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乌台诗案

王安石进行教育改革,苏轼作为学官而反对新法,因被撤职,外放湖州。他因在翰林院呆了多年,没有得到提升,而改革一起,又多任用拥护改革的年青人,政见又与自己不同。因此,在去湖州赴任的路上,一路与人酬唱,寄情山水,作文赋诗之中,不免有对政治不满的情绪和牢骚流露出来。

元丰二年(1079)监察御使里行何大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御史中丞李定分别上书,指责苏轼作诗作文辱骂新法,诋毁政治,扰乱视听。何大正指出,苏轼在就职湖州的谢表中说:“我不识时务,难以追攀和陪伴新提拔起来的人;人老志衰,不喜欢惹是生非,或许只能去管一管穷乡僻壤的老百姓”,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不守为臣之道。并指责苏轼一贯反对新法:“一有了水灾或旱灾,或者出了强盗小偷,苏轼必定出来煽动,把责任推到新法头上,并且幸灾乐祸,惟恐不甚。”舒亶也指责苏轼造作谗说,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并列陈苏轼的诗“赢得儿童语言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新法的农贷政策讨小儿喜欢,敷弄百姓;“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讽刺官吏考核制度;“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讥刺兴修水利的事业;“岂是闻韶(古代最美好的音乐,孔子听了这种音乐,连肉的香味也忘记了)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攻击盐铁专卖政策;在诗中引用襄引窦梁的典故是攻击朝廷有奸臣专权;引用燕蝠的典故是讽刺朝臣如燕蝠纷纷然争晨昏之利等。李宜等指出,苏轼在灵辟镇为张秀才写的“张氏园亭记”中,瞽惑人心,淆乱是非,“显涉讥讽”。此外还如《咏桧》诗中“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惟有蛰龙知”是把象征皇帝的龙放在九泉,显系亵渎九五之尊等,要求皇帝对其严厉治罪。于是皇帝责成御史台立案勘察。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此案又称“乌台诗案”。御史台将苏轼押解京师审讯。勘察结果,连附马王诜及著名诗人黄庭坚等在内,为收藏苏轼有讥讽文字而又不主动上缴主管部门的有近百人被逮捕,除部分人因查确系毫无牵连、无罪释放外,大多数人都受到了撤职、降职、笞杖、刑狱、流放、监禁、罚款等严重的处罚。这一案件震动朝野。

本来,从王安石的改革来说,注意到意识形态的统一,要求对改革作正面的理解和宣传,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走到极处,把严肃的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发展成为残酷的政治迫害,并以此来支持改革,却是改革者们始科所不及的。因为熙、丰教育改革并不是王安石一个人的愿望,而是熙宁诸臣共同的建议和设计,其中也包括一些名臣旧勋和思想比较中和和保守的人。以政治迫害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做法,延至后来,成了“元祐党人碑”的起因,导致了两宋时期长期的党派斗争,甚至有人将“靖康之祸”也归罪于王安石的改革。一个勇敢的改革者以历史的罪人沉怨千古,不能不说是令人痛心的。




乌台诗案视频

相关评论:
  • 13746589488乌台乌台诗案
    咎逄印北宋时期,苏轼因反对新法,诗文中流露出对新政的不满,作为文坛领袖,他的言论对新政推行构成挑战。在神宗默许下,他被拘捕于乌台,被审讯长达四个月,被迫解释诗中的典故。由于宋朝传统,士大夫不轻易受死,苏轼得以免罪,但被贬为黄州团练。乌台诗案发生在神宗熙宁至元丰年间,监察御史何大正因苏轼诗...

  • 13746589488苏东坡乌台诗案
    咎逄印在北宋时期,苏轼曾卷入一场名为“乌台诗案”的文字狱。此案源自苏轼转任湖州知州时所写的《湖州谢上表》中的一些言论,被御史中丞李定、舒亶和何正臣等人以诽谤新政为由,以《湖州谢上表》和苏轼之前的诗句为依据,进行检举。苏轼的诗歌确实包含了一些对时政的讥讽,特别是对变法过程中的问题有所批评。

  • 13746589488苏轼乌台诗案
    咎逄印乌台诗案,又称北宋时期的“柏台诗案”,起源于苏轼在湖州任职期间写的《湖州谢上表》。御史中丞李定、舒亶和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的部分诗句,指控其诽谤新政,以“谤讪”罪名逮捕了他。苏轼的诗歌确实包含了对当时变法的批评,如对王安石变法中问题的讽刺,这使得案件在监察御史的告发后,在御史台狱中...

  • 13746589488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乌台诗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咎逄印“乌台诗案”就是北宋年间一场罕见的文字狱,因为牵连到苏轼、苏辙、黄庭坚、司马光等著名人物而被人熟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也就是一个御史将苏轼的《湖州谢上表》的几句牢骚话找了出来,认为苏轼“...

  • 13746589488乌台诗案的故事简述
    咎逄印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不幸卷入了一场名为"乌台诗案"的风波。起因于御史何正臣上书,指控苏轼在被任命为湖州知州后的谢恩表文中,言语中暗含对朝廷政事的隐晦批评。御史李定更是指出苏轼的言论有四大不当之处,这使得他面临了严重的指控。这场案件的导火索是由监察御史首先揭发,随后苏轼被带到了...

  • 13746589488乌台诗案是什么?
    咎逄印乌台诗案简介: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

  • 13746589488乌台诗案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咎逄印乌台诗案,是北宋时期一场著名的文字狱案件。故事概述:乌台诗案发生在北宋时期,主要涉及到苏轼及其诗作。苏轼因才华横溢而名声大噪,其诗词广受人们喜爱。然而,他的部分诗作因被认为对朝廷及新党有所讥讽,被当时的新党人士盯上,最终被指控并在乌台进行审理。此案成为北宋时期一场重大的政治事件,对...

  • 13746589488乌台诗案的详情是什么?
    咎逄印诗案,源于文学创作中的纠纷,往往涉及因诗词内容触犯了当时的政治或社会禁忌而引发的法律事件。例如,在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因为一首诗被投入监狱,随后遭受贬谪,这个历史事件即被称为"乌台诗案"(乌台,意指御史台,因其审理此案而得名)。在明朝,陈汝元的《金莲记·首引》...

  • 13746589488一个波及甚广的案件,乌台诗案具体是怎样的?
    咎逄印乌台诗案:一、简介: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二、...

  • 13746589488究竟是谁导致了大文豪苏轼身陷乌台诗案差点身败名裂?
    咎逄印乌台诗案是新党拿苏轼的诗词作品来打击旧党,在审案过程中难免对苏轼的一些作品进行牵强附会,但苏轼确实写过不少诗词讽刺变法。 弹劾苏轼的台谏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虽才学不如苏轼,但都是正牌的宋朝科举进士出身,自然能看明白苏轼的作品所影射的含义。在对苏轼的审讯中,苏轼对此也是供认不讳。苏轼把部分讽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