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分析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求一篇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生活中的某种经济现象的论文~

以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税收政策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

按:本文仅以曼昆《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 N. Gregory Mankiw)中有关税收归属(Tax Incidence)和弹性系数(Elasticity)的最基本原理来为大家分析当前中国税收(广义税收)政策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主要分析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商品房政策的影响。

弹性系数(Elasticity):它是指商品的供应量或需求量根据其决定因素(首变因素)的改变而作出反应的程度。其数学计算公式为:

弹性系数 = 商品数量的变化百分率 / 决定因素(首变因素)的变化百分率

一般情况下,商品数量可分为商品供应数量和商品需求数量,而决定因素(首变因素)可以是商品价格等因素。我们都知道,商品的供应数量和商品的需求数量都是与商品价格相关的。价格升高,供应数量就相对变大,因为供应者觉得有更大的利润可图,所以加大生产量,但需求数量会越小,因为需求者觉得难以负担;价格降低,供应数量会相对减少,因为供应者认为利润比较低,减小生产规模,但需求数量会增加,因为需求者认为划算。那么供应和需求就是必须以价格为核心内容,找准一个价格平衡点,使得在这个价格点上,供应数量和需求数量相等,这样某种特定商品,其社会所生产量正好等于社会消耗量,就达到了供需平衡。这也就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最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起的作用。那么根据以上这个公式,我们又引申出来两个概念:

1、供应价格弹性系数 = 商品供应数量变化百分率 / 价格变化百分率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 商品需求数量变化百分率 / 价格变化百分率

如果,某种商品的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也就是说供应数量的变化百分率大与价格变化百分率,那么说明这种商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会导致大额的供应数量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种商品的叫做弹性供应。如果小于1,也就是说供应数量的变化百分率小于价格变化百分率,那么说明这种商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变化不敏感,即使比较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导致小额的数量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种商品叫做非弹性供应。
同理,我们可以根据商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则需求数量变化对价格变化敏感,则为弹性需求。如果小于1,则需求数量变化对价格变化不敏感,则为非弹性需求。
那么,哪些商品是弹性供应或非弹性供应呢?哪些商品是弹性需求或非弹性需求呢?
一般而言,奢侈品是非弹性供应并且弹性需求的。因为奢侈品(如2万美圆的天价手机、钻石戒指、劳斯来斯的汽车等)利润比较高,而且奢侈品的供应商不容易转型,所以奢侈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不敏感,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引起小额的供应数量变化,即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但奢侈品对需求者而言,不是生活必需的,是可有可无的,并且很容易找到替代品。比如当劳斯来斯的汽车猛涨价的时候,其消费者很可能就不买劳斯来斯,转而去买奔驰或宝马。钻石戒指猛涨价了,可能消费者就转而去买红宝石的戒指了。故奢侈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可能引起需求数量上大额的变化,即弹性系数大于1。
而生活必须品与奢侈品相反,是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因为生活必须品(大米、衣服、房子等)是人人都需要的(供应者和需求者都需要)。如果生活必须品的有价格上的变化,供应数量会有更大的变化,比如农民是大米的供应者,如果大米的价格跌了,那么农民会认为卖掉自己辛苦种出来的大米不划算,再加上大米对他自己也是必须的,那么他很可能把大米全部留在自己家里供自己吃,这样供应量就急剧减少了;而如果大米涨价,农民认为赚的钱多,那么很可能他连自己的口粮也要卖掉一部分。这样来说,生活必须品的供应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敏感,小额的价格变化可能引起供应数量上大额的变化,即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但生活必需品确是非弹性需求的,因为人人都要吃饭、穿衣、住房,没有这些人就会饿死冻死,所以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数量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不敏感,大额的价格变化也只能引起小额的需求数量变化,即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
弄清了弹性系数(供应价格弹性系数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以及那些商品是弹性供应而非弹性需求,哪些商品是非弹性供应而弹性需求之后,我们再回顾一下税收归属(Tax Incidence)的基本原理。
曼昆认为,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就是,政府行为能够改变市场收益。税收显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在本文中,我指的税收都是广义的税收(把社会保险费、商品房的登记费、过户费、贷款利息等都算进税收范畴)。那么税收最终是由谁来负担呢?
我们举一个卖冰淇淋的例子。现假设有这样一个市场环境,由若干个冰淇淋的供应者和冰淇淋的消费者组成。如果冰淇淋价格是10元一个的时候,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需求者愿意购买的冰淇淋也是1000个,这样就达到了供需平衡。但是突然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要在每个冰淇淋上征收1元的生产税,由供应者完税。那么供应者为了保证相同的利润,不得不把冰淇淋的价格由原来的10元抬高到11元(其中1元是完税的,实际销售额还是10元一个,保证了与原来相同的利润。)这样在相同的利润刺激下,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但需求者却因此而为每个冰淇淋多支付1元,所以需求数量会减少,由原来的1000个需求数量降低为800个了。这样供需就失去了平衡,生产出来1000个冰淇淋只卖出去800个,冰淇淋剩余了。显然,供应者和需求者双方都受了损失。供应者因为产品剩余而受损失,需求者因为产品涨价而受损失。
为了避免损失,供应者和需求者都会想办法。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使供需重新达到平衡。于是供应者将冰淇淋的价格又由11元降低到10.5元(注意,根据政府的税法,其中1元要完税,供应者的实际销售额是9.5元一个,利润与原来10元一个相比较降低了0.5元),那么在利润降低的情况下,供应者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只愿意生产出来900个冰淇淋了。而对需求者而言,10.5元的价格,比最开始的10元(在这个价格点上,需求量是1000个)要多一点,但毕竟比11元(在这个价格点上,需求量是800个)要少一点,相对于最初的10元一个的价格,需求者要多付出0.5元,我们就假设在10.5元的价格点上,需求量也是900个吧。这样供应量与需求量相等,冰淇淋又重新达到了供需平衡。
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当供需再次在10.5元这个价格点上达到平衡的时候,供应者和需求者还是双方都受到了损失,只不过这种损失要比11元价格点上的损失小一些。在10.5元价格点上,供应者的利润比原来降低了0.5元,而需求者的负担比原来又多出0.5元。那么双方的损失之合,即1元,就被政府以税收的名义征用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政府是面向供应者征收的生产税,但经过市场调节,最终税收归属却同时落在供应者和需求者头上。
如果政府征收的不是生产税,而是消费税,情况会如何呢?再来看看吧:
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可以再举例,还是当冰淇淋价格是10元一个的时候,供应者愿意生产的冰淇淋是1000个,需求者愿意购买的冰淇淋也是1000个,达到供需平衡。这时政府出政策了,要在每个冰淇淋上征收1元的消费税,由需求者完税。那么对需求者而言,10元买一个冰淇淋,还要再完税1元,相当于冰淇淋的实际价格涨成了11元。11元的价格点上,供应量不变(因为供应者卖出的实际价格还是10元,利润不变),但需求量降低到了800个,供需不平衡,供应者和需求者双方都受了损失。供应者因为产品剩余而受损失,需求者因为产品“涨价”(实际上是多负担1元的消费税)而受损失。
于是供应者不得不被迫将价格由10元降低为9.5元。在利润降低的情况下,供应者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只愿意生产出来900个冰淇淋了。而需求者除了每个冰淇淋要负担9.5元之外,还要多负担1元的消费税,所以实际消费价格为10.5元,相对于最初的10元一个的价格,需求者要多付出0.5元,,需求量由1000个变为900个。这样供需又平衡了
来看看吧:同样的市场环境下,第一次政府征收1元的生产税,是由供应者负担,结果最后造成供应者和需求者各负担了0.5元。第二次政府不征收生产税了,征收1元的消费税,是由需求者负担,结果最后还是造成供应者和需求者各负担0.5元。这就是税收的真正归属问题,即不论政府是向供方还是向需方征税,最终税收必定会由双方承担,谁也讨不了好!(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前段时间有人在天涯经济论坛上发的帖子《谁在为增值税买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你可以用公式推导出来增值税最终是由消费者承担的,但根据本贴所论述,实际上还是生产、流通、消费三方共同承担了,只不过承担的比例不一样而已。)
那么我已经用了那么长的篇幅,帮助大家复习了一下弹性系数和税收归属的基本定义和原理,下面我们可以就具体问题展开论述了。

第一、有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问题(我们把这些看成广义的税收):
目前国家社会保险是强制性的,只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就必须办理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仅城镇户口)、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仅城镇户口)和生育保险(男女都交)五种。全国各地的缴费比例不一样,一般而言,劳动者个人缴费比例是其工资的11%左右,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为该劳动者工资的30%左右(有地区差异)。一般的老百姓可能就认为,国家的政策这是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因为单位缴费是个人缴费的3倍左右。同样,住房公积金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共同负担,但最终都存如劳动者的帐户。所以又有人认为住房公积金也是国家政策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个人占了单位的便宜。但根据我们已经论证过的,税收不论是向用人单位征集的还是向劳动者征集的,最终都会由双方承担。在自由市场中,哪一方也占不到便宜。而且根据我下文的论述,你会发现,问题简直会更加糟糕。因为实际上是用人单位占了便宜,而劳动者没有得到丝毫的好处。
把劳动关系看成一个商品市场,我们有两条思路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思路是在这个商品市场中,认为劳动者是供应者,用人单位是需求者,那么很显然,商品就是劳动力(即劳动者提供的智力、体力方面的劳动),货币就是单位提供的工资加福利。劳动力这种商品,对用人单位而言,其实不是必需品,而是具有奢侈品的性质。奢侈品有哪些性质?我们再回顾一下,奢侈品的供应者不容易转型,在本例中就表现为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力的质量在短期内不容易发生改变,比如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短期内可能只能提供法律方面的劳动,你让他提供IT方面的劳动,他得经过长期转型(培训或上研究生)才行,而一般的工人,只能提供力气活的,你让他成为技术蓝领,他也要经过长期培训。奢侈品还有对需求者而言还有一个性质就是可有可无,并且有替代品,我们看看劳动力对用人单位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呢?如果雇工人成本(工资、保险、公积金等)太高,工厂完全可以不雇佣工人,它可以买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只请几个高技术的管理人员。反之,如果雇工人成本低,低于全自动化的生产线,那么工厂也许就会实施密集型劳动力的发展路子。这也正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最主要原因。
那么在这个思路中,商品市场上的商品——劳动力,是奢侈品,也就符合我们讨论过的奢侈品的性质,是非弹性供应并且弹性需求的。当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保险、公积金等)有一定变化的时候,其供应量变化不大,但其需求量变化会比较大。所以国家政策是强制用人单位给劳动者买社会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这相当于国家强制提高劳动力的价格,这样在市场上,求职的劳动者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但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相对大幅度地减少。劳动力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于是乎就通过社会平均工资大额降低的方式来降低劳动力价格(工资只是劳动力价格的一部分,因为劳动力价格还包括广义的税收,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等)。社会平均工资降低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也相应降低,劳动力供应数量不会有大的变化,但用人单位读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大幅度增加,于是就形成当今这种“人人有口饭吃,但工资都不高”的局面。更有甚者,工资过低、劳动力需求过大的情况下,形成民工荒的局面。
所以从第一个思路分析来看,广义的税收(社会保险、公积金)是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负担的,而且劳动者负担的份额更多!劳动者丝毫没占到用人单位的便宜,用人单位也丝毫没为劳动者多付出工资外的福利,反而承担了美名!
我们也可以用第二种思路来分析劳动力市场,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的。也可以认为这个市场中,用人单位是供应者,劳动者是需求者,商品是工资和福利,货币是劳动力。很显然,从这个角度而言,商品就成了生活必须品。生活必须品的性质是我们讨论过,是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同样得出劳动者负担广义税收份额更多的结论!(具体分析不再赘述了,原理和方法与第一种思路都是一样的。)
所以,在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问题时,我们以劳动力市场来做分析,通过两种不同的思路(其实是以两种相反方向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都是:不论向谁征收,都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了社会保险和公积金,而且劳动者承担得更多!

二、商品房政策(商品房的登记费、过户费、贷款利息等)
同样,商品房市场上,如果把商品房看成商品,把人民币看成货币,那么对供应者(政府、开发商、炒房者)和需求者(普通老百姓)而言,房子是生活必须品,弹性供应并且非弹性需求的。那么针对房子的一切广义税收,大部分是由需求者(普通老百姓)承担。如果用另一种思路,把人民币看成商品,把房子看成货币,那么普通老百姓就成了供应者,政府、开发商和炒房者就成了需求者。这时的商品——人民币符合奢侈品的特征,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因此,中央银行两次提高住房贷款利息,各地政府出台政策对炒房者征收高额的过户费等措施,表面上看好象是限制房价,实际上经过我们的分析,最终而言还是普通老百姓承担了大头!

通过以上两个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商品房市场的分析),我们都得出老百姓承担税收大头的结论。这个结论可以推导出一条普遍的原理:供应者和需求者共同承担了政府税收,但非弹性的一方承担得更多!这从原理上也很好解释清楚,因为非弹性的一方就意味着数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所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而弹性的一方意味着数量对价格变化敏感,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因此非弹性的弱势地位者吃亏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从这些经济学原理里边,大家也看清楚了,不论国家政策表面上是如何偏向普通老百姓,其实质上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地下结论,与普通劳动者无关的企业所得税等企业应负担的税收,本来是企业的成本,实际上最终是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承担的,而且由于劳动者的非弹性特点,大部分都落在了劳动者的头上。
顺便再说说我在文中一笔带过的增值税问题。根据我们的结论,表面上增值税是由消费者承担了,但实际上还是生产、流通、消费者三方承担的。把生产房与流通方的供需看成一个市场,再把流通方与消费者的供需看成另一个市场,就能分析出三方承担的结论了。所以大家也不要那么愤怒,认为增值税完全是由我们普通老百姓承担;但大家也更不要有什么欣慰,因为对非弹性特点的消费者而言,承担的是增值税的大头。
把我上一段话中的“增值税”三个字换成任何一种国内的税收、福利、保险、社会公共利益等,这句话都可以成立,哪怕是表面上与老百姓完全无关的

  中国9月份连续第二个月出现财政赤字,反映出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政府为提振经济而增加开支所带来的影响。

  赤字首先反映了经济速度放缓了,其次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危机,加大对一些行业的投资已预防经济衰退了。这一正已反的就导致了政府赤字了,当然原因不仅仅这么简单了,给楼主抛砖引玉了,楼主研究吧,哈哈

  还有政府赤字不一定就是萧条吧,貌似美国在繁荣的时候也一直是赤字了,当然赤字大了也不好了。

  ps:财政部网站20日发布公告显示,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4217.22亿元,同比增长3.1%。而全国财政支出4948.94亿元,同比增长11.6%,财政赤字达到731.72亿元。

  财政部报告指出,全国财政支出增长较快的项目主要是:环境保护支出同比增长50.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40.4%,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同比增长36.4%,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35.8%,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33.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同比增长31.1%,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26.4%,教育支出同比增长21.2%。上述重点支出增加额占同期财政支出增加额的70%。

  同时,前9个月中国财政收入增速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再加上财政支出激增,使得中国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财政部分析原因认为,上半年财政增收较多,主要是由于去年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带动今年上半年汇算清缴上年企业所得税增收较多、去年税率上调带动今年上半年证券交易印花税翘尾增收。

  但是第三季度,上述特殊增收因素没有了,再加上经济增速回落,企业效益明显下降,股市楼市持续低迷,以及财政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出台的相关政策形成的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财政收入增长下滑趋势明显。

  另外,上半年,中国连续经历了雪灾、震灾两次天灾,遭受了重大损失。抗灾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等非经常性支出都对财政形成了压力。据财政部资料,截至10月6日,各级部门光是抗震救灾就投入了825.14亿元的资金。

  有经济学家表示,9月份中国连续第二个月出现财政赤字,反映出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政府为提振经济而增加开支所带来的影响。中国经济已经连续五个季度放缓,加上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国政府正将重点转向通过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

  巴克莱(Barclays Capital)中国研究主管彭文生预计,鉴于今年最后一个季度政府增加开支,加上税收收入下降,2008年结束时中国或将出现小规模赤字,额度大概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0.3%-0.5%。

好吧~其实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提供一个思路,参考看看哈~
1.首先分析短期总需求~根据宏观经济学中凯恩斯理论经典的总需求的表达式Y=C+I+G+NX,那么对于加拿大而言,其自身视作本国,美国是所谓的外国。美国的收入增加会带来它自身的消费需求增加~结合现实经济可知,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其国内消费的很大部分来源于外国,因此其国内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消费需求的增加,也会增加美国的进口需求。那么作为加拿大而言,众所周知,它是世界上主要的木材,铁矿石出口国之一。由此,外国的消费需求增加使得本国的出口增加,,那么美国income的增加主要影响的就是总需求表达式中的NX,会使加拿大的净出口NX提高,从而增加了短期的总需求。当然这个地方也可以考虑,如果加拿大的厂商投资会受到美国经济影响的情况,毕竟他们是经济上的盟友。如果厂商对经济形势作出好的预期,那么可能会增加投资需求,因此也会增加短期的总需求。
2.在总供给方面,认为可以这样考虑。由于分析的是短期问题,因此美国收入增加虽然可能带来技术创新等等,从而使整个北美自由贸易区享有技术外溢的收益,但是这个毕竟是一个长期的概念,短期假定技术是不发生变革的。同理,这个地方也不考虑外生的例如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供给冲击,那么短期供给方面就主要从Y=Y*+a(P-Pe)此处Y*是表示在价格为P时的产出水平,Pe是对下一期价格的预期。主要是看价格的预期对短期总供给的影响


请问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分析视频

相关评论:
  • 18639162520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广启学不同学派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上存在差异,主要分为新古典综合学派与新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包含以下几点:首先,个体利益最大化是其核心假设之一,即宏观经济学需从微观基础出发。其次,理性预期假设意味着人们能预见未来经济变动,避免了系统性错误。第三,市场出清假设指出,价格与工资可迅速...

  • 18639162520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一幅怎样的全貌?
    广启学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最重要的东西就是y=I+G+C+(X—M)这个公式。整个宏观都是围绕这个公式展开的。围绕消费有不同的消费理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莫迪亚诺的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固定收入、不固定收入。围绕投资 储蓄和消费联系起来根据I=S有投资乘数和消费乘数。在一个两部门的模型c=ay+&s=(...

  • 18639162520现代宏观经济学包括的主要经济理论有那些?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广启学3、经济周期是由总需求变动引起的;4、货币政策有效,因为货币非中性;5、主张政府干预。最后提一点,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是,这两个理论没有对错,只是试用条件不同——凯恩斯观点主要适用于资源有闲置,经济萧条时;古典主义观点主要是资源已经充分利用时适用。在稍稍说一下宏观经济学框架吧。短期理论:总...

  • 18639162520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广启学工资和价格调整存在滞后性。长期合同理论认为,签订长期劳动合同限制了工资的灵活性,而菜单成本理论则解释了变动价格的成本,如重新打印价格表等。这些因素导致价格和工资不能立即变化。综上所述,不同学派对市场机制、个体行为和经济预测的假设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 18639162520宏观经济学为什么要寻找微观基础
    广启学因为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 即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 18639162520请问一个宏观经济学很基础的问题
    广启学只是在经典经济学上加以改进。这就是著名的经济学家Friedman在1956年提出的re-statement of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希望我的解释能让你对这两个学派有一定的认识,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继续问我。我的专业主要就是研究各种宏观经济学学派的理论。以后对其他学派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问我。谢谢 ...

  • 18639162520请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 金融危机后 中央银行降低准备金率和降低利率...
    广启学中国央行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是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一部份。预计财政刺激手段、进一步的货币信贷刺激以及针对房地产市场等领域的支持性措施也会陆续出台。考虑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流动性创造过程的恢复等因素,我们相信中国资本市场最坏的时期可能正在过去,并处于筑底...

  • 18639162520为什么IS- LM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模型
    广启学利率上升多挤出效应就越大,结果导致财政政策无效果,即只提高利率无法提高收入。三、IS-LM模型详解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X-M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

  • 18639162520宏观经济学是什么?
    广启学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借用宏观经济学的概念来研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总量及其相互关系。他们着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以适应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需求。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总量经济现象,旨在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工具。通过分析...

  • 18639162520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
    广启学第三个基本问题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价值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它不仅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而且对社会稳定也产生重大影响。研究通货膨胀涉及货币政策、价格水平、通胀预期和不同产业的通货膨胀率等指标的分析和测算,进而为国家制定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等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学是...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