怎么过得开心,怎么过得幸福。
  其实,如果不了解人生的意义,不了解幸福的本质,没有正确的获得幸福的途径。那么,我们为谋求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是和真正的幸福背道而驰的。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二分性。
当你引入非魔的概念的时候,魔就已经从后门悄悄溜进来了。它们是一体两面的。一旦有了善,恶就被引进了,这是同一个道理。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当你引入非魔这个概念的时候,你就有了一个执着,执着于它“非魔”,这只是它“是魔”的另外一个极端,是它的对立面。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非魔意味着它不是魔,也就是说你已经有了“魔”这个概念,一旦有了这个概念,就有了执著,就当真有魔了。所以非魔即为魔。这样回答不知你怎么看。

从你"追问"中,知道你已经有了"固定答案了",因而你会十分"排除非标准的答案回答啊..."
因此,这立题,成了一种考验式的假询问...若须我回你这问题时...我会借用<中观道>的说法

魔即非魔,非魔是魔
学信无益,佛自在心

1、你说的其实就是关于法、报、化三身的问题,只是你也没有搞清楚。

2、按照你的说法,屎即是非屎,你见过有人去吃屎吗?

3、“即是离相外求于无相。古师指为外道见也。非是佛教之意耳”-----摘自《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之密教心要部分,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容易有这样的不正确的见解。

我们现在大多数在家学佛的人根机、福报、智慧都不够,不适合修跟空、无相、禅宗等有关的法门,推荐修行适合在家人的法门-----准提法等。

在非洲有一个部落,在部落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偷窃事件。科学家经过调查,发现其原因竟是这个部落根本就没有“偷”这个词语。由于人们根本不知道“偷”这个概念,所以在行为上自然就无法产生“偷”的行为了。是故明确概念才是我们能产生后续行为的根源呵。
在吸引力概念上,有魔的概念,我们的意识就会产生魔的判断,而意识是无法分清“非”的,故既使是非魔的行事,也终究产生了魔心。若只有佛的概念,则既便是非佛,也还是佛心哈。
那么在佛的理念上,凡有所相,皆为虚妄,若我们执着于名相,则所有相皆为魔种,皆将不得正果啊!

这回答是你自己的另一面,并不是我这个实际的说法。
...佛师考徒@@"

上类答案
转"出世间食"何必太"著相"呢?
佛教把食定义为牵引、长养、持续。食不只是维持生命现象的重要元素,也是牵引众生死后再轮回的最主要力量,更是智者觉者圆满生命层次、解脱生死轮回的动力。因此,佛教认为个人如何取食,将决定其心灵位阶。
  
    食存五观:一者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者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者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者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者为成道业,应受此供。
  
    清晨食粥,粥有十利:
  
         一者资色,资益身躯,颜容丰盛。
  
         二者增力,补益衰弱,增长气力。
  
         三者益寿,补养元气,寿算增益。
  
         四者安乐,清净柔软,食则安乐。
  
         五者辞清,气无凝滞,辞辩清扬。
  
         六者辩说,滋润喉舌,论议无碍。
  
         七者消宿食,温暖脾胃,宿食消化。
  
         八者除风,调和通利,风气消除。
  
         九者除饥,适充口腹,饥馁顿除。
  
         十者消渴,喉舌沾润,干渴随消。

不知道你是学佛啊,还是学糊。
呵呵!你也有些着文字相哈!


何谓非魔即为魔,在场考问诸位学佛或信佛者。视频

相关评论:
  • 17713923017何谓非魔即为魔,在场考问诸位学佛或信佛者。
    扈邰君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当你引入非魔这个概念的时候,你就有了一个执着,执着于它“非魔”,这只是它“是魔”的另外一个极端,是它的对立面。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非魔意味着它不是魔,也就是说你已经有了“魔”这个概念,一旦有了这个概念,就有了执著,就当真有魔了。所以非魔即为魔。这...

  • 17713923017何为佛?何为魔? 万法皆空何来魔?诸法寂灭何来佛?
    扈邰君究竟义的佛,是一切有情本自具足的真心:法身佛。在这个意义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当然,魔也一样。但是。这个真心却含藏着无量无边的染污,需要一分一分修除,直到究竟清净,这就是“成佛”。修除真心之中含藏的染污,不是凡夫可能做到的,因为凡夫尚未明心:没有现前观察到这个真心,所...

  • 17713923017什么是魔考
    扈邰君魔考的观念,不是出于佛教,而是出于一般被称为斋教的民间信仰。 佛教所说的魔,分为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和天魔。除了天魔之外,都是属于身心和环境的冲突与不平衡所产生的现象。要得天魔的扰乱,必须是大修行人;除了天魔之外,其他三种魔,都属于人为的。纵然是天魔的困扰,如果身心正常、精神稳定,...

  • 17713923017如何参禅
    扈邰君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

  • 17713923017什么是魔?
    扈邰君魔,梵语魔罗的汉语简译,佛教中的恶魔,指夺人生命,且障碍善事之恶鬼神。若梵汉并举则称为魔障。在原始佛教中,魔是居住在天界的天人,他们的首领名叫波旬,出于嫉妒,曾经企图阻止释迦牟尼证悟成佛。在释迦牟尼开始传教之后,也曾经多次扰乱僧团弟子。佛教认为,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障碍,都可以称为...

  • 17713923017为何一修道,魔障就会来找
    扈邰君魔的境界是很多的,但我们修道人勿被魔的境界所摇动,不为其摇动,就是有定力,有定力就是不散乱。禅定不散乱,就不会入魔的境界。世间道,就在世间即可出世间,即是不执著,离开执著,就得到解脱。什么叫不执著?就是「身在尘,心出尘,井里摘花不染尘」。人虽在世界上,可是心超出尘世,好像在井...

  • 17713923017什么是佛!什么又是道!那什么又是魔、
    扈邰君5 佛经曰:一切众生皆为佛。 灵以为一切众生亦皆为魔。 众生向佛则为佛,向魔则为魔。人有佛性,亦有魔性,只看如何抉择。6 佛道,魔道看似极端矛盾,然亦有相通之处。 某世魔曰:当佛已无能为力,那便是魔渡众生。7 佛魔只是立场不同,思考角度不同,在性状上,佛魔相同。8 真正的佛心中...

  • 17713923017如何判断修行感应是否魔境:大德对魔障问题的开示汇集
    扈邰君修行人所遇见的魔障有两种:一种是由人或非人(妖魔)所兴起之障碍,另一种是由心识妄念所兴起之障碍。除遣魔障之法,总说有三种:一、是由慈心和悲心来除遣,这是说修慈悲观的人就像是母亲对儿子一样不能对他作任何损害的。二、是观诸法如梦如幻,由观空性来遣除障碍,因为毕竟没有能损者和被损者的缘故。三...

  • 17713923017佛法的像法时代在中国到什么时候打止?
    扈邰君这种以欲望、贪婪之心而来修行;则欲之所在,便是魔之所存也。所以着魔,并非外面有个魔来让我们着,而是我们本身就是魔! 综上所说,正法、像法与末法的分别,乃是以我们的发心和行门而作考量;至于时间的五百年、一千年或二千五百年,并非重要的因素。 若以今天这场法会为例,诸位是发什么心来参加的呢?是发菩提...

  • 17713923017虚云老和尚《参禅方法》
    扈邰君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沈、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 ,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枴杖。 何谓疑情?如问...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