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6000多年的《易经》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为何争论不休?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易经》到底是迷信还是科学~

算命一直是我认为的科学中的迷信。你说它不准吧,他其实也挺准的,但是你就是看不到它的科学依据。总是会觉得他神乎其神的,像是江湖骗子。
但其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有关的一些著作,真正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人,其实也可以算出一些东西的。毕竟这个社会实在不断的循环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最让我觉得惊奇的就是,我们班上有一个女生,她和我是同月同日生,相差只隔1年。我们两个人的脾气是真的特别的像,有很多的观点非常的一致,但是表面上的性格不太像。
这个现象让我认为,算命先生在算命的时候,每次都会问别人的生辰。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人的出生时间是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他的很多方面。

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算命算得上是一个简单的预测,但并不是他说什么,你以后就一定会是什么。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不相信算命。这个算命也不太可能发展起来,而且现在的算命越来越商业化。大多都是往好的方面说,好像随便夸一夸就能赚钱。

我不是唯物主义者,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所以我认为算命并不是迷信,虽然他也算不上真正的科学。
如果要把它归类的话,我认为它是属于一种文化。世界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要努力地接受和适应文化的无限可能性。

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中国古科技理论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由三部分组成,即气、数和象。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它们是:能量、信息和态势或形式。三者共存,不可分开,又界限分明。气,是客观存在,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可假设为能量。数,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程序或逻辑,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可假设为信息。象,是气根据数而存在的形式或变化的态势。用现代科学概括为:象是能量依据信息程序而存在的态势。宇宙万事万物有信息就有能量,就有它们的存在态势;同理,有能量也必有它的信息和态势,有态势也必有信息作指令,能量作基础。宇宙万事万物的存在,正是气、数和象的不可分性,才是实在的,具体的。信息“数”指导能量“气”按一定态势 “象”存在,能量“气”依照“数”的指令,构成一定的存在态势“象”,存在态势“象”受信息“数”指挥,以能量“气”为基础。数、气、象即信息、能量、态势,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那个神,西方哲学称作宇宙万物的“本体”,亦是功能。《周易·系辞》称:“神无方而易无体”。神无方的“方”古文亦称 “方所”,就是方位,无方就是没有位置,无所在,亦无所不在。易经和佛经所说的精、气、神。孔子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游魂就是神,就是构象。精,中国古代先圣又称玄、道、元、一、水;称精,是因为人体信息来源于父精母卵。称玄,是因为信息难以观测,(怀玄、玄具难测,太玄无形容);称道,是因为信息决定宇宙万事万物生化的必由之路;称元,是因为信息在有形质宇宙之始;称一,是因为一为自然数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抱一、守一、归一、真一、太一);称水,是因为地球生物发源于水。中国古科技理论中所说:“理”是研究数、气、象的能变、所变与不变的原理。理是人所确认的能量存在形式,简称构象,或称能场。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分。其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西方科学赖以发展的演绎推理法;一是中国及东方科技来源于类比归纳法。演绎推理法适用于有限数理范围,类比归纳法适用于无限数理范围。人通过象认识气和数,而象有“无”和“有”的分别。人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能感知的客观存在为有;反之则为无。而不能用语言表达其象的客观存在为常,或恒;这就是《易经》所说:“意不尽道,言不尽意,书不尽言。”可以用语言表达其象的客观存在称为特化。《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有具体的道、名、气、数都是特化的。由此,中国先圣认为:物质是能量(气)的一种较为稳固的特化形态。现代高能物理已经证明:物质和能量是相互转化的。宇宙最初只有能,即气,没有物质。宇宙,包括太阳系由气形成。生成宇宙的“气”,现代科学认为源于黑洞,中国古科技理论称为无极、无为。“气,在我们这里可以称之为‘以太’,因为物质最初完全是流动的,毫无硬度、无间断、无终止,不能分两部分。这是人们所想象的最稀薄的物体。”自然科学里的“以太”,只能作为传递物质问相互作用力的一种假想的介质而存在, “以太”和实物仿佛是隔绝的,但张载和王夫之认为“气”和“形”是相互转化的。因而他们所提出的“气”与其说接近以太,不如说更 接近现代科学所说的场。西方人在惊叹之余呼“My God!”,就是“我的上帝”。而中国人则呼“我的天!”。中国古代先民,没有像西方人那样人为地创造一个“上帝”,认为主宰天地人万事万物的那个东西是 “天”,是“气”,是“场”,是宇宙间的“精气神”或“数气象”,亦即宇宙规律。并由此,把天上地下的一切都“人世化”,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下有阎王。天地人是一体的,是全息的。也就是天上所具有的,人间必然有,地下同理。整个宇宙是由:能量(气)、信息(数)和态势(象)三部分组成。基于这种认识也就不难理解中国风水学源自于古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的科学内涵。中国风水学将天、地、人纳入一个大系统中综合考虑,在长时间里,一直备受诋毁和诘难,只有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才再次被认识和发现。中国风水学在对古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学,即天地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长期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规律理论,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将宇宙的特性概括为三大方面:宇宙的全息性;宇宙的螺旋性;宇宙的阴阳性。中国风水学的三大原则:天地人合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中国风水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认识及科技进步不断充实完善,由于认识偏重之差,形成了众多流派。其中,最基本的两大宗派:一种是形势宗,因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峦,诸如:“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所以又称形法,峦头,三合;另一种是理气宗,因注重在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诸如: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五方、八卦九风、三元运气等,所以又称三元,理法。元明以前,多以山川形势,论断于阴阳、五行生克之理,即以峦头为重,诸如:晋人郭璞《葬经》;元明以后,注重天心合运,以理气为重,效地法天,诸如:邵雍“卦气运会”之说盛极。中国风水学中“形法”主要为择址选形之用;“理法”则偏重于确定室内外的方位格局;此外,还有“日法”用于选择吉日良辰以事兴造;“符镇法”为补救各法选择不利的措施。中国风水学按照应用对象:又分阳宅风水,即阳宅相法,专司生人居住的城郭住宅的择址布形;阴宅风水,即阴宅葬法,专司死者的陵墓坟家的择址布置。中国风水学对于住宅所处环境不同,又有所谓井邑之宅、旷野之宅、山谷之宅等区分,如《三元地理》,在风水学应用上,又各有所侧重。对于旷野之宅和山谷之宅,因其与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多注重形法;而井邑之宅,则因其外部环境的限制,常以形法、理法并举。中国风水学的形势派,注重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辨方正位;而理气派,注重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等相生相克理论,并且,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现场操作工具枣罗盘,确定选址规划方位。中国风水学无论形势派,还是理气派,尽管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实际操作方法,但是,都必须遵循如下三大原则:天地人合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现在有学者将风水学又具体归纳为这样一些原则:【整体系统原则】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风水学充分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卷--《丹经口诀》中强调整体功能性,主张“阴宅须择好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为有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它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

在中国古代有一部可谓参透天理,能够“预测未来”的书籍,就是《易经》,并且吸引着无数后世付出毕生精力为之研究,但是也存在着两段争论,一方认为《易经》只不过是古时候的封建迷信所产物,另一方认为《易经》则是拥有超前科学的智慧。

时间不断变迁,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下,我们认知世界,发现世界,学会利用批判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存在的一草一木,同样对于古代所保留的智慧和书籍亦是如此。

而在我国古代所保留下来的智慧极具争议的则是《易经》了。

对于一些坚信《易经》智慧的人来说,《易经》就是绝对的智慧,一般人根本无法能够参透,而现代科技也是无法能够完全探索明白的,这代表着超前的智慧科学,因为《易经》八卦一类的文化,按照古人记载所说这里面包含宇宙万物,世界阴阳之所在,为群经之首,拥有“宇宙代数学”和“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之美誉。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易经》是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之智慧;我怀疑《易经》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期留下来的,因为它的科学、哲学道理太高明了”。

但是对于认为《易经》为封建迷信的人也有充足的证据来反驳。

在一些西方科学家眼中认为《易经》是封建迷信的原因则是:西方科学诞生于逻辑和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而他们认为《易经》并不是从逻辑出发,而是主观想象而已。

杨振宁曾经批判《易经》时曾说:中国古代是重视实际,忽视理论,没有演变为推演式思维,被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所禁锢,用人世间的理来格物世间的理,当然是停滞不前的。

各有各的争论,每一方都有理由,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易经》呢?

有的人认为《易经》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一种接近哲学的世界观,简单的说《易经》是一部哲学著作,一种哲学思维的世界观理论。

相对于科学而言,哲学是从整体部分出发认知世界,而科学则是从某些部分认知世界从而达到全部,也许《易经》就是一种思维,一种整体世界观的思维。

而现如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绝大部分是用科学最为直观的方法来探索,而哲学是在整体的思维下进行观测,对于现代来说,我们在利用科学工具的时候,需要注入哲学思维来纵观全局。

从哲学角度来说,《易经》是我们永远追求的思维,也许等到未来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对于《易经》的认知还会有一个新的看法,这个只需要时间来检验。




存在6000多年的《易经》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为何争论不休?视频

相关评论:
  • 18744872493周易学说是真的吗?我知道周易给人算命只是一小部分.我很好奇明白的请...
    艾时雪那就是算命,那是封建迷信,是与现代科学对立的东西,自然这些年来的地位也好不到哪里。一开展普及科学文化活动,就要反对迷信,而要反对迷信,就要把迷信的老祖宗——《周易》拿出来评说一通。 说句实在话,现代社会里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周易》,既然读不懂,你有什么权力去批《周易》?有人说我不是在批《周易》,...

  • 18744872493《易经》的前世今生
    艾时雪《周易》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自汉代开始就被奉为“群经之首”,一直到清代编修的《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头一部就是《易经》。我想,一本书的文化地位如此之高,除了2500年之久的成书历史,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单从学术角度讲,我可能没这个资格胡说八道,但从历史演变...

  • 18744872493关于黄帝的传说有没有历史根据为什么
    艾时雪司马迁在文章结尾的“太史公“赞”(详见文后附注)中也说,他亲自到许多地方考察访问有关五帝的传说,并且和《春秋》、《国语》等文献中的记载相互考证,虽然从南到北,文化源流不同,从东到西,地方风化有别,但对先古圣王的事迹传说,是大体相同的。由此可见,在距离黄帝时代也是大约2000多年的汉代,关于黄帝的事迹在...

  • 18744872493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东西
    艾时雪蔡德贵在《学术周刊》上撰文说,中国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的和平文化源远流长。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就指出:“(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无独有偶,中国近代名人辜鸿铭在回...

  • 18744872493为何说《山海经》,《易经》和《黄帝内经》是上古时期三大奇书?
    艾时雪《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可能与青铜器时代相吻合,书中记载的金玉产地等现象支持这一推断。书中所述方位与现代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当时地球倾斜角度较小有关,北极点可能位于现今格陵兰岛附近,即当时的北磁极位置。大约在3600至6000年前,由于某些未知原因,地球极点可能发生了移动,导致地理方位的变化,古人...

  • 18744872493为何说《山海经》,《易经》和《黄帝内经》是上古时期三大奇书?
    艾时雪《山海经》这本书所具有的价值,不仅经只是其中的神话故事,而且在当时还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自从《山海经》出世之后,它所影响的是后世人的信仰。另一方面,典籍中所记录的奇珍异兽,给了后世文学家们创作故事,乃至当今的游戏剧情的编写,动画故事的素材刻画等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影响力涉及甚广。《易经》...

  • 18744872493汉字起源的传说
    艾时雪许慎《说文解字·叙》也有“接绳而治”的说法。郑玄《周易》注:“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解放前,我国西南边陲云南还有结绳记事的情况存在。显然,结绳还不是文字,它并没有记录语言。 二、文字来源于契刻说 这是与结绳说相提并论的传说。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来记事,即是契棵刻。

  • 18744872493达瓦君川是什么牌子
    艾时雪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利用天然的树枝钩刺和鹿角、猪齿、石头等制成原始渔具在河流、湖泊中捕食鱼贝。6000多年前,中国已出现骨制鱼叉、钓钩、枪头、鱼镖等。3000多年前已出现铜制钓钩。古代甲骨文中有用竿和网捕鱼的象形文字。《易经·系辞下》中有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的记载。唐代陆龟蒙在《...

  • 18744872493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还是当年的样子吗?
    艾时雪纵观《论语》没有谈到《易经》和引用后来的《易经》文字。只有一处讲“学易”但有的版本是“学亦”,不能作为孔子推崇《易经》的证据。费曼讲过如果文明消亡,留下一个词,最能代表人类文明的词汇是“原子”,罗曼罗兰将“婴儿的生命”看作人类思想的源泉。同样对于中华文明而讲,两千五百多年的,...

  • 18744872493汉字的来历,起源,简短。
    艾时雪中国的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大约四千多年前就有了。汉字的发展: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草书、行书、楷书等……那汉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仓颉造的字,因为当时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实在难以应付。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