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中国教育的活力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营造有活力 中国教育新闻网~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在实践中深知只有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创建一个高效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1、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创建高效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月球上的足迹》一课,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月亮和月球的一些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况,吟诵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展示,有的写了有关月球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40分钟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以“快”向课堂要效益,融快速听、说、读、写、思于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我们相信,当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之后,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提高,从而达到学习主体对学习载体的有效控制。
2、走向校外更广阔的天地和建立课外阅读的学习的阵地
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我校开展的“五体验,五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机会。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我们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我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3、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创设高效课堂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实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目标,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了信息文化的培养,实现了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之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全面贯彻党之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扩展资料相关措施
高考制度变革
第一,应该将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市立大学和民办大学进行分类的独立考试。建议国家集中力量办好10所一流国立高校,每省办好1—2所省属高校,有条件的地市办好1所市属大学;国立大学要面向全国公平招生,必须是全国统一的试卷或者的国立大学联考的试卷,不允许有地区的分数差异。
可以定向为边远地区培养人才,但是也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而且大学毕业后必须根据合同去边远地区工作一定时间。省属和市属大学可对该地区学生实行适度优惠入学政策。
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采取国外社区大学凭高中毕业证书免试入学。民办学校则完全自主录取。所有学校必须把录取的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第二,把考核学生和录取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大学。让大学依据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而择优选才,有人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大学的权力太大,甚至会产生腐败,其实不必担心。大学总是需要自己的声誉和质量的,同时有监督的机制,我相信大学会比以前更加珍视质量。
同时,我们不赞成各省和直辖市自己举行考试,因为各省市的分数缺乏可比性,也为录取的二重标准创造了条件。如果各省市一定要进行自己的高考,那么其分数应该只对自己所管理的学校有用,而不是全国通用。
第三,改变单一的分数决定方法,建立综合的招生评价体系。在高校招生选拔上,考试分数不应该是高考录取的惟一标准,应该探索在考试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科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从事公益活动与社会服务的记录。
只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招生录取,逐步把大学录取标准多元化,才能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进行。同时,应该尽快制订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为那些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文学艺术、体育技能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就和具有公认的特殊才能的学生,开通免试升入高校深造的直通车。
第四,要建立各种学校之间的立交桥。应该尽快加强学校之间的学分互相承认和交换,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鉴定程序,为优秀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条件。
这样,如果省属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到国家重点大学直接插班学习,市立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到省属大学直接插班学习,参加高考的学生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一旦考进大学,也会奋发努力,不会象目前进大学就万事大吉混文凭了。
第五,增加考试的次数,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将考试中心变成真正的管理机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改革

如何激发中国教育的活力


——中国教育30人论坛对话实录

主持人:

刚才对话环节和讨论非常精彩,讨论的问题很深入,很全面,特别是交流的环节看到不少人非常的踊跃,有很多同志举手,时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的交流。

上午讨论的是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组织,教育的技术,下面进入教育的管理体制,目前我们的管理体制总体是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方式在管理,公有教育,公办教育还是独大的格局,没有完全的改变

。民办教育也在发展,怎么看待民办教育的发展,怎么激发教育的活力,我们下面就围绕着这个主题请有关的专家和嘉宾一起讨论,下面有请对话主持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山西省教育厅副厅

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卓玉。

 

张卓玉:

这个话题主题是如何激发教育的活力,这个话题非常的复杂,关系到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的问题。

我想大会组委会所以设计这样一个话题,是考虑到今天我们的教育活力不够,我个人认同这样一个判断,中国过去30多年,我们的社会各领域,最充满活力的是经济领域,最充满活力的这个领域发展速

度最快,成效最好。与经济领域比较,教育领导应该说过去30多年也是有活力的,比如说我们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的出现就体现了教育的活力,再比如说上午下午都经历了津亭论坛的全过程,今天这

个论坛上上下下我认为是充满活力的。但是与经济领域比较教育领域的活力是远远不够的,证据在哪里,如何激活活力,下面听三位嘉宾的高见。

 

方展画:

我简单的讲三个观点想法,第一个想法,今天是讲民办教育,稍微延伸的讲,我想我们根本没有搞明白教育,我们到底教育什么,根本就没有搞明白。美国搞明白了吗?没有。美国的教育一直出现钟摆

现象,一会儿往这,一会儿往那,所以没有搞明白。当把老师传授的东西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上午的奈斯比特先生说教育不要想把篮子装满,而是要点燃学生的一盏灯,这个灯怎么点,有不同的点

法,现在我们的教育没有点灯,只是急急忙忙的装篮子。刚才汤敏先生讲慕课,我有不同的想法,现在应该还不是时候,很多老师包括高校的老师说,慕课只适合985大学,清华北大的学生,慕课不愿意

的可以不打开,清华和北大的学生可以不打开,心的灯没有打开,求知的欲望还没有。这想到我们的教育,如果讲极端一点,我们的认识还处于处女地,还是不知道,我们需要很多的探索,这种探索现

在麻烦的是在于我们不知道教学是什么,但是很多人认为已经知道了,所以就按照知道的东西管,包括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是这样的问题,他认为他知道了,按照这个管,我们认为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这个是教育,那样是教育。刚才周国平说那个试卷答得不好,福建有一个作者去做题目才得了一分,根本就不合格,我们的出题者认为已经知道了,已经懂了,然后进行教育和管理,我说这是教育没有

活力的根源,现在太多的考核都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不是标准,需要打一个问号,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没有活力,我就说这么一个观点,我们的教育还是需要探索的,特别是多样化的社会还是需要探

索的。我们处于改革开放的年代,改革开放意味着什么,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走弯路,走弯道,传承,是一直按照原来的思路模式走下去,越走越快,越走越远。创新肯定是弯道,现在讲拐点,把原

来的否定找一个增长点改革是跨越式发展,讲通俗一点是超车,我想现在学校教育当中,我们需要有弯道超车的意识,我们按照原来的做法精制化很多学校在搞这个事情,我们很多学校都是精致管理,

包括刚才出来精致化的利己主义,我们现在需要走新的路,尤其是不明确教育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尤其是我们很多人认为教育就要这样做,但是我们想走另外的路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碰到了制度障碍

。特别是我们的公办学校,要想弯吗?很不容易。有各种各样的制度在制约着我们的学校。我在想呼唤学校在改革创新中走自己路的时候,需要放权,需要为学校松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活力才能激

发出来。

第三是民办学校,从我们国家看来,真正意义的是90年代初,20多年的历史,现在看民办学校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启发。民办学校据我所看的所了解的学校在草创初期基本没有校舍,没有师资,没有经

费,很多学校是玩空手道的,20多年过去了以后,有很多学校没有了,有很多学校成长,成长得很快,为什么?我在想民办学校就是敢于弯道,因为敢于弯道所以才超车。我们讲特色教育,这几年特别

是2020年国家纲要颁布以后,我们的全中国的学校都在讲特色发展,但特色发展最早是谁开始的,我想应该是民办教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记忆,90年代初的时候,民办学校的校名最多的是外国语和实

验,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外国语肯定是特色,实验也是特色,民办学校从一开始就要在夹缝中求生存,要走自己的路,不能按照公办学校的东西来做。小班化,现在人们有钱了,需求提高了,但是很多

民办学校是靠小班化起家的,包括现在说的扁平化管理。民办学校没有办法,不可能养六七个校长,就是一两个校长,甚至有的学校就是一个校长,没有其他校长,部门很少,就把教育的活力挖掘出来

了,我想民办学校走到今天,如果没有师资优势,甚至是没有政策优势,我们的民办学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任其自生自灭的,这几年有所好转,完全是靠走弯道来超车,来通过改革创新激发他们地教

育活力,让我们看到教育另一条成长的道路。

 

卢志文:

我今天是来听会的,被抓上来的,我的牌子是手写的,我要收藏,现在手写的比打印的都珍贵。

 

张卓玉:

李希贵校长是这场活动的嘉宾地因为学校有事没有来,感谢卢校长参加活动。

 

卢志文: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活和死在管和放之间,所有的人都想活,但是领导怕乱,这矛盾找不到恰当的路。我们今天探讨这个问题是大家感兴趣的。我想如何在乱 管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活而不乱,管而不

死。这是我们长期思考的,别说国家的宏观政策,就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其实也要面临这个问题。我们都希望活,我们都不希望乱,但是没有一定程度的乱,就不可能有活。这个度如何把握?其实人们

早已经有策略了,只不过我们没有把它鲜明的提出来,我们按照这个路子走。比如说底限加创造,就是解决管与乱这对矛盾的一种策略。底限加创造,就是稳定高效的保底策略,和创造跨越的发展策略

的一种结合,如果从宏观上看,中国的教育底限谁来守,创造来完成我想应该有分工,保底靠政府,繁荣靠市场。公办保底限,促均衡少公平打基础,减少择校需求。民办促繁荣,寻差异,扬个性,求

创造,满足择校需求。就能够实现底限有守,创造无限,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津亭我们探讨活力这个话题仍然感觉很奢侈,教育领域活力不够是主要的矛盾。束缚教育生产力解放的因素到底有

哪些,我认为应该是三个层面。第一是思想和观念,如果教育活,首先应该是思想活,应该是观念活,所以这个里头就有一个思想解放的问题。经济领域早已经证明了,今天说构建和谐社会,怎么和谐

,满意就和谐,怎么满意有选择就有满意,怎么选择,供应充足才可能选择,怎么供应充足,繁荣发展的结果就是供应充足,繁荣发展的前提就是开放,哪个领域开放哪个领域比较得,思想解放带来开

放的局面,开放的局面带来繁荣和发展,繁荣的发展带来供应的充足,供应的充足带来选择的增加,选择的增加带来满意度的提高,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今天教育为什么依然还是条子满天飞,我想30

年前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体验过,有条子的时代都是供应不充足的时代,今天既要花钱还要做孙子,老百姓是不会满意的,活力就来自思想的解放,教育首先来自思想的解放,上午说了这个话题,高校

用政府的钱要接受政府管,这个太好了,那个钱是哪里来的?老百姓给的,政府是应该接受老百姓的管,政府给你钱要接受政府的管,老百姓额你钱能不能接受老百姓的管,这个理顺了就是通的。

第二是机制活,体制是结构,结构很重要,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经济领域的腾飞,教育领导当中的腾飞,还得要引入一些机制,我觉得应该有一种一直在,这种机制就是市场的机制。这种机制在就会有促

进。

第三个活我认为应该是方法活,途径活,这实际上是科技活和创新活,要让各种各样能够解放生产力的东西都释放,但是今天看到学校是一个最排斥技术创新的单位,教师个体按照道理应该是思想最解

放的,但是讲真话,知识经济的时代,我观察下来,教师还真的不是一个爱学习的群体,这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没有一种机制去促进,为什么要拥抱技术进步呢?因为技术进步可以解放什么力,可是

为什么我们对解放生产力的事情熟视无睹,不愿意去用,是因为解放不解放生产力和我没有关系,所以没有动力。因此,教育的活力的诞生,一定是思想的解放,制度的创新,科技的进步,合力作用的

结果。

 

朱永新:

大家可以看到请卢志文来是对的,本来是让他替我,我上午已经到了,希贵老师因为有事不能来,就替他了。本来卢老师是今天下午的飞机,改到晚上的飞机,到目的地要晚上两点了。为什么选择他,

因为活力没有民办学校的发言人讲什么活力呢?他可以现身说法,可以跟我们交流和分享,而且他是非常成功的,办过多所民办学校的校长,他下面有十多所民办学校,有公办转制学校,新型的托管学

校,有自己创办的民办学校,是十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而且办一所成功一所,办一所活一所,他应该是民办教育的专家。

我们今天讨论的活力更多是机制体制来看的,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看,第一是社会参与教育的渠道畅通不畅通,有没有活力。第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地方政府有没有创造性,有没有权力进行

教育的变革,学校有没有自主权,在教育有没有作为,我认为是三个层次,社会的角度看,我认为有活力的教育应该是社会精英,社会里智力资源,人才资源及大量的涌流,社会的资金大量的往教育涌

流,很坦率的说现在的道路不太畅通。举个例子,社会资本,刚才说了我们的中国的民办教育绝大部分是滚雪球滚出落的,而不是民间资本,看万人大学一开始没有投多少钱,不像香港跑马大学一下子

几十个亿,十年办一所著名的大学,他们可以做到,我们没有的,我们有钱也进不,曹德旺拿很多钱办基金但是不能搞教育,俞敏洪上市公司办不了学校,所以只能跟人家二级学校合作。他说最好能给

一个名牌大学,就可以跟北大清华抗衡。中国办学要求很严格,比如说500亩地,少一亩不行。香港很多就是一楼可以办大学,为什么要500亩地呢?大学有各种可能性,非得要500亩地,中国批地是多么

的困难,不是想拿就可以拿的。这就搞死了。

不允许先办本科的,必须是大专开始,大专三年毕业生经过论证才可以申请办本科,本科之后三年毕业生再经过同意可以招硕士,硕士点要一个个的审批,硕士之后才是博士,没有20年搞不定。如果说

办大学几十个亿进来就办一流的大学,有没有条件,我认为应该制定标准,什么人什么样的资源资金可以办博士学位,直接批就行了,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部分人,全世界的精英人才请来,为什么

不能办一个比北大清华还牛的学校,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中国的民间资本大量的炒股,大量的做其他就是不往教育里来,不是不想来而是进不来。我的想法一定要信一个制造一个信民间资本和民间智

力进入教育的办法,包括优秀的人才不爱到教育中来,这是社会层面的问题。

第二是地方,因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太大了,我的区域之间的差距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个区域之间的差距就造成了教育不可能由一个政策指导全国所有的教育,国家有一些东西可以用一个

政策,比如基本的人才培养要求,作为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有一个基本的素质,这个国家可以规范。但是怎么办教育,怎么做教育,把地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一个

个标准捆死教育一定不会有活力。因地制宜,应该作为我们国家公共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和指导思想。有人说京剧进校园,北方人可以听五得懂,广州可以粤剧,苏州可以是昆曲,要把空间留给地方。

还有撤点并校,我们走了很多的弯路,微小学校是很好的方面,在强调大工业的背景下过分的强调了学校的规模,几万人的学校不可能有个性的,越是小越有活力,选择性越多。

我们讲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我们要么一窝蜂,要么一刀切,很难有公共的交流。当然山西和山东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但还是带着镣铐跳舞,尽管跳得很精彩。这是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把

地方的积极性剥夺了不行。

学校的活力怎么张扬出来,我们知道办学到最后靠校长,校长就是一个学校的国王,在校园里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要赋予权利能力空间,不能管得死死的,现在多校长讲没有空间,很想改革,但是

大学里面光政治理论课程的体系,就占了差不多很大的一个空间,专业课程也没有办法开课,想开选修课也是形式上的,必修课堂的比重大到没有空间选择了,很多学校说没有研发课程的空间,国家课

程和地方课程已经把课程排满了,学校很难有真正的有价值的课程空间。要有活力,首先是给社会,其次给地方,最后给学校更大的权利,空间和自由,他们一定会想住更多的主意和智慧,迸发出更多

的能量,更多的活力。

 

张卓玉:

谢谢三位,就这个话题简单的谈了自己的主要观点,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都会有许多的想问的问题,一会儿请大家准备好提问。我先作为第一个提问者,刚才说到给公办学校松绑,能

不能把这个话题说得具体一点。

如何激发中国教育的活力

 

 

方展画:

我认为两条枷锁把学校绑得死死的,一个是行政的作用,学业检测。第二是课程标准。

不反对课程要有标准,但是现在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大的误导,最近看过的材料,美国的标准,也在搞标准,我看那个标准跟我们的标准完全不一样,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

们的标准是知识标准,而且我们为了把这个知识标准强加给学科,强加给教育。

我举个例子,小学一年级有一个知识点叫前后左右人家告诉我六年级学生已经懂得,知道前后左右了,但是我们老师一教育之后不知道了。为什么呢?因为要考试的,左右一考反映到捐面上是搞不懂了

,左右是反过来的,我们小孩一年级要懂得前后左右抽象的空间概念,我们的学生大概什么时候,人家说要十年级,我们的课程标准有很多,包括几点几分几秒,六年级的时候两分钟解决问题,但我们

要教一堂课,但是还教不好。这是标准化造成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二三四五六的知识。

我们的行政每年搞一次统测,跟排名挂钩,校长职务挂钩,很小都挂钩。教师就一定要按照课程标准上的内容上,去反复的操练,为了满足行政的统测,为了满足所谓的学校荣誉。因此学校就根本没有

自己自主的空间,或者说我们的空间很狭小,于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怎么来?我们的学校要走弯道怎么走?于是我们的学校要想搞大的改革,特别是深层次的改革,不是原来的加加减减,修修补补的

改革,怎么改?

我们碰到一个学校有感于现代教育的很多问题,搞了上净下动的模式,上午上课,下午活动,大家国家的课程怎么完成,教育部规定要开启国家课程,我们教科院,我们联合发文,搞几个类似深圳特区

一样的,孵化基地学校,可以突破现在的行政规范,可以不开足国家课程,给他免死牌。干到现在五年了,没有家长投诉,我们重新归结学校管理的问题,两大问题,第一是规范重于创新,我们太多的

规范,太多的规矩,独独不讲创新,结果大于过程,结果论的考试多少分,排名第几,以这个行功论赏,过程我们很少关注。

 

张卓玉:

刚才卢院长讲到机会教育活力,思想活,机制活,创新活,机制活的谈得具体一点。


张卓玉:

非常感谢,下面和朱主席进行交流,刚才改到教育活力三个观点,一个是要社会资源的参与,再一个是地方政府的活力,还有学校自主权的增加,这些问题有待于政府改革,放权,松绑,让社会资源能

够进入教育,地方政府更有主动积极性,学校更有自主权,这些是需要政府做的。现在换个角度讲,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作为一个民间的团体,能为激活中国的教育做什么事?

 

朱永新:

活力,思想的活力是前提,有人说教育是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言下之意教育还缺乏活力,教育在解放思想还不够,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缺少思想的碰撞,教育是相对封闭的一个领域,大家都可

以看到我们整天都可以听到京剧学家到处讲他们的观点,不论是股市,金融,企业,我们在任何的报纸上都可以看到。但是几乎看不到教育家们在报纸上发表意见,我是算发表意见比较多的。一般的教

育家,我们在座的嘉宾平时不太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不是他们没有思想,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相对封闭,教育关起门说自己的话,我们的论坛邀请了钱颖一先生,周国平先生这样的人文学者,跨界

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才能为教育提供智慧,智慧经常是碰撞的,甚至是交锋的过程中讨论出来的,同时有这样一个平台,经常聚在一起,我们这些人难得碰到一起说话,我们的老师基本是在书斋里面

自己做自己的研究,学术刊物里面发表学术高见,写自己的著作,他们的话语很少得到上天和书地,上天就是成为国家的决策,入地是能够真正的成为老百姓的哲学。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需要思想的大讨论,需要所有的人真正的懂得什么是好教育,现在全社会都很关注教育,全社会都把所有的宝押在孩子身上,但是多少人真正的懂得怎么才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好人

,怎么样能够真正的办一个好的教育,实际上没有一个共识。我一直说需要教育改革的哲学,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现在改革不是难在上面,道理讲了,就可以去做,大刀阔斧的做,有的时

候听一面之词就做了,做了之后发现不对,专家讲的时候头头是道,似乎是通的,做下来就发现了很多问题。上午的徐先生讲到打中八靶七靶,制定政策是好的,但是有缺陷的,否则应该打十靶,这些

缺陷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走过的道路,大部分国外都走过,但是我们国情不一样,中国的国情是世界惟一的,如果我们多一点交流,多一点碰撞,多一点思想交流,大家共同分享,人民教育人民办,不

是人民拿钱来办,而是把思想智慧贡献储量,这样教育就有希望,我们的论坛就是提供这样的舞台,让更多的人建言献策,各种管道,汤敏是国务院参事,可以给国务院领导提意见,还有民主党派的负

责人,可以通过他们的管道参政议政,通过各自的路径,把大家的意见搜集起来,反映上去,尽可能的为决策提供咨询。我们不是严密的组织,就是一个思想的平台,给大家高六,我们是正能量,为政

府解忧分担,我们民主党派的责任是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职,为人民服务。我们三十人论坛就是这样,为我们国家出好主意,为教育做得更好而努力。

 

卢志文:

嘉宾:感谢老师,上午的时候我开始举手,一直到现在,我走到前面说明只要你做就一定能够实现,对我做的事情,我现在做教育,也认真的考虑这个事情,只要做就一定能够做好。刚刚老师谈到精致

的利己主义,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我想说我不想做问题一部分,想做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在做教育,这是未成年人教育和成年人教育的结合,因为我们相信未成年人教育是对成年人教育反哺

,通过我们的实践,通过理论学习,包括老师的一些文章,我们现在信念越来越坚定。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活动和项目,说是问题其实是求助,因为我们跟领导,老师,包括校长,包括媒体说这件事

情的时候,他们都说你的想法很好,你想清楚了,但是你没有让我听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再就是说你的实践不足以支撑你的思想。

如果再给我十年,二十年,我肯定能力支撑,只不过现在我们在创业,在创新阶段,所谓创新就是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要信心慢慢的去做,还要带领一批人信心慢慢的做,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在去希望

得到一些实践机会的时候,这是没有的。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老师做的论坛我非常的振奋,老师提倡创新和活力,刚刚卢老师说的各位老师回去之后可能也在做自己的学术研究,我们回去之后在

做实践项目的时候,再跟老师、校长跟领导谈的时候,大家就会说你是在创新,但是你这个想法很好,但是你没有去做,或者说我们不敢去做,我们应该怎么面对这样的问题。

卢志文: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我认为是对的,当您连这个勇气都没有的时候是最悲哀的,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勇气,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实践中碰壁,我们还勇敢的提出想法,这个社会才有活力。不

要怕别人拒绝,我想如果人家从门口把你推出去,你要有勇气从窗户爬回来,坚持这样就行,有一句话叫寻找即寻见,扣门即开门。

朱永新:

嘉宾:请教朱主席的问题,激发教育改革发展的活力地方政府要有积极性,高等教育法等很多的法律有制约和障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冲破了障碍,发挥了积极性,我们创办了中外合作的大学,给我们

开拓了发展的空间,激发了活力,请您谈一下对我们推动有活力的大学是怎么看的?

朱永新:论坛的创办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我们的秘书长和团队的义工做了大量的工作,把掌声个马国川先生和他的团队,中外合作办学肯定是值得鼓励,支持的,探索的方向,当时我在苏州分管教育的

副市长,非常的艰难,已经突破了高等教育法的一些限制,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比较快捷的方式,办经济办企业要引进外资,办教育为什么不能引进外智,外资和外智同样的重要,吸引国外的智力资

源比吸引资本更有价值,我们说中国人不差钱,差是脑袋,差的是智慧和思想。刚刚志文介绍了他在多哈看到的现实,我觉得应该鼓励,在我们法律的框架下吸引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甚至于一流的人

才来创办新的大学这肯定是重要的方向,现在我们政策的口子越开越大,可能性会越来越多及不一定完全的世界知名的大学,有很多知名的大学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出来的,可以院系过来,学科过来

,人才过来。有一些人来办个学校给资金的支持,国外不是校长,到这里可以是校长,要有政府的配套,比如税收和经费配套给予支持,出台更多的政策,下一轮教育要有大发展,就像经济引进国外的

资源,现在的千百万工程,吸引海归回来可以带很多的资源,同时吸引国际上的著名的科研机构,著名的大学到中国来发展,来寻找机会。我相信这个会有突破。

 

方展画:

嘉宾:首先感谢几位专家的精彩演讲,我有两个问题,刚才方院长和卢校长都提到了一个方面的问题,方院长提到质量检测的工作,这个工作很有价值。卢院长提到学校作假,这两年有很多的大作假的

现象,导致了小学生从小就在作假,我的话是说教孩子说谎比犯罪可耻,但是普通的现象,政府应该怎么办?

今年是2014年,100年前,1914年,做过一段时间就到了1915年,我们知道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来是新青年,这样的思想解放影响到中国百年教育,民国时期的教

育发展,跟那个运动是密切相关的,我想问的是我今天的论坛,对百年的中国有怎样的影响?

方展画:刚才讲的统筹的问题,作假我感觉并不是太严重,即便是有也不是太严重,问题是在于要求学生掌握的导向出现了问题,考99分不一定比88分的好,掌握知识的学生不一定比不掌握知识的学生

好,教育把学生赶到惟分而论,我们教育的路越走越窄这才是问题。


方展画:

嘉宾:把答案写黑板上的例子太多了。

方展画:我认为随着依法治国这个问题很快就会解决的。

 

卢志文:

我回应一下,逐步法治化,完善的社会这些因素会逐步的变少,作为教育要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对教育系统当中就归比较敏感,或者说我们教育当中应该减少一个良性,更好的做。我们有一个错位

,考核的和我们要的不吻合,所以有这种现象,最大程度的表现在高考上,20年就说要素质教育,既然推行素质教育,考试只要考出来素质够可以了,分数高就等于素质高,素质高就是我们要的,因此

分数和素质教育不矛盾,为什么有应试教育在,我们想把孩子的素质考出来,可是不知道怎么考,我们的考试理论和技术非常的落后,通过考学科代替考素质这是很大的误差。我们通过考双基代替考学

科,已经有很大的误差了,如果好好的考也可以,问题是考双基的时候是这样考的,考知识,考技能,考知识的时候较多了考了师技,考技能较多的考了技巧。就出问题了,好好的死记硬背,多背多掌

握分就可以上去,熟能生巧,多做题目就可以上去,本来是上素质的,最后成了上分数。分数比素质管用,于是只关心分数,素质教育就成了两张皮,我们不想考孩子的素质吗,但是考试基础比较落后

,我们想做做不了,需要这块着力,怎么着力及过去考试是国家垄断的,民间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大家不会朝这个方向着力,这块就没有进步,今天第三方考试评价的说法,或者改革,有可能开一条好

的道路,这些可以逐步的得到解决,我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

 

张卓玉:

还有许多人想提问,非常好,我们这个话题今天是引开大家的思考,我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我们板块的讨论,我觉得到现在为止,三十人论坛的许多专家都在场,听众还有这样个的热情,还有许多人要举

手提问,只要有在座嘉宾的参与,关注讨论,中国的教育就会充满活力。谢谢各位。




如何激发中国教育的活力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