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校纪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1

工作近30年,期间经历了两次合校,一次在22年前,一次在16年前。

22年前的合校是在1996年的11月,当时,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也正是因为这场给人感觉永没终结之时的雨,才使市委市政府下了立即将位于某县城的我们学校搬迁到市教育学院合并办学的命令。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管学生毕业分配的学生处处长说有两家单位我可选择,一家是某农业大学,一家是位于某县城的一所师范学校。对这两家单位,我当时很难取舍,因此犹豫不定。处长看出我的心思后说,去前者很可能去它们的附中,去后者那就是去一所中专,在中专教书和在中学教书还是有些区别的,而且这所学校将来要搬迁到市里去。听了处长的话,我便选择了后者。去报到的时候,校领导也说,学校将来要搬迁到市里去,目前的条件比较艰苦,但这是暂时的。校领导的话使我心里暖暖的,他能这样给一个新入职的人透露学校未来的情况,真令人感动。再加上我一想起那位处长的话,觉得学校将来的情况一定会很美好。我于是给校领导表态说,我不怕艰苦的,这里的条件已经很好了。

开学之后,我听到很多人平时说的话中就有学校搬往市上的事情,都说学校要搬往市西一家大型的生产电视机的厂子附近,要在那里另盖一所新学校。另外,我也了解了学校的过去,学校成立于1959年秋,在1988—1990年期间又分化出另一所中师。大家平时爱说学校搬迁之事的原因主要是它的办学条件确实很差,堂堂一所中师,一所培养人民教师的学校几乎要啥没啥。众所周知,中师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给学生开设多门文化课的同时,还异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乐器弹奏、三笔字书写、绘画等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从中师出来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几乎都是单位里的多面手、顶梁柱。但学校的乐器却很有限,很破烂,几乎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去练习琴艺等,而且摆放乐器的房子很逼仄,很破旧。记得有几个从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一看这情况,没待多长时间就或辞职,或调走了。尽管如此,令我记忆犹新和感动的是留下来的老师们依然在很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尽职尽责地培养着一届届学生。从1959年建校到2003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总共培养了近4000名学生,他们中有的在小学工作,有的在中学工作,有的通过提升学历后在大学工作,也有不少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

自从我参加工作,听到大家议论学校搬迁的事情,一直议论了五年。

1995年年初的时候,我们的校长被调到市教育学院当院长,但他仍然是我们的校长。他和我住在一个院子里,由于他爱人没调过去,所以他每周回来后,我都能见到,能经常听到他和别人说学校往市上搬迁的事情,他就是被市上调过去做搬迁准备的。但学校不再往市西边的电视机厂附近搬迁,而是搬往教育学院。那时,市教育局正在教育学院盖着一栋家属楼和一栋筒子楼。大家一听和自己几年来一直议论的情况不一样,于是就问领导,不是说在市西边另建校办学吗,怎么让我们和教育学院合并办学?领导说市委市政府原来确实想另外择地建校,但几年来,全国已经有不少地方摸索出整合学校的新路子,市上可能受此启发,便借鉴了全国很多地方的经验才产生了这个打算。

1996年暑假的时候,教育学院内修建的两栋楼已经竣工,有资格住家属楼的双职工以及解决了家属户口的教职工就去装修分给自己的房子。没资格住的是我们这些妻子或丈夫在当地一些单位工作的教职工,我们将来去住的地方是新盖的筒子楼和教育学院的旧筒子楼。

8月20日之后,和往年一样的暑期学习照常举行。学习期间除了听领导念报纸,就是学习《教师法》等教育法规政策,期间也没说学校搬迁的事情。学习结束后,就是正常开学及和以往一样的上课、上操、升旗、开会、过日子等。

10月开始,天断断续续地下起雨来,气温一天比一天低。到11月份,雨还在下,没完没了的样子。有人说雨这样下下去,有几间危房可能会出事,并说学校领导也很着急,负责行政工作的领导不时给上边汇报着情况。

11月1号,学校突然接到了市人民政府下达的搬迁合并命令,即我们学校搬迁到市教育学院合并办学,实行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办学模式。另外,市上命令冒雨搬迁,不得推迟。原因是连绵的秋雨几乎让几间做实验室的厦房都要塌了,如果房真的塌了,如果房塌的时候学生们正在上实验课,那么这事故责任谁也负不起。于是搬迁就紧急进行了。

11月4号,市上派来的十几辆大卡车鱼贯进校了,它们中有的装公物,有的拉私产。拉私产的一家一辆车,有些人家东西多,车上被装得满满的,有些人家东西少,只装半车。在这些车出发的时候,学校周边村子里的一些人冒雨来送行,或是看热闹,期间也能听到几家开商店、开澡堂的店主们的抱怨声:学校在这里办得好好的,却突然搬走了,上面胡折腾个啥?大家心里明白他们是对学校搬走后生意可能会惨淡的担忧,因为平时学生们多在他们那里买东西,洗澡,贡献很大。另有一些人是来捡漏的。但他们几乎连一把扫帚都捡不到,因为装车的时候,连最没用的东西都装上了,这些东西是公家的,不可随便舍弃。于是拉公物的车,便将很多没用的东西拉到了教育学院,然后被堆在一个空地上,如山如丘。它们一直没被利用,渐渐地烂的烂,坏的坏,失踪的失踪,终于不知所终。私人的东西他们也捡不到,因为教职工多为本地人,他们基本上把用不上的东西拉回了老家。

车队出校门的时候,我记得是排着整齐的队列出去的,其浩浩荡荡的阵势非常壮观。车队从县城穿越而过的时候,街道上的有些人放了炮,后来才知道放炮者是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放炮是庆贺自己的母校乔迁到了一座真正的城市,从此不再在一个逼仄的、环境安全等很差的地方办学了,而且迁校后,校名也改了,这对他们来说是长久以来的期望。

我被安排在11月7号搬家,是最后一批搬迁者,原因是我当着班主任,我班学生中的男生在这一天担任给车装东西的任务,我得组织他们装车。我的东西只占据了卡车的一半空间。然后,司机就完成任务似地把车向东开去。一路上,他很少说话,神情有些高傲。我看他说话也像完成任务似的,于是就不和他说话了。我默默地看着新修的连霍高速两边的风景。这是当时所有人见到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平坦、宽阔、笔直,车行之上有一种飞翔感,内心里深深感到国家确实强大、富裕了。

到了市教育学院之后,我才知道早搬来的好处,那就是可以优先占用筒子楼楼道里的空闲之处,把单间房里放不下的东西放下,或者利用那儿做饭。但我来时,楼道里的空地早被利用了。我的对门是一个老教师的儿子,他在门口放了张大桌子,使我更没有放屋内放不下东西的地方。

安顿好以后,从这天起,我每年都会想起11月7号这个日子,至今已经想了22年,因为这一天是我从一个县城来到一个城市,从此要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日子。

然后,大家就串门,主要是住在筒子楼上的互相串,了解房号、位置。

我们的学生和教育学院的学员住在同一栋楼上,只是楼层不同。学生们有700多人,教育学院的学员有100多人。我斜对门的房子是教院一位教师的,他因为是一位教授,除了住着一套单元房,还在筒子楼上有一间房,应该是学校给他的特殊待遇。一次,他来这间房里后,激动地给我说:你们的学生一下子来这么多,给学校增加了不少人气。以前,校园里人很少,实在不像个学校,进来一只狼都没人断(方言,撵、赶的意思)。这句话我记得很牢,一直忘不了。

我们的学生每天要上早操,以前在老校区的时候还要在每周星期一早上升旗,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来教院后,由于没有一个可以升旗的地方,所以取消了,但因为有操场,所以早操必须上,也是雷打不动。

不久,学校挂出新的校牌,和教育学院的牌子挂在一起。但没多长时间,牌子却不见了,不知何故。

来新学校后,感受最大的是,学校的管理和以前的大不相同,以前的管理完全是中学式的管理,早操必上,每周三下午的政治学习会必开,领导念报纸、念文件,学校办公室的必点名,各教研室每周也必开会。但到这里后,一直到2002年5月份,几乎没开过会,点名更是没点过,有课的上完课后基本上各干各事,学校里的事全凭自己去教学办公室打听,当知道有什么事了就提前自行安排、调整,没什么事了就各人干各人的事,有些人在校园里和家属买饭,有些人去外校兼职上课挣钱,有个别的在校内外开商店或摆摊买菜。

另外的感受就是筒子楼在冬季的时候太冷了,比我们原来在老校区住的平房冷多了,平房通气好,可以生煤炉子,烧散煤取暖,但楼房上的房子却不行,虽然我们在屋内用蜂窝煤驱寒,但它的效果不是那么好,主要是不敢让它散热,害怕煤气散不出去而中毒。那几年,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人因为在屋内取暖而被煤气毒死的事情。这种挨冻的日子一直捱到1999年左右才解决,学校给我们筒子楼架设了暖气管道,那年的冬季是我们第一次过得比较幸福的一个冬季。

1999年9月,我去省城一所大学进修,一年后,进修结束,然后继续上课,但一周只有八节课,于是到其他学校兼职挣钱贴补家用。

2000年开春之后,学校后边即现在的锅炉房处开挖起了地基,说是要给住在筒子楼的教职工盖住宅楼,大家激动不已。我好几次去工地看过热闹,地基挖了十几米深,还挖出了文物,记得见过工人们挖出的陶罐、陶猪等。有人说除了这些,还挖出更值钱的文物,但很快被文物部门带走了。

地基大概挖得可以进行浇筑的时候,有好多天却不见了工人,一个偌大的坑被撂在那里,成了小孩子们玩耍的地方,他们在坑里爬上爬下,玩得不亦乐乎。不久,坑里和坑边的大土堆上长出了荒草,雨水不断滋润它们,那儿渐渐地荒了起来。

很多人都不明白,地基挖着挖着为什么停了下来,而且一停停了很长时间。有人说由于资金不够,不建住宅楼了;有人说,那地方不适宜建楼,所以停了。

                            2

2002年的春季到来不久,大家说,学校又要和西边的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由于没有官方的通知,所以很多人半信半疑。但不久,学校操场上来了一帮人,他们在那儿用洛阳铲在钻探文物,然后很快把操场挖得到处都是大坑,现在的2号教学楼西头那儿的坑很大,说是发现了一座古墓葬,里面掏出了很多文物,东头和现在的1号教学楼、3号教学楼下面也发现了几处古墓,但这些地方都不是教育学院的地盘,而是附近村子的耕地。印象中,这些地里的庄稼长得稀稀拉拉的,多是荒草。地的前面也就是现在的艺术楼及“鼎成天下”东边以及东门里面靠东北一带是一家水泥预制板厂,污染很大。

文物勘探和挖掘的速度很快,结束之后,立即就有建筑队开拔进来,然后大兴土木,建造起1——3号教学楼。当时,三座楼的修建速度很快,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大家从八十年代起就听人说过“深圳速度”,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深圳速度”到底有多快,当修这三座楼的时候,才知道了它的速度。

当东边的教学楼在快马加鞭地修建的时候,2002年4月的一天,我们被通知去西边隔壁的师范专科学校开会,当然大家都知道开会内容是宣布师范专科学校和教育学院以及我们的师范学校三校合并成立师范学院的事情。

去了之后,大会在现在西边的学生餐厅召开,餐厅西边有主席台,新来的学校领导在省上来人的陪同下已经就坐,三校的领导也各就各位。我们学校有两位领导升级成副厅级领导。

参会教职员工在主席台下坐得乱七八糟,由于没有座位,有很多人从家里带来小凳子、大椅子坐着,但也有不少人可能家不在学校,没拿凳子,所以或在地上铺张报纸坐着,或坐在餐桌上,或蹲在地上,或靠墙站着。

大会在原师专领导的支持下开始了,他也说了学校条件简陋的话,然后话锋一转,说以后学校的条件会越来越好。接着,他介绍了主席台上就坐的领导。完毕后,省委组织部和省教育厅官员宣读了新学院领导班子的组成人员情况。接下来是新任党委书记和院长做表态发言。最后是有关领导宣读三校人员安置、分流政策。

我所供职的师范学校因为是初中专,所以在后来的分流中,近十人去学院附中当了中学教师,十多人去了几个系当了教师,其他人或被分流到各院系的教学办公室当秘书,或被分流到学办当辅导员,或被分流到后勤部门工作。我本人因为在两年多前进修过,所以被分流到中文系当了教师。

人员安排基本上结束后,2002年5月中旬的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升级为本科的新学院在新修建的操场上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成立大会。那时候,现在的操场绿茵铺地,西边的看台和主席台等都崭新漂亮。省长和省委的一位副书记率领着省上的相关厅局级领导前来祝贺。省会里一些高校的领导及地处非省会的一些高校领导也前来祝贺。省长和副书记从操场东门进来时,受到了在座师生的热烈欢迎。省长鹤发童颜,和蔼可亲,副书记笑脸盈盈,仁慈宽厚,他们向师生们频频挥手致意,操场上顿时欢呼雀跃,群情亢奋,不能自己。

成立大会开幕后,省政府一秘书长主持了大会,他按事先拟订的程序让省上的有关领导宣读了国家教育部的批文,省委省政府的决定,然后是省上有关领导讲话,来宾代表讲话,学院新任领导讲话,再然后是鸣炮助兴,节目助兴等。晚上又燃放了焰火,规模盛大,光彩绚丽夺目,照亮天空,引人流连忘返,使人激动难忘。

成立大会结束后,学校的修建遍地开花,东边正在建设的教学楼仍然在马不停蹄地施工着,西边开工的8——10号六栋住宅楼在紧锣密鼓地建设着,北边修建的多栋学生宿舍楼也以“深圳速度”在昼夜施工,它们西边的两座古陵丘继续被加班加点地完善美化着;校园中心地带也被用多种外来植物装扮打点着,不舍昼夜;学馨苑及其前边的秦池也被同步加紧修建着。

学院成立后,为了落实事先的统一规划,一段时间内拆除了不少建筑设施,比如位于现在电大楼北边的原教育学院的大礼堂在做了一段时间的体育馆后被拆除,其旧址上穿过了一条去现在东门的大路;后来加盖的新图书馆处拆除了一栋两层高的楼房,该楼房建于2000年左右,是给原师范学校建的教学用房,其二楼是四间教室,一楼是车库。该楼的被拆除,应该是校园内寿命最短的一座楼,它前前后后只存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

2004年,电大被合并到学院后,它的所有建筑也被很快拆除。现在的“鼎城天下”稍微靠西南一带拆除了一栋电大学生的宿舍楼,该楼高为四层,单面透栏形式;再向南拆除的是电大的教学楼,该楼为四层双面楼,我曾经在它里面给电大学生上过几年课,觉得它是一座建得非常结实、质量相当好的楼,也是内部空间设计非常合理的一座楼,但因为它影响了校园东边的整体布局,所以几天之内就被夷为平地。紧挨这座楼的东南方向的是一座连体阶梯教室,它也被一起拆除。然后是南边靠公路处拆除了一排两层高的门面房,大概有二十多间,东边也拆除了不少房子。当他们被彻底清理后,修成了如今的东门及其里面的广场、道路等。

另外,现在电大楼南边那里本来是原教育学院的大门,修得很气派,比今天的南门都气派、高大,两边耳房为两层楼,但在2003年的时候也被拆除。

在2003年至2007年年底的教育部评估期间,学校的建设依然在继续进行,2003年8月底,三座新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2006年底,艺术楼以“深圳速度”开始建设,至2007年11月评估,全面竣工,里面的设备同步安装到位,评估时正式投入使用。西边住宅楼中的5号南楼被拆除,十年后,其旧址上盖起了今天高达30多层的11号楼;西餐厅后边的学生宿舍楼也以极快速度建起,和1——3号教学楼及北边的学生宿舍楼一样被称为8·31工程(即8月31日前必须完工,以利9月1号开学后使用),不过这应该是第二批“8.31”工程。西边的商住楼由南往北同时在2004年后半年开工建设并很快完工。西南角的科技苑大厦在2005年开工建设,但该工程的修建屡遭波折,建建停停,5年之后才勉强交工并被允许住人。但至今,其内墙体灰粉脱落严重,斑驳不已,却无人予以处理。

两次经历的合校至今已经20多年,回首往昔,诸多事情发生如昨。人生易老天不老,一批批过去的同事纷纷退休,有的甚至已成故人。时代在继续快速地发展,新人年年在不停地到来。变化的是教职员工、一届届学生,以及校园里的很多物,比如,十几年前安装在一些教室里的设备已经被更换,现在使用的是比它们更先进的设备;教学楼的外墙颜色也被更换,如今的显得更加庄重、大方、现代,同时也显得耐脏;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也日益美丽、茁壮。这些也说明了新旧更替的铁律却不变,任何人,任何物在这条铁律面前都显得无奈无力。

日月逝于天之上,容貌衰于天之下,白云苍狗总为常,白驹过隙不可挡。

谨以此文纪念我院建院16周年及上溯师范专科学校历史之建校40周年、上溯师范学校历史之建校近60周年。


合校纪事视频

相关评论:
  • 19122491849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年谱纪事
    庾熊芸答:1949年9月~12月,华北大学农学院、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三校合并,组建北京农业大学。下设农艺、林学、农业机械等10系,其中农业机械系下仍设农机和农田水利两组。并计划在农田水利组基础上筹建农田水利系。1950年~1951年05月,根据国家农业建设的需要,北京农业大学在农业机械系农田水利组...

  • 19122491849记载明代史事的纪事本末体是什么书?
    庾熊芸答:记载明代重要史事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清谷应泰(1620~1690)撰。应泰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学政,公余延揽名士,借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因该书成于《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

  • 19122491849校门变迁纪事(之二)
    庾熊芸答:门洞变校门 2007年9月,洪楼高中的宿舍楼建好后,在正冲着北楼门厅的位置,留下了一个宽宽的过道。我们安装上了电动伸缩门,算做是我们学校的大门了,师生终于结束了借路的日子。开学的日子,学校制作了一块长长的白底黑字的校名牌子,挂到了大门洞的左侧。走自己的路,进自己的门,学校恢复了...

  • 19122491849初中生活纪事 怎么写
    庾熊芸答:人的一生分为几个黄金阶段,小学是人生的第一个黄金阶段,初中是人生的第二个黄金阶段,现在的我刚刚走完人生的第二个黄金阶段。也是人生中重要的的阶段。初中的3年我就读于**市的第三中学,那儿是个很好的校园,也很大,学校总的分为3大块,体育场,教学楼,宿舍区,学校的环境十分优美,到处都可以...

  • 19122491849精彩记事作文的开头(初一)
    庾熊芸答:《春节纪事》夜,静悄悄的。我们楼的小伙伴们,正策划着一个神秘而又有趣的行动……《“捉鬼”》...但她一定需要心有灵犀的默契与投合;爱,有的时候不需要雄飞雌从的追随,但她一定需要相濡以沫的支持

  • 19122491849什么叫“纪事”?它该怎样用?
    庾熊芸答:去了趟旅行,归来时总结旅行中发生、经历的事可说成“纪事”吗?... 去了趟旅行,归来时总结旅行中...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

  • 19122491849小说推荐
    庾熊芸答:是我看过最好的一本书,官场、情场、战场分进合出,各有味道。作者的叙事和文笔朴实无华,绝无哗众...《庆熹纪事》--红猪侠 政治武侠的经典之作。政治斗争的描写堪比二月河,武侠描写也堂堂正正。文字之

  • 19122491849《鬼马校园纪事》最新txt全集下载
    庾熊芸答:鬼马校园纪事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富丽堂皇的大厅,衣着古板的管家,站在一旁等待吩咐的佣人。用着及不搭配的表情看着在那边吵的不可开交的一老一少。老人,倪震,男,50岁。清风高中的理事长,这里的主事者。少女,倪雅,女,20岁,职业师范学校毕业,现在在家...

  • 19122491849<<明史纪事本末>>
    庾熊芸答:文津阁本、广雅书局本、畿辅丛书本、崇德堂本等。1977年中华书局点、校注铅印。以筑益堂本为底本,参考其他版本,加以标点、校注,并补充抄本《补遗》六卷,又以彭孙贻所撰《明史纪事本末补编》五卷附后,可补原书所缺明清之际史实之不足。[编辑本段]目录 01太祖起兵 02平定东南 03太祖平汉 04...

  • 19122491849江苏宜兴离退休老教师关心下一代教育事业纪事
    庾熊芸答:所谓“四帮一”,就是由一名退休老教师、一名任课教师、一名优秀学生和一名学生家长,共同组成一个帮教小组,合四方之力来帮扶一个有不良行为或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使其能得到有效的矫治。和桥职中一名学生性格比较暴躁,做事冲动,喜欢惹是生非,高一时进校不久,就因严重违纪而受到处分。“四帮一”...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