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指的是两个事件,分别是:
1、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2、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1645年,也就是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扩展资料:
扬州十日期间,扬州百姓,同仇敌忾御敌。据史可法纪念馆馆藏资料记载。在保卫扬州城的战斗中,百姓踊跃参战。有的奔上城头抢修防御工事,有的协助兵士巡城,连妇女老小都出动,搜集砖石、石灰,赶制刀枪弓箭。退职武将樊大纲召集一批志士,加入守城队伍。
其母为了免除儿子的牵挂,竟一头撞死在石碑上。城被攻破后,市民们或同清兵巷战而死,或自杀身亡。二百多扬州少年自发组织起来,到处伏击清军,全部战死。
诸生高孝瓒,在衣襟上书:“首阳志,睢阳气,不二其心,古今一致”,在学宫自缢;医生陈天拔、画家陆榆,船民刘某、徐某,均不屈死;妇女拒辱自杀者不计其数。
扬州十日是日本人的阴谋吗
清军攻破了扬州城,实行了大屠杀。根据流传于日本的《扬州十日记》记载“查焚尸簿载数共八十余万,其落井投河、闭门焚缢者不与焉,被掳者不与焉”,意思是仅仅发现的尸体就有80多万,而那些被淹死、烧死、被俘虏的人还不算在其中。这一个数字在清末也被许多反清人士广为宣传,至今依然有许多人坚信。根据多方资料显示,“扬州十日”确实存在,不过在数字上真的可信吗?
一,扬州是否有80万人口
史料记载扬州府人口最多的一年为万历六年,其户口和人口状况为“户一十四万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万七千八百五十六”,也就是扬州府有81万人。这里是扬州府,并非扬州城,扬州府除了管辖扬州城之外,管辖着高邮州、泰州、通州和江都、甘泉、仪征、兴化、东台、宝应6县,合称“三州六县”,而扬州又有乡村和城市。很显然,当时的扬州府的人不可能都居住在扬州城,因此扬州城不可能拥有80万人口。
扬州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扬州城的面积为5平方公里,而在明末只有3.9平方公里。当时的扬州城已经远远比不上唐宋扬州的繁华,只是当时的二流城市,因此城市规模较小。80万人口不可能全部居住在5平方公里范围内,更不可能居住在3.9平方公里内。到90年代以来,中国最大城市上海的卢湾区才才达到如此的人口密度,几百年前的扬州是不可能达到的。扬州是南明的防御重心之一,在清军南下时,当地的百姓和官僚已经开始四处逃散。经过逃亡后,可能已经所剩无几。
作为对比,可以参照当时南方其他城市的人口。南京是当时南方最大的城市,参考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论文《明代南京的人口变化试探》得知:明朝后期的南京城的人口也才40万左右。
剃发令
二,《扬州十日记》是否是伪书
扬州十日记
在晚清时期,由于反清的需要,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怀疑该书的真实性。但是时过境迁,当人们冷静下来之后,在仔细琢磨该书,就有些蹊跷了。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大力挑拨满汉关系,企图瓦解中国。其中著名的内藤湖南提出“明亡之后无中华”,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又广反文告《告十八省汉人豪杰书》,而这次《扬州十日记》又突然在东京的一个图书馆被“发现”,是在难以逃脱伪造的嫌疑。
内藤湖南
该书不仅出现的时间十分特色,并且将过去的无名氏明确改为了江都人王秀楚,并自称是“扬州十日”的目击者和幸存者。其中的内容也是有许多矛盾的地方。该书中记载的扬州地名错漏百出,扬州学者朱志泊曾经提出,这个“王秀楚”不但不是扬州人,甚至没有来过扬州。而在该书中,除了史可法一个人之外,其他人居然都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而《扬州十日记》第一句为““己酉夏四月十四日,督镇史可法从白洋河失守,踉跄奔扬州”,根据应延吉《青磷屑》的记载,白洋河失守为前一年的十一月初七日,时间相差了半年之久。
史可法纪念馆
另外,清军入关之际,当时的高层官员都不会说汉语,而将领和普通士兵更是不懂汉语。然而该书中却记载王秀楚能够很明白地听懂清军之间的交流,并且和清军对答如流。又有学者通过该书的语言进行分析,发现不像明末人的风格,更像是晚清人或者日本人的说法风格。文中还出现了一处破绽,文中记载清军说:“我辈征高丽,虏妇女数万人,无一失节者”。首先,明清时期的中国人明确称呼当时的朝鲜为“朝鲜”,只有日本还一直称呼“高丽”;文中所记载的“虏妇女数万人”,在清朝文献中并无记载,在朝鲜史书中也没有记载。
清军
再一个比较比较大的矛盾之处,就是文中记载清军大规模屠杀80万人之后,又对扬州城的人发放救济粮食达数千担,来领粮食的人太多,以至于“片时荡然一空”,在抢粮食的时候大家“亲友不相顾”,到了初五日“盖往来打粮者日不下数十辈”,如此说来,扬州城的存活下来的人不在少数。那么如果真的发生了大规模屠杀,城中还能幸存如此多的人,那么此消息必然就广泛传开了,大江南北必定都知道。然而当时的《国榷》等史书并未记载该事。
三.清军入关的政策和屠杀的矛盾之处
清军入关的目的并非像过去的少数民族一样是为了掠夺,寇边,而是为了争取天下。多尔衮规定清军必须秋毫不犯,多尔衮与诸将誓约:“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富,勿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因此清军在北京受到了当地百姓和官僚的欢迎。而清军南征弘光政权,没有理由实行大屠杀。《扬州十日记》解释道是因为当时巷战残酷,清军面临抵抗死伤惨重,因而恼羞成怒而屠杀。实际上,扬州的巷战,只存在了一天,对于清军来说,那是相当顺利。
多尔衮
其次,根据当代学者的推算,当时清军入关的总人数大约是20万人,其中6万人以上驻守北京,朝鲜使者对朝鲜国王的报告上说“且闻衙门之言,则累十万兵经夏屯留”。而剩下的部队,还要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并驻守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而南下攻击弘光政权的只有3万左右。清朝为何对扬州围而不攻,其原因就是兵力单薄。3万人在扬州10天之内屠杀80万人,就算没人配置近代化的武器也难以实现。在屠杀面前,几十万人拼死抵抗,其3万军队也是难以招架的。
扬州在四月二十五沦陷,而清军在五月初五就开始吞并江北准备攻击南京,到五月初八正式对江南的镇江发动进攻。根据《扬州十日》记载,在五月初二,屠杀活动就已经停止,开始处理尸体。那么80万具尸体,如何合理都是难以在短时间完成的,其必然会引发瘟疫等。而扬州大屠杀还缺乏实物证据,80万尸体总有一个埋藏之处吧,远在战国时代的白起屠杀赵国40万军队事件,也有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作为证明。而扬州城80万具尸骨没有遗址作为证明是难以服众的。
当然,小编写此文并非刻意在否定这段历史,相反是在澄清历史。清朝入关之际,在江南一带进行过几次屠杀,但是数量远非《扬州十日记》所记载的那么夸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当遇到改朝换代,其屠杀行为就在所难免,如白起、项羽、常遇春、张献忠之流,不再少数。当年大力宣传清朝的屠杀事件是为了推翻清朝服务,如今时过境迁,从五族共和到56个民族是一家,民族团结才是时代主题。
扬州十日是国耻吗
清朝扬州十日当然是真的,由于史可法誓死保卫扬州城,造成清军损失惨重,清军统帅爱新觉罗多铎为了泄愤下令对扬州百姓屠杀十天不封刀,扬州城里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扬州十日死亡八十多万汉人,满清对扬州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嘉定屠城在哪里
;?????嘉定三屠是现在的上海市嘉定区。嘉定三屠指的是明末清初,清军入关后强令嘉定城的百姓们剃发的历史事件,多尔衮颁布的剃头令称“留发不留头”,造成了大批反抗百姓被屠杀,其中不乏避难的普通民众,是清军犯下的两大暴行之一。
嘉定三屠在现在是哪里
??????嘉定三屠是现在的上海市嘉定区。嘉定三屠指的是明末清初,清军入关后强令嘉定城的百姓们剃发的历史事件,剃发令刚下达的时候就受到了嘉定城百姓的强烈防抗。
??????多尔衮颁布的剃头令称“留发不留头”,使清军的刽子手李成栋在嘉定城内大肆杀戮,除了反抗剃头的百姓,还不乏有避难的普通民众,伤亡情况近十万人,是清军犯下的两大暴行之一。
??????在上海市的嘉定区,至今还能看到多处遗迹,如嘉定城西的侯黄桥和汇龙潭公园的侯黄先生纪念碑,在上海大学嘉定校区内也留有吴玉章就此事题写的碑文,表达了对此事件的悲痛纪念。


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都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残忍的大规模屠杀事件。
扬州十日是指1645年,清军在扬州地区对抵抗清军南侵的明朝军队和民众进行的大规模屠杀。据幸存者王秀楚所著的《扬州十日记》记载,屠杀共持续了十天,从5月20日一直持续到5月29日,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
嘉定三屠则是1645年清军在嘉定地区进行的三次大屠杀。当时,清廷下达了剃发诏令,要求全国百姓在十天之内一律剃头,并规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百姓对此感到严重伤害,纷纷奋起抗清,而嘉定城内百姓的抗清反剃发斗争最为顽强激烈。清军分别在1645年的六月十三日、六月十四日和八月十六日进行了三次屠城,共造成死亡人数达二万余人。
这两起事件都是极其残忍的大规模屠杀,是对人权的严重侵犯,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痛楚之一。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视频

相关评论:
  • 19560729360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真实存在么?有什么根据?具体又是什么样的?_百度知 ...
    林往苏质疑声中的历史真相: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近期,网络上对于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真实性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质疑这些惨烈事件是否被夸大。然而,历史的烙印并非虚言,让我们通过确凿的证据,揭示这两段痛苦历史的真实面貌。扬州十日:血与泪的见证 1645年,清军南侵,史可法带领扬州人民顽强抵抗。战败后,...

  • 19560729360“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怎么一回事?
    林往苏扬州十日是指发生在1645年农历四月,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入城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了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故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指1645年(南明...

  • 19560729360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林往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一场历史悲剧,发生在明末清初的扬州和嘉定地区。这场灾难是由清军南下时发生的,导致了大量无辜平民的死亡和城市的严重破坏。扬州十日指的是清军攻占扬州后,发生的为期十天的屠杀和掠夺。在这场浩劫中,清军对扬州城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无数无辜百姓丧生。据史书记载,这场屠杀导致...

  • 19560729360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南京大屠杀有什么区别
    林往苏扬州十日期间,据记载有80万生命不幸丧生。在嘉定,历史上发生了三次屠杀,共计大约10万无辜民众失去了生命。南京大屠杀则造成了30万人的惨痛死亡。这些悲剧均揭示了侵略者残忍无道、人性尽失的本质。然而,这些大屠杀之间也存在差异。满清侵略者在扬州的暴行后,最终在中国大陆建立了统治,成为国内的一个...

  • 19560729360什么是嘉庆三屠?!
    林往苏1644年,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投降清国,引兵入关,清兵占领北京。同年十月,福临在北京即皇帝位,以次年为顺治元年。清兵入关以后,遭到汉族军民的强烈抵抗,清兵恼羞成怒,展开了残酷的屠杀,以“扬州十日”、“江阴三日”、“嘉定三屠”三役最为惨烈。扬州十日 1644年5月,明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即帝位,...

  • 19560729360清朝前期史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什么一回事?
    林往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向被并列为满清入关后的两大暴行,也作为汉民族的灾难和耻辱被长久地记忆在人们内心深处。对前者,因为王秀楚 《扬州十日记》流传甚广,人们对其的了解甚多,谈的也不少。而对后者,则相对比较含混和模糊了。扬州十日 一六四五年四月,清军进攻南明,兵...

  • 19560729360什么是嘉定三屠
    林往苏当然,关于“嘉定三屠”,后人也留有实录,只不过不太为众人熟悉而已。除了史料因素,这里面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那就是“扬州十日”是满人所为(尽管里面还是 *** 居多),而“嘉定三屠”则是李成栋部所为,从头到尾都是“伪军”犯下的罪行,而这个李成栋,降清后又反清,叛弘光朝又投永历朝,...

  • 19560729360古代历史上发生过哪些骇人听闻的案件?
    林往苏今天说的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清兵从山海关进入中原,到清王朝的覆灭共经历了二百多年。清朝是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在它统治的二百多年里,中国的领土主权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康熙、雍正皇帝的治理下,清朝疆土、经济等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各民名族的交流融合也更加稳定。然而,在清兵刚入关时,他们的...

  • 19560729360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谁干的?
    林往苏扬州十日是满清统帅爱新觉罗多铎干的,此人多行不义必自毙,年仅三十六岁死于天花。嘉定三屠是汉贼李成栋干的,此人反复无常死有余辜,先是投清继而反清,最后溺水身亡。

  • 19560729360求解:清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内容主要是神马?
    林往苏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藩起兵,反攻嘉定,亦败,嘉定第三次遭屠城。史称“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清兵屠城实录 这段摘自著名历史学家、柏克莱加州大学历史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 史可法的“深更泪”并没有能保住扬州。满人对于以后发生的事情的记载显然是很坦率的: 十八日(1645年5月13日),大军...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