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后,该怎么让孩子理解死亡?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向孩子解释亲人去世~

  亲人的去世,会给家庭中的成员带来哀伤,尤其是对孩子。孩子的心智尚未健全,人格尚未定型,对亲人去世的理解与成人不同,如果解释不当,就可能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甚至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
  “奶奶死了怎么办,我死了怎么办?”
  5岁的童童从小由奶奶带大,所以与奶奶的感情很深,这次奶奶生病住院,童童一直情绪低落,看着奶奶不会说话,不会自己吃饭,只是不停地输着液体,童童很害怕,问妈妈:“奶奶会不会死?”妈妈告诉他,医生阿姨会有办法给奶奶治好病的,奶奶会慢慢恢复健康。
  可妈妈的这些话并没有消除童童内心的疑问和恐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童童每天晚上都会从梦中惊醒,哭着喊“害怕害怕”,问怎么回事,他却不说,只说害怕。童童变得不像以前那样开朗了,经常会问妈妈:“奶奶死了怎么办,妈妈死了怎么办,我死了怎么办?”
  一次在幼儿园,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老师告诉小朋友“地球绕太阳一圈,大家就会长大一岁”。可童童却躲在墙角哭,老师问他原因,他说:“我不想长大,奶奶长大了会死,我长大也会死的。”老师告诉他:“人长大了不会那么容易死,你看,小动物要长大,小树苗也会长成大树,小孩子总是要长成大人的。但是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小草到冬天就会枯死;冬天树上的树叶是要掉光的。”童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三个星期过去了,童童不太关注奶奶生病这件事了,也不再问有关死亡的事情了。后来奶奶真的去世了,妈妈很伤心,童童却安慰妈妈:“妈妈,别哭了,不用害怕,人死是正常现象。”
  这是金拇指幼儿园孙园园老师亲历的一件事情。后来,童童妈告诉园园老师,她现在跟孩子沟通时都把他当作一个大人来沟通,因为有些事情是瞒不住孩子的。
  园园老师说,如果孩子经历了亲人的死亡事件,作为家长害怕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可能会有意回避或美化事件,但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要脱离事实,否则很难让孩子相信你,你也很难解开孩子心头的疑云,反而易让孩子产生更多其他的想法。不如正视现实,给孩子以科学合理的解释。
  对儿童解释死亡诚实为上策
  面对死亡,很多父母喜欢用童话故事来掩盖事实,例如,“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父母以为用这种应对方式可以将孩子保护在没有伤痛的世界里,但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许慧认为,这不是一种恰当的做法,因为以后孩子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而且,时间一久孩子会对死者抱怨:怎么去那么久?当然,更不能把死比喻成“睡觉”,“安安静静地睡着了,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这样的描述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可能让孩子害怕睡觉,甚至恐惧一睡就会起不来。
  许慧认为,比较恰当的做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诚实回答孩子的问题,说出你心里的感受,鼓励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泄情绪,保留对亲人的回忆和亲人留下的纪念品。
  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解释
  当然,对儿童解释死亡,抚慰哀伤,不能生硬地用成人的方式。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有很大差异,在使用有关死亡概念及哀伤抚慰技巧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人格及情绪的发展有所调整。许慧建议:
  (一)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这个人或动物不见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对孩子说,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会发生,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中“不见了”,就像家里养的小狗狗、小兔子,有一天它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以后也就见不到它了。
  (二)对于3~6岁的儿童:一般会明白死亡的`后果,家长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应尽量避免使用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最好用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因为有时孩子并不是被“死亡”吓着了,而是被成年人对“死亡”的反应吓着了。成人要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要表现得比较平静、自然,切不可悲痛欲绝,甚至歇斯底里,以免使孩子觉得死是可怕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充满着死亡和疾病。这样,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三)对于小学生:可以讲一些具体的死亡概念。家长可以告诉他们,“这个人死了,生命没有了,心脏不跳了,也不呼吸了。”鼓励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焦虑以及问题,孩子会用简单的词句描述情绪反应,例如,伤心、害怕等。家长不要用“惊骇的”极端词语,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悲痛。为确保你能理解孩子,你需要认真倾听,并和孩子建立友情。
  (四)对于中学生:该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明白什么是死亡。以成人的方式和他们交谈,传达你的信息,表明你很关心他的感受。
  孩子出现不良反应要接纳他并解释事实
  如果孩子在亲人去世后出现了一些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家长应妥善处理,郑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二级心理咨询师岳晓亮建议:
  1、如果出现哭泣、伤心等情绪时,千万不要说“别哭了!哭有什么用!”等诸如此类的话,不要责怪他暂时的哭闹,而要让孩子适当地发泄,允许一些幼稚表现,接纳他的任何反应。
  2、有些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归罪自己的倾向,特别是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的孩子,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乖、做错了事,才使亲人离开了他,这时一定要向孩子做出澄清和解释。
  3、不要让孩子总是接触关于灾难和伤害等信息。在家里,家长最好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如果家庭整天总是处于灾难和死亡的极度悲伤情绪中,对孩子必然会有影响,尤其会让孩子感觉到没有安全感。而安全感的丧失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4、可以用一些具体行为来缓和孩子内心的伤痛,例如,和孩子一起种一棵树来表达怀念,也可以让孩子画一幅画,或写一封信表达他对亲人或小动物的爱和悲伤。此外,还要注意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更小的时候的行为和语言,如吮吸大拇指、小题大做、抱着大人不放等。要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可用“团体减压”的方式,即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最好是和有过同样经历的人在一起,共同讨论发生的事,通过相互倾听别人的经历来调整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亲人去世安慰人的话
  1、不要太难过,他老人家可看着我们呢。我们幸福了,他才能安心,这是他老人家最大的愿望,不是吗?
  2、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爷爷虽然离开他了,但是爷爷留下了许多东西,永远活在他的心中。
  3、节哀顺变,我们现在应该对去世者的真诚祝愿,祝他老人家一路走好,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4、人生都要经历这一刻,我为你母亲的离去感到悲痛,作为朋友我祝福你的母亲在天国得到永生和幸福。
  5、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去世是她最终的规宿,不必太伤心。
  6、天有不测风云,这些事是谁会愿意谁能想到的呢?失去了那个曾经我们天天一起快乐生活的人,这怎能不让人难过,可是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我想要是他在天堂看到你们不吃饭,他也会难过的。
  7、人死不能复生,我知道你伤心,难过,但是日子还是要照样过,现实生活不会因为你失去一个人,时间就停止,想哭就哭出来,我的肩膀借你靠,哭完以后请坚强,好好过日子,别让他走的不放心。
  8、人死不能复生,别那么难过,应该用你的表现来安慰他在天之灵,虽然他离开了,但是我们活着的人依然要好好活下去。
  9、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要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10、别太难过了,我接下来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振作起来,一切都挽回不了了,我们还要继续生活下去,为自己,好好活下去!
  11、生者幸福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安慰,为了老人家的希望你一定要努力让自己快乐起来!
  12、亲的亲人了,相信我,我一定负起责任让你幸福的,一定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
  13、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无法去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只能在心里为死去的人默默祈祷,希望他们在另一个天堂也活过的很好。
  14、生老病死是最寻常不过的事,人死不能复生,活着都人就应该好好活着,不然老人也不会安息。
  15、去的已经去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应该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我们祝福的。
  16、我们开始老了,慢慢就要不断面对这样的离去,你没有办法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你做的只有接受,你能做的,就是在可把握的时光,处理好和亲人的感情,请节哀,哀换不回逝去的爱。
  17、人死不能复生,生者的坚强是对死者最好的安慰。我们已经长大,亲人不可能陪伴我们一生,我们终究要面对这一天,发生这样的事我也很难过,希望你坚强起来。
  18、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是有自然规划的,人年轻大了,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也许你爷爷很爱你,所以你才会很伤心,但是更加你爷爷不希望你这么伤心,振作起来吧。
  19、节哀顺便,不要太难过了。照顾好身体。
  20、你一定不能这么软弱,要你承担的责任还很多。逝去的已经不在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应该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我们祝福的!
  21、亲人会在天上注视着你。陪伴着你。亲人一直都会在你身边。只是你看不到他了。
  22、别太难过了,我接下来最应该做的就是振作起来,一切都挽回不了了,我们还要继续生活下去,不知是为自己,也为你哥哥,好好活下去!尤其是你,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替你哥哥照顾好你爸妈,你都这样,那你爸妈还有什么活下去的动力呢,你一定不能这么软弱,要你承担的责任还很多。
  23、大家都不要伤心了,人生总归是要面对一死的,只要我们好好活着,他的在天之灵也好受些,伤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想应该行吧!节哀顺变!
  24、他是到另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应该祝福他。因为他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天天开心是最好的。
  25、她老人家是解脱了,去享福了,人死不能复生,奶奶在天之灵肯定不希望儿孙如此伤心的。
  26、节哀吧,走的人不希望你不快乐。
  27、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28、人总有天走会走,如果他走的开心,那他也没什么放心不下的了。
  29、不要让他们挂念就好了,你也不要伤心,毕竟人死不能复生,加油吧!
  30、亲人以乘黄鹤去,人去音存楼不空。但以笑颜慰慈恩,从来此恨最无穷。
  31、当现实不能改变,我们只能学会坚强,花开花落,世间万物都有始有终,属于自然规律,请不要伤心,生活还要继续。
  32、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33、人都是要去的,活着或者是死都不是你可以决定的,他老人家了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生活比在人间幸福,节哀顺变。
  34、每个人都有这一次,其实每个人都会面对,也许对老人来说离开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而他们将会留在我们的心里。
  35、确实失去,就要越坚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无法挽回过去。就让我们坚强起来,失去了一个人,至少还有其他人,不会让我们觉得寂寞的!
  36、逝者已登仙界,生者节哀顺变。请记得,他的教诲和疼爱会永远陪伴在你身边,你的脑海里还会经常浮现出他微笑的慈颜;请为了关心你的亲朋更加积极而快乐地活着,让他在天堂里为你自豪地笑眯了亲切和蔼的双眼!
  37、逝者已登仙界,生者节哀顺变。
  38、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要太伤悲,你的孝心他会感应得到的!
  39、死去的人安息了,活着的人要鼓起勇气重新面对生活,我会在你身边陪着你,支持你的!节哀顺变!
  40、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41、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国,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42、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自然现象;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常活我心中。
  43、生老病死本来就是应该的啊,所有人都会经历死亡,所以不要太伤心的,他/她也不希望看到你这样的。
  44、逝者安息,生者奋发。
  45、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难过。

引言: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我们在与孩子们沟通的过程中,难免会谈论死亡。

一、告诉孩子生命周期
有很多机会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大多数父母为了不冒犯孩子而忽略了。专家建议父母抓住这样的机会。花园里玫瑰花的盛开和枯萎都是让孩子了解生命和死亡的机会。就像季节的变化和家庭宠物的死亡一样。当你探望年长的亲戚朋友时,也可以向孩子解释什么是衰老。

二、适当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悲伤
当某个亲密亲戚去世时,这对家长本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悲痛的事情,他们也要处理悲伤的感情。这时父母本能地想隔离孩子,不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痛苦。父母们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孩子,但孩子们不能理解父母背后偷偷抹眼泪。当父母看到孩子看到自己伤心流泪,就对孩子说:“奶奶去世了,所以不能再回来了。“也可以说:“我想起奶奶很伤心‘但是不要担心。过段时间爸爸/妈妈会好起来的。“让孩子明白,通过亲人的死亡、父母的悲伤,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和悲伤。但是痛苦终究会过去的。

三、以文学艺术作品为载体对孩子谈论死亡
专家普遍认为,阅读是孩子们理解死亡的重要渠道,很多对死亡的困惑可以在孩子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找到答案。斯基夏回忆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在电影观后感中看到《入殓师》后,才从外公去世的巨大悲伤中走出来。因为他相信死亡是开门的,外公改变了生活方式。还有家长们和学生们一起看死亡教育相关的电影和图画书,被感动得流泪,倾诉自己的经历和感情,和孩子一起谈论死亡。

如果亲人去世后,我们可以用以下委婉的方式让孩子理解死亡。

利用自然界的动物或植物来举例说明。“可以借用身边的植物或动物跟孩子解释。比如,家里养的一盆花死了,它丧失了生命力。也就是说,它不会再吸收水分,也不会在阳光下继续生长。死亡是永恒的,孩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明白。”

对孩子要去解释死亡

面对死亡,很多父母喜欢用童话故事来掩盖事实,例如,“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父母以为用这种应对方式可以将孩子保护在没有伤痛的世界里,这不是一种恰当的做法,因为以后孩子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而且,时间一久孩子会对死者抱怨:怎么去那么久?当然,更不能把死比喻成“睡觉”,“安安静静地睡着了,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这样的描述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可能让孩子害怕睡觉,甚至恐惧一睡就会起不来。

比较恰当的做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诚实回答孩子的问题,说出你心里的感受,鼓励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泄情绪,保留对亲人的回忆和亲人留下的纪念品。  

不同年龄的孩子段采取不同的解释  

当然,对儿童解释死亡,抚慰哀伤,不能生硬地用成人的方式。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有很大差异,在使用有关死亡概念及哀伤抚慰技巧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人格及情绪的发展有所调整。

1.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这个人或动物不见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对孩子说,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会发生,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中“不见了”,就像家里养的小狗、小猫,有一天它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以后也就见不到它了。  

2.对于3~6岁的儿童:一般会明白死亡的后果,家长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应尽量避免使用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最好用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因为有时孩子并不是被“死亡”吓着了,而是被成年人对“死亡”的反应吓着了。成人要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要表现得比较平静、自然,切不可悲痛欲绝,甚至歇斯底里,以免使孩子觉得死是可怕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充满着死亡和疾病。这样,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3.对于小学生:可以讲一些具体的死亡概念。家长可以告诉他们,“这个人死了,生命没有了,心脏不跳了,也不呼吸了。”鼓励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焦虑以及问题,孩子会用简单的词句描述情绪反应,例如,伤心、害怕等。家长不要用“惊骇的”极端词语,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悲痛。为确保你能理解孩子,你需要认真倾听,并和孩子建立友情。  

4.对于中学生:该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明白什么是死亡。以成人的方式和他们交谈,传达你的信息,表明你很关心他的感受。



死亡很沉重,和一个年幼的孩子谈死亡更加沉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死亡的概念逐渐地演化:

第一个阶段:2−5岁

对孩子来说,死亡很难理解,尤其是死亡的永久性。这个年纪的孩子通常认为死亡是一个暂时的,可逆的,非个人化的概念。他们在故事里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色,动物,花草,死亡平静得就像是睡着了一样,或者,在某种食物,药水,魔法的帮助下,死去的东西又复活了。

所以,当说到家人去世时,如果孩子没有多少反应,不代表孩子没有心,不爱自己的亲人,这可能只是因为孩子对死亡的理解还很懵懂,觉得家人的离开只是暂时的,以后还会回来的。

第二个阶段:5-9岁

这个年纪的孩子基本上都能理解:每一个活着的生物最终都会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终止并且不可逆转的。他们逐渐理解死亡的非功能性——死去的人无法再做一个活人可以做的事情了。孩子可能会问你:死去的人有感觉吗?人死了,还能吃东西吗?还能动吗?还会做梦吗?

他们可能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他们可能知道有些事物意味着死亡,比如骷髅头,害怕见到和死亡相关的事物。他们可能害怕自己会死掉,害怕自己睡着了以后就醒不过来了,晚上不愿意去睡觉,或者睡觉的时候做噩梦。他们也可能害怕家人死亡,不想让家人离开自己身边,总要反复确认家人的安全。

第三阶段:9岁——青春期

到了这个年纪,孩子很清楚死亡的本质,他们知道自己和家人终有一天也会死去。

所以,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就可以借助绘本故事,逝去的花草等等,帮助他们理解死亡,对死亡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当孩子逐渐成长的时候,就不会对死亡那么的困惑和恐惧。当身边的亲人去世的时候,孩子在心理上也能有所准备。

没人真正理解死亡,你也不用做装无所不知,但是,无论孩子接下来怎么追问,你都不能把死亡解释成一件轻描淡写的事情。

你可以把死亡理解成生命教育,委婉的告诉孩子:“他只是完成了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所以他离开了”。

每个弱小的心灵都值得我们守护,死亡这永恒的话题,是人一辈子都无法逃避的问题,惧怕,逃避都不是正确的方式,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面对这沉重的打击。我们都需要重新开始的勇气!



在国内,很多家庭都并不会向孩子谈及任何死亡有关的话题,但是事实上,恰当的给孩子解释死亡,反而可以减少“死亡”带给孩子们的恐惧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观念,坦然面对心理阴影。

不过向孩子们谈及“死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恰当的解释。

新泽西学院的心理学士 James Graham 说,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取决于两大因素——生活经验与发展水平。

所以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并不同,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能力也不同。

5岁前的孩子,绝大多数对死亡的理解倾向于“睡着了”,他们觉得死亡可能就像是睡着的白雪公主!如果遇到了神奇的药水或者解救的魔法,就可以成功的死而复生。

而绝大多数的孩子在5岁前是不能理解“死亡”的真实意义的,他们会把死亡看成是临时的,可逆的过程。

5-9的孩子——开始相信自己看到的世界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5-9岁的孩子,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已经开始快速发展,他们已经开始逐渐去愿意相信他们自己看到的。这一阶段的孩子们有可能还经历过小动物的死亡,明白花草树木的生长到枯萎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孩子,对于死亡也会更有恐惧感,他们会害怕故事里的情节,会因为一些亲人或者小动物的离世而悲伤不已。而且,这一时期的孩子,并不会把“死亡”与自己联系起来。

9岁到青春期——开始理解死亡的不可逆

当孩子继续成长,随着经验和认知能力的提高,9岁到青春期的孩子们会开始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逆的。这一时期开始,孩子们会逐渐明白“死亡”以后,器官就会衰竭,也不会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而且,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也会死亡,死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对于孩子们来说,教他们理解“死亡”不代表要刻意的去给孩子解释“死亡”,只是在孩子们提及时,好奇发问时,父母能够给孩子恰当的解释!可能是亲人的离世,也可能是小动物的死亡,还有可能是花花草草的枯萎。

很多父母在孩子问到:“爷爷去哪了?”或者类似的问题时,要不然就是告诉孩子:“你一个小孩子,不要问那么多”,要不然就是告诉孩子:“爷爷睡着了”,其实父母的掩饰和回避反倒让孩子们更加恐惧或者困惑,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好事。

所以正确的向孩子们解释“死亡”,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积极正向的教育,毕竟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实。

很多成年人在亲人离开后久久都不能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甚至会影响到后续的生活和工作,其实也是不能坦然面对“死亡”的一种表现。



1、利用自然界的动物或植物来举例说明。

比如前面提到的金鱼,美国儿童生活辅导师Ashleigh Schopen说:“可以借用身边的植物或动物跟孩子解释。比如,家里养的一盆花死了,它丧失了生命力。也就是说,它不会再吸收水分,也不会在阳光下继续生长。死亡是永恒的,孩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明白。”

美国顺势疗法临床治疗师Judith Simon Prager博士认为,父母可以带孩子看花园里死去的蝴蝶,腐烂的水果,这些都是让孩子了解死亡这个概念的好方法。甚至破裂的泡泡也可以表示生命的终结。

即使和自己关系不那么密切的人或动物去世了,比如周围的邻居、朋友的宠物,也可以和孩子讨论死亡的话题。

Schopen说:“你和孩子讨论过几次之后,孩子会对死亡有更清晰的认识。当死亡降临在自己亲人的身上时,孩子也不会那么恐惧了。”




2、尽量让你的回答简洁明了。

你可以说:“就像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当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候,他就死了,他的身体就停止一切活动了。他不会再移动,不会再有感觉,不会感觉到饥饿、炎热和寒冷;他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



3岁左右的孩子只能从表象上掌握这些概念,如果你用一些委婉的说法,比如说“我们失去了奶奶。”他会愈加弄不明白你到底说的是什么。

每个父母都想保护孩子远离疼痛、恐惧和悲伤,不想和孩子谈论死亡这件事。

专家认为,孩子对死亡好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为了保护孩子对死亡避而不谈弊大于利。所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对“死亡”做出恰当的解释,还是需要你的智慧的。



如果是亲人去世,该怎样告诉孩子?

不要用委婉的语言表达亲人去世了。

比如“他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因为这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恐惧。

你可以让孩子在他熟悉的环境中,告诉他这个事实。

当孩子玩玩具时,你可以跟他说:“祖母去世了。她的身体不再工作,不能吃饭、走路。你也不能再看到她了。”

对孩子来说,看到父母哭泣会让他感到害怕。即使你努力表现得很坚强,孩子也能感觉到你的真实情感。

最好在他看到你哭的时候,告诉他:“我想起了外公,我很难过,不过别担心,过段时间我就会好的。”



如果你一直隐藏自己的悲伤,会让孩子误认为表达忧伤的感情是不好的,他会惧怕将它表达出来。假如他将忧伤藏在心里,他的这种情绪会带到成年以后,性格就会变得脆弱和敏感。

尽量简单的表达。

因为两三岁的孩子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天堂在哪里,他们爱的人怎么到那个地方去?

为什么没有人能去看他们?

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向孩子解释,我们的祖辈那么宽厚、那么爱我们,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常常让我们开怀大笑,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幸福,他身上的这些东西叫做灵魂,他的灵魂生活在天堂里。



关于死亡,千万不要这样解释
亲人去世,家长很容易想到这些话去解释。但是孩子很容易误解。

“他睡着了,再也不会醒来”

如果你想让孩子安心睡觉,就不要将睡觉和死亡联系起来,否则会让孩子产生误解。



“上帝需要他的陪伴”

这么说会让家长感到欣慰,但是孩子却不能完全理解。如果你告诉孩子上帝喜欢谁就想带谁去天堂,那孩子可能就不想好好表现,因为他也怕上帝把他带走。你可以这么跟孩子说:“他和上帝在一起”或者“他在天堂”。



“不要伤心难过”

相反,你不应该克制你和孩子的感情。当你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伤的情绪,你其实在给他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亲人去世后,我们可以用委婉的方式让孩子理解死亡。

1、利用自然界的动物或植物来举例说明。

美国儿童生活辅导师Ashleigh Schopen说:“可以借用身边的植物或动物跟孩子解释。比如,家里养的一盆花死了,它丧失了生命力。也就是说,它不会再吸收水分,也不会在阳光下继续生长。死亡是永恒的,孩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明白。”

美国顺势疗法临床治疗师Judith Simon Prager博士认为,父母可以带孩子看花园里死去的蝴蝶,腐烂的水果,这些都是让孩子了解死亡这个概念的好方法。甚至破裂的泡泡也可以表示生命的终结。

你和孩子讨论过几次之后,孩子会对死亡有更清晰的认识。当死亡降临在自己亲人的身上时,孩子也不会那么恐惧了。

2、尽量让你的回答简洁明了。

你可以说:“就像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当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候,他就死了,他的身体就停止一切活动了。他不会再移动,不会再有感觉,不会感觉到饥饿、炎热和寒冷;他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

你可以说:“就像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当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候,他就死了,他的身体就停止一切活动了。他不会再移动,不会再有感觉,不会感觉到饥饿、炎热和寒冷;他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

3、你可以让孩子在他熟悉的环境中,告诉他这个事实。



当孩子玩玩具时,你可以跟他说:“祖母去世了。她的身体不再工作,不能吃饭、走路。你也不能再看到她了。”

对孩子来说,看到父母哭泣会让他感到害怕。即使你努力表现得很坚强,孩子也能感觉到你的真实情感。

最好在他看到你哭的时候,告诉他:“我想起了外公,我很难过,不过别担心,过段时间我就会好的。”

尽量简单的表达,孩子也会理解死亡的含义。




亲人去世后,该怎么让孩子理解死亡?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