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我们越懂吃,也就越懂活

来自:社会风气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前一段时间,倪匡去世,很多人表示:倪匡去世!“香港四大才子”已有三位去世,唯今香港四大才子只剩蔡澜一人。

消息一出,蔡澜所写的《吃出仪式活,出欢喜》一书直接卖断货,销量大爆,于是我也跟风去网上看了一下这本书,只可惜此时的网上电子版也只有目录能看,当是时只能一睹目录为快。

好在现在,可以看实体书了。

蔡澜何许人也?

1941年8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的蔡澜,祖籍广东潮州,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电影节目主持人、商人,在香港甚至有食神的美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特邀蔡澜作为节目总顾问。

看《吃出仪式,活出欢喜》总能看到一位经历了岁月的老人的通透感,书中说:“我们越懂吃,也就越懂活”。

于是,在《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这本书中每一章无不是在讲述吃,但也每一章无不是在讲述生活。

生活总是离不开童年,吃也总是离不开“小时候的那种味道”。

在很多讲述吃,讲述美食的书中总是离不开回忆,离不开那个记忆中的美食,《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这本书同样如此。

开篇第一章,讲的就是“拾亿”,年幼的蔡澜和他的父母一起搬到了新家,那个新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榴莲树,榴莲不成熟,于是树被砍了,当做他们小孩的手榴弹玩,又提起他们一群小孩在树下吃着榴莲听着父亲讲述曾经有关榴莲的趣事。

蔡澜说:“对食物的喜恶,是很主观的。绝对不能统一哪样是最好吃的,哪样是最难吃的。这看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吃怎样的东西。”

他总结:“吃,是一种基因”。

我每没去过太多的地方,所以这一点只能是发自内心地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究竟对不对,我也不知道,毕竟我和我身边的人口味大致一致,唯一的佐证就是在知乎里看到的一个回答:

一个答主表示:他出国到法国之后,一开始鹅肝,牛排那些吃得很嗨皮,不过两个月后就开始疯狂想念中餐,想念大米饭,他觉得这是中餐的魅力所在,然而他的法国朋友来到中国之后,却也是同样的遭遇。

一开始,此答主想着一定要好好地招待他这个老朋友,于是法国朋友来到他中国一个月,他每日每日带着人去吃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直到一个月后他那个法国朋友一脸难色的表示:朋友,今天我们可以去吃汉堡吗?

于此可见,美食这事确实见仁见智,也确实有基因作祟。

看《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这本书的目录的时候,特别想看书中的那个“试吃《随园食单》”。

本人对清代袁枚所写的这本《随园食单》慕名已久,特别想看看号称美食家的蔡澜会如何“试吃”。

结果,这个章节特别短,几乎就是某日蔡澜心血来潮想试吃《随园食单》,于是开始叫人做了,吃了,味道还不错,试吃的这道菜后来还成为他与友人聚餐时的一道菜。

一开始,觉得有点失望,可是细细想来,其实试吃不就是这样吗?

生活,也不就是这样吗?

在《吃出仪式,活出欢喜》这本书里,最后一辑说的是人生,辑名“人生这杯酒。”

在这一辑里,蔡澜谈到了“健康”,令我印象深刻的两句话是:

“问:‘作为一个美食家, 你注重健康吗?’

答:‘智者曾经说过,作为一个美食家,从牺牲一点点的健康开始。’”

这是蔡澜对于生活的态度,也是蔡澜对于食物的态度。

《吃出仪式,活出欢喜》一书,既看得是蔡澜与美食,也看得是他的生活。


蔡澜:我们越懂吃,也就越懂活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