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是学生用还是教师用

来自:购物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导学案”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一种并不不成熟的教学模式,戴着素质教育面具的应试教育。要实行这种怪物的话,真有点难为教师了

我们都知道教师“教”的重要意义。但是,它就比学生的“学”还要重要吗?重要到“教”可以替代“学”吗?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值得我们反思。《导学案》的使用,可参照三个思路:相信学生教师习惯了秩序化的教育生活,课上不准交头接耳、发言先举手等等是写在校规或班规上的,若要违反那就要受到处罚。为什么?答案很简单:课堂纪律是学习质量的保障。《导学案》的课堂,学生交头接耳、粗声大嗓、随便插话、信口开河成了“课堂纪律”,不这样反倒受批评。因为老师们认为,这种“课堂纪律”才真正能够保证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学生在看起来无秩序的氛围中,没有打闹,没有起哄,没有偷懒,学习积极性高了,主动性强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这样,你想让学生成绩不高,反倒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转换角色传统教育方式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承,即上一代人把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原原本本地授给下一代人,以利于下一代人再积累,教师的职业特征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社会,特别是信息化社会,强调的是知识的创新,即“积累”不再是目的,“生成”才是目的,教师的职业特征转换为“管理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不是把“我”知道的告诉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并确认,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了亲历、有了体验,形成了“生成”的能力。《导学案》的教师,作为管理者,主导确立学习目标,宏观调控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作为引导者,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矫正学生学习方向;作为合作者,主动弥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生提供咨询。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说,教师的学科知识的体现受到大幅度的限制,教育知识却显得十分重要。从教师作用的领域和显隐程度来说,教师从微观退到了宏观,从过去的凸显退到了时隐时显。我们说,《导学案》的课堂里,教师并没有消失,而是成功地进行了角色转换。“放”而不乱这里的“放”不是放任自流、漫无目的,要把握一个准确的“度”。衡量这个“度”的标准就是学生活动时空的必要性和必需性,与此相对应的,还有教师干预时空的必要性和必需性,两相结合,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不议不讲”就是《导学案》对这种“度”的把握的经典表述。还有,研究“放”的同时,要研究“收”,不该放的坚决不能放,只有给“放”规定一个边界线,才能保障“放”的效果。比如,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师还是攥在了自己手里。

教师依据课标、考纲要求和针对学生情况,预习设计出来的课时学案,与学案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知识要点呈现方式不同,学案是将本节知识要点以填空等形式陈列出来,导学案是以设计好的问题为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要点。

实质是教学案,分学案(生用)和导案(师用)。

学生用的,用来预习新课的


导学案是学生用还是教师用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