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饥非祸文言文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1. 不思后患的患字什么意思文言文大饥非祸中不思后患的患

【原句】

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译文】

他们的国君年纪很轻,缺少智慧才能不高,喜欢一时的美名,不考虑后果。

【注释】

患:名词,祸患;灾祸。

【原句】

王何患焉?/而王何患焉?

【译文】

您忧虑什么呢?/您又何必忧虑呢?

【注释】

患:动词,忧虑;担心。

附录

大饥非祸

【原文】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而吴亦饥。使人请食于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为禽。

——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

【译文】

越国遭到严重饥荒,越王很害怕,把范蠡找来商量。范蠡说:“您忧虑什么呢?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他们的君主年轻,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借粮,粮食就可以得到。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不到三年,吴国也遭受饥荒,派人向越国请求借粮,越王不给,反而攻打吴国,吴王夫差便被活捉了。

【点评】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遇,然后可成,各一则不设。

2. 不思后患的患字什么意思文言文大饥非祸中不思后患的患

【原句】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译文】他们的国君年纪很轻,缺少智慧才能不高,喜欢一时的美名,不考虑后果。【注释】患:名词,祸患;灾祸。

【原句】王何患焉?/而王何患焉?【译文】您忧虑什么呢?/您又何必忧虑呢?【注释】患:动词,忧虑;担心。附录大饥非祸【原文】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而吴亦饥。

使人请食于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为禽。 ——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译文】越国遭到严重饥荒,越王很害怕,把范蠡找来商量。

范蠡说:“您忧虑什么呢?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他们的君主年轻,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患。

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借粮,粮食就可以得到。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

不到三年,吴国也遭受饥荒,派人向越国请求借粮,越王不给,反而攻打吴国,吴王夫差便被活捉了。【点评】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遇,然后可成,各一则不设。

3. 大饥非祸翻译 越国大饥

(春秋时期)越国遭受了非常严重的饥荒。

国王勾践非常担忧,于是找谋士范蠡来商量对策。范蠡就劝勾践说:大王您有什么好害怕的呀?目前的大饥荒,是我们国家的幸运,对吴国才是灾难。

吴国是那么富有的国家,钱多得都花不完,而国王夫差太年轻,不能深谋远虑而且又缺乏治国理政的真才实学;可是这家伙还喜欢别人阿谀奉承,根本想不到防微杜渐,不预防将来的灾祸。大王您如果多送重礼并且谦恭有礼地去求吴王让他把粮食卖给我们,不就有粮食了吗。

有了粮食(度过荒年),最后,越国一定能战胜吴国而占有它,大王您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于是,勾践就派人到吴国去请求吴王准许进行粮食贸易。不到三年,夫差就做了越王勾践的俘虏。

是这个吗?希望帮得到你。

4. 大饥非祸翻译 越国大饥

(春秋时期)越国遭受了非常严重的饥荒。国王勾践非常担忧,于是找谋士范蠡来商量对策。范蠡就劝勾践说:大王您有什么好害怕的呀?目前的大饥荒,是我们国家的幸运,对吴国才是灾难。吴国是那么富有的国家,钱多得都花不完,而国王夫差太年轻,不能深谋远虑而且又缺乏治国理政的真才实学;可是这家伙还喜欢别人阿谀奉承,根本想不到防微杜渐,不预防将来的灾祸。大王您如果多送重礼并且谦恭有礼地去求吴王让他把粮食卖给我们,不就有粮食了吗。有了粮食(度过荒年),最后,越国一定能战胜吴国而占有它,大王您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于是,勾践就派人到吴国去请求吴王准许进行粮食贸易。不到三年,夫差就做了越王勾践的俘虏。

是这个吗?希望帮得到你。

5. 大饥非祸中的卒与为什么意思

大饥非祸中的卒,最终为,被原文: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而吴亦饥。

使人请食于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为禽。 ——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二、翻译:越国遭到严重饥荒,越王很害怕,把范蠡找来商量。

范蠡说:“您忧虑什么呢?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他们的君主年轻,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患。

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借粮,粮食就可以得到。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

不到三年,吴国也遭受饥荒,派人向越国请求借粮,越王不给,反而攻打吴国,吴王夫差便被活捉了。

6. 文言文《齐大饥——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故事:嗟来之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e),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解释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译文: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

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注解:

黔敖:春秋时齐国的一个富翁。

袂:读mèi ,衣袖。

辑:拖着不使脱落。

屦:读jù ,用葛麻做成的单底鞋。

贸贸:同“眊眊”,蒙昧不明的样子。

嗟:感叹词。

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

分析:

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后世以“嗟来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吴晗在《谈骨气》中引用这一故事为论据,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有骨气的。范晔《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之妻以这个典故奉劝丈夫,要他做一个品行廉洁而有志气的人。这个故事流传千百年,有着积极的意义。

7. 大饥非祸中吴王的评价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发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有当时的皇后——吕后专权等原因。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事件概述 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吴王刘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

这场变乱导火线是,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

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举兵西向。

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此很惶恐,先从袁盎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

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

他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瓯,为东瓯王所杀。

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编辑本段详述 汉初推行的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虽然对恢复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为后世称道的 文景之治 ,但也助长了诸侯王割据势力的迅速膨胀,最后终于在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导致了公开反叛中央 *** 的 吴楚七国之乱.刘邦在消灭了韩信等异姓诸侯王以后,面对广大的地区,深感无力控制。

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又错误地认为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

这九个人是:刘邦叔父之子刘贾为荆王、刘邦同父异母弟弟刘交为楚王、刘邦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刘邦次兄刘喜之子刘濞为吴王①、刘邦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刘邦子刘如意为赵王、刘邦子刘恢为梁王、刘邦子刘友为淮阳王、刘邦子刘恒为代王。这九个同姓王占据了全国的大部分土地。

当时全国有54个郡,各诸侯国就占了39个,仅齐一国就占有7郡,而归西汉王朝中央 *** 管辖的只有15个郡;从户口构成上看,在全国277万户、1300万人口中,由中央 *** 统辖的只有97万户、450万人,仅是全国户口总数的1/3强①。刘邦为防止诸侯王位被异姓篡夺,还特地杀白马为盟,立誓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① 《汉书· 文帝纪》。

② 《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西汉诸陵位置考》。 刘邦在世之时,由于这些诸侯王刚刚被封,羽翼未丰,或年龄尚幼,还没有对中央 *** 构成威胁。

刘邦后,由于文帝是以诸侯王身份被宗室大臣拥立而登上帝位的,为宠络刘氏宗室,他又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王。此时各诸侯王业已长大,他们在自己封国内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 宫制百官同制京师 ②,甚至有的诸侯王 不用汉法 , 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③。

这种情况严重地削弱了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后终于酿成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反叛。 刘兴居是齐王刘肥之子。

由于他曾与众大臣拥立文帝有功,被封为济北王。但他仍对自己的地位不满,便于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乘匈奴寇边、文帝亲至太原(今太原市西南)督军作战之机,在后方举兵反叛。

文帝闻讯后,立即派柴武率军10万前往平叛,同时还下诏宣布叛军凡投降者一律赦免,并恢复原官职。结果叛军望风瓦解。

八月,刘兴居被俘自杀。一场为时仅三个月的叛乱被迅速平息,但诸侯王 尾大不掉 的形势并没有任何改变。

刘兴居的反叛只是一个信号,而更大规模的反叛活动接踵而来。 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自恃最受高祖刘邦的宠爱,从在封国内 数不奉法 甚至 不用汉法,出入警跸,称制,自作法令 ①发展到准备勾结匈奴和闽越,发兵反叛的地步。

文帝发觉以后,废其王位,流放到蜀郡,刘长在途中绝食而。 刘兴居和刘长的两次叛乱引起了朝中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他们纷纷献计献策,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些有识之士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贾谊。

① 刘邦先封刘喜为代王,后因匈奴伐代时刘喜弃国而逃,被废为合阳侯。高帝十一年(前 196年)立其子刘濞为吴王。

① 柳春藩:《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② 《汉书· 诸侯王表》。

③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 ① 《汉书·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贾谊是洛阳人,18岁时以才闻名郡中。文帝即位后被征为博士,逐渐受到器重,20余岁时即被升迁为太中大夫。

文帝还准备授之以公卿之职,后由于受到朝中老臣的阻挠,文帝逐渐疏远贾谊,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改任梁王太傅。贾谊在梁王太傅任内目睹了刘兴居和刘长的叛乱后,上疏文帝,痛陈天下形势。

贾谊在这篇后来被称为《治安策》的著名上疏中,提出汉政权危机四伏,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8. 文言文翻译 片言解祸

自古将相大臣,遭罹谮毁,触君之怒,而以一人片言,转祸为福。然非遭值明主,不能也。

自古以来的奖项大臣,遭到诬陷诋毁(罹:不幸遭遇。谮:说别人坏话。),触怒君主,但是可以凭借某个人的只言片语转祸为福。然而没有遇到明主,这样就不行了。

萧何为民请上林苑中空地,高祖大怒,以为多受贾人财物,下何廷尉,械系之。王卫尉曰:“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时相国守关中,不以此时为利,乃利贾人之金乎?”上不怿,即日赦出何。

当年萧何向高祖刘邦请求上林苑(汉朝皇家园林)中的空地作为民用,高祖大怒,以为萧何收了很多商人的财务才这样的。所以把萧何交给廷尉(掌管司法的最高官员),绳索捆拿于萧何。这是,王卫尉说:“陛下当时与项羽相距数年,陈豨、黥布造反,当时萧相国守卫关中,他那时都没有从中取利,更何况一些商人的钱财??”刘邦稍有缓和,当天就放了萧何。

绛侯周勃免相就国,人上书告勃欲反,廷尉逮捕勃治之。薄太后谓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帝即赦勃。

绛侯周勃免除丞相去自己的封地,有小人上书诬告周勃谋反,文帝让廷尉逮捕萧何并治罪。这是薄太后和文帝说:“当时绛侯掌握皇帝印玺,统帅北军(汉初守卫长安皇宫北面的军队),那个时候都没有谋反,现在在一个小县城里面,还反什么反??”汉文帝马上赦免周勃。

此二者,可谓至危不容救,而于立谈间见效如此。

上述两个人,真可谓危不容救,而在只言片语之间就能如此见效。

萧望之受遗辅政,为许、史、恭、显所嫉,奏望之与周堪、刘更生朋党,请“召致廷尉”,元帝不省为下狱也,可其奏。已而悟其非,令出视事。史高言:“上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既下九卿大夫狱,宜因决免。”于是免为庶人。

萧望受先帝遗命为辅政大臣,被许、史、恭、显嫉妒。他们向皇上报告说萧望与周堪、刘更生为朋党,请求皇上下召让廷尉处理它。汉元帝没有醒悟,将萧望下狱,批准许、史、恭、显所奏。不就元帝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萧望出狱办公。但是这时史高说:“皇上刚刚即位,并没有让天下见到自己德化,反而先把自己的师傅治罪,既然机已经吧九卿大夫下狱,就不要将他赦免了,权宜之计将他免职最好。”于是将萧望罢相成为庶民。

高祖、文帝之明而受言,元帝之昏而遂非,于是可见。

汉高速,汉文帝明治,能够接纳意见,元帝昏聩,不改过反而将错就错,由此可见。

全手打,加粗的是原文




大饥非祸文言文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