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的文言文

来自:专题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1. 一句关于祸从口出的文言文.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句话意思是讲处世必须要慎言,不可多说话,因为话说多了很容易就会失言,说错话就很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灾祸。《弟子规》上面也讲,“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是教导我们言语要谨慎。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把言语放在德行之后,可见得它的重要性很大。实在讲,人的言语也是体现人的德行,所谓“言为心声”,你有什么样的心地,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言语。即使是很会讲话,讲的言语很好听,可是欺骗人也不能够长久,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从事上讲,这句话教我们慎言。曾国藩先生教导子弟说,“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这是教我们看人,看人当然要看他的德行,看他的为人。曾国藩教导我们看人要看人的操守,看人的节气,要有节气而不能有官气。官气是什么?傲慢自大,刚愎自用,不能够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另外要多条理、少大言,这个大言就是很多的绮语,花言巧语,或者是大话,夸大其词。夫子讲,“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很会说话,他的容貌举止看起来好像很好,但是如果没有踏实的心地,就是没有操守,这个人只务在颜色上做表面功夫,所以很少有真正的仁心的。所以满口大道理,往往都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不一定是亲身证得这些道理,都是道听涂说的。

2. 文言文翻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自《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直接翻译是:祸,是福存在的根本理由,福运,则总是隐藏在祸患之中

引申理解:

祸与福,虽然通常人们的认知范围内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本质上其实是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的。

常用来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此语典型地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辨证思想。老子在这句话里阐述了“祸”与“福”的辨正关系,是中华思想体系中的主要哲学观点之一。

可以说,此语简单两句,道出了人生哲学的本质:人生路上,偶尔失意不必颓废,一时得志切勿忘形。

世事总是在福祸之间、利弊之间不断转化,人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握其间的平衡点,才会泰然处事,息祸享福。

3. 爰民忘祸文言文翻译

【富郑公爱民忘祸】

富郑公为枢密使,坐石守道诗,自河北宣谕使还,道除知郓州,徙青州,谗者不已,人皆为公危惧。会河北大饥,流民转徙东下者六七十万人,公皆招纳之,劝民出粟,自为区画散处境内,居庐饮食医药无不备,从者如归市。有劝公非所以处疑弭谤,祸且不测,公傲然不顾曰:“吾岂以一身易此六七十万人之命哉!”行之愈力。明年河北二麦大熟,始皆襁负而归,则公所全活也。于是虽谗公者亦莫不畏服,而疑亦因是浸释。尝见与一所厚者书云:“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释】

富郑公,北宋名臣富弼,曾封郑国公;坐,犯罪。 区画,分片安置;归市,赶集。 所以,用来;处疑弭(mǐ)谤,遭到疑忌,消除诽谤;且,将。 易,换;襁,(用)包袱;全活,保全存活;浸,逐渐。 所厚者,相交很深的人;二十四考中书令,主持过二十四届官员考核的中书令(典出唐代汾阳王郭子仪)。

【译文】

郑国公富弼任枢密使时,因石守道写诗案牵连,从河北宣谕使任上回京,半路降职为郓州知州,改任青州知州,中伤他的人还不罢休,别人都替他感到危险害怕。这时正碰上河北严重饥荒,难民转道东来的六七十万人,他都收容了,动员当地大户出粮,亲自将饥民分片安置在州内,住房饮食医药没有不齐全的,来的难民像赶集一样多。有人劝他这不是遭到疑忌的人消除诽谤的做法,祸患将难以预料,他毅然不管地说:“我不是用自己一条命来换这六七十万人的命吗?”他越干越起劲。第二年河北两季麦子丰收,难民才都背着包袱回家去,那都是富大人保全存活的。当时即使中伤他的人也没有不敬重佩服他的,而朝廷的疑忌也因此渐消了。我曾看见他给一位好朋友的信中说:“我在青州两年,碰巧能够救活几万人,比当主持过二十四届官员考核的中书令强多了。”




祸的文言文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