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是幽深的—读奈保尔《米格尔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起初翻开某本书,有些为作者、有些为书名。不是所有的经典名著皆能读下去,有的书刚开始并非吸引我,读着读着就会被某段话、某个句子打动,辗转再重读前面的章节,一路读完后方发现真是本好书,而不是因为媒体的炒作。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就是这样一本书。

我们不能生活在过往,人却是不断消失在记忆里,年纪越大越喜欢回忆往昔,尤其是童年、青春。找开文学画卷,不少经典作品皆是作者讲述记忆中重现的日子。曹雪芹的《红楼梦》、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米格尔街》是奈保尔用孩子的眼睛看他从小生活的地方,用冷静的笔调平静地讲述小街上有趣的人、有趣的事。作者描写了17个人物,这篇小说也是由17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米格尔街的不同人物又会在每篇故事中交叉出现,构成一个即独立又连贯的篇章。米格尔街并不特殊,用作者的话“外人开车经过米格尔街肯定只会说:‘平民窟!’因为他看不见别的。但是我们这些生活在这儿的人却把它看成一个大千世界,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抑或,儿时的我们也见过这样一条街,遇到过这样一些人,却只能看到他们做的事、听到他们说的话,作者却能够透过常人的眼睛,看到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无奈与心酸。每人故事初读觉得好笑,读完后却有着难言的惆怅、无言的忧伤。虽说生活在平民窟,他们也有梦想有追求,而且非常执著。

为梦想一个月写一句诗的B.华兹华斯先生是“我”眼里真正的诗人,在成人眼里却是个疯子。诗人渴望有人读他的诗,更渴望被人理解,却只能去找孩子,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教会“我”用心看世界,看蜜蜂、蚂蚁;为一棵树、一朵花流泪;看海、仰望星空…世界变成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地方。诗人住在另一条街正中心的一座单间小屋里,院子里郁郁葱葱,有一棵高大的芒果树,一棵椰子树和一棵李子树。这分明是喧嚣闹市的一方净土,抑或也是作者为诗人构建的世外桃源。这里灌木丛生,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相遇相爱并结了婚。他们都是诗人。小伙子喜欢文字,而姑娘喜欢草地、花朵和绿树。他们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女诗人对男诗人说,‘这个家将要有另一个诗人了。’但这个诗人并没有出现,因为姑娘死了,小诗人也随她去了,死在了她的肚子里。姑娘的丈夫非常悲痛,说再也不会去碰姑娘花园里的任何东西,所以花园保留至今,草木恣意地生长着。”在“我”看来,一切都那么美,从故事中读出了诗人的忧伤。诗人要写一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于是花了一个月时间诞生了“往昔是幽深的…”

故事中的“我”虽是个小孩,却向诗人提出了现实问题,“靠什么生活”?诗人说每年在卡里普索的季节去唱小调维持一年的生计。且不管这样是否可以维持生活,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总是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这个穷困潦倒生活在社会低层的诗人临终前不得不面对现实,他告诉“我”那个故事是编造的,所有什么写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作,也都是假的。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已不重要,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残酷。诗人或许不想让“我”陷入虚幻的美丽中。诗人死了。一年后,芒果树、李子树、椰子树都砍去了,有的只是砖块和水泥。就好像B.华兹华斯先生从未出现过。貌似平静地述说难掩深深的悲哀,那些树、那所房子、那个诗人像个美丽的梦。这样的梦我们也做过,现实终归是现实,然而梦却是要做的。

米格尔街那些执迷于自己喜爱事情的人总是很难为常人理解。倘若B.华兹华斯先生被人称为疯子,《花炮师》中的摩根则是小丑了。摩根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不惜拿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开玩笑,干了许多荒唐可笑的事。大家只把他当小丑,时间一长也笑不出来了,那里会看到小丑的眠泪。当大家已对摩根失去了兴趣,他却真正成了大家的笑料。摩根与别的女人偷情被妻子发现,高大的妻子把瘦小的摩根抱在怀里打,高声嚷嚷让整个米格尔衔的人都跑来看热闹。这样的出丑当然不是摩根情愿的,读者跟着米格尔街看热闹的人笑过之后却有着难言的悲哀。那种悲哀不仅仅是摩根出了这样的笑料,更是他放弃热衷于制作花炮的事业。

作者借哈特的话:“一个人开始嘲笑自己一直在奋斗的东西,真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哈特也是米格尔街上的人,就似一个哲人,不时讲出一些颇有寓意的话。作者说,摩根是他遇见的第一个艺术家。摩根一直在研制花炮,想制作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炮,大家却只把他当作小丑。最后,米格尔街的人终于欣赏到了摩根制作的花炮。摩根的花炮全部被燃响了,引起了火灾,却让人们第一次领略了摩根花炮的魅力。“只是摩根再也不做花炮了。”只此一句,足以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与悲悯。

倘若说摩根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并不常见,机械工程师巴库却会不时遇见。巴库喜欢修理汽车,却总是修不好,而且还会把好的修坏,只为满足自己对修理汽车的喜好。他摆弄机动车纯粹为了兴趣,好像从不为钱发愁。然而,现实是他们得生活,所以他的妻子就得去赚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贯穿全书。作者用幽默夸张的笔调描写这些人物却又与现实紧密结合。他们当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只生活在理想中的人。为生活,巴库买来卡车,本想靠着它赚钱,却被自己喜欢摆弄机动车的欲望驱使,硬是将一辆新车摆弄坏了,后卖掉又买辆小汽车开出租,最后还是不得不卖掉。巴库因摆动机动车撞车进了医院。钻在机动车下唱《罗摩衍那》的巴库简直太有趣了,他的老婆虽说总跟他吵架却又崇拜他,还好好保管巴库用来打她的板子,抑或,这也是生活在社会低层小人物的可笑可悲。小说是生活的镜子,作者只是用了放大镜,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若是多一点同情与悲悯,就不会只看到他们的可笑。

米格尔街也是社会的缩影,形形色色的人物也似我们这个大千世界。哈特是贯穿全书的人物,每个故事他都会出现,不时讲出一两句精辟的话来,就似一个哲学家,也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把哈特的故事安排在最后。哈特是一个没有自己的孩子却又非常喜欢孩子的人,他带领米格尔街的孩子们观看板球、足球、赛马比赛,喜欢坐在人行道上跟人海侃,圣诞前夜和新年前夕喝醉酒乱嚷嚷。然而他却是一个热心助人、富有幽默感,米格尔街的中心人物。这样一个给大家带来欢笑似乎没有私生活的人后来还是爱上了一个女人,并为她坐了牢,被判了四年刑。再后来,哈特又转到离西班牙几英里关犯人的小岛上。作者伤感地写道:“哈特进监狱时我十五岁,等他出来我已经十八了。”短短三年,足以让一个少年变成青年,开始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人。原来喜欢崇拜的人,现在觉得也不过如此,甚至看不起,觉得没有一点意思,包括哈特。“自从哈特进了监狱,有一部分的我也随着消亡了。”又是故事最后一句,那些“我”曾以为有意思的人也随着童年、少年消失了。恰如作者成人后离开米格尔街“我和他们一一告别,快步向飞机走去。我没有回头,只看见前面自己的影子,一个在柏油路上跳动着的小不点。”

无论曾经多么难忘也是过往,我们只能往前走,然而那些陈年往事总会自行爬上来,往昔是幽深的…


往昔是幽深的—读奈保尔《米格尔街》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