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佛寺的发展情况(150字左右最好)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魏晋南北朝佛寺的发展情况(150字左右最好,从寺院、佛塔、石窟方面阐述)~

佛寺、佛塔和石窟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寺院、佛塔和石窟林立。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所。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大崇佛教,兴立寺塔。北魏统治者也是疯狂地崇佛,在其都城平城,大兴佛寺,开凿云岗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同期,还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和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个时期的佛寺建设不仅融入了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而且使中国私家园林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楼主是要我解答这一时期佛寺的建筑风格,可以继续追问,我尽力解答)

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佛骨),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佛寺在中国历
史上曾有浮屠祠、招提、兰若、伽蓝、精舍、道场、禅林、神庙、塔庙、寺、庙等名;或源于梵文音译、意译,或为假借、隐喻,或为某种类型的专称、别名,到明
清时期通称寺、庙。“寺”原是古代官署名称,东汉明帝时,天竺僧摄摩腾等携带佛教经像来洛阳,最初住在接待外宾的官署──鸿胪寺,后将此寺改建,称白马
寺,后世相沿以“寺”为佛教建筑的通称。佛教在中国流行近2000年,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宗派的佛寺在建筑上存在着差异,但大体都是以佛殿或佛塔(见塔)为主体,辅以讲堂、经藏、僧舍、斋堂、库厨等建筑,布局上沿袭中国传统的庭院形式。佛寺的宗教活动具有群众性,因而戏场、集市等相伴出现。建在山林的佛寺则多与风景名胜相结合(见寺庙园林)。中国佛寺虽是宗教建筑,却和世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建筑性质;

佛寺: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佛教炽盛,这是乱世为佛教广为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的结果,佛教走上了本土化的历程。而佛学的本土化更加速了它的传播。法显及《佛国记》介绍。梁武帝就率僧俗2万人发愿信奉佛教,几次舍身入寺。他还亲自讲经说法,首倡儒、佛、道三教同源。一时间僧尼遍地,寺院林立。北魏时仅平城就有佛寺1367所,刘宋全国也有寺院1913所,僧尼36000多人,所以唐代诗人杜牧才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


魏晋南北朝佛寺的发展情况(150字左右最好)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