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佛学之间的异同点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佛学与儒学的区别联系是什么?~

  佛教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作佛,因果循环
  道教讲的是清静无为,修身养性
  佛学与儒学的比较研究

  我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结合的产物,但在统一的文化形态背后又有各自独立的存在方式,而且相互间存在分歧。其中,将佛学与儒学进行比较研究较有深意,对当代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好的启迪。大约在东汉时期,佛教从天竺国(印度)传入中国,但在当时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只是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迅速传播。然而随着佛教的兴盛,佛学思想中丰富系统的教义渐被人们所接受,这必然与占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发生冲突,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的本源的提示。

  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讲“十二因缘”,说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是由“无名”、“行”等十二种因缘会合而成的。这一因缘链条因果相生决定着众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不断流转的过程,人生是轮回转生、业报轮回的过程;而儒学更多的是采取人生思考与安顿生命的意义来面对,他们对宇宙本体和形上道体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对生死大事做了较多的思考。在由此形成的死亡观中,生死被视为一种自然现象(气之聚散),不存在灵魂不死之说。生死不可避免,不需逃避,重要的是以虔诚的道德生命来坦然面对,他们肯定了作为人生的终极关怀的生死课题探究的意义。

  二、对人生观的不同诠释。

  佛教的宗旨在于普度众生,使一切众生从生死流转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得到永恒的寂静。佛教认为人世为苦海,人应脱离尘世,跳出苦海,宣扬一种“出世”观;而儒家则强调“天行健,君子将自强不息”,他认为人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努力摆脱外界的束缚,持一种积极的“入世”观。儒学积极投身社会,奋发进取,自强不息,一生都在为追求自己理想价值而努力。儒学以其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激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培育了一代人的笃行精神。

  三、对伦理的不同看法。

  首先,在宣传的教义上不同。佛教在在认识论上是虚无的,是无中生有的,它以空无为起点,以空无为终点。佛教吹奉“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同时,他们主张“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只讲生死轮回,不讲“忠、孝”;而儒家却提倡纲常伦理,把不讲忠孝视为大逆不道。其次,在修养心性的方式途径上不同。佛教讲“六度”,即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通过这六种方式进行修行;而儒家讲“五教”(五常),即仁、义、礼、智、信,通过五种方式来修身养性。

  四、对育人的理解。

  佛教所主张的人应艰苦修行。首先,通过“八正道”的方法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永恒的寂静。其次,通过禅定修持,保持精神的统一,达于空如的实在,这也可以进入涅槃的境界,这里佛教用佛性代替人性成佛的目标;而儒家重视教育的普及性思想,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与必要性。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教育是启发人们“仁之端”的必要过程与手段,而且必须贯彻教育在先、惩罚在后的原则,“不教而诛谓之虐”,是儒家极力反对的。

  五、结语

  佛学与儒学在对人生与育人的理解上存在分歧,我们应正确区分和对待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在当今时代,这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加以弘扬,力求达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谢龙先生说:“哲学的创新更是通过比较实现的。反思是创新的前提与准备,创新是反思的目的和结果。”所以,通过以儒学、佛学为两个不同的参照系,进行两者全方位的比较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完整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另一方面可以从哲学层面对两者进行反思、创新与超越,进一步丰富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宝库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倡导天人合一。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和、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超脱轮回,成就佛果
佛:众生平等,慈悲救世。代表人物释迦牟尼等
1. 因缘而合:因缘而起,因缘而合。
2. 中道圆融:中道法观,不二法门。
3. 明心见性:佛性即人性,明心见佛性。
4. 平等慈悲: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5. 真如本性:自行不如,本来面目。

道教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和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地。其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的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同孔子的儒家思想一样,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在于他在中华文明经历了神人共处时期后,第一次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他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此外,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以“垂世立教”为目标,即以入世立功为纲宗。
  佛学的理论系统就十分博大精深了,我这里可不敢妄论。但我们学佛的目的,据一些大德讲,就是以证得真如理体为目标,即以出世成道为本怀。
  二者如果有异,大概是一入一出,如果有同,大概也在出中有入,入中有出吧。

儒者能学孔圣,不必学仙佛,而穷神达化,即是仙佛。释道之所学,虽学仙佛,必无异於孔圣,方成正果。万法平等,无有高下,能教导怎样做人,行善,就是最好的佛法。

阿弥陀佛,儒学是一世的教育,佛学是通三世的教育。


儒学与佛学之间的异同点视频

相关评论:
  • 17689799564中国佛道两教的文化有什么相似性和差异性?300分求解 请大家多说几句...
    谭蒋品佛学与儒学,一个是极端的出世学问,一个是极端的入世的学问,《起信论》在调和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时,显然撷取了儒学叩共两端而竭焉的中庸观点,但作为一种出世宗教学说与入世的官方正统学说,相距甚远。佛教与道教的关系不同,一来两者都是出世的宗教,二来两者又都在国主面前争宠,在民间争夺地盘,因而既要互相攻斥,又...

  • 17689799564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
    谭蒋品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2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

  • 17689799564谈谈佛道儒的区别
    谭蒋品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

  • 17689799564学儒学算是修佛吗?
    谭蒋品所以,学儒跟学佛,这完全是两种概念。儒家是入世的,佛家是出世的。这就是区别。因此自然教义也不同。但是要出世,首先就要有入世的基础。所以佛法的大乘教义被后人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两部分,其中“世间法”与儒家是相通的,因为大道都是一样的。包括其他宗教,对入世部分,都是一样。都...

  • 17689799564佛教教义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冲突?
    谭蒋品这还可从《弁子理惑论》中见其端倪,此文是现留存下来最早反映佛教在中士初传状况的一篇文章,作者回述自己从学习儒道而最终转而锐志于佛法,并遭到世人的种种责难,于是他根据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一一作了回答。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则是儒家、道家、尤其是道教对佛教的不同看法,以及佛教对中土予其的不同评价所做出...

  • 17689799564儒学与佛教·理性与悟性·格物致知与明心见性
    谭蒋品儒佛都强调天人合一,但由于立足点不同,故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路线,构成了不同的思维特征。儒学认为,人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人应通过格物致知来了解周围世界,安置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佛教则认为,宇宙万物从表面上看千姿百态,生动活泼,而实际上都是人心的幻影,心为万法之本,三界唯心,万法唯...

  • 17689799564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谭蒋品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道家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

  • 17689799564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髓是怎样的
    谭蒋品是为中华人文稳固的三足鼎立特质及精髓。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儒术重社会哲学辩证法;佛学以人的心性为究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儒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一个“人”字上,儒学就是人学,是偏于人社会属性的人生哲学,“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周易文化中的哲学范畴也是儒家的文化...

  • 17689799564佛学大于儒学吗?是大乘和小乘关系吗?
    谭蒋品佛学与儒学是并立的,大乘小乘是佛教内部的分派,就相当于东正教,天主教之间的关系 “大乘”自是与“小乘”对说,而有其意义。“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或行程之意;“小乘”的相应梵文为“Hinayana”是小的,低等的车乘或行程之意。说小乘,显然有贬抑之意;相应地,说大乘,...

  • 17689799564为什么佛家称道家的道法自然为自然外道.佛与道为什么
    谭蒋品儒、道、佛三家文化区别和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儒家提倡“仁礼安邦”,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人生哲学,...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