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得天下,为什么刘备得了两个,天下还不是他蜀国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卧龙,凤雏,冢虎,幼麟得一便可得天下,为什么刘备得了三个,最后还被灭国了~

从太乙兵法来说:刘备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
1、得到卧龙诸葛亮时已失去天时(失去人民),曹操已经代汉,诸葛亮只好替刘继续代曹。诸葛亮有地利和人和,没有天时是大客。
2、得到凤雏庞统时已失去地利(失去大将),刘璋已经设下埋伏,庞统只能替刘留书补遗。庞统有天时和人和,没有地利是中客。
3、得到幼麒姜维时已失去人和(失去主公),刘禅猜疑又没本事,姜维只有替刘独立支撑。姜维有天时和地利,没有人和是小客。

扩展资料
1、诸葛亮号称卧龙,人称卧龙先生。卧龙是指正在沉睡的龙,还没有飞龙在天。诸葛亮的一生,也没有彻底飞龙在天,虽然帮助刘备建立蜀国,在刘备去世以后,帮助刘禅治理蜀国,但还是没有统一天下。传说卧龙凤雏,得到一个人,就可以得到天下,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也。
2、庞统号称凤雏,和诸葛亮齐名。他是当世之人杰,可惜短命。凤雏者,乃没有长成的凤凰。自己刚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帮助刘备建功立业,但是在落风坡被敌人用箭射死,救了刘备一命。也印证了没有长成的凤凰,要是长成,前途不可限量。
3、姜维号称幼麟,智勇双全,幼麟指正在成长的麒麟。在易经里面,卧龙,凤雏,幼麟三人何在一起,都是祥兆,三人合一,凤凰浴火重生,卧龙飞龙在天,麒麟金光闪耀,但是麒麟没有成长,国家已经败亡,都是天意。
4、司马懿号称冢虎,冢为坟,亦指荒野。看似了无去处,不会危害于人。但是等人一旦睡去,自己醒来发威,可以一招致命。蜀国虽然有卧龙,凤雏,幼麟,但终究熬不过这只长命的老虎。

相比之下,三国中,无论最初还是最末,蜀汉一直都是最弱,刘备虽以仁义著称,可惜时代背景不适宜过于如此,这种仁义近乎愚蠢,而反关曹魏,虽操心狠可身边一直是人才济济,人人尽心尽力,而操本人的才华也是三国主中远胜于其他几位,而东吴却奈以自己的多年打拼,在乱世中夺得三分而其一的天下,虽后期处处处于被动,但仍然国力不衰,这就是经营!所以刘备本身的权限加上客观的原因是导致他落败的根本原因,别说卧龙凤雏二人同用.就是周公出世以备的处世与社会条件而言亦无济于事!

刘备及其西蜀王国的命运轨迹也颇有教益。刘备最初并没有把人才问题摆到应有的高度。他感叹,自己之所以半生落魄不遇是因为“命运多蹇”。通过世外高人司马徽之口匡谬说:“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然后说了一句最能表达人才价值的话:“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这才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后,一方面在文治武功方面,为刘备制定一个个奇谋方略,取得一次次胜利;另一方面荐贤举能,罗致人才,壮大刘备阵营。从此,刘备气象日益更新,胜赤壁,得荆州,取西川,定汉中、称王称帝。这时刘备麾下,文有孔明、庞统、法正等相佐,武有“五虎上将”、魏延等效命,可谓盛极一时。西蜀政权到了后期,江河日下,最早谢落,人们固然可以从政治上、军事上找出诸多原因,但归根到底在于人才凋谢,后继无人。随着开国的谋臣武将相继下世,特别是诸葛亮巨星陨落,西蜀显现出严重的人才危机。蒋琬、费祎虽继任孔明,但循规蹈矩,才气不足,缺少进取,毫无建树,和诸葛亮相比黯然失色。姜维是诸葛亮苦心培养的接班人,但他的主要才能在军事方面,其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远在孔明之下,难以担当治理国家和统一天下的大任。更有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文不能选才,武不能用将,却听信宦官谗言,逼得姜维避祸沓中,造成布防上的漏洞,被邓艾一支轻兵偷袭成功。相比之下,魏国在曹操死后,又有司马懿、邓艾、钟会等,雄才大略,奇峰迭起。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递次有吕蒙、陆逊,也算是后浪推前浪,一代继一代。

按照“三国演义”后来的描述,如果刘备完全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肯定可以得天下的。但关羽死后,刘备失去理智,一意孤行,要给兄弟报仇,而后又犯了严重的战略性错误:部队多,战线长。而且他刚愎自用,自认为“自小熟读兵书”,将大军停于草木繁盛的彝陵,并且连营来壮声势,才惨遭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使蜀国元气大伤。
如果刘备一直肯用诸葛亮的建议,那么平天下肯定没问题,加上后主无能,诸葛亮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已经是不易了。

“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两人都得到了,为什么没有安天下?

凤雏死的早,是因为他对卧龙有猜忌。
按照“三国演义”后来的描述,如果刘备完全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肯定可以得天下的。但关羽死后,刘备失去理智,一意孤行,要给兄弟报仇,而后又犯了严重的战略性错误:部队多,战线长。而且他刚愎自用,自认为“自小熟读兵书”,将大军停于草木繁盛的彝陵,并且连营来壮声势,才惨遭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使蜀国元气大伤。
如果刘备一直肯用诸葛亮的建议,那么平天下肯定没问题,没能那样的原因都出在刘备身上。
后主无能,诸葛亮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已经是不易了。

反驳楼下观点:
娑婆诃的说法我不同意,怎么说失荆州遍失去了的天下的机会,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而事实证明,诸葛亮在北伐时是有取胜的可能的,只是天意弄人,没有达成罢了。而吴国在卧龙死后不久,便降了魏,那么如果卧龙战胜了魏,那么他必然是要降蜀了,那是不就是“得”天下了吗?
而且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知你有没有注意,有一次,诸葛亮帅大军直逼魏都许昌,魏国俨然无力反抗,魏人怕了诸葛亮,便放出流言,说诸葛有不臣之心,后主愚蠢,召回诸葛亮,才酿成这次战役的失败。或问如果刘备在世,凭他对卧龙的了解,他会信这种流言吗?恐怕那时天下早已姓刘了。
还有留关羽一人守荆州为何为不妥,事实证明,关羽守荆州是非常到位的,他将曹军打得闻风丧胆难道书中没有写道?照你的意思是凤雏的死是蜀不能“得”天下的原因,那我们只能理解你的意思是只有卧龙凤雏都在时,才能得天下了?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既然是小说,他就可以从某种角度上进行夸张,而我认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们所讨论的这个问题上所作的夸张,是极其成功的,也是该小说的一大亮点,如果你单纯用历史的眼光来评价小说的内容,我想你未免对文学的理解太浅薄了吧。
我非常同意绛雪轩的观点,不得天下,如何安天下,那还不如蜀国举家迁徙,移到大漠戈壁,干脆与世隔绝,那还用“安”吗?干脆亡了算了,更不如蜀国人干脆回到树上当猴子,那就不用考虑怎么和人打仗了,到那时如果我是魏王,我才不会和猴子一般见识。

wuzengxi的说法我也不甚同意,凤刍恃才傲物不假,但他绝非心胸狭隘之辈,光凭他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或是他开始的一点点行为,我觉得有些武断,他是只是没有武侯那样的眼光罢了,而就谋略而论,他绝对不逊于诸葛亮,要知道赤壁之战中他的作用一点都不比诸葛亮小,光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他不是心胸狭隘。熟读三国的人一定知道,要没有庞统给曹操“献策”,就算诸葛亮借来东风又如何?这样大的功劳,而庞统从未要功,甘当配角,以致后来刘备可能都不知道这件事,难道还能说他心胸狭隘,不能与诸葛亮同名吗?
再说诸葛亮穷兵黩武怎么了?汉武帝不也是这样,非常时期应用非常之计。当时正是天下大乱之际,不趁这时夺天下,难道等魏国坐稳江山在去打吗?汉武帝时,要不是靠穷兵黩武,统一诸侯国,打溃匈奴,现在中国还不知道是几个国家呢。而武侯趁这时要一鼓作气统一全国的战略可以说是及其正确的,他与汉武帝的区别是前者胜了而后者败了,这就是为何有些不够客观的人说他不对的原因吧?!
诸葛亮不是逆天下而动,而是因地制宜的采取战略。正因为这样,才表现出他的理智,这又有什么不对。

因为凤雏后来到了曹操那里,对刘氏霸业并没有实质上的帮助,而诸葛亮(卧龙)则是在最后关头被刘氏集团里的领导人换代给影响的功亏一篑(刘备一死,诸葛亮在刘氏集团的地位受到巨大影响,而且接替刘备的是刘蝉那个亲小人,远贤臣的白痴.)
所以蜀国没有得天下是必然的结果

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 ,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 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后来杜甫作诗说: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刘备麾下,文有孔明、庞统、法正等相佐,武有“五虎上将”、魏延等效命,可谓盛极一时。西蜀政权到了后期,江河日下,最早谢落,人们固然可以从政治上、军事上找出诸多原因,但归根到底在于人才凋谢,后继无人。随着开国的谋臣武将相继下世,特别是诸葛亮巨星陨落,西蜀显现出严重的人才危机。蒋琬、费祎虽继任孔明,但循规蹈矩,才气不足,缺少进取,毫无建树,和诸葛亮相比黯然失色。姜维是诸葛亮苦心培养的接班人,但他的主要才能在军事方面,其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远在孔明之下,难以担当治理国家和统一天下的大任。更有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文不能选才,武不能用将,却听信宦官谗言,逼得姜维避祸沓中,造成布防上的漏洞,被邓艾一支轻兵偷袭成功。相比之下,魏国在曹操死后,又有司马懿、邓艾、钟会等,雄才大略,奇峰迭起。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递次有吕蒙、陆逊,也算是后浪推前浪,一代继一代。


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得天下,为什么刘备得了两个,天下还不是他蜀国的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