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历届辩题,是不是有一届的辩题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恶,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人之初性本善辩论赛问题~

想要知道“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就得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善恶本无定论
善恶不是对立的 而是互存一体的

有一个人去抢劫银行成功得手以后不小心落下一沓钱,恰好被赶着借钱为母亲治病的人拣到,救他母亲一命,你说抢劫的是为善还是为恶?

善恶不是割裂的 而是相长相生的

一个人处处与人为善却处处受人欺负,终于有一天不堪忍受,杀死了最看不过眼的人,这是为善的善果,还是阳极阴生?

善恶既不 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一个人为了拯救大多数人质而杀死了一个无辜的人质,他在为善还是为恶?对于被杀死的人就是绝对的无辜和谋杀,而对于大多数人却是在行善积德

所以说善恶只是可笑的人无耻的借口而已

善恶只是人后天定义的无谓的存在,本身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周延的,
那讨论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根本是空中楼阁,故弄玄虚,毫无意义

初生的人,一个纯净的人,不出于社会中,就无所谓善恶
就好像人没有办法断定“天”的善恶一样,所以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邹狗”的说法,好像一场洪水,使千百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冲毁良田而使得饿殍遍地。而多年以后却冲出了大片平原,沃野千里,“天”是在为善还是为恶?皆不为!为事而已

人(出生的婴儿)吃饭拉屎是为善为恶?为自然而已
人之性本无善恶,何须判断

平心而论人性善还是人性恶


一些学者可能一直没有清楚地理解到∶把人的善端与中性的生命欲念对比是一个错误,要证明性善或性恶是要把人的善端与恶端相比,而生命的欲念并不是恶。一个刚刚降生的孩子,我们很难说他是善人或者恶人,然而,他长大了或者盖棺论定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可能是两者之一。这就说明,虽然每个孩子出生伊始都可以说是处在某种"白板状态"中,主要是生命的欲念在活动,但他身上还是潜藏着向善或者向恶发展的两种可能性,若完全没有这两种可能性,完全没有这样的潜存因素,我们就很难解释为何后来他们会成为善人和恶人。善恶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因此,我们也许可以把这样两种可能性简称为"善端"与"恶端"。那么,对人来说,是那种可能性更大呢?或者说,是善端超过恶端还是恶端超过善端呢?我们就在这一意义上谈论性善性恶,不是在"性即理也"的意义上,而是在"生之谓性"的意义上谈性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经验的反省与观察来进行。
那么,我们再回到前面孟子所举的"孺子将入于井"的例证。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情境∶路人与孩子素不相识,然而路人看到"孺子将入于井"不仅不会欢欣鼓舞,不仅不会有意推孺子入井,20不会视若无睹 ,而且几乎每个人都会生起一种足以使他出手相救的怵惕恻隐之情,即使个别撒手不管者也难免会有事后的不安。这一当时的不忍与事后的不安足可以证明人的善念超过恶念,善端超过恶端。

就此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 假设一个人同时得到两宗财产,一宗是由正当途径得到的,一宗是由不正当的途径得到的,即使他并不会交出这宗来路不正当的财产, 而我们却可以有把握地说,他对这两宗财产的心理态度还是会不一样,他使用和享受那宗不正当的财产时,一定不如他使用和享受那宗正当的财产时那样自在、那样心安(那怕这种心理差别只是轻微的!) 21

由此我们就可以从这个即使犯有恶行的人心中,也看到一种心理的不平衡。至于在整个人类那里,我们更可以看到∶善意与恶意并不是相互平衡的,人的向善的可能性超过向恶的可能性。人的善念超过恶念,而这一超过那怕只是轻微的一点,也就象天平一端的法码超过另一端的法码一样,使人类的生活和世界的历史决定性地摆向一边。如果说这就表明了人性善的话,我们就在这一点上言性善,它丝毫不高远,也不玄妙,但同样能鼓舞我们对人类道德的自信心--一种恰如其分的自信心。

性善性恶问题,聚讼几千年,我们并不打算,也不认为我们在此就能提出什么胜解。因为它不止是一个事实的问题,而是常常不能不成为一个本体的问题, 形而上学的问题,甚至成为道德形上学的基石。22 相对于其它概念来说,后儒也是在"性"这一概念上用心最深,费力最巨。但是,若从规范伦理学着眼,我们仅求之于事实,取一种平实的观察, 又会觉得获得一种合理的解释并不困难,至少这种解释对我们保证一般的道德践履足敷应用,我们现在就来说这种平凡的见解。

要弄清性善性恶这个问题, 当然首先要澄清这两个基本的概念∶一个是"性", 一个是"善" ("恶"可以作为其对立面相应定义)。诉之事实,那么"性"就是"生",而且应当是"刚生下来"的"生",赤子状态的"生",是尚未受到后天影响的"生"。而"善"也就是"有道德",但我们要特别强调,这里关键的是要把这一"善"理解为"善"的潜在可能性, 即"道德的种子"(甚至还不是萌芽),我们也可以在这一意义上把这种"善的可能性"简称为"善端",此时的"善"相应于尚未成长的"生",也是尚未成长的"善端",而相应地也就有恶的可能性--恶端,否则就无法解释人间怎么会有罪恶,怎么会有公认的恶人。

而我们如果把性善之"善"理解为"善端",许多争执也许就可缓和或消解。我们在人的本性或天性问题上所谈的"善"、"恶"也只能是"善端"、"恶端",性善论或性恶论者使用的方法实际都是逆溯法,他们不可能从孺子判断善恶, 因为怎么能说一个刚生下来的婴儿是善是恶,或者说所有刚生下来的婴儿是善的多还是恶的多呢,他们只能从成人的善恶状况回溯,他们也不能不回溯,因为他们是在什么是人的本性或天性的层面上解说,这样,回溯自然只是回溯其端,争论性善性恶实际上也就是争论人们与生俱来时是带有更大的向善的可能性还是向恶的可能性,问题是争论者并不一定都充分和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

由是否把"善端"视为善的问题就可分出人性论的两大派别∶如果人们认为"善端"还不是"善",人们就可得出"性无善无恶"(如王安石),"性可善可恶"(告子),甚至"性超善恶"(道家)的结论来,这三种观点实际上是可以在"善端"非"善"的意义上统一的,即它们都是"性白板说",只是道家始终坚持"白板说",而告子等却认为人以后可善可恶。如果人们认为"善端"(或"恶端")已经可以被称之为是"善"(或"恶"),那就可得出"性善论"(孟子)、"性恶论"(荀子)、 或者"性先天有善亦有恶"的"性善恶混说"(扬雄)、"性三品说"(韩愈)等等,这几种理论实际上也是可以在"善端"即"善"的意义上统一起来的,即它们都认为性非白板,善恶的可能性已经可以被称之为是善恶, 它们的不同仅在于是从什么角度看,是强调那种可能性大, 或者摆平两者甚至三者。23而如果真正理解了"善"与"善端"的这种语义差别, 上面两种观点("性白板说"与"性非白板说")实际上也可以在互相清楚对方所说的语义的基础上得到调和。

孟子是"性善论"的坚决捍卫者,但我们从他对性善的举证实际也可以明白,他所说的"善"实际上是指"善端"。 有一次,公都子列举了 "性无善无不善" "性可善可不善""性有善有不善"等好几种观点之后问孟子∶"难道他们都错了吗?",孟子回答说∶ "从天生的资质看,可以使它善良,这便是我所谓的人性善"。24 "性善论"在此实际上就等于"性可善论"了,我想,告子大概也会同意如此解释的性善论,当然两人强调的重点还是会有不同,这点我们以后还要说到。

我们上面实际上列举了中国历史上几种主要的人性观点,25我们当然不是要务以调和会通为事,而是想顺便解决一个人们常常忽视的语义问题,同时也注意到它们确有"将无同"的一面。但是,要是寻求对人性的一种概括性的解释,人们肯定不会满意如扬雄的性二元论或韩愈的性三品说,因为人性就意味着人的天性、本性、共性,就意味着要提出一种对人性的基本因素或主要倾向的解释。扬、韩仅描述事实,而我们还需要一种对事实的概括。而从道德的观点看,我们也不会总是满足于"性白板说"。究竟人的善端超过恶端,还是恶端超过善端呢?我们最终将还是无法回避这个问题。而真正要以"是"或"否"的形式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看来还是会自然地倾向于同意孟子的结论,其理由巳如上述∶这一性善己由恻隐之心指示给我们。

  不是吧。。。你也是十一班的?。。。
  科学家意外的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笨手笨脚地搞砸这些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24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
  根据研究录像,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看看研究员的脸色,又看看掉在地上的夹子,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起来急切的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热诚,似乎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员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所以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
  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证明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3月2日,负责该项研究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进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沃内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利他主义天性的研究成果。沃内克说,这项研究通过观察人脑复杂的发育过程,揭示出人类「利他主义和合作精神」是如何产生。
  沃内克提出,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婴儿大脑发育出足够的认知能力,可以判断别人的真实意图。第二,婴儿发展出「亲社会倾向」,渴望融入社会。一般来说,婴儿到18个月大甚至更早就会具备这两个条件,拥有了助人为乐的品质。
  不过沃内克补充道,婴儿助人为乐是有条件的。婴儿们会判断人们是否真的需要帮助。在实验中,如果研究员故意把书碰倒,把夹子丢到地上,婴儿们通常不会伸出援手。
  在人类社会中,研究者处处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证据。人们为慈善机构捐款,尽力保护环境,在地铁上为老人让座。这些行为除了获得自我满足感,通常不会有任何实质回报。可见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令科学家不解的是,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为的动物
  科学家得出人类行为的结论后,又把目光转向其他动物。结果发现,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为的动物。
  虽然自然界的很多动物也会互相协作,但往往带有实质的目的。有些动物会成群结队觅食,共同抵抗捕猎者。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甚至拥有更多人性化的一面。曾有报道,一个3岁的男孩掉进大猩猩笼子里,大猩猩亲自把男孩递出来。
  科学家试图找到大猩猩这种利他主义的动机。他们曾仔细研究了与人类最相近的动物大猩猩的行为和心理。在三四岁大猩猩身上做同样的捡东西实验。结果发现,大猩猩也会捡东西,但缺少主动性。大猩猩的助人动作只限于捡起来,不像婴儿那么急切。
  而且如果援助动作比较复杂,大猩猩就会无动于衷。它们不会费劲去捡掉在盒子里的东西。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家琼•希尔克说,如果大猩猩能够明白人的意图,也愿意帮助人。但它们助人的理由和婴儿绝对不同。

93年狮城舌战决赛台湾大学对复旦大学,题目是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不过那时候华语辩论还刚起步,辩论技巧不够成熟,只能膜拜不能效仿呵呵~ 98、99、00年左右是华语辩论的高峰,有相当多的经典纷纷涌现

视频的话这个专辑挺全的: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251894.html

关于辩论的更多历史和专业知识还有最新消息和辩手交流之类,建议去华语辩论网注册一个账号,参与论坛,那上边资源分享也是相当丰富的

优酷网上有的
上优酷,搜索辩论赛,貌似是83年的,大陆和台湾高校之间进行的

是啊,不过我不记得是哪届了,应该好早了!


求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历届辩题,是不是有一届的辩题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恶,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