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知识,对联常识,对联知识大全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对联基本知识,对联大全~

  1、对联基本知识,内容太多,只能简要说一说: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俗称“四大讲究”: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词组结构、句读相同。(例外之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对联讲究工整,这副对联不工整,上联是“袁世凯”,对下联的“中国人民”是对不起来的,寓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就是故意用字数不相等,以达到讽刺的效果)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不必押韵,但要平仄相拗,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上下贯通;除上联有”重复字词“、下联也有”重复字词“相对之外(比如用了复字、叠韵、顶针等手法),一般联语中不能有重复字、词。

  2、2016猴年春联大全:

  猴桃献寿;
  鸟语鸣春。

  羊毫书锦绣;
  猴棒舞豪情。

  金猴腾玉宇;
  喜鹊报福音。

  金猴方启岁;
  绿柳又催春。

  鸟语喧花果;
  猴声啼水帘。

  申年梅献瑞;
  猴岁雪兆丰。

  羊舞丰收岁;
  猴吟锦绣春。

  宏图开玉宇;
  盛世显金猴。

  金猴当大任;
  铁臂展宏图。

  金猴扶正气;
  玉宇荡清风。

  金猴开玉宇;
  紫燕舞新春。

  金猴临盛世;
  瑞雪兆丰年。

  金猴欣献寿;
  玉燕喜迎春。

  金猴征腐恶;
  玉宇蔚清明。

  美猴腾瑞气;
  锦鲤戏春波。

  群猴齐祝福;
  举国共迎春。

  申时听瑞雪;
  猴岁望丰年。

  世纪春光好;
  猴年气象新。

  新春呈万象;
  大圣奋千钧。

  羊肥家业富;
  猴正世风清。

  羊辞清淑景;
  猴报吉祥年。

  羊毫描美景;
  猴棒舞雄风。

  羊衔金穗去;
  猴捧寿桃来。

  羊跃康庄道;
  猴腾锦绣云。

  玉宇迎春至;
  金猴献寿来。

  灵羊赐福去;
  大圣迎春来。

  金猴献礼贺新岁;
  喜鹊登枝传福音。

  羊绘三春新画卷;
  猴书九域大文章。

  春满神州多喜气;
  猴澄玉宇荡清风。

  金猴送福家家福;
  玉燕衔春处处春。

  羊毫绘就丰收卷;
  猴棒舞来希望春。

  辞岁羊毫书捷报;
  迎春猴棒舞清风。

  歌舞蹁跹欣大治;
  桃符耀灿贺猴年。

  回首羊年呈喜庆;
  举眸猴岁保平安。

  猴来佳果满山醉;
  春至繁花遍地香。

  猴年万事皆如意;
  春苑百花尽吐香。

  猴舞新春春意闹;
  龙腾古国国威雄。

  大圣光临扬正气;
  小康喜过蔚新春。

  火眼金晴开玉宇;
  红梅绿柳报新春。

  丰年瑞雪宴华夏;
  猴岁良宵乐纪元。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金猴献瑞财源广;
  紫燕迎春生意隆。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紧握羊毫留青史;
  奋挥猴棒辟征程。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两岸猿声报喜来。

  雪消门外千山绿;
  猴到人间万户春。

  羊羯回头添如意;
  猴王振臂保平安。

  银树呈祥花果硕;
  金猴献瑞国民殷。

  金猴得意春开路;
  蓝鹊传情福叩门。

  金猴追梦腾云起;
  紫燕迎春送福来。

  玉羊毫多添文采;
  金猴棒大鼓雄风。

  紫燕高飞腾柳浪;
  金猴欢跃上春山。

  谁约春风耕垄上;
  我将福字贴心窝。

  一管羊毫,书成福字;
  千钧猴棒,撞响春雷。

  金猴献礼,家家顺利;
  喜鹊闹春,事事吉祥。

  玉燕嬉春,九州铺锦;
  金猴贺岁,举国呈祥。

  春雨千犁,田间牛作画;
  泥丸万点,梁上燕含诗。

  贺岁金猴,携春风出发;
  穿帘紫燕,唱小曲归来。

  万家福字,贴红中国梦;
  九域春风,染绿小康图。

  邀大圣归来,澄清玉宇;
  看中华崛起,振奋人心。

  喜抱二娃,千家圆好梦;
  和生万物,六合荡春风。

  金猴赐福,二孩政策三仁雨;
  玉燕迎春,一副楹联四皓云。

  大梦初圆,金猴捧出开心果;
  小康在望,紫燕衔来如意春。

  大圣归来,不辞十万八千里;
  小康在望,莫负二零一六年。

  千家饺子,包满团圆包满爱;
  一副楹联,贴红幸福贴红春。

  十三五愿景催人,小康春早;
  千百万人民合力,中国梦圆。

  微信报春,笑传十万八千里;
  神猴追梦,喜话二零一六年。

  大圣送春,常铭反腐紧箍咒;
  小康追梦,再驾富民筋斗云。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遇到婚丧喜庆、节假、寿辰等重要事件或时刻,都喜欢用它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种对联在春节时期应用最广,称之为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当时的“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桃符逐渐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据说,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另外,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因为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对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二、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特点概括起来是“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时令、 地理、官室 、草木 、飞禽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应平仄相反。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中有一种形式叫“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上下联意思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趣味性。成名于清末民初人称怪才的何淡如以广州方言俗谚“一头雾水不知宗”对唐诗名句“四面云山谁做主?”就很有特色。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1、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2、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3、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4、楹联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扩展资料

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2、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遇到婚丧喜庆、节假、寿辰等重要事件或时刻,都喜欢用它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种对联在春节时期应用最广,称之为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当时的“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桃符逐渐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据说,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另外,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因为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对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二、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特点概括起来是“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时令、 地理、官室 、草木 、飞禽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应平仄相反。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中有一种形式叫“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上下联意思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趣味性。成名于清末民初人称怪才的何淡如以广州方言俗谚“一头雾水不知宗”对唐诗名句“四面云山谁做主?”就很有特色。


对联知识,对联常识,对联知识大全视频

相关评论:
  • 17642671588对联知识(对联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池雅褚①书写字数及断句一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字数一定要相同,同时有断句的地方也要相应。但对联对字数没有明确的限制,二言联、三言联、四言联、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等都有,以七言联、五言联系最为长见。其中七个字以上的对联称为长联,也就是说上下联的两句字数都超过七个字的以上的称之为长联...

  • 17642671588贴对联有什么常识?
    池雅褚春联的常识如下: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首先第一点的意思就是字数一定要相同,中间有断句的地方也要同时断句。2、春联平仄相合、音调和谐。3、由于各地的习俗不同,春联张贴时间也不同,有的地方讲究“年二八,贴花花”,有的地方则是“二十四,贴对子”。4、春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且...

  • 17642671588对联的基本知识是什么?
    池雅褚1、风对雨,山对水。雪对霜,竹对松。春夏对秋冬,柳绿对桃红。2、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涧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3、松对柏,柳对花。紫萼对红葩。葡萄对橄榄,石竹对山茶。翠麦摇风千顷浪,红桃映日万川霞。4、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

  • 17642671588春联左右哪边为上联 春联的简单常识介绍
    池雅褚1、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2、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就会感到非常别扭。3、...

  • 17642671588对联的基本知识
    池雅褚对联的基本知识如下: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 17642671588对联创作的基本常识
    池雅褚1.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又称对子、联对、联语等,是一种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它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即在门上悬挂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字或图样的桃木板,以驱邪避祸。随着社会的发展,桃符上的内容逐渐演变为吉祥话和诗句,最终形成了对联。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如八字四言联、十字...

  • 17642671588关于对联方面的基本常识
    池雅褚1. 了解对联的基本常识 了解对联的基本常识 1.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一)对联概述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 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

  • 17642671588对联的特点和基本知识有哪些?
    池雅褚对联的特点和基本知识有如下:1、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

  • 17642671588对联的基本知识平仄
    池雅褚对联平仄的基本知识如下:1,平仄要求是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2,除了平仄要求外,写对联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知识扩展 对联,是中国文化中一...

  • 17642671588对联知识讲解
    池雅褚对联知识讲解 一、 关于对联的一般常识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贴在圆形木柱上的对联,又称抱联)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今体诗)。古体诗分为古风、乐府两部分。而近体诗(今体诗)的近(今)是针对唐朝人而言的,分为绝句(四句)和律诗(八句)两种。诗以两句为一联,律诗由此分为首、...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