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的【兰亭序】 真迹现在在那里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现在在哪里?~

王羲之真迹《兰亭序》随唐太宗殉葬了。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相聚山阴兰亭,群贤毕至,王羲之有感作文并书写下来,这便是《兰亭序》的诞生起因。
相传,王羲之回到家中,又书写了几遍,但都没有当时书写的那遍好,便自己一直珍藏,死后其子孙一直认真保存,到了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圆寂的时候便传给爱徒辩才。
李世民酷爱书法,曾经下令在全国征集王羲之的作品,哪怕是一个带字的纸片。在帝王权力的号召下,虽然许许多多的王羲之作品收入囊中,但唯独《兰亭序》一直没有出现。后来唐太宗听说藏在辩才之处,虽多次询问未果。为了讨皇帝欢喜,大臣房玄龄推荐箫翼取回《兰亭序》。
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藏有一幅传为赵孟頫所画的以萧翼赚兰亭为题材的长卷,很好地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
萧翼得到唐太宗命令后,便带着数件王羲之作品乔装接近辩才,骗得信任和好感之后,用激将法让辩才拿出了《兰亭序》真迹,由于辩才已经信任了萧翼,故不加防范,一天趁辩才和尚不在,萧翼便卷着《兰亭序》真迹跑回了皇宫。在这幅画面中,中间盘坐的就是辩才和尚,右边与之交谈的便是萧翼,画面的最左侧有两人在煮茶,人物表情刻画十分精彩,更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萧翼回宫后,皇帝看到《兰亭序》真迹十分高兴,不仅提拔了萧翼,还召辩才觐见,辩才看到殿堂上站立的萧翼,这才恍然大悟,不久便郁郁而终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便命善书法的大臣纷纷临摹,由于对《兰亭序》的喜爱,唐太宗去世时特将《兰亭序》陪葬昭陵,至今无人开启。

扩展资料: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参考资料:兰亭序-百度百科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兰亭序》真迹应该在昭陵。

1、史料证据:
据唐代史学家刘悚《隋唐嘉话》载:“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2、真迹流失简线:
1)“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
《兰亭序》成书后,一直由王氏家族传承。二百年后,到了南朝梁国侯景之乱,王羲之后人没能保住这件家传之宝,《兰亭序》流失在外。。

2)“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
又过了十几年,梁国早已被陈霸先灭掉,建立陈国,这个时候,一个法号智永的和尚得到了《兰亭序》,奇怪的是,这个和尚竟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难道二百年前王氏偷偷把这宝贝藏到了外头?史书中的所谓“得”,确实是究极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了。

3)“至太建中,献之宣帝。”
又过了十三年,有人将《兰亭序》献给了当时陈国的第四任皇帝陈顼,这个陈顼不是糊涂皇帝,史书中所谓的“献”应该不是他授意的。这个“献”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而从此之后,王羲之后人再无缘书圣祖宗的这件传世宝物了!

4)“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
时间到了隋朝,二王子杨广率军征服陈国,陈国宫室重宝自然落入隋军手中。有人找到了《兰亭序》,献给杨广,但是,杨广不以为这是什么宝贝。其实,杨广喜欢女人才是第一的。区区《兰亭》,岂能比得上一幅坊间的春宫画更令他玩赏不已?不过,《兰亭序》暂时还是在隋宫无疑了。

5)“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
前面说到那个王智永,他有个弟子法号僧果,可能听到杨广对待《兰亭序》的态度,以为机会来了,就向杨广借出《兰亭序》,理由是不外乎此为师父先人所传,想借来摹拓,等等。杨广居然答应了。而且一直到了他登基做了天下第一的隋炀帝,也没向他索取。看来是乐坏了这个僧果大师。之后,平铺直叙,僧果死后,《兰亭序》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

6)“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
李世民大帝没有登基前,还是秦王的王位,见到了《兰亭序》的拓本,十分高兴。这个拓本可能是《兰亭序》最早的拓本《开皇本兰亭序》。(“开皇”是杨广的父亲杨坚,隋文帝的年号。)也有可能是前面所说的“僧果从帝借拓”时,摹拓出来的拓本。总之,秦王当时肯定惊《兰亭序》为古今第一神品!而拓本如此,真迹岂不是更让他食不甘味?所以,出了大价钱,让人觅购《兰亭序》真迹。但是,始终不见踪迹。但秦王麾下能人无数,不久后,就打探到消息,并且还成功从越州的辩才老和尚手中“求得之”,这样,《兰亭序》便传到了李世民手里了。

7)“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世民登基,便是大帝,年号贞观。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帝子集帝国大能,冯承素、赵模、诸葛贞、韩道政等人,用双钩摹法,近乎完美地留下了十本传于后世的真迹拓本。更有褚遂良,欧阳询等名家的临摹贴本。后来,帝子驾崩,庙号太宗。褚遂良建议新皇帝把《兰亭序》真迹陪葬于太宗陵寝——昭陵!

3、殇:
《兰亭序》真迹自公元353年会稽山中暗结珠胎,到公元636年,千古第一帝的鼓吹褒扬,三百年人世过往,辗转三位皇帝,两位佛门弟子的手中,直到陪葬一位伟大的帝王而告终,见证了中国书法艺术在纷扰红尘中的种种际遇,令后世书家感慨万千。
这便是《兰亭序》的另一种艺术吧。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广收于宫中,让其大臣及临摹高手大为临摹、拓刻,编成《十七帖》等,尤爱《兰亭序》,遗嘱唐高宗将其随葬,传说是带入昭陵了,但也有说可能没有,也有说被盗墓者盗走了。不管怎样,真迹目前还没有。

我看了《王羲之传》,据记载是在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真迹应该是找不到了


王羲之 的【兰亭序】 真迹现在在那里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