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迁都南京会怎么样?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南京市历史沿革?~

南京市(市政府驻玄武区)【沿革变迁】①秣陵县—楚威王七年灭越,筑石头城(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石头城遗址),同时置秣陵邑,秦王政二十七年(前222年)拆毁石头城,置秣陵县,属会稽郡,治所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属丹阳郡,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于楚石头城旧址重建石头城,秣陵县迁治所于石头城,并改名置建业县,定都于此。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复名置秣陵县,三年(282年)还治所于秣陵城,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又迁治所于斗扬柏社(今江苏省南京市武定桥东南),晋恭帝元熙元年(419年)迁治所于旧扬州禁防军署衙(今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旧极恩寺附近)。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入江宁县。②建康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秣陵县淮水(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以北置建邺县,治所石头城(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石头城遗址),为扬州及丹阳(扬)郡治所。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于建兴元年(313年)改名置建康县。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在此定都。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入江宁县。③湖熟县—汉武帝置胡熟侯国,属丹阳(扬)郡,治所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东汉改名置湖熟县。三国吴改置湖熟典农校尉(县级)。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湖熟县。南朝陈太建十年(518年)改属建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入江宁县。④上元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析秣陵县西南部置临江县,属丹阳郡,治所今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二年(281年)改名置江宁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江宁县属蒋州,十年(590年)迁治所于冶城(今江苏省南京市朝阳宫地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属丹阳郡,唐高祖三年(620年)改名置归化县,属扬州。九年(626年)迁治所于白下城(今江苏省南京市金川门外)并改名置白下县,属润州。唐太宗贞观七年(632年)还治所于冶城,九年(634年)复名置江宁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属丹阳郡,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为江宁郡治所,乾元元年(758年)为升州治所,上元二年(761年)改名置上元县,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立为升州、集庆路、应天府、江宁府治所,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与江宁县合并置南京府。⑤扬州—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扬州,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不作为一级行政区,无固定治所。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始为一级行政区,治所历阳县(今安徽省和县政府驻地历阳镇)。三国魏、吴各置扬州,魏治所寿春县(今安徽省寿县政府驻地寿春镇);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迁扬州治所于建业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石头城遗址)。晋武帝泰康元年(280年)平吴二扬州合一,治所建邺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石头城遗址)。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郡存州并更名蒋州,蒋州直接辖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名置丹阳郡,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名置扬州,七年(624年)复名置蒋州,八年(625年)又复名置扬州,九年(626年)废入润州。⑥丹阳(扬)郡—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迁丹阳(扬)郡治所于建业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石头城遗址)。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在此定都。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⑦江宁府—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置江宁郡,治所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朝阳宫地区),乾元元年(758年)改名置升州,上元二年(761年)废入润州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复置升州,五代梁末帝贞明六年,吴武义二年(920年)改名置金陵府南唐升元元年改名置江宁府,定都于此,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平南唐复名置升州,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全国分十五路,升州属两浙路,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又复名置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改名置建康府,属两浙西路。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建康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改名置集庆路,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名置应天府。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定都于此,称京师。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顺天府后,应天府上京号南京。清世宗顺治二年(1645年)复名置江宁府,属江南省,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属江苏省,为两江总督及江宁布政使司驻地,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废。⑧江宁县—五代吴天佑十四年析上元县置江宁县,与上元县同城而治,同为升州治所,治所今江苏省南京市朝阳宫地区。武义二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与上元县立为金陵府、升州、建康府、建康路、集庆路、应天府、江宁府治所。中华民国元年一月与上元县合并置南京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代,四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南京府复改名置江宁县,为江苏省会。十六年(1927年)直属江苏省,二十二年迁治所于东山镇〔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政府驻地东山街道(接江宁区条)〕。⑨南京市—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江宁县置南京特别市,为院辖市,国民政府驻地。十九年(1930年)改置南京市,仍为院辖市,国民政府驻地。1949年为中央直辖市,1950年由华东行政委员会领导,1952年降为江苏省辖市,省人民府驻地。

夏、商、周江苏分属不同的部落和诸侯国。 夏朝隶属九州中的徐州和扬州。商朝后期至西周,出现了徐、吴两个诸侯国。 春秋、战国春秋期间(前770年~476年),分属齐、鲁、宋、吴、楚等国。 秦、汉秦代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以北分属东海郡和泗水郡。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江苏省先后分属楚、荆、吴、广陵、泗水等国,会稽、丹阳、东海、临淮、琅邪、沛等郡。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三国至南北朝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孙吴、曹魏二国。西晋建国初,江南复属扬州,江北复属徐州。东晋及南北朝时期,江苏省大体上以淮河一线为界,以南属南朝,以北属北朝。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其中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 。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均定都于南京。隋、唐隋统一中国后,境内分置苏州、常州、蒋州(今南京)、润州(今镇江)、扬州、方州(今六合)、楚州(今淮安区)、邳州、泗州、海州和徐州。 唐分中国为十道,江苏分属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东道。五代时期(907~960),淮北的徐州先后属梁、唐、晋、汉、周,江南的苏州属吴越钱氏,其他各州先后属杨吴和南唐。宋、元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江南和淮南。元代实行行省制,江苏先后分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 靖康之乱后,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1126~1141年),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绍兴和议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始告消退 。明明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今江苏范围内先后称为南京、京师,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复称南京,大致辖有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因相对于北直隶称南直隶,南京是明朝陪都。明朝应天府治江宁、上元(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区)。辖:江宁(县治在今南京市区东南部)、上元(县治在今南京市区西北部)、句容(县治在今江苏省句容市)、溧水(县治在今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县治在今南京市高淳区)、江浦(县治在今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县治在今南京市六合区),溧阳(县治在今江苏省溧阳市)共8县。明洪武四年(1371)吴县、长洲二县共146203户,601598人,洪武九年(1376)曾至148035户,666105人。明洪武十三年(1386),罢中书省,苏州府归属南直隶(南京)六部管辖。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迁都北京,苏州府归属直隶南京六部(简称南直隶)管辖,吴、长洲两县隶苏州府。崇祯五年(1632)吴县有100969户。 清清初灭南明,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江苏省(巡抚衙门驻苏州)辖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今上海)、扬州府、淮安府, 两江总督署驻南京,江苏巡抚衙门驻苏州。这是江苏建省之始,取江宁、苏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简称“苏”。到清末时,江苏省辖有8府3直隶州1直隶厅。期间,太平天国曾在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1864)间建都南京,称天京,并曾在境内短暂地设置过天京省、天浦省和苏福省。 鸦片战争以后,江苏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江苏省松江府辖县上海县按照南京条约被辟为通商口岸,并设立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迅速发展成贸易、金融和国际化的大都会,后来于民国16年(1927年)脱离江苏省设立为独立的院辖市。镇江和苏州也设立过规模较小的租界。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民国16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析置江宁县设立南京特别市,析置上海县、宝山县设立上海特别市,分出江苏省,直隶于国民政府行政院,称院辖市。 民国17年(1928年)至1949年,镇江市成为江苏省省会驻地。江苏省的体制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在苏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发动和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解放。1949年6月,江苏全境解放,设苏北、苏南行署区及南京市三个省级行政区。 1952年,为了更好治理洪泽湖,安徽的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1953年1月,三个省级行政区合并,恢复江苏省建制,南京市降为省辖市,并将省会设在南京市。 1955年2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出由47名委员组成的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接替了原有的江苏省人民政府。1958年3月至1959年1月,原江苏省松江专区九县(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9县)和南通的崇明县先后划归上海市管辖,松江专区撤销。上海面积自此扩大了10倍。1966年1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中断。1980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复办公。1983年,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设立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阴(2001年更名淮安)、盐城、扬州、镇江11个地级市。1996年,增设泰州、宿迁2个地级市。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迁都南京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甚至算得上是最为稳妥的选择。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明英宗被王振忽悠,要御驾亲征,带着几乎全国所有的精兵强将,文武百官,可以说是倾巢出动,结果被也先在土木堡设下埋伏,全军覆没,皇帝被俘。注意,这个时候其实最吃惊的是瓦剌,也先没想到大明40万大军如此不堪一击,连皇帝都被俘虏了,也就说,瓦剌根本就没考虑过更深的战略问题,只是想干一票就算了。

二,既然有瓦剌的土匪意识的基础,也就不存在政权覆灭的危险,而大明王朝这个时候的军事力量是很弱的了,毕竟连北京附近的强大禁军都在土木堡一锅端了,如果没有可行的,稳当的策略,那才是相当的危险,也先甚至可以直接占领北京城,颠覆朱家王朝的,那个时候于政治而言是相当的不利,政权就可以,也可能合法的被更换掉。

如果主动迁都南京,政治上,军事上风险很大,但政权的合法性存在的,政权的延续性得到了很大的保障,留下部分军事力量死守北京城,瓦剌是打不起消耗战的,何况大明都城已经南迁,也先没必要,也没有那个实力进行全面侵占。

三,迁都南京后,北京的守备就更加从容,也更有余地了,死守不出,凭北京城的城高墙厚,支撑半年是没问题的,但也先能支撑半年吗?再者,新立的皇帝可以在南京进行全国资源,兵力调度,逐步收复失地,驱逐瓦剌,成功率大得多,稳妥得多,毕竟把皇帝和所有政治中心放在北京城背水一战风险很大的。万一要是于谦守不住……

当两个皇帝都被瓦剌俘虏或者杀了,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灾难的开始。毕竟历史上从土木堡之变,瓦剌对大明的态度一开始就从没有政权和领土的要求,但你能保证鞑靼万一打下了北京城,俘虏了新皇帝后野心不膨胀?战略不调整?大明再次丢个皇帝(或者死了),民心不动摇,朝廷不投降?

四,当然从民族气节来说,于谦是非常伟大的,秉承了大明王朝官员一向的硬骨头,宁死不降,舍身报国,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脊梁和骄傲,但从真正的战略角度来说,皇帝死守北京的确是风险很大的,只不过,最后他赢了!



如果迁都南京明朝就会失去半壁江山,边疆无险可守,变成和南宋一样的下场,最终只会饱受少数民族的侵害,无法抵抗,实力就会大大的下降

可能会让明朝丢掉北方的领土。那个时候如果迁都南京,就相当于在思想上放弃守卫北方,让军心涣散。

明朝如果迁都南京将会失去一半天下,使其自身实力大大降低,最终将一步一步被北方少数民族蚕食。


如果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迁都南京会怎么样?视频

相关评论:
  • 13780494011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王朝的奇迹——北京保卫战
    皮彦底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正是兵部侍郎于谦。 自土木堡一战,英宗朱祁镇被俘,五十多位大臣战死,明朝三大营二十万精锐全军覆灭。无数辎重器甲马匹尽...“京城是天下之本,如果因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了吗”? 于谦一番话振聋发聩,惊醒了那群犹豫不决的人,朝中的老臣们都粉...

  • 13780494011土木堡之战后,若没有于谦出来力挽狂澜,明朝会变成怎样?
    皮彦底于谦用力英宗的弟弟为帝,这样完全瓦解了也先的阴谋,使也先徒劳无功。大明的疆土也被保住,于谦此举为大明续命百年,是大功臣。如若没有于谦,明朝会在短短几年内,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如果没有于谦,大明危矣!在土木堡之战,大明军队损失惨重,此时大明国库空虚,经历朱棣的北伐,在历经二帝的恢复下...

  • 13780494011如果明朝没有迁都南京,国家延续的时间会不会更长?
    皮彦底导读:可以肯定的说是利大于弊,如果当时都城一直在南京的话估计早就亡国了。在全局视野受限的情况下也许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但是蒙古各部也不会被削弱的那么厉害。历史上大明即便有北京戍边风险打造的九边防御体系依然没有防止蒙古南下,如果定都南京没有了近在咫尺的威胁估计九边被突破会在更短的周期内...

  • 13780494011土木堡之变后的明朝
    皮彦底城上守军发箭炮反击,也先又败。京师之围解除。于谦(公元1397—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 人。为永乐十九年进土,曾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土木 堡之变后率重兵痛击瓦刺军,迫使瓦刺于景泰元年释 放英宗,并说服景帝迎英宗归国。他改革亲军旧制,创立...

  • 13780494011土木工程变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皮彦底在土木堡之变后去世的大臣中,有太史英公张符、泰宁侯、许都、萍乡伯、项城市甄、隋安伯、修武伯沈荣、王、胡尚书左、兵部尚书匡、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奈、刑部右侍郎丁宣、刘融、上保、保、潘澄、钱瑜、张虹、黄裳、魏真、夏澄、沈、尹、童存德、孙卿、林祥峰、齐王、冯雪明、王建、袁外郎、程对明朝...

  • 13780494011明朝几个皇帝以南京为都城?
    皮彦底5. 朱棣在攻占南京后,未能找到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决定迁都至北方的燕京,这是他的封地,地理位置优越,符合他的政治需要。6. 自迁都燕京后,明朝的都城就不再是南京,尽管南京城依旧设有六部和一系列部门,但这些部门多数是养老之地,实权不大。7. 在“土木堡之变”时,有大臣提议...

  • 13780494011为何说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是土木堡之变而是夺门之变呢?
    皮彦底所以如果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那是有点片面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夺门之变的本质就是明英宗的复辟。那一个皇帝的腹壁是不是就会导致一个王朝由盛转衰呢?那我们就详细的把夺门之变的前因后果给说一下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虏了,国不可一日无君,留守在北京的权力机构就...

  • 13780494011明朝的首都如果一直是南京,那么会有哪些事情被改变?
    皮彦底如果明成祖朱棣没有迁都北京的话,可能大明王朝会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等方面发生重大的改变。与之相对的是明朝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京城保卫战也许不会出现,但是大明王朝大概率不会持续200多年的国祚,更大的可能会成为偏安江南的南明政权。纸醉金迷的江南让大明帝王恐怕再也没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

  • 13780494011明朝皇帝列表顺口溜
    皮彦底【明朝皇帝列表顺口溜】:1. 洪建永洪宣,标志着明朝的建立与鼎盛。推翻蒙元,建立明朝,迁都北京,多民族统一,奠定中华版图。2. 天景成弘正,体现了明朝的治世时期。土木堡之变,南宫复辟,成化登极,弘治中兴,正德帝南巡。3. 嘉隆万泰天,显示了明朝的中兴与转衰。嘉靖平倭,隆庆开海,蒙古互市,...

  • 13780494011明朝定都南京,寿命也许更长?天子守国门,根本没必要
    皮彦底如果草原或者辽东有强敌,那这套模式可能出问题弄个半壁,但是考虑到明代蒙古被打残了,女真崛起很慢,我认为边疆出不了问题,重点反而在经济上。朱元璋时期,北伐靠的是塞王,朱棣以后,抵御蒙古靠的是边军。朱棣的五征漠北,是明朝 历史 上唯一靠京营为主力军去与蒙古作战的。土木堡之变不是九边无战斗...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