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看完有什么感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解惑,观看李安的120帧影片《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是什么体验~

只能说真的是学习了。
介绍一下我们看电影的背景。我们是动画公司,导演带头集体翘班订票去看。
以下是体验和评价。
可能也是因为我太久没看过好看的电影的缘故?
不能太享受这种真的在“看电影”的感觉。
不说长了,只能用近期看的唯一一部湄公河来说。湄公河是一个有深刻意义的故事,但比利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电影。
对,他只讲了比利小鲜肉一天的故事。他回家看了看家人,观看了一场橄榄球比赛,参加了一个中场表演,讨论了一下妹子。
他穿插的回忆几乎又是他简单又危险的一辈子。
但他苍白?
他明明那么生动。生动到让你无法忽视。
他确实有些像姑娘,好吧,他们。(ladies,okay..
然而他一直坚持着他要说的。也一直坚持着他要做的。他改变不了什么,他看着战友死去,但也如是听从了命运的安排。


李安真的很棒啊。撇开那些120帧,4k3d什么的来说,这片子也绝对是优质的。大师真的喵就是大师。
不过说真话的代价就是所谓的政治不正确吧。遗憾了。

再来技术方面。全程接近中轴线的脸部特写拍摄(除去中间的连接肯定要用到的全景),确实是让人血崩到炸裂啊。可能遵循黄金比例之类会更美,但用这种更好。人眼每时每刻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美的。总之我们这些算半个同行的看着也都很爽。

再就是一些运动镜头,稳而不连续。希望其他各位导演们多学着点。这才是叫纪实,不要一到要运动了就特喵的一路狂晃了好吗,知道你要表现主人公内心,知道你要表现当时现场的紧张。
可是你怎么知道当时他内心就得慌乱复杂了?人家明明什么都没想啊。镜头语言不只有一种。

尖叫,枪炮,哭喊,拍桌。
故意飙到警告音量的声音反而与电影蜜汁契合。

再说插叙吧。普遍地随着一天时间走,中间不断在回忆的过程,双场景。但是两个场景之间的切换点简直是很爽啊一点都不难受!
以前看的所有有双时间线的电影或多或少都有些转换唐突,可能是素材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表达其他的含义的原因。
总之我现在知道为什么不难受了。最后两个要切的时候我也猜出来了。
因为这就是按照ladies脑内的固有逻辑走的啊!所以其他导演的普通糙汉脑路估计难懂。
跟我们一起看片的动画组男组长大老爷们儿显然也还没绕过这个弯。

还有包括色调,内心,脑洞这些的处理,以及男主的细微动作,各个人物的台词,我都觉得把角色诠释得很棒。士兵的立场,商人的立场,家人的立场。

还有对于炒得很火的那个真命天女演唱。原版什么的,就我感觉还是这个电影里的背影好看多了?像素原因?
好吧120帧确实。对此概念不深,但对比以前的3d来说,以前看的普通3d就感觉是中间有距离的图层(画布)一样,是一层一层叠上去的,有近有远。这个也有近有远,但除了字幕以外并没有叠加感,就是普通肉眼的立体感。玛德那个商人叫啥来着,朝镜头伸一下脑袋,我还抓着椅子把头往后缩了一下。。杀人那幕还好,前一幕是东西还是子弹飞过来,也是有点方的还有某个m5大炮把人射成的粉红烟雾(碎屑?还是什么我忘了。。)简直在脑海里重复播放了。。
那些说120帧会放大演员缺陷什么的倒真是醉了。影片里的人都没什么皮肤上的问题。也就是毛孔多点而已,挺好看的。
总之希望以后能放120帧的影院越来越多吧。科技在进步。记得当年刚出3d的时候大家也是拒绝的。(不过多嘴一句现在伪3d的也还是多。。等120帧普及了,伪120帧多了也不错,也比纯伪3d好看啊。

不过我们导演说如果做动画的话,就算能做120帧也只会暴露更多我们的问题因为毕竟是个夸张化的东西,剧烈地推拉镜头这种现实影片是做不来的,于是他们能达到的也只是非夸张的镜头,不是我们这种。。除非动作捕捉有可能会达到!嗯!加油!

再就是中文翻译很棒!毕竟英文最多听一半的我。有些英文双关,翻成中字,也双关了。厉害厉害。


还有好多吧现在写晚了都!就是玛德夜里跟这群一起吃饭→_→想不起来了!(以下花絮需配合剧情食用)
一路在那i love u信不信班长打你
一下又来一句“你信基督吗”
瞬间回一句“你要是死我面前我就给你祈祷一发”
艹又回“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亲热一下”
“多少钱?”
“5500?”
“走你,没10w不干”

他的世界



文/梦里诗书

相较于电影技术的突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作为李安的又一部新作在故事上并没有太大的波澜,但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的出众,技术的体现在电影中真正做到了成为艺术的辅佐,令人走进了一个美国普通士兵他的世界。

从视觉效果来看,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感触其实不能用惊艳来形容,颠覆性的沉浸体验仿若打破了人与银幕间的隔阂,让人从视觉上仿若身临其境般的走进了主人公比利·林恩的世界,以此从他的视角为出发去面对战争,去看待家庭,去审视国家所诱发的思考,构筑了电影极为出色的内在纵深,但技术的革新在电影中其实又一把双刃剑,能否不单只是注重那新奇的观感,而真正走进李安煞费苦心希望将观众带入的人物视角,感悟到其厚重的人文关怀,成为了电影对观众的要求。

电影在故事上相较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说看似非常简单,就是一个19岁的美国大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战争中表现英勇,成为了美国英雄的代表,被邀请在感恩节橄榄球赛中场时亮了相,电影对技术的使用,没有呈现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更没有飞天走地惊险刺激的动作,技术在电影的体现并不是一场《阿凡达》或是《速度与激情》,李安还是那个在人物中表露情感,在故事中构筑人文的李安,至少在这部电影里他没有期望透过技术去构筑一个惊艳的世界。

当真正沉浸于这个故事,其实不难发现电影所构筑的核心并非是反战,而是一个年轻人他在经历战争后的成长与选择,透过电影技术所达到的人物带入感与克制内敛的叙事中细腻的情感把控,不经意间思绪已然足以被这一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所打动,被塑造成英雄的比利·林恩,他风光无限下的孤独成为了最为动情的内在,于此中电影也令人真正走进了他的心灵世界,反英雄主义的人文关怀在李安的这部电影中是如此的耐人寻味。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或许并不是李安最好的佳作,但个人所见却是他最为敢于创新,并将技术与艺术合二为一,视觉与人物心理高度统一的难得之作,以此令观众走入比利·林恩的世界,方才倍感真实真挚。

最近看了两部好电影,一部是叶京导演的《记得少年那首歌》,另一部就是想着重说说的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两部好电影有个不谋而合的相同妙处:活在当下的主人公不觉得自己的往事是一种荣耀,而不明真相的旁观者却总想为他们的过去干杯!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美国英雄比利·林恩“被动”成为英雄的故事,一路上从自我怀疑、自我挣扎,到认清生活、说服自己。鄙视人们对英雄快餐式消费的同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英雄定位。


人们口口声声说要在比赛中场表演的时候让这群战士们亮相,实际上从战士们被请过来到战士们离开,所有看似想要为他们庆祝的人们都不是那么的发自内心。比赛前半段战士们坐在台下被周围不善良的观众们挑衅;到形式感浓郁的中场表演亮相后,战士们立刻被冷落一旁无人问津;再到下半场比赛时有头有脸的人想要与战士们协商买下他们战场上发生的故事,借由他们的“英雄光环”拍摄一部电影,然而却卑劣的提出了相当低廉的价格……所有种种的一切没有哪一点是出于对英雄的尊重。


人们以为这群战士们战场归来,收获了自己的荣耀,人们以为他们应该是开心雀跃的。实际上在所有战士们心中,伊拉克战争始终存在于脑海中,这导致所有坐在看台上观看比赛的战士们都与这个喧闹的橄榄球比赛场格格不入。尤其是战士比利·林恩,他被誉为最高荣誉的美国英雄,就因为有人拍到了他在战场上舍身救班长,近距离与敌人肉搏的照片,就认定他是一个身披光环的英雄。但事实是,比利·林恩亲眼目睹了班长的死亡,悲痛之余他依然要与想杀死自己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他心中一直呗悲痛和恐惧感笼罩着,对他而言,这战争胜利不是什么荣耀,战争现场的残酷和无情还久久无法令他释怀。


整部电影用创造性的手法讲述了橄榄球比赛这一天时间内发生的故事,导演用了多处戏剧对比冲突,比如赛场的喧闹和比利·林恩内心的安静,比如赛场上燃放的烟花和比利·林恩回想中战场上的硝烟滚滚,再比如在中场之后的后台,一部分战士们热闹交谈,而比利·林恩与啦啦队美女台后缠绵。总体效果使人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战士们驱车来到橄榄球赛场,战士们下车,到赛场上参会,吵吵闹闹的比赛场和手舞足蹈的啦啦队,战士们与观众以及路人的肢体冲突,语言冲突,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一幅幅慌乱喧嚣的画面。到了影片的最后,战士们上车,比利·林恩姐姐的出现,啦啦队美女的告别,比利·林恩自己内心想走想留的纠结,人生这场战役与真正的伊拉克战争的内心对比,最后比利·林恩选择离开,终于一只脚踏上了归去,也是通往战场的车,车开走了,标志着这一天的结束。


李安导演确实是一个好导演,《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好作品用一天当中发生的日常琐事以及比利·林恩这一天的脑中幻象真正的进行了巧妙的构思和再创作,绝不是肤浅描写,整个故事生动深刻,呈现了一种新的美、新的拍摄形态以及新的信服力。这可能就是李安区别于常人的艺术境界。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看完有什么感受?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